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繪製「藍圖」。圖片來源:Chair of Proteomics and Bioanalytics
任何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包含完整的遺傳信息,或者說是一個生物的「藍圖」,編碼所謂的DNA核苷酸構建塊序列。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蛋白質組學和生物分析教授Bernhard Kuster解釋說:「要形成這些蛋白質模式,不僅重要的是組織中存在哪些蛋白質,更重要的是數量。」例如,與光合作用機制有關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樹葉中,也存在於種子中,但含量要低1000倍。
研究小組利用生化和高通量分析方法對擬南芥模型進行了檢測,以發現更多關於其分子組成的信息。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自然》。
40年來,這種開著白色小花的不起眼的雜草一直是植物生物學的「實驗室老鼠」。它很小且容易種植,從對擬南芥的基礎研究中獲得的見解往往可以轉移到作物上,這一事實也使擬南芥成為植物育種研究的有趣對象。
研究人員表示,大部分數據都是使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生成的,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個實驗中同時分析數千種蛋白質,而生物信息學方法可以幫助分析大量數據。「我們第一次全面繪製了擬南芥模型植物組織的所有蛋白質。這讓我們對植物的複雜生物學有了新的認識。」Kuster說。
所有研究工作的結果都總結在一個虛擬圖集中,為以下問題提供了初步答案:2.7萬個基因中有多少是蛋白質(> 18000);它們在生物體中的位置(如花、葉或莖);數量有多少。所有數據都可以在ProteomicsDB的在線資料庫中免費獲得。
在未來,研究人員將把注意力轉向對農作物的分析,研究當植物受到害蟲攻擊時,蛋白質組是如何變化的,或者植物是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的。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38/s41586-020-2094-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