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大創製「小米」作為C4禾穀類模式植物,可縮短育種年限

2020-12-05 中國農科新聞網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經過大規模誘變和篩選,獲得了一個超早熟迷你穀子新種質「小米」。在此基礎上,經過大量探索和嘗試,建立了一套方便快捷、高效穩定遺傳轉化體系。從而,將「小米」發展成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

8月31日,國際植物領域頂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據悉,這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

類似動物和醫學領域的「小白鼠」一樣,長期以來植物領域一直採用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作為模式植物。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團隊建立了單子葉植物水稻的模式植物體系「小薇」。「小薇」具有生長周期短、株型和生物量小、空間利用率高等優勢。因此,可以像擬南芥一樣,在實驗室內大規模種植和篩選。

但是,高等植物按照CO不同的同化途徑,分為C3、C4等植物。與C3植物相比,C4植物具有更高的光合效率和水肥利用效率。因此,解析C4高光效機制,並將其轉入水稻等C3作物中,有望大幅提高C3作物的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然而,擬南芥和「小薇」都是C3植物。它們作為穀子、玉米和高粱等C4禾穀類作物的模式植物時有很大的局限性,無法解決諸如C4光合代謝以及許多黍亞科特殊的基礎問題。因此,「小米」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C4禾穀類植物基礎研究領域來說意義更為重大。

「在山西,穀子通常是5月份播種,到10月份才能收穫,生長周期長達5個月。對於科研人員而言,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此外,大田試驗容易受到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有還可能導致試驗徹底失敗,白白浪費一年的時間。而我們研發的模式植物『小米』從播種到收穫僅僅去要2個月左右,株高僅30 cm,這與模式植物擬南芥和『小薇』相當,非常適合室內大規模種植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山西農業大學的王興春教授說。

「『小米』的問世將對穀子、玉米和高粱等C4作物相關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大大加快這些作物C4高光效、抗旱抗病、遺傳馴化、養分利用和優異品質形成等分子機制的研究,縮短新品種培育所需的年限。」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負責人韓淵懷教授說。

水稻模式植物體系「小薇」研發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對「小米」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C3的模式作物有小薇,C4的又有了「小米」, 『小薇』和『小米』共同築起的基礎研究領域的新平臺,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來源:中國農網

編輯:張靜

相關焦點

  • 山西農業大學 創製出C4禾穀類模式植物
    跟醫學領域的「小白鼠」類似,長期以來植物領域一直採用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作為模式植物。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團隊建立了單子葉植物水稻的模式植物體系「小薇」,可以像擬南芥一樣,在實驗室內大規模種植和篩選。
  • 科學網—科學家找到C4禾穀類理想模式植物——「小米」
    本報訊(記者程春生)近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
  • 我國科研團隊建立C4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8月31日,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自然。植物》雜誌發表了題為「穀子中的」擬南芥「: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體系」的研究論文。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部分成員在穀子試驗基地。山西農大提供。
  • 基因組解密 山西小米更優質 - 山西日報數字報
    「小米」是C4基因功能研究的理想模式體系  穀子是二倍體自花授粉作物,基因組較小,具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C4禾穀類模式植物。但是穀子生育期較長、株高較高、遺傳轉化困難等特點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為模式植物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據隋毅博士介紹,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在作物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們都是碳三(C3)植物,C4作物中還沒有理想的模式植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C4植物基礎研究的發展。穀子為二倍體,其基因組小,且自花授粉,又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禾穀類模式植物。但是,穀子生育期較長、株高較高、遺傳轉化困難等特點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為模式植物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新聞—科學網
    模式植物擬南芥、xiaomi和穀子遺傳轉化流程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近日在國際植物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1區Top期刊,SCI影響因子13.256)發表論文。這是山西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近日在國際植物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1區Top期刊,SCI影響因子13.256)發表論文。這是山西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
    葉片是植物光合作用和有機物合成的主要器官,與葉片形態建成相關的株型直接影響作物的種植密度及產量。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最新成果,他們闡釋了穀子DPY1基因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8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最新成果,他們闡釋了穀子DPY1基因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作物育種追求葉型直立緊湊,從而有利於密植條件下的光能有效利用。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研究員刁現民解釋說,葉片的直立和緊湊是兩個性狀。緊湊指的是葉片和莖的夾角小,而直立指的是葉片不下垂。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綜述 | 穀子(Foxtail Millet): 一個新的C4模式植物
    ,但一直缺乏C4模式植物;2)最近的研究促進了穀子可能成為C4模式植物;3)隨著CRISPR/Cas技術的快速發展,這將為植物功能研究和作物改良開闢一個新的時代。1)首先,xiaomi 突變體的生活周期較短,與野生型相比由130天左右縮短到70天,開花時間由82天縮短到39天。這種較短的生活周期使得該突變體更容易用於植物生長發育的基因功能研究。雖然新的突變系小得多,但它比野生型產生了更多的種子(高達12.8%)。
  • C4模式植物狗尾草
    圖片來自網絡狗尾草是旱地作物常見的一種雜草,屬C4植物。由於其基因組小(510Mb),序列完整;植株矮小(10-15cm),生活周期短(約6周),兩性花,雜交方便,種子產量高;可利用農桿菌介導法轉化,轉化效率高等一系列優勢,現在已被作為一種典型的C4模式生物,被用作C4光合相關研究。
  •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科技日報 | 2021-01-13 09:44:12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 科學網—抗病育種新途徑為手中「飯碗」保駕護航
    大量篩選:發現病原菌新「間諜」 由模式生物稻黃單胞菌引起的水稻白葉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是危害水稻生產的頭號細菌「殺手」。該病在亞洲、拉丁美洲和西非數十個國家的水稻種植區廣泛發生。國內目前除了新疆和東北北部地區以外,其他省市的水稻種植區均有分布。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短柄草-單子葉模式植物屬種
    短柄草屬作為科學研究的一個模式體系,大大提升了我們植物生物學的認知。其中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的研究最廣泛。二穗短柄草作為禾穀類作物的模式植物用於研究具有各方面的天然優勢。 首先,二穗短柄草與普通小麥 (Triticum aestivum)、大麥(Hordeum vulgare)、燕麥(Avena sativa)等麥類作物同屬於早熟禾亞科,其形態、生理特性及基因組等特點都十分相似。
  • 花生遺傳育種團隊|小花生大作為
    會後,團隊迅速啟動國際花生基因組計劃,在國際上主導完成花生野生種和栽培種全基因組測序工作,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和《分子植物》上。其中花生栽培種全基因組測序結果作為《分子植物》的封面文章被評為2019年該期刊的十大高被引論文。目前,國際花生基因組大會已先後在中國、美國、印度、馬裡、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塞內加爾等國召開了十一屆,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持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