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模式植物擬南芥、xiaomi和穀子遺傳轉化流程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隋毅介紹,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在作物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們都是碳三(C3)植物,C4作物中還沒有理想的模式植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C4植物基礎研究的發展。

穀子為二倍體,其基因組小,且自花授粉,又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禾穀類模式植物。但是,穀子生育期較長、株高較高、遺傳轉化困難等特點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為模式植物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

研究人員通過誘變篩選到一個超早熟突變體xiaomi。該突變體生育期僅2個月左右,株高僅30釐米左右,與模式植物擬南芥相當。在此基礎上,組裝了高質量參考基因組,構建了全生育期基因表達圖譜和穀子多組學資料庫(http://sky.sxau.edu.cn/MDSi.htm)。

該研究還建立了一套方便快捷、高效穩定的農桿菌介導的xiaomi遺傳轉化體系。該體系遺傳轉化效率高達23.28%,已經接近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遺傳轉化水平,從而解決了xiaomi作為模式植物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最大障礙。

類似擬南芥類的超短生育期和株高以及上述資源和遺傳轉化體系,使得xiaomi成為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體系。該體系的建立必將極大促進C4高光效、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機制、抗旱機制、遺傳馴化和優異品質形成的分子基礎等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C3的模式作物有『小薇』,C4又有了『小米(xiaomi)』,希望『小薇』和『小米』共同築起基礎研究領域的新平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期,該期刊發表的評論文章對該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747-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據隋毅博士介紹,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在作物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們都是碳三(C3)植物,C4作物中還沒有理想的模式植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C4植物基礎研究的發展。穀子為二倍體,其基因組小,且自花授粉,又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禾穀類模式植物。但是,穀子生育期較長、株高較高、遺傳轉化困難等特點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為模式植物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
  • 我國科研團隊建立C4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植物》雜誌發表了題為「穀子中的」擬南芥「: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體系」的研究論文。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部分成員在穀子試驗基地。山西農大提供。水稻模式植物體系「小薇」研發團隊的錢前院士說:「C3模式作物有『小薇』,C4又有了『小米』,希望『小薇』和『小米』共同築起基礎研究領域的新平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據介紹,長期以來,模式植物擬南芥在引領重要科學發現和先進研究技術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 科學網—科學家找到C4禾穀類理想模式植物——「小米」
    本報訊(記者程春生)近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建立穀子高效遺傳轉化體系 從2012年篩選到葉片嚴重披垂的突變體dpy1開始,「長達8年的研究過程中,關鍵實驗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曾經給我們帶來很大挑戰」。從作科所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西崗課題組的趙美丞告訴《中國科學報》。
  • 山西農業大學 創製出C4禾穀類模式植物
    跟醫學領域的「小白鼠」類似,長期以來植物領域一直採用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作為模式植物。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團隊建立了單子葉植物水稻的模式植物體系「小薇」,可以像擬南芥一樣,在實驗室內大規模種植和篩選。
  • 山西農大創製「小米」作為C4禾穀類模式植物,可縮短育種年限
    在此基礎上,經過大量探索和嘗試,建立了一套方便快捷、高效穩定遺傳轉化體系。從而,將「小米」發展成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8月31日,國際植物領域頂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據悉,這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新聞—科學網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因此,三維類腦器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用於探究人腦早期發育的研究。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
    作科所供圖「這項研究揭示了禾穀類作物葉片堅實度的遺傳學基礎及其調控機制,為作物株型改良提供了新的基因資源及研究思路。」刁現民說。建立穀子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從2012年篩選到葉片嚴重披垂的突變體dpy1開始,「長達8年的研究過程中,關鍵實驗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曾經給我們帶來很大挑戰」。從作科所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西崗課題組的趙美丞告訴《中國科學報》。
  • 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建立—新聞—科學網
    作為一種模式工業產油微藻,微擬球藻不僅在藻類養殖產業中有廣泛應用,而且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重視的藻類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體系。此外,還結合文獻調研,展示了每個基因的研究現狀,以及相應的基因突變載體和突變株等信息,以支撐這些研究材料的無償共享。 據介紹,NanDeSyn的貢獻者是一個開放式的國際合作研究網絡。
  • 科學家發文探討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新聞—科學網
    甲烷、一氧化碳、甲醇等碳一分子的催化轉化在碳基能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為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4月30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雜誌。 植物細胞壁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下的重要調控作用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而葉片是保證玉米產量的重要器官,研究玉米葉片表達相關轉錄因子,解析其調控機制和網絡,對玉米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李平華介紹,轉錄因子在動植物生長發育及其對外界環境的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是調控基因表達的最關鍵因子之一,也是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焦點和熱點。真核細胞內部的轉錄調控網絡由轉錄因子的組合作用所決定,但業內對植物中轉錄因子的結合研究較少,對這種複雜的網絡仍知之甚少。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繪製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淨碳匯效益的影響特徵和作用機制。 據介紹,氮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由於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的快速發展造成的大氣氮沉降量激增,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中突出的科學問題,科學家預測今後幾十年內熱帶亞熱帶地區將成為全球大氣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而我國南方地區已成為世界三大氮沉降中心之一,並呈現出進一步加重的趨勢。
  • 光合固碳關鍵酶組裝精細調控機理獲闡釋—新聞—科學網
    5月25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闡明了藍藻分子伴侶Raf1協助RuBisCO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2003年,張立新調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他不滿足於在一般模式植物上做研究,把目標轉向水稻,開始研究水稻高光效分子機理。 談到又一次調整研究方向時,張立新說,科學研究要與國家需求相契合。那時,我國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時代的大門悄然開啟,他希望挖掘一批重要高光效關鍵基因資源,將其運用到水稻高光效遺傳育種改良中,從而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和逆境條件下的耐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