上世紀米丘林是著名學術權威,袁隆平大膽質疑,最終取得成功

2020-12-05 文史控

袁隆平是我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培養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無數人的口糧問題。現在,他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

在培育新品種方面,有一位俄國科學家開始得更早,也是科學家的大牛。他的學說在中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一度很流行。他就是俄國著名植物學家米丘林。

1855年10月27日,米丘林生於俄國梁贊州普龍斯克縣,他的家族是一個園藝世家,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愛好園藝,這給米丘林很大影響,為他日後從事植物學研究奠定了家學基礎。

1872年米丘林在普龍斯克縣立小學畢業,後因家貧小學畢業後便輟學。在米丘林年輕的時候,俄國統治者昏庸無能,俄國的果樹園藝品種非常缺乏,技術低劣。

有一次,年輕的米丘林在一片雜草零亂的果樹園裡,看到果園裡的幾棵好端端的蘋果樹由於管理不善,顯得蒼老乾癟,眼看就要枯死了。偌大的一片果園,除了常見的劣種蘋果樹、梨樹外,沒有一點新品種。看到這種情景,米丘林便下定決心,對果樹品種進行改良。

當時,米丘林和他的妻子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哪有從事研究所需的經費呢?為了能夠從事研究,米丘林利用自己的手藝,租了兩間房子,開設起修表鋪,當上了鐘錶匠。他每天一直工作到半夜,在工作檯前修理各式各樣的鐘表。他用所賺的錢去買栽培果樹的用具和有關的研究文獻、雜誌等資料。還在自己寓所後面的小塊土地上,栽種了蘋果材、梨樹、李子樹和桃樹等苗木。一有空閒,他就去照顧自己所栽的綠苗,研究果樹的地理分布,研究植物學。

經過不懈努力,米丘林的植物學研究終於走上了正軌。1888年他在科茲洛夫城外6公裡的地方,買得一塊牧場,把原來所有果樹苗木都移植到那裡。後來他發現要獲得耐寒的優良果樹品種,必須把苗木栽種在比較瘠薄的土地上,因而又另買了一片荒蕪的沙地,建立起新的苗圃。

米丘林一生兢兢業業,克勤克儉,生活上保持簡樸,研究上精益求精。他一生在果樹培育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畢生培育出果樹新品種有300多種。不但如此,他在理論上也有所突破,創立了米丘林學說。他提出,生物學的基本原則是主物體與生活條件的統一。他認為生物對生活條件有高度選擇性,而生活條件對生物的發育和遺傳變異則起主導作用。遺傳性是生物基本特性之一,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遺傳性也在變化和發展,獲得性狀可以遺傳。人類控制生活條件,或者進行有性的或無性的雜交,以及用馴化等手段來動搖和改變植物的遺傳性,實現定向培育,創造人類所需要的新品種。

1918年,蘇聯政府接受了米丘林的苗圃。1922年,列寧在拍給他的電報稱讚說:"你在獲得新植物的實驗上,具有全國意義。"1925年米丘林被授予勞動紅旗勳章。1935年被授予列寧勳章,並被選為蘇聯科學院名譽院士。1935年6月7日,在科茲洛夫去世。主要著作有《工作原理與方法》《六十年工作總結》等,收入李森科主編的《米丘林全集》中。

但是,由於蘇聯將米丘林的雜交理論確定為官方的遺傳科學,進行強制推行,並且壓制和排斥不同的學術觀點。20世紀50年代這一理論在蘇聯、東歐和中國盛行一時,對生物學研究造成了不良影響。我國也受到了這一思潮的影響。當時,年輕的袁隆平已經意識到米丘林這一套理論走不通,這才轉而學習其他理論,才在學術上闖出一片新天地。袁隆平後來跟他的學生們提起這事,他說:"幸虧我夢醒得早,沒拴死在一棵樹上。"

