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雜誌6月21日在線發表了引發數月爭議的禽流感病毒論文,論文公布了製成易在哺乳動物雪貂間傳播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變種實驗的相關數據。雜誌同時發表了另一份相關研究,評估了這些變種在自然界產生以及引發人際傳播的可能性。
《科學》雜誌在「H5N1型禽流感病毒」特別專題中發表評論說,相關論文的發表標誌著「長達8個多月關於是否公布其中一些數據的爭議最終結束」。雜誌認為,發表論文為的是讓人們對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潛在威脅提高警惕,而新數據的公開則有利於降低這一病毒引發人際傳播的可能性,激發病毒監控和防治方面的新研究,使世界變得更安全。
這項研究由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病毒學教授河岡義裕領導。河岡義裕和荷蘭伊拉斯謨醫學中心科學家羅恩·富希耶的團隊藉助基因工程技術,將H5N1型禽流感病毒與2009年引發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進行混合,發現在交換一些遺傳物質引發基因變異後,所獲得的混合病毒能夠感染雪貂,還能夠通過空氣在雪貂之間傳播。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的模型動物,也是研究流感的常用實驗動物,它們受流感病毒影響的方式與人類相似,因此最終獲得的病毒也可能具備人際傳播能力。
研究團隊早在去年就向美國《科學》雜誌和英國《自然》雜誌提交了相關論文。但美國國家生物安全科學顧問委員隨即表示,公開發表相關論文可能會帶來公共安全威脅,比如恐怖分子可能會依據其中的數據製造出可在人際傳播的高致病性流感病毒。該委員會去年年底曾要求《自然》和《科學》雜誌在刊登相關論文時,刪減禽流感病毒如何更容易傳播的數據,但遭到兩家雜誌的拒絕。但出於公共安全方面的考慮,國際科學界就此舉行了一系列商討,世界衛生組織還專門就此召開會議,商討論文能否發表。
今年5月初,《自然》雜誌率先刊出了相關論文,還同時配發了一份由專家團完成的風險評估報告,認為論文可以發表。
富希耶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H5N1型禽流感病毒目前已在約20種哺乳動物中發現。過去15年內,已有約600人被確定因直接從鳥類身上感染這種病毒而死亡。富希耶認為,他們的研究有助於對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了解,有助於公共衛生部門未雨綢繆,更好地監控並應對禽流感病毒致命變種。公布詳細數據將幫助科學界監控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野生種群中的其他變種,以更好地測試疫苗和療法。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