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為何米丘林受人尊敬而李森科備受爭議

2021-01-13 科學網

 

劉用生

 

在我的印象中,去世後能被《自然》雜誌刊登訃告的人,都是些有突出貢獻和重要影響的科學家。1976年李森科去世後,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C.D.Darlington 在《自然》上發了一篇訃告。他在訃告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李森科是騙子嗎?」

 

李森科(1898~1976)的科學成就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在植物生理學上,他首先提出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的概念,並創立了階段發育理論;在遺傳學上進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創立了遺傳學中的米丘林學派;在農業生產上,發明和推廣了許多新技術,提高了產量和品質;在生物進化方面,提出了一個關於物種形成的新見解。

 

米丘林(1855~1935)在辛勤勞動的一生中,運用多種方法選育了300多個果樹品種,留下了4卷的《米丘林全集》。他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在遺傳育種上提出了許多新觀點,發明了幾種新的育種方法。在園藝科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與美國著名的園藝學家布爾班克齊名。

 

我一直在想,假如李森科是個科學騙子,為什麼史達林和赫魯雪夫都支持他?為什麼瓦維洛夫和許多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也高度評價他在植物生理學方面的工作?其實,李森科在科學界名聲不好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李森科混淆了科學與政治。他把孟德爾遺傳學說成是資產階級的、唯心的和形上學的。眾所周知,科學是沒有階級性的。史達林在修改李森科《論生物學現狀》的報告時,把「資產階級遺傳學」這個提法給刪掉了,並在旁邊作了批註,反問道:「哈哈哈,數學是什麼階級?達爾文主義是什麼階級?」

 

在對待孟德爾遺傳學的態度上,米丘林和李森科是不一樣的。在長期的果樹育種實踐中,米丘林認識到孟德爾定律是有局限性的,不適用於靠嫁接繁殖的多年生果樹,但他並沒有否定孟德爾定律。米丘林說:「我毫不否認孟德爾定律的價值,相反的,我不過是堅持對它加入一些修正和補充。」

 

而李森科把孟德爾遺傳學看做是偽科學,對它進行全面否定。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李繼侗先生十分尊敬米丘林,但對李森科很反感,他說:「在李森科眼裡,簡直是蔑視前人,目空一切,他否定這個,否定那個,最後必然否定自己。」

 

針對李森科,談家楨先生也說過這樣一段話:幾十年遺傳學的發展證明,不管是孟德爾還是摩爾根,他們的工作都有局限性,這反映了任何人都受到時代的局限,科學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李森科抓住孟德爾遺傳學中局部不完善的東西,否定其整個理論,這不是科學的態度。

 

在為人處事上,米丘林和李森科也有很大的不同。雖然米丘林與瓦維洛夫的學術觀點不同,但兩人始終保持著友誼。在瓦維洛夫擔任農科院院長期間,大力支持米丘林的研究工作。1935年蘇聯科學院選舉米丘林為名譽院士,正是由瓦維洛夫帶頭提名的。

 

而李森科和瓦維洛夫的關係則很僵(瓦維洛夫私下裡曾說李森科是「an angry man」)。李森科對人傲慢無禮,隨意指責。他曾多次批評和指責與他學術觀點不同的杜比寧院士。而當李森科在1976年去世後,杜比寧院士則參加了他的葬禮並講了體面的話:「雖然我仍不同意李森科的學術觀點,但我今天回憶起來他還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對這件事情,翟中和先生感慨地說,李森科缺乏杜比寧那樣的學者風度和寬容精神。

 

米丘林工作勤奮,待人熱情。他所領導的研究所和果園,每年向全國各地答覆成千封諮詢的信件,有許多信件是米丘林親自寫的(收集在他的全集第4卷中)。他鼓勵他的學生和同事大膽地創新,他說:「懂得我的理論和方法的不算我的好學生,推翻我的理論和方法的才是我的好學生。」

 

李森科則不然,他利用史達林的影響在組織上排除異己,壓制別人,不讓一些孟德爾學派的遺傳研究人員從事自己的研究工作,確實很霸道。

 

當然,李森科也並非一無是處,他發明的許多農業技術的確很有效。張冬生曾經介紹說:「二次大戰中,列寧格勒正吃緊的時候,杜比寧到列寧格勒去研究戰爭的恐怖環境下果蠅群體有什麼變化;而李森科則研究馬鈴薯,發明把其頂芽部分用來做種薯,其餘部分拿來食用,以緩解糧食的緊張。」

 

1966年,美國學者C.C. Lindegren 出版了一本書The Cold War in Biology,用了一章的篇幅介紹米丘林和李森科的工作,並引用日本遺傳學會會長筱遠喜人的茄子嫁接雜交研究結果來說明李森科的研究中也有正確的東西。

 

