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

2020-12-02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11月2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以下簡稱流感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Dominant subtype switch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2016-2019 in China。研究工作在中科院院士、流感中心主任高福的指導下,由流感中心監測網絡22家網點合作單位共同完成。

  禽流感病毒威脅動物與人類健康。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H5Ny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在世界範圍內流行,造成經濟損失。主動監測預警是科學防控禽流感的最佳策略。自2014年,流感中心持續開展我國活禽市場和主要野鳥遷徙路線禽流感病毒的變異和傳播動態研究,在禽流感實時監測預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研究延續了2014年至2016年流感中心對禽流感病毒的監測預警工作,對2016年6月至2019年2月我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6091份樣品開展禽流感病毒檢測和遺傳演化研究,發現與2014年至2016年禽流感病毒陽性率26.90%相比,2016年以來禽流感病毒陽性率下降至12.73%。監測數據表明,我國針對禽流感病毒的綜合防控措施(如活禽交易市場「1110」政策和家禽免疫等)對禽流感的防控發揮了作用。當前我國禽流感病毒流行形式為:H9N2亞型已取代H5N6和H7N9成為雞和鴨群中的優勢病毒亞型。然而,一些新型重配病毒如H7N3(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與HxN3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重配產生)、H9N9(H9N2與H7N9病毒重配產生)、H9N6(H9N2與HxN6病毒重配產生)以及H5N6突變體(HA多個抗原位點發生變異)在禽類中出現和傳播,危害養禽業健康發展。另外,幾乎所有的H9Ny、部分H7N9和H6N2毒株、多數H7N3毒株偏嗜或具有人源受體(α2-6-SA)結合力,提示這些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風險在增強。該研究預警了新型變異株和重配病毒對家禽和人類健康的危害,強調了持續主動預警禽流感等病毒的必要性,對我國禽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流感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傳播預警與致病機制研究組研究員畢玉海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教授史衛峰、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陳全姣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博士李娟、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李善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傅光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博士金桃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學術提升計劃和國家現代農業(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等的支持。

  流感中心建立的跨行業、跨部門、多領域、全鏈條交叉合作的流感等病毒監測預警平臺,持續不斷深度合作,積累形成了病原大數據資源,為我國禽流感等突發新發傳染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也為跨種間傳播的重要動物源性病毒的監測和研究建立了全新交叉創新研究合作範式。

