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我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培養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無數人的口糧問題。現在,他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
在培育新品種方面,有一位俄國科學家開始得更早,也是科學家的大牛。他的學說在中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一度很流行。他就是俄國著名植物學家米丘林。
1855年10月27日,米丘林生於俄國梁贊州普龍斯克縣,他的家族是一個園藝世家,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愛好園藝,這給米丘林很大影響,為他日後從事植物學研究奠定了家學基礎。
1872年米丘林在普龍斯克縣立小學畢業,後因家貧小學畢業後便輟學。在米丘林年輕的時候,俄國統治者昏庸無能,俄國的果樹園藝品種非常缺乏,技術低劣。
有一次,年輕的米丘林在一片雜草零亂的果樹園裡,看到果園裡的幾棵好端端的蘋果樹由於管理不善,顯得蒼老乾癟,眼看就要枯死了。偌大的一片果園,除了常見的劣種蘋果樹、梨樹外,沒有一點新品種。看到這種情景,米丘林便下定決心,對果樹品種進行改良。
當時,米丘林和他的妻子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哪有從事研究所需的經費呢?為了能夠從事研究,米丘林利用自己的手藝,租了兩間房子,開設起修表鋪,當上了鐘錶匠。他每天一直工作到半夜,在工作檯前修理各式各樣的鐘表。他用所賺的錢去買栽培果樹的用具和有關的研究文獻、雜誌等資料。還在自己寓所後面的小塊土地上,栽種了蘋果材、梨樹、李子樹和桃樹等苗木。一有空閒,他就去照顧自己所栽的綠苗,研究果樹的地理分布,研究植物學。
經過不懈努力,米丘林的植物學研究終於走上了正軌。1888年他在科茲洛夫城外6公裡的地方,買得一塊牧場,把原來所有果樹苗木都移植到那裡。後來他發現要獲得耐寒的優良果樹品種,必須把苗木栽種在比較瘠薄的土地上,因而又另買了一片荒蕪的沙地,建立起新的苗圃。
米丘林一生兢兢業業,克勤克儉,生活上保持簡樸,研究上精益求精。他一生在果樹培育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畢生培育出果樹新品種有300多種。不但如此,他在理論上也有所突破,創立了米丘林學說。他提出,生物學的基本原則是主物體與生活條件的統一。他認為生物對生活條件有高度選擇性,而生活條件對生物的發育和遺傳變異則起主導作用。遺傳性是生物基本特性之一,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遺傳性也在變化和發展,獲得性狀可以遺傳。人類控制生活條件,或者進行有性的或無性的雜交,以及用馴化等手段來動搖和改變植物的遺傳性,實現定向培育,創造人類所需要的新品種。
1918年,蘇聯政府接受了米丘林的苗圃。1922年,列寧在拍給他的電報稱讚說:"你在獲得新植物的實驗上,具有全國意義。"1925年米丘林被授予勞動紅旗勳章。1935年被授予列寧勳章,並被選為蘇聯科學院名譽院士。1935年6月7日,在科茲洛夫去世。主要著作有《工作原理與方法》《六十年工作總結》等,收入李森科主編的《米丘林全集》中。
但是,由於蘇聯將米丘林的雜交理論確定為官方的遺傳科學,進行強制推行,並且壓制和排斥不同的學術觀點。20世紀50年代這一理論在蘇聯、東歐和中國盛行一時,對生物學研究造成了不良影響。我國也受到了這一思潮的影響。當時,年輕的袁隆平已經意識到米丘林這一套理論走不通,這才轉而學習其他理論,才在學術上闖出一片新天地。袁隆平後來跟他的學生們提起這事,他說:"幸虧我夢醒得早,沒拴死在一棵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