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霍爾丹的美名與爭議

2020-12-08 科學網

 

■武夷山

2020年7月,美國諾頓出版社出版了印度作家Samanth Subramanian(薩曼斯·薩博拉曼尼安)撰寫的傳記作品,A Dominant Character:The Radical Science and Restless Politics of J. B. S. Haldane(本文作者譯為「舉足輕重的人物:霍爾丹的激進科學和躁動政治」)。dominant character作為遺傳學術語的意思是「顯性性狀」。

在第一章中,作者用相當篇幅敘述了一件事:在英國廣播公司1948年間製作的一次電視節目中,著名英國生物學家霍爾丹(1892—1964)拒絕譴責蘇聯生物學家李森科,儘管他私下裡並不認可李森科。這件事使霍爾丹的名聲受損。對此筆者想說,其實,歐洲當時具有左傾思想的知識分子,都不願意公開批評蘇聯。霍爾丹是這樣,科學學創始人、英國著名晶體物理學家J.D.貝爾納(1901—1971)是這樣,法國著名作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1866—1944)也是這樣。

霍爾丹的身份很特殊:既是科學家,也是英國共產黨黨員。在那次節目中,霍爾丹對於李森科在國家機器支持下拼命批判遺傳學的舉動,只作了簡短、含糊的評論,而發表詳細的、觀點明確的評論才是他的習慣。薩博拉曼尼安認為,這一事件是能夠反映霍爾丹其人的標誌性事件。

本書後來的章節談到,霍爾丹這一輩子對科學和政治的熱情一直相互交纏。他的科普寫作、政治立場及愛情生活給他帶來了美名,也帶來了惡名,他一直是一個廣受歡迎又爭議不斷的人物。

霍爾丹的父親是蘇格蘭人,牛津大學的學者,研究不同大氣氣體對人體的影響。年輕的霍爾丹受父親影響,也進入這個研究領域。這本傳記的優點之一,是展示了父子之間的學術連續性。老霍爾丹注重將科學思想付諸實踐,解決一系列的實際問題,例如改善空氣品質(英國由於工業化的大發展,空氣品質曾經極其糟糕)。霍爾丹秉承了父親的這一觀念,表現為對於科學的熱愛和對於將科學成果應用於實踐的熱衷。

後來,霍爾丹被牛津大學錄取,先是學習數學專業,然後轉而學習古代史和哲學。不過,對古典學的摯愛並未使他遠離科學,他被新興的遺傳學深深吸引。由於一戰爆發,他對遺傳學的學習研究只能中斷。在一戰當中,他是俗稱「黑色守望」的蘇格蘭高地警衛團的一名軍官。他與戰友們關係甚篤,在戰場上勇敢無畏,還是擺弄炸藥的好手。戰後,他到劍橋大學工作,擔任生物化學準教授(reader)。由於他數學功底較強,他開始關注酶動力學的新問題和群體遺傳學這個新領域(在該領域中,遺傳學和進化生物學正在發生融合)。

對於科學家的傳記,科研主題寫到多深為好是個棘手問題。本書在這方面平衡得較好,重點交代霍爾丹在遺傳學和生理學領域的重要貢獻,這兩個領域也是給他帶來科學聲名的領域。他的最重要工作是為自然選擇建模,採用統計方法估計出基因突變在一個群體中傳播的速率。

與此同時,本書也描述了霍爾丹的科普工作,正是這方面的貢獻使他成為公眾人物。從一戰戰場下來不久,霍爾丹完成了他的第一本通俗著作《代達羅斯;或科學與未來》。他在書中預測,未來的世界將不受傳染病的侵襲,不依賴石油能源,也不受傳統道德的束縛。該書大獲成功,也進一步激勵他面向大眾撰寫通俗作品。他在報紙和雜誌上發表了數百篇科普文章,大概是當時讀者面最寬的生物學家。

1925年,發生了影響他的個人形象的一件大事:與他發生婚外情的已婚女子Charlotte Burghes與丈夫離婚。不久之後,劍橋的一家民事法院宣布,霍爾丹傷風敗俗,沒有資格當大學老師。霍爾丹拒絕辭職,校方就將他開除了。霍爾丹上訴成功,保住了大學教職,並與Charlotte Burghes結婚。但此後在公眾心目中,霍爾丹就是一個與學術界正統形象格格不入的另類人物了。

霍爾丹年輕時同情社會主義,36歲那年還訪問了蘇聯。訪蘇歸來後,他在英國共產黨內日益活躍。經常給進步報紙《工人日報》寫稿,還擔任過該報編輯部主任。後來,由於該報和英國共產黨支持李森科的偽科學,他於1950年辭職,也退出了英國共產黨。

1957年,他帶著第二任妻子去印度定居,1964年因癌症在印度逝世。

這本書生動地描繪了霍爾丹的一生,準確把握住了他的公共生活、名聲與影響力,讓讀者領略到了作為普通人和作為具有開創性的科學家的霍爾丹的全貌。

《中國科學報》 (2020-12-03 第7版 書評)

