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和公共衛生風險預警最新研究進展

2020-12-08 美格基因

2020年11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以下簡稱流感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Dominant subtype switch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2016-2019 in China」。

流感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傳播預警與致病機制研究組組長畢玉海研究員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史衛峰教授、中科院武漢病毒所陳全姣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廣東美格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金桃博士作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主要負責了其中部分禽流感樣本的測序和基因組分析工作。

禽流感病毒嚴重威脅動物和人類健康。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H5Ny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在世界範圍內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主動監測預警是科學防控禽流感的最佳策略。自2014年起,流感中心持續開展我國活禽市場和主要野鳥遷徙路線禽流感病毒的變異和傳播動態研究,在禽流感實時監測預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各地LPMs的採樣點和禽流感病毒分布

該研究延續了2014-2016年流感中心對禽流感病毒的監測預警工作(詳情請看:Cell子刊|中國H5N6禽流感病毒的發生、演變與流行),對2016年6月至 2019年2月期間國內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6091份樣品進行了禽流感病毒檢測和遺傳演化研究,發現與2014-2016年禽流感病毒陽性率26.90%相比,2016年以來禽流感病毒陽性率大幅下降至12.73%。監測數據表明我國針對禽流感病毒的綜合防控措施(比如活禽交易市場的「1110」政策和家禽免疫等)對禽流感的防控發揮了作用。當前我國禽流感病毒流行形式為:H9N2亞型已取代H5N6和H7N9成為雞和鴨群中的優勢病毒亞型。但一些新型重配病毒比如H7N3(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與HxN3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重配產生)、H9N9(H9N2與H7N9病毒重配產生)、H9N6(H9N2與HxN6病毒重配產生)以及H5N6突變體(HA多個抗原位點發生變異)在禽類中出現和傳播,危害養禽業健康發展。另外,幾乎所有的H9Ny、部分H7N9和H6N2毒株、多數H7N3毒株偏嗜或具有人源受體(α2-6-SA)結合力,提示這些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風險在增強。該研究預警了新型變異株和重配病毒對家禽和人類健康的危害,強調了持續主動預警禽流感等病毒的必要性,對我國禽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該項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學術提升計劃和國家現代農業(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支持。 研究工作在流感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的指導下,由流感中心監測網絡二十二家網點合作單位共同完成。

英文標題:Dominant subtype switch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2016-2019 in China

中文標題:2016-2019年中國禽流感病毒優勢亞型變化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影響因子:12.121

發表時間:2020.11.20

您可能還喜歡:美格基因2020年上半年項目文章大盤點!

