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學》雜誌刊登有關禽流感病毒爭議論文

2020-12-01 科學網

 

美國《科學》雜誌6月21日在線發表了引發數月爭議的禽流感病毒論文,論文公布了製成易在哺乳動物雪貂間傳播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變種實驗的相關數據。雜誌同時發表了另一份相關研究,評估了這些變種在自然界產生以及引發人際傳播的可能性。

 

《科學》雜誌在「H5N1型禽流感病毒」特別專題中發表評論說,相關論文的發表標誌著「長達8個多月關於是否公布其中一些數據的爭議最終結束」。雜誌認為,發表論文為的是讓人們對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潛在威脅提高警惕,而新數據的公開則有利於降低這一病毒引發人際傳播的可能性,激發病毒監控和防治方面的新研究,使世界變得更安全。

 

這項研究由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病毒學教授河岡義裕領導。河岡義裕和荷蘭伊拉斯謨醫學中心科學家羅恩·富希耶的團隊藉助基因工程技術,將H5N1型禽流感病毒與2009年引發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進行混合,發現在交換一些遺傳物質引發基因變異後,所獲得的混合病毒能夠感染雪貂,還能夠通過空氣在雪貂之間傳播。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的模型動物,也是研究流感的常用實驗動物,它們受流感病毒影響的方式與人類相似,因此最終獲得的病毒也可能具備人際傳播能力。

 

研究團隊早在去年就向美國《科學》雜誌和英國《自然》雜誌提交了相關論文。但美國國家生物安全科學顧問委員隨即表示,公開發表相關論文可能會帶來公共安全威脅,比如恐怖分子可能會依據其中的數據製造出可在人際傳播的高致病性流感病毒。該委員會去年年底曾要求《自然》和《科學》雜誌在刊登相關論文時,刪減禽流感病毒如何更容易傳播的數據,但遭到兩家雜誌的拒絕。但出於公共安全方面的考慮,國際科學界就此舉行了一系列商討,世界衛生組織還專門就此召開會議,商討論文能否發表。

 

今年5月初,《自然》雜誌率先刊出了相關論文,還同時配發了一份由專家團完成的風險評估報告,認為論文可以發表。

 