  論文連結 

2016年至2019年我國禽流感病毒流行與分布

與2014年至2016年相比,2016年至2019年禽流感病毒陽性率顯著下降;H9N2流感病毒成為雞群和鴨群中的優勢流行病毒


  11月2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以下簡稱流感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Dominant subtype switch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2016-2019 in China。研究工作在中科院院士、流感中心主任高福的指導下,由流感中心監測網絡22家網點合作單位共同完成。
  禽流感病毒威脅動物與人類健康。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H5Ny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在世界範圍內流行,造成經濟損失。主動監測預警是科學防控禽流感的最佳策略。自2014年,流感中心持續開展我國活禽市場和主要野鳥遷徙路線禽流感病毒的變異和傳播動態研究,在禽流感實時監測預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研究延續了2014年至2016年流感中心對禽流感病毒的監測預警工作,對2016年6月至2019年2月我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6091份樣品開展禽流感病毒檢測和遺傳演化研究,發現與2014年至2016年禽流感病毒陽性率26.90%相比,2016年以來禽流感病毒陽性率下降至12.73%。監測數據表明,我國針對禽流感病毒的綜合防控措施(如活禽交易市場「1110」政策和家禽免疫等)對禽流感的防控發揮了作用。當前我國禽流感病毒流行形式為:H9N2亞型已取代H5N6和H7N9成為雞和鴨群中的優勢病毒亞型。然而,一些新型重配病毒如H7N3(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與HxN3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重配產生)、H9N9(H9N2與H7N9病毒重配產生)、H9N6(H9N2與HxN6病毒重配產生)以及H5N6突變體(HA多個抗原位點發生變異)在禽類中出現和傳播,危害養禽業健康發展。另外,幾乎所有的H9Ny、部分H7N9和H6N2毒株、多數H7N3毒株偏嗜或具有人源受體(α2-6-SA)結合力,提示這些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風險在增強。該研究預警了新型變異株和重配病毒對家禽和人類健康的危害,強調了持續主動預警禽流感等病毒的必要性,對我國禽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流感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傳播預警與致病機制研究組研究員畢玉海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教授史衛峰、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陳全姣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博士李娟、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李善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傅光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博士金桃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學術提升計劃和國家現代農業(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等的支持。
  流感中心建立的跨行業、跨部門、多領域、全鏈條交叉合作的流感等病毒監測預警平臺,持續不斷深度合作,積累形成了病原大數據資源,為我國禽流感等突發新發傳染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也為跨種間傳播的重要動物源性病毒的監測和研究建立了全新交叉創新研究合作範式。
  論文連結 
  2016年至2019年我國禽流感病毒流行與分布
  與2014年至2016年相比,2016年至2019年禽流感病毒陽性率顯著下降;H9N2流感病毒成為雞群和鴨群中的優勢流行病毒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
    11月2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以下簡稱流感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Dominant subtype switch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2016-2019 in China。
  • 中國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和公共衛生風險預警最新研究進展
    2020年11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以下簡稱流感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Dominant subtype switch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2016-2019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3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微生物所撰寫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綜述文章2、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3、深圳先進院開發出太陽光碟機動的海水淡化膜4、多孔單晶表面精細結構調控增強一氧化碳氧化研究獲進展5、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6、新疆生地所證實連續種植鹽地鹼蓬可改良乾旱區重度鹽漬土7、武漢巖土所等在鈣質砂形貌的動態圖像定量分析研究中獲進展8、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 我禽流感病毒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本報北京2月10日電我國科學家基本完成了禽流感病毒H5N1毒株RNA聚合酶PA亞基的結構生物學工作,清晰地揭示了PA蛋白具有核酸內切酶功能。這一發現進一步揭示了禽流感病毒的複製和感染機理,為相關藥物的研究和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的原子水平的精細結構平臺。
  • 禽流感病毒宿主適應性「基因調頻」的進化特徵
    但在感染人的過程中,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體呼吸道中的進化特徵,及其與患者臨床發病之間的關聯尚不明晰。PB2-627和-701位點在人體內及禽/環境樣本中的不同進化特徵研究人員利用H7N9患者呼吸道樣本,及與病人有流行病學關聯的活禽/環境中檢測到的陽性樣本,進行直接的深度測序,結合臨床收集的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方法系統闡述了禽流感病毒通過「基因調頻(Genetic tuning)」適應宿主進化的特徵;並發現病毒的關鍵位點進化特性與患者的臨床表現息息相關
  • 生命科學兩用研究的治理 ——以H5N1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與爭議為例
    Fouchier)也對甲型H5N1流感病毒進行了誘發突變的研究與實驗,並於2011年8月30日向《科學》雜誌投稿論文《禽流感H5N1甲型病毒的空氣傳播》。該文指出禽流感H5N1經過部分基因改造可以大幅增加在哺乳動物雪貂之間的傳播性,只需要將5種已經在自然界中發現的變異,通過基因改造匯聚在一次病毒變異的過程中,就能夠實現H5N1病毒的加速演化。
  • 《自然》雜誌社:我國禽流感病毒研究獲重大突破
    我國科學家在禽流感病毒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從原子水平上揭開了禽流感病毒的「心臟」——核糖核酸聚合酶PA亞基的工作機制,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靶標。2月5日,《自然》雜誌社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專門配發新聞。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繪製病毒「社交網絡圈」或有效預測禽流感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田懷玉團隊的研究論文《中國活禽貿易在禽流感結構傳播圈中的作用評估》,研究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數據和重建的家禽運輸數據綜合分析,測量和比較了我國廣泛流行的三種禽流感病毒亞型:H5N1、H7N9和H5N6的空間傳播模式。
  • 禽流感病毒什麼來頭?
    流感病毒是一種在多物種中流行且非常容易變異的病毒。雖然由於禽類和人類細胞基因的差異,禽流感病毒不能輕易地感染人類,但它可以藉助其他動物為「跳板」,逐漸進化成可以感染人類的病毒。例如:它可以先感染豬、猴子等哺乳動物,使自己逐漸適應哺乳動物體內的環境,再經過「二次跨越」感染人類,又逐漸「學」會感染人的本領。
  • 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日前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研究揭示C肝治療失敗過程中病毒變異進化特徵
  • 哈爾濱獸醫所在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9日訊(記者 常理)流感病毒不斷進化變異,對動物和人類健康構成持續威脅,隨時可能引發新的動物疫情暴發和公共衛生危機。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機制,發現病毒複製過程中與之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揭示其參與病毒複製周期調控的機制,為研製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以及幹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 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近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其中,S型與來自蝙蝠的冠狀病毒更接近,為相對古老的病毒版本,但它只佔103個病毒基因組研究序列中的30%;而相對「年輕」的L型更為流行,佔70%。論文推論,可能由於L型有更強的傳播性和(或)更快的複製效率,從而比S型更具侵略性。此消息引發大眾焦慮:病毒變異會使疫情防控壓力更大嗎?《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為你解答。
  • 病毒和人類,始終在共同進化
    北京時間 1 月 31 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19-nCoV)列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這意味著疫情已經對其他國家構成公共衛生風險,WHO 將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這是 WHO 有史以來拉響的第六次最高級別警報。
  • 科學網—《科學》雜誌刊登有關禽流感病毒爭議論文
    雜誌同時發表了另一份相關研究,評估了這些變種在自然界產生以及引發人際傳播的可能性。 《科學》雜誌在「H5N1型禽流感病毒」特別專題中發表評論說,相關論文的發表標誌著「長達8個多月關於是否公布其中一些數據的爭議最終結束」。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病毒為何會變異 「病毒變異就是病毒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性狀改變,如病毒生長特性或致病性改變。」楊佔秋說,這種變化有些類似「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自然界任何物種都存在變異,它是生物適應環境和維持生存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生物進化的自然規律。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09年度中國高等...
    12月24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0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迎芳研究員研究組與南開大學饒子和教授研究組合作的研究成果《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近年來,由H5N1、H1N1等不同亞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疫情,對全球的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 病毒變異速度太快已有四種不同種類
    到目前為止,除少數情況外,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病例的致病途徑大多數是與病禽直接接觸。這種病毒還無法在人之間傳染。然而衛生官員警告,由於不斷有人感染,病毒可能進一步變異,並在未來具備在人之間傳染的能力。  根據上周公布的另一份科學報告,禽流感病毒的變化遠比當初想像複雜,目前發現至少有4種截然不同的H5N1病毒。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2019-07-23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大多數植物著絲粒結構複雜,主要是由高度重複的衛星DNA以及中間穿插的反轉座子序列(CR)組成,其中著絲粒衛星序列單元長度主要集中在150-180 bp之間,例如水稻CentO和玉米CentC序列,多年前已經發現並用於著絲粒結構與功能研究。普通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經過兩次遠緣雜交和多倍化過程,是染色體組進化及多倍體二倍化研究的模式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