武漢大學的汪向明先生上世紀50年代在莫斯科大學留學期間曾經訪問過李森科幾次,其中1953年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蘇時他做翻譯。我在電話裡請汪先生談談他對李森科的看法,他說應該實事求是地看待李森科,不能全盤否定他的學術成就。他給我講了幾個關於李森科的故事,後來又給我寄來了幾篇匈牙利專家賴基關於春小麥和冬小麥相互轉變的論文複印件和他自己編著的《廣義遺傳學探索》的書。

 

已故的方心芳院士在談到李森科時曾說過,「學術爭鳴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因為某人是漢奸就否認他是學者,不能在批評李森科時也像李森科那樣的做法——把政治與學術混淆」。現在看來,李森科在科學研究上所做的一些有意義的工作還是應該予以肯定的,他的主要錯誤是混淆了科學與政治,以及對待不同學派的學閥作風等,我們應該從他身上吸取教訓。

 

(http://blog.sciencenet.cn/u/百無一用)

 

[9]xie44025

 

李森科的學術觀點從根本上講也是錯的。他從根本上否定孟—摩學說,決定了這一點。現代生物已沒人再按他的「學術觀點」搞他的這套東西了。

 

博主回覆:當時孟德爾學派否認嫁接雜交和獲得性遺傳,而李森科肯定這些基本事實,從這個角度來講李森科的觀點基本上是對的。當然,限於當時的科學認識水平,李森科對機理的解釋是粗糙的。現在可以用橫向基因轉移來解釋嫁接雜交,用表觀遺傳學來解釋獲得性遺傳。當時李森科全面否定孟德爾遺傳學是十分錯誤的,現在我們也沒有必要來全面否定他。

 

[3]lingfeng

 

為什麼李森科創立了米丘林學派呢?他是米丘林的學生嗎?

 

博主回覆:李森科不是米丘林的學生,他有自己獨立的研究。他在遺傳學方面的觀點與米丘林相似,想著在遺傳育種上獨闢蹊徑。米丘林在蘇聯聲望很高,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創立了米丘林遺傳學,以區別於當時已經存在的孟德爾遺傳學。

 

《科學時報》 (2011-11-03 A3 博客@科學網)