富希耶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H5N1型禽流感病毒目前已在約20種哺乳動物中發現。過去15年內,已有約600人被確定因直接從鳥類身上感染這種病毒而死亡。富希耶認為,他們的研究有助於對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了解,有助於公共衛生部門未雨綢繆,更好地監控並應對禽流感病毒致命變種。公布詳細數據將幫助科學界監控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野生種群中的其他變種,以更好地測試疫苗和療法。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生命科學兩用研究的治理 ——以H5N1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與爭議為例
    生命科學兩用研究的治理——以H5N1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與爭議為例[J]. 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 2020, 12(4): 355-365.2012年,兩篇飽受爭議的H5N1禽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組研究論文使這種擔憂進一步升級[7]。
  • 全球權威雜誌《科學》將刊登爭議華南虎照片(圖)
    《科學》(《Science》)發來的確認電子郵件:《科學》將在11月9日刊登野生華南虎照片。同時,《科學》雜誌的野生生物專欄作者維吉尼亞·莫爾女士在電話中表示,《科學》雜誌刊登「野生華南虎照片」,並不表明他們認定周正龍拍攝的野生華南虎照片就是真的。「我們私下也覺得照片不太對勁。」「虎照」下周五上《科學》「是的,我們希望華南虎依然存在。」莫爾在電話中向晨報記者透露。
  • 禽流感病毒宿主適應性「基因調頻」的進化特徵
    但在感染人的過程中,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體呼吸道中的進化特徵,及其與患者臨床發病之間的關聯尚不明晰。本研究描述了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體內的「基因調頻」的進化特徵,並首次揭示禽流感病毒的適應性進化與臨床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對於禽流感病毒相關診治和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 禽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亞基「真相」被揭示
    繼2008年8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禽流感病毒RNA論文之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迎芳領導的課題組和饒子和院士領導的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和生物物理所聯合實驗室,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析了該RNA聚合酶PA亞基剩餘的氨基端(PAN)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從而基本完成了對流感病毒聚合酶PA亞基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工作。他們的研究結果清晰地揭示了PA蛋白具有核酸內切酶功能。
  • 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禽流感病毒威脅動物與人類健康。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H5Ny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在世界範圍內流行,造成經濟損失。主動監測預警是科學防控禽流感的最佳策略。自2014年,流感中心持續開展我國活禽市場和主要野鳥遷徙路線禽流感病毒的變異和傳播動態研究,在禽流感實時監測預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
    禽流感病毒威脅動物與人類健康。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H5Ny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在世界範圍內流行,造成經濟損失。主動監測預警是科學防控禽流感的最佳策略。該研究延續了2014年至2016年流感中心對禽流感病毒的監測預警工作,對2016年6月至2019年2月我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6091份樣品開展禽流感病毒檢測和遺傳演化研究,發現與2014年至2016年禽流感病毒陽性率26.90%相比,2016年以來禽流感病毒陽性率下降至12.73%。
  • 《科學》雜誌報導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新聞...
  • 北中醫校長在《科學》雜誌發論文被指「花錢買版」
    昨天,北中醫校長徐安龍和《科學》雜誌國際協作、運營與出版副總監吳若蕾回應北京青年報記者稱,北中醫確實出資贊助了一份《科學》雜誌中有關傳統醫學的專刊,專刊刊有徐安龍文章一篇,但徐本人文章的發表與是否贊助無關。北青報記者證實,該篇文章確實未經雜誌編委會評估,但經過「同行評審」。」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繪製病毒「社交網絡圈」或有效預測禽流感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田懷玉團隊的研究論文《中國活禽貿易在禽流感結構傳播圈中的作用評估》,研究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數據和重建的家禽運輸數據綜合分析,測量和比較了我國廣泛流行的三種禽流感病毒亞型:H5N1、H7N9和H5N6的空間傳播模式。
  • 我禽流感病毒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本報北京2月10日電我國科學家基本完成了禽流感病毒H5N1毒株RNA聚合酶PA亞基的結構生物學工作,清晰地揭示了PA蛋白具有核酸內切酶功能。這一發現進一步揭示了禽流感病毒的複製和感染機理,為相關藥物的研究和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的原子水平的精細結構平臺。
  • 美科學家提出: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與受體形狀有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1月6日表示,他們發現了感染禽類的病毒和感染人類的病毒之間存在著的關鍵性差異——對於感染人類的病毒,其感染能力取決於人類呼吸系統細胞表面受體是否有同病毒能夠結合的特定形狀
  • 禽流感病毒什麼來頭?
    流感病毒是一種在多物種中流行且非常容易變異的病毒。雖然由於禽類和人類細胞基因的差異,禽流感病毒不能輕易地感染人類,但它可以藉助其他動物為「跳板」,逐漸進化成可以感染人類的病毒。例如:它可以先感染豬、猴子等哺乳動物,使自己逐漸適應哺乳動物體內的環境,再經過「二次跨越」感染人類,又逐漸「學」會感染人的本領。
  • 美國《科學》雜誌發表最新論文: 近2/3的癌症發病是因為基因突變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中文名《科學》)刊登了一篇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該研究稱,近三分之二的癌症基因突變可歸咎於健康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生的DNA(脫氧核糖核酸)複製隨機錯誤,即,所謂的「壞運氣」,而不是遺傳基因或環境因素。
  • 王福俤團隊合作在禽流感病毒H7N9防控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該成果闡明鐵代謝及重要蛋白質HFE在抗禽流感病毒H7N9先天免疫重要作用及新機制,為禽流感等流感病毒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圖1.發表論文首頁截圖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其中鐵離子對於細胞和機體新陳代謝必不可少 [2]。已有研究顯示鐵在機體抵抗微生物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 [3],缺鐵還可以導致NK細胞功能缺陷,影響淋巴細胞分泌白介素2的能力等 [4]。
  • 7月8日《科學》雜誌13篇論文簡介
    7月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共刊登1篇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12篇報告(Reports
  • 病毒能製造嗎?我在美國《生物學科學雜誌》上找到了答案
    舊新聞令人吃驚的是,這篇文章的標題名叫《實驗室製造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爭議》,它的主要內容是美國在2015年就在SARS它的譯文一般讀作《生物學科學雜誌》,是一本致力於生命學科技研究的雜誌,創刊超過25年,在相關領域具有相當權威性。該雜誌一直致力於研究生命科學,為科研人員提供最新的研究動態,科研成果發布等多方面的報導。讀到這本權威雜誌公布的事實,溫暖的室內寒意瘮人。
  • 美國教授因數據造假撤銷《神經科學雜誌》論文—新聞—科學網
    Munger教授撤銷一篇《神經科學雜誌》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味蕾神經肽的分泌模式。《神經科學雜誌》發出通告稱應作者要求撤銷該論文,未給出撤稿理由。 通訊作者Steven D. Munger發出通告稱,馬裡蘭大學經調查研究後,認定該論文存在數據造假。同時Steven D.
  • 在《自然》雜誌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科院公開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5月14日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對一則發布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4月24日該論文被接受,5月7日在線公開,等待校稿。隨後,該團隊發現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並已於北京時間5月12日19點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表示:5月13日,我們注意到pubpeer網站對該論文中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提出質疑(即該團隊12日向《自然》雜誌提出更正的圖片)。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例如,與光合作用機制有關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樹葉中,也存在於種子中,但含量要低1000倍。 研究小組利用生化和高通量分析方法對擬南芥模型進行了檢測,以發現更多關於其分子組成的信息。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自然》。 40年來,這種開著白色小花的不起眼的雜草一直是植物生物學的「實驗室老鼠」。
  • 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能阻止全球變暖—論文—科學網
    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報告》。 奧斯陸BI挪威商學院的Jorgen Randers和Ulrich Goluke模擬了不同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並對全球氣溫和海平面上升幅度進行了預測。 模型表明,在2030年代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到2100年降為零的條件下,到2500年全球氣溫將比1850年時升高3℃,海平面升高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