相關焦點

  • 袁隆平成長簡史
    10歲不到的袁隆平親眼目睹了長江上的縴夫們穿著單薄的破衣裳,裸露的腿上生起了紫紅色的凍瘡,吃力地拉著縴繩。善良的母親用孩子們用過的床單裁剪成衣服送給縴夫們,縴夫們感動不已。袁隆平在這裡學會了遊泳,還被同學們稱為「浪裏白條」。每天放學後,袁隆平都會帶著弟弟和小夥伴們一起跳入嘉陵江遊泳。一天傍晚,袁隆平帶著弟弟在江裡遊泳時,突然響起來急促、悽厲的空襲警報聲。
  • 科學網—為何米丘林受人尊敬而李森科備受爭議
    1976年李森科去世後,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C.D.Darlington 在《自然》上發了一篇訃告。他在訃告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李森科是騙子嗎?」 米丘林(1855~1935)在辛勤勞動的一生中,運用多種方法選育了300多個果樹品種,留下了4卷的《米丘林全集》。他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在遺傳育種上提出了許多新觀點,發明了幾種新的育種方法。在園藝科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與美國著名的園藝學家布爾班克齊名。 我一直在想,假如李森科是個科學騙子,為什麼史達林和赫魯雪夫都支持他?
  • 袁隆平用米丘林的辦法,種出「紅薯王」,最後證明這條路還是錯的
    袁隆平剛剛來到安江農校,一開始的時候,他還被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培育」理論迷惑了一段時間。無性培育技術就是使兩個親本的原生質體,融合成為一個具雙親遺傳物質的培育細胞,並在人工培養下,通過嫁接和胚胎等手段,使兩個遺傳性質不同的物種,進行可塑性的培育方法。
  • 國家的脊梁袁隆平院士,不發一言,粉絲突破千萬,網友:這在追心
    袁老在車展中 但是在這些主流認可之下,卻是有那麼一小撮人,認為袁隆平名不副實,甚至在車展上摸一下車子,就受到質疑,受到責罵! 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所接受的是蘇聯學者米丘林-李森科共同發布的「無性雜交」的理論基礎,當時的水稻雜交過程都是圍繞在無性雜交理論的基礎上, 但是在1964年7月5日,袁隆平等在其試驗田中首次發現了「天然雄性不育株」,在第二年,1965年7月的時候,袁隆平等在14000個稻穗逐一檢查後,又發現了6個不育株。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1855年6月7日俄國著名植物學家米丘林誕辰
    1855年6月7日 俄國著名植物學家米丘林誕辰  米丘林,生於1855年6月7日,故於1935年,是俄國植物育種家。他在果樹培育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畢生培育出果樹新品種有300多種。米丘林提出,生物學的基本原則是主物體與生活條件的統一。
  • 「新手遊」袁隆平為何沒評上中科院院士?
    如果說評選21世紀中國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其實當屬袁隆平和屠呦呦,袁隆平先生是在雜交水稻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他的科研成功,使得普通的水稻實現了增產增收,變相的幫助了全中國幾億人口吃飯,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發明的青蒿素,可以拯救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可以說屠呦呦的成就,是中國醫學界最高的榮譽成就。
  • 美權威學術期刊質疑臺灣一教授論文造假(圖)
    美權威學術期刊質疑臺灣一教授論文造假(圖) 2006年12月21日 16:34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 袁隆平:做一粒身體、精神、情感都健康的好種子
    (攝影 新華網記者 朱繼東)這些年雖然獲得了不少榮譽,但我覺得這些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而且屬於與我在一條戰線上付出了辛勤勞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老實說,我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但沒有別人說的那麼好,那麼偉大。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成就事業靠的是大家,靠的是團結協作,靠的是黨和國家的支持。事業的發展沒有止境,國家的發展也沒有止境,希望仍然在年輕一代人身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
  • 屠呦呦、袁隆平為何沒評上中科院院士?是被一硬性條件卡住