宏基因組bining+宏轉錄組強強聯合

代謝組|代謝組IF8分以上發文思路

相關焦點

  • 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 2020-12-02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自2014年,流感中心持續開展我國活禽市場和主要野鳥遷徙路線禽流感病毒的變異和傳播動態研究,在禽流感實時監測預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
    自2014年,流感中心持續開展我國活禽市場和主要野鳥遷徙路線禽流感病毒的變異和傳播動態研究,在禽流感實時監測預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研究延續了2014年至2016年流感中心對禽流感病毒的監測預警工作,對2016年6月至2019年2月我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6091份樣品開展禽流感病毒檢測和遺傳演化研究,發現與2014年至2016年禽流感病毒陽性率26.90%相比,2016年以來禽流感病毒陽性率下降至12.73%。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3 星期四
    2、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3、深圳先進院開發出太陽光碟機動的海水淡化膜4、多孔單晶表面精細結構調控增強一氧化碳氧化研究獲進展5、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6、新疆生地所證實連續種植鹽地鹼蓬可改良乾旱區重度鹽漬土7、武漢巖土所等在鈣質砂形貌的動態圖像定量分析研究中獲進展8、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 禽流感病毒宿主適應性「基因調頻」的進化特徵
    H7N9和H5N1等禽流感病毒可通過跨物種傳播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動物。在感染過程中病毒基因組會發生適應性進化,例如PB2基因的627位點會發生由禽特徵性的穀氨酸(627E)替代為哺乳動物特徵性的賴氨酸(627K),這在哺乳動物細胞培養試驗、小鼠和雪貂等動物感染模型中得到驗證。
  • 生命科學兩用研究的治理 ——以H5N1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與爭議為例
    Fouchier)也對甲型H5N1流感病毒進行了誘發突變的研究與實驗,並於2011年8月30日向《科學》雜誌投稿論文《禽流感H5N1甲型病毒的空氣傳播》。該文指出禽流感H5N1經過部分基因改造可以大幅增加在哺乳動物雪貂之間的傳播性,只需要將5種已經在自然界中發現的變異,通過基因改造匯聚在一次病毒變異的過程中,就能夠實現H5N1病毒的加速演化。
  • 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日前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哈爾濱獸醫所在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9日訊(記者 常理)流感病毒不斷進化變異,對動物和人類健康構成持續威脅,隨時可能引發新的動物疫情暴發和公共衛生危機。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機制,發現病毒複製過程中與之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揭示其參與病毒複製周期調控的機制,為研製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以及幹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 病毒和人類,始終在共同進化
    北京時間 1 月 31 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19-nCoV)列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這意味著疫情已經對其他國家構成公共衛生風險,WHO 將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這是 WHO 有史以來拉響的第六次最高級別警報。
  • 禽流感病毒什麼來頭?
    流感病毒是一種在多物種中流行且非常容易變異的病毒。雖然由於禽類和人類細胞基因的差異,禽流感病毒不能輕易地感染人類,但它可以藉助其他動物為「跳板」,逐漸進化成可以感染人類的病毒。例如:它可以先感染豬、猴子等哺乳動物,使自己逐漸適應哺乳動物體內的環境,再經過「二次跨越」感染人類,又逐漸「學」會感染人的本領。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繪製病毒「社交網絡圈」或有效預測禽流感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田懷玉團隊的研究論文《中國活禽貿易在禽流感結構傳播圈中的作用評估》,研究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數據和重建的家禽運輸數據綜合分析,測量和比較了我國廣泛流行的三種禽流感病毒亞型:H5N1、H7N9和H5N6的空間傳播模式。
  • 我禽流感病毒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本報北京2月10日電我國科學家基本完成了禽流感病毒H5N1毒株RNA聚合酶PA亞基的結構生物學工作,清晰地揭示了PA蛋白具有核酸內切酶功能。這一發現進一步揭示了禽流感病毒的複製和感染機理,為相關藥物的研究和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的原子水平的精細結構平臺。
  • 研究揭示C肝治療失敗過程中病毒變異進化特徵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4 星期五
    科研進展1、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2、福建物構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3、分子細胞中心等研發出系統性鑑定6、大連化物所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完成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7、中科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提示禽流感變異株和重配病毒的危害
  • 最新:新冠病毒變異對兒童威脅更大
    、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尼爾·弗格森認為,與新冠病毒相比,兒童更易感染變異後的新冠病毒。弗格森說:「我們需要搜集更多的有關新冠病毒變異傳播、繁殖、感染的數據和資料。這種新冠病毒變異在特性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流行病學趨勢。
  • Nature communication:中國科學家發現抗擊H7N9禽流感病毒新抗體
    2015年4月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人員關於應用單克隆抗體治療H7N9禽流感病毒的最新研究進展
  • 科學網—《科學》雜誌刊登有關禽流感病毒爭議論文
    雜誌認為,發表論文為的是讓人們對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潛在威脅提高警惕,而新數據的公開則有利於降低這一病毒引發人際傳播的可能性,激發病毒監控和防治方面的新研究,使世界變得更安全。 這項研究由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病毒學教授河岡義裕領導。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病毒為何會變異 「病毒變異就是病毒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性狀改變,如病毒生長特性或致病性改變。」楊佔秋說,這種變化有些類似「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自然界任何物種都存在變異,它是生物適應環境和維持生存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生物進化的自然規律。
  • 最新!目前中國沒有發現變異新冠病毒輸入;張文宏判斷→
    一年一度的傳統的節日聖誕節要來了,大家都趕著回家和親人團聚,心情非常急迫。剛剛宣布的病毒變異,傳播速率非常快,這無疑給民眾心理又造成一定的恐慌。據我了解,全世界已經有將近30多個國家和地區停止了和英國的航線往來。最新消息是歐盟正在緊急磋商,法國政府表示將會出臺一個協議,儘快恢復和英國的交通。變異新冠病毒傳播率提高70%,數據是模型推演出來的,準確嗎?
  • 美科學家提出: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與受體形狀有關
    該發現可能有助於科學家監視禽流感毒株的進化,並有助於開發抵禦致命的流行性流感的疫苗。   以往的研究表明,禽流感病毒是否能感染人類,取決於它的血凝素(病毒表面的一種蛋白質)是否能夠與呼吸道多糖受體結合。人類呼吸系統細胞中有alpha2-6類的多糖受體;禽類呼吸系統細胞中則是alpha2-3類多糖受體。細胞中糖分子的連接方式是受體分類的基礎。
  • 一文看懂武漢肺炎病毒最新研究:病毒基因弱於非典,但分子變異性更強
    歸結起來,這篇論文認為:這次冠狀病毒變異快的原因是,可變翻譯提高了變異速度,也提高了對病毒宿主的適應性,致病性比當年的SARS病毒低,今后冠狀病毒也會像流感病毒那樣周期性出現。  研究進展二:中科院揭示武漢冠狀病毒進化來源  另外,還有一篇中科院的研究登上了《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也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