相關焦點

  • 不容詆毀的李森科和不怕詆毀的孟德爾
    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這些國家信奉的,是不容詆毀的無產階級遺傳學:米丘林遺傳學。而米丘林遺傳學最大的鼓吹者,是臭名昭著的蘇聯「科學家」李森科。米丘林這人並不壞。不僅不壞,而且是一位相當傑出甚至偉大的農學家。米丘林一生醉心於育種工作,通過嫁接等方式選育了300多個果樹品種。
  • 蘇聯科技史上的「李森科事件」
    李森科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種稱為「春化處理」的育種法,即在種植前使種子溼潤和冷凍,以加速其生長。李森科誇大自己的發現是解決霜凍威脅的靈丹妙藥,為此,烏克蘭農業部決定在敖德薩植物育種遺傳研究所裡,設立專門研究春化作用的部門,並任命李森科負責。「春化處理」在俄國的農業史上曾經有過,李森科對此給予了理論上的解釋。
  • 解讀"李森科事件"
    其鑽營投機、獻媚權貴、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等卑劣手段和卑微人格暫且不論,解讀這一深重災難的政治、社會、學界的生態原因,於今仍會給人以一定的警策和啟迪。   非科學的功利性的目標介入,催生了偽科學。李森科靠他靈敏的嗅覺,發現了這一政治動向,於是他處心積慮,把自己打扮成蘇聯著名科學家米丘林的繼承人。他宣稱:只有細胞才是遺傳的單位,堅持生物進化中的獲得性遺傳觀念,否定基因的存在。在李森科看來,由孟德爾和摩爾根等人建立的西方遺傳學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因此應該被禁止。李森科甚至把被譽為「20世紀生物學的路標」的蘇聯科學界泰鬥瓦維洛夫誣為「蘇維埃人民的敵人」。
  • 1855年6月7日俄國著名植物學家米丘林誕辰
    1855年6月7日 俄國著名植物學家米丘林誕辰  米丘林,生於1855年6月7日,故於1935年,是俄國植物育種家。他在果樹培育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畢生培育出果樹新品種有300多種。米丘林提出,生物學的基本原則是主物體與生活條件的統一。
  • 張院士,您往科學裡「摻沙子」讓人想起了當年的李森科!
    毋庸置疑,藥物研究屬於科學問題,而張院士用尊己卑人的戲謔口氣大談美國研究如何如何、中國研究如何如何,讓不明就裡的人們誤以為,不同的國家對同一科學問題的判斷有著不同的標準。這種論調已經偏離了科學精神。把非科學的許多因素摻進科學問題中,張院士還嫌不過癮,又大談知識分子價值觀的扭曲,似乎家國情懷的表現只有他認可的一種標準,這同樣是尊己卑人強加於人的做法。顯然,張院士諳熟科學界過去「紅衣主教」的打造之術,既要塑造科學上政治正確的形象,還要樹立科學界道德楷模的形象。這個問題已超出了科學範疇,恕不在此多說。
  • 上世紀米丘林是著名學術權威,袁隆平大膽質疑,最終取得成功
    袁隆平是我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培養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無數人的口糧問題。現在,他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培育新品種方面,有一位俄國科學家開始得更早,也是科學家的大牛。他的學說在中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一度很流行。
  • 這位中國物理學家堪比霍金,備受外國人崇拜,為何在中國飽受爭議
    當然,中國也並非沒有一些偉大的科學家,有一位中國物理學家堪比霍金,他的成就甚至能夠讓他在整個物理學史上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備受外國人崇拜,但是為何他在中國卻飽受爭議呢?物理學家楊振寧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就是楊振寧,相信很多人對這個名字都比較熟悉。他在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隨後用了兩年時間,就獲得了清華大學的碩士學位。
  • 科學網—霍爾丹的美名與爭議
    在第一章中,作者用相當篇幅敘述了一件事:在英國廣播公司1948年間製作的一次電視節目中,著名英國生物學家霍爾丹(1892—1964)拒絕譴責蘇聯生物學家李森科,儘管他私下裡並不認可李森科。這件事使霍爾丹的名聲受損。對此筆者想說,其實,歐洲當時具有左傾思想的知識分子,都不願意公開批評蘇聯。
  • 袁隆平用米丘林的辦法,種出「紅薯王」,最後證明這條路還是錯的
    袁隆平剛剛來到安江農校,一開始的時候,他還被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培育」理論迷惑了一段時間。無性培育技術就是使兩個親本的原生質體,融合成為一個具雙親遺傳物質的培育細胞,並在人工培養下,通過嫁接和胚胎等手段,使兩個遺傳性質不同的物種,進行可塑性的培育方法。
  • 史達林時代的偽科學家李森科是如何崛起的
    用行政手段處理科學爭論李森科是烏克蘭人,1898年9月29日生于波爾塔瓦州卡爾洛夫卡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中。他曾讀過兩個園藝學校,1925年畢業於基輔農學院後,受聘到甘查育種站工作。三年之後,李森科發表了論文《溫度對植物發育期長短的影響》。
  • 科學家都受人尊敬,為何取得偉大成就的牛頓,卻不太受人尊敬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科學家們無一例外都是受人尊敬的。不過,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就不一樣了。雖然早在26歲之前,他就完成了一堆重要的發現,放在今天至少能獲得三個諾貝爾物理獎。但這絲毫掩飾不了他不討人喜歡的事實。
  • 李森科案,「很黃很暴力」的科學故事
    就其意義而論,李森科案其實比蘇聯換個「領導核心」要深遠得多——它標誌著在整個史達林時代和赫魯雪夫時代禍害蘇聯科學界的「李森科案」總算結束了。  說起李森科案,不得不先扯一點科學史,我們今天一說起進化論就會想起達爾文,實際上在達爾文之前早有人提出過進化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拉馬克。拉馬克與達爾文都認為生物是進化來的,但這個進化具體是如何發生的?兩派就爭開了。
  • 莫斯科「米丘林大街」地鐵站將設計中國風格
    據「莫斯科」城市新聞通訊社報導,莫斯科建築委員會批准了莫斯科地鐵大環線「米丘林大街」地鐵站的中國風設計構想。莫斯科首席建築師謝爾蓋·庫茲涅佐夫說:「我們就車站和材料都協商好了。莫斯科市領導指示要讓地鐵站彰顯俄中友誼,另一方面,當地居民想要地鐵站設計與伊萬·米丘林聯繫起來,與植物聯繫起來。」
  • 結婚16年相差54歲,楊振寧同意翁帆改嫁,遺囑曝光卻備受爭議
    仔細看了照片才知道,原來是在今年九月份的時候,楊振寧受邀請擔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這幾組照片是他帶著翁帆和校方代表的留念合影 事實上,從楊振寧宣布和翁帆結婚那一天起,這對相差54歲的爺孫戀就註定備受爭議。 當年翁帆和楊振寧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她還是個負責接待楊振寧和杜致禮夫婦的大一學生。後來因為這場交流會而認識,翁帆便開始和楊振寧夫婦經常通過書信來往,3個人成為了關係匪淺的忘年交。
  • 中國鐵建籤署莫斯科米丘林地鐵上蓋項目投資合作框架協議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奮健和莫斯科市副市長胡斯努林見證合作協議籤約中國日報莫斯科6月5日電(記者 井水玉)莫斯科當地時間6月5日,中國鐵建與莫斯科工程設計院、AFI公司共同籤署莫斯科米丘林地鐵上蓋開發項目投資合作框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