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微生物研究所
語音播報
11月2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以下簡稱流感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Dominant subtype switch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2016-2019 in China。研究工作在中科院院士、流感中心主任高福的指導下,由流感中心監測網絡22家網點合作單位共同完成。
禽流感病毒威脅動物與人類健康。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H5Ny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在世界範圍內流行,造成經濟損失。主動監測預警是科學防控禽流感的最佳策略。自2014年,流感中心持續開展我國活禽市場和主要野鳥遷徙路線禽流感病毒的變異和傳播動態研究,在禽流感實時監測預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研究延續了2014年至2016年流感中心對禽流感病毒的監測預警工作,對2016年6月至2019年2月我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6091份樣品開展禽流感病毒檢測和遺傳演化研究,發現與2014年至2016年禽流感病毒陽性率26.90%相比,2016年以來禽流感病毒陽性率下降至12.73%。監測數據表明,我國針對禽流感病毒的綜合防控措施(如活禽交易市場「1110」政策和家禽免疫等)對禽流感的防控發揮了作用。當前我國禽流感病毒流行形式為:H9N2亞型已取代H5N6和H7N9成為雞和鴨群中的優勢病毒亞型。然而,一些新型重配病毒如H7N3(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與HxN3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重配產生)、H9N9(H9N2與H7N9病毒重配產生)、H9N6(H9N2與HxN6病毒重配產生)以及H5N6突變體(HA多個抗原位點發生變異)在禽類中出現和傳播,危害養禽業健康發展。另外,幾乎所有的H9Ny、部分H7N9和H6N2毒株、多數H7N3毒株偏嗜或具有人源受體(α2-6-SA)結合力,提示這些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風險在增強。該研究預警了新型變異株和重配病毒對家禽和人類健康的危害,強調了持續主動預警禽流感等病毒的必要性,對我國禽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流感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傳播預警與致病機制研究組研究員畢玉海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教授史衛峰、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陳全姣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博士李娟、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李善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傅光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博士金桃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學術提升計劃和國家現代農業(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等的支持。
流感中心建立的跨行業、跨部門、多領域、全鏈條交叉合作的流感等病毒監測預警平臺,持續不斷深度合作,積累形成了病原大數據資源,為我國禽流感等突發新發傳染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也為跨種間傳播的重要動物源性病毒的監測和研究建立了全新交叉創新研究合作範式。
論文連結
2016年至2019年我國禽流感病毒流行與分布
與2014年至2016年相比,2016年至2019年禽流感病毒陽性率顯著下降;H9N2流感病毒成為雞群和鴨群中的優勢流行病毒
11月2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以下簡稱流感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Dominant subtype switch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2016-2019 in China。研究工作在中科院院士、流感中心主任高福的指導下,由流感中心監測網絡22家網點合作單位共同完成。
禽流感病毒威脅動物與人類健康。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H5Ny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在世界範圍內流行,造成經濟損失。主動監測預警是科學防控禽流感的最佳策略。自2014年,流感中心持續開展我國活禽市場和主要野鳥遷徙路線禽流感病毒的變異和傳播動態研究,在禽流感實時監測預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研究延續了2014年至2016年流感中心對禽流感病毒的監測預警工作,對2016年6月至2019年2月我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6091份樣品開展禽流感病毒檢測和遺傳演化研究,發現與2014年至2016年禽流感病毒陽性率26.90%相比,2016年以來禽流感病毒陽性率下降至12.73%。監測數據表明,我國針對禽流感病毒的綜合防控措施(如活禽交易市場「1110」政策和家禽免疫等)對禽流感的防控發揮了作用。當前我國禽流感病毒流行形式為:H9N2亞型已取代H5N6和H7N9成為雞和鴨群中的優勢病毒亞型。然而,一些新型重配病毒如H7N3(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與HxN3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重配產生)、H9N9(H9N2與H7N9病毒重配產生)、H9N6(H9N2與HxN6病毒重配產生)以及H5N6突變體(HA多個抗原位點發生變異)在禽類中出現和傳播,危害養禽業健康發展。另外,幾乎所有的H9Ny、部分H7N9和H6N2毒株、多數H7N3毒株偏嗜或具有人源受體(α2-6-SA)結合力,提示這些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風險在增強。該研究預警了新型變異株和重配病毒對家禽和人類健康的危害,強調了持續主動預警禽流感等病毒的必要性,對我國禽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流感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傳播預警與致病機制研究組研究員畢玉海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教授史衛峰、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陳全姣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博士李娟、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李善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傅光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博士金桃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學術提升計劃和國家現代農業(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等的支持。
流感中心建立的跨行業、跨部門、多領域、全鏈條交叉合作的流感等病毒監測預警平臺,持續不斷深度合作,積累形成了病原大數據資源,為我國禽流感等突發新發傳染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也為跨種間傳播的重要動物源性病毒的監測和研究建立了全新交叉創新研究合作範式。
論文連結
2016年至2019年我國禽流感病毒流行與分布
與2014年至2016年相比,2016年至2019年禽流感病毒陽性率顯著下降;H9N2流感病毒成為雞群和鴨群中的優勢流行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