    如果說評選21世紀中國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其實當屬袁隆平和屠呦呦,袁隆平先生是在雜交水稻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他的科研成功,使得普通的水稻實現了增產增收,變相的幫助了全中國幾億人口吃飯,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發明的青蒿素,可以拯救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可以說屠呦呦的成就,是中國醫學界最高的榮譽成就。
  • 蘇聯「學術神棍」的冒牌祖師,活著打臉孟德爾,死後一統蘇聯生物學界
    米丘林他想要收集更多的種子嘗試更多的雜交組合,以科學探險者的身份踏上旅途。   最終在朋友和崇拜者的幫助下,他收集了來自韓國、黑龍江針葉林、喜馬拉雅山、天山等地近600種水果品種。
  • 醫大校長饒毅,曾畢業於非211醫科大學,落選院士卻敢質疑權威
    一、普通醫科大學畢業走向哈佛大學的博士後出生於1962年的饒毅自幼便生活在山西省南城縣內的一戶普通的居民家中,從小的學習成績就非常的不錯,雖然沒有那種跳級的好成績,但在同齡人當中也算的上是不錯的。自高考恢復之後,饒毅便開始了以大學為目標,最終他以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考入了江西醫學院,這是一所普通的醫科大學,並非是什麼211,但這裡卻是他開始醫學生涯的地方。
  • 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聆聽大家」系列訪談——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應該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如果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在「無性雜交」還屬於經典權威的時候,我就決定跳出來,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幸虧我醒悟得早,如果死守權威,也許至今還一事無成。現在年輕人有什麼新想法,我也不以權威自居,認為你這個有前途,你就提出來,就支持你。要支持新生事物。儘管它可能有問題,但我們要愛護,不能一棍子打死。
  • 中國鐵建籤署莫斯科米丘林地鐵上蓋項目投資合作框架協議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奮健和莫斯科市副市長胡斯努林見證合作協議籤約中國日報莫斯科6月5日電(記者 井水玉)莫斯科當地時間6月5日,中國鐵建與莫斯科工程設計院、AFI公司共同籤署莫斯科米丘林地鐵上蓋開發項目投資合作框架協議。
  • 著名學者:現在中國博士生的學術水平,不如80年代前期的碩士生
    每每問道中國的博士生,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出我們有百萬博士,但當問道中國著名博士的時候,卻只能掰著手指頭數出如錢學森、錢三強、袁隆平、李政道等人物,說白了,國內的博士和他們所帶來的成就相當有限。
  • 他屢次被外國質疑,為中國多次贏得世界級數學成就,自認為是笨人
    吳文俊經過認真測算得出,兩位大師的公式都是正確的,並且給出了新的證明,一度讓拓撲學的權威霍普夫質疑,但最終證明吳文俊沒有錯。一個初出茅廬的東方學生,從而嶄露頭角,竟然不迷信權威,他的這個結論,引發了「拓撲學地震」,得到國際數學界的強烈關注。也正是吳文俊等年輕數學家的建樹,推動拓撲學成為20世紀數學主流學科之一。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在我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到年邁的老人,下到還在上學的學生,都聽過袁隆平的鼎鼎大名。首先明確一點,袁隆平是院士,但他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想要弄清袁隆平為什麼沒有被選為中科院院士,就必須要先了解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區別在哪裡。我們先說說工程院,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於1994年成立,總共有院士902人,分成9個學部,袁隆平就屬於農業學部。
  • 「水稻之父」袁隆平擁有全國唯一的榮譽駕照,網友:這是應該的
    ,被分配到了偏僻的安江農校教書,他在那裡一呆就是16年,在此期間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他看到不少百姓因為吃不上飯倒在了路上,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民以食為天。於是他暗暗下定決心,要從根源上解決大家餓肚子的問題,水稻成了他的研究對象,他把所有的青春與熱情都投入到了水稻的研究中。
  • 袁隆平與雜交稻的發展歷程
    天災人禍面前,學農出身,拿著工資、守著農業試驗田的袁隆平,同樣吃不飽肚子。說起研究雜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說:「上世紀60年代,我在湖南省安江農校當教師時,曾親眼看見過5個餓殍,兩人倒在橋下,兩人倒在田裡,一人倒在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