相關焦點

  •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霍爾丹:沉浸於自己的物理世界
    10月4日,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發布會上,評委現場連線了獲獎者之一、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鄧肯•霍爾丹。當得知自己獲獎時,他表示「非常吃驚」,也感到「非常自豪」。聽得出來,這位65歲的科學家聲音有些顫抖。  「鄧肯•霍爾丹是個很厲害的人物,他的工作很有原創性。」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汪忠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特別提到,「他不走尋常路線,思路非常獨特。」
  • 揭秘,鐵馬雄師第五軍,為何擁有王牌軍搖籃的美名
    國軍五大主力最先成立的是第18軍,然後是74軍,第五軍,以上這三個軍都有一個響亮的外號,第18軍號稱種子軍,第74軍擁有虎賁軍與御林軍等稱號,第五軍被稱之為鐵馬雄師,同時還擁有王牌軍的搖籃的美名。這個稱號在國軍所有部隊中,只有第五軍獲得此榮譽,那麼為什麼?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如今我在科學網博客寫博文,十年有餘。感謝科學網,讓我們有個科學界華人交流的平臺。希望報社越來越好,科學常新,文圖出彩,人氣爆棚。 ◆賈偉(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教授) 在當今各種新媒體的競爭之下,科學網依然能在世界華人學界擁有大批的網友。
  • 科學家聯名挑錯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有硬傷有爭議
    科學家聯名挑錯《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八名科學家認為《基準》部分知識點有硬傷有爭議 截至目前科技部尚未作出回應  科技部上周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不想卻引來一群科學家集體「挑錯」。
  • 「開心網」之爭懸而未決 「科學網」糾紛又起
    ,無獨有偶,又有兩網站因「科學網」再起爭端。據了解,對於科學時報旗下科學網(sciencenet.cn)在其編輯部博客上,以《謹防冒牌「科學網」》為題發布的關於科學網(kexue.com)的文章,6月29日和6月30日,科學網(kexue.com)在其首頁顯要位置分別發表兩篇聲明予以了回應。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然而,由於缺乏原子尺度的實驗表徵手段以及精準可靠的理論計算方法,氨氣團簇的紅外光譜指認仍然存在爭議。江凌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對中性氨氣團簇開展了詳盡研究,獲得了分辨較好的實驗紅外光譜。 張兆軍和張東輝團隊利用自行發展的全維勢能面動力學理論方法,郭哲來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非諧性量子化學理論方法,分別精準計算了氨氣團簇的瞬態結構和紅外光譜,理論與實驗高度吻合。
  • 北極藍皮書(2019卷)發布—新聞—科學網
    2019卷藍皮書延續以往發展報告的形式,以2019年以及2020年初的北極重大事件為研究對象,總報告對北極國家在北極地區的動態進行研判,之後以治理篇、開發篇、航運篇和國別篇組成報告主體內容,時值《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誕生百年,該卷特別對有關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法律爭議進行研究。 劉惠榮表示,該報告是團隊應時、應勢、應需,對北極地區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全面反映的呈現。
  • 科學網—E言E語
    ——詳見科學網博客:馬臻,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縱觀當今世界,所有的科學家都可歸納進這兩類之中,即精明的科學家和糊塗的科學家,前者為了個人的利益而不懈地努力奮鬥,他們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顧科學的原則和人類的公德,只考慮商業利益;而後者只求明哲保身和養家餬口,沒有勇氣來捍衛科學的原則和人類的正義。
  • 科學網—《科學》雜誌刊登有關禽流感病毒爭議論文
    美國《科學》雜誌6月21日在線發表了引發數月爭議的禽流感病毒論文,論文公布了製成易在哺乳動物雪貂間傳播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變種實驗的相關數據。
  • 中國深山隱藏奇特寺廟,不供菩薩供外星人,美名其曰外星人科研站
    而且這個寺廟的既不叫寺也不叫廟,美名其曰:外星人科研站。外星人科研站位於湘西麻陽縣的一個小山村裡,這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地方其實是當地一個退伍軍人自籌20餘萬,歷時17年建成的一個廟宇。建造這個科研站的向寬鬆老人,是一名退伍軍人,曾為空軍地勤人員,維修過戰機。老人自訴:退伍後,約在80年代曾見過來自東升星球的外星人。
  • 新疆塔城新研究確定中國已知最早森林的時代—新聞—科學網
    另外,一些陸相地層區域的弗拉期-法門期界線位置也長期存在爭議。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研究員徐洪河與香港大學博士鄭大燃等合作,對新疆塔城西準噶爾地區中—晚泥盆世數條陸相剖面進行了詳細的古生物學和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取得了該區域古環境變化的新認識。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地學期刊《三古》。
  • 唐詩300首取名:範閒殿前背唐詩,300個美名如斯焉!
    這些名字,可謂美名如斯焉。君見出處: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光是這句就有如一瀉千裡,東走大海的壯浪景象,表達出豐富浪漫的想像力,可謂境界之高,眼界之遠。意味深遠,哲思悠揚。不知道這300個唐詩裡的美名,是否擊中你內心深處的呢?原創作者:江南易林,專注周易八字、寶寶起名
  • 科學網—為何米丘林受人尊敬而李森科備受爭議
    《科學時報》 (2011-11-03 A3 博客@科學網)
  • 美國爭議最大的景點:人像動物一樣供遊客觀賞,引居民抗議
    美國爭議最大的景點:人像動物一樣供遊客觀賞,引居民抗議旅遊無外乎賞景,不過大多數人在出去旅遊的時候,看到最多的,要麼是名山大川,要麼是市景城鎮,再或者是到動物園看動物。可要說到一個景點不是為了以上幾點,而是為了去看人,這樣的景點是不是過於奇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