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2021-01-14 科學網

 

葉片是植物光合作用和有機物合成的主要器官,與葉片形態建成相關的株型直接影響作物的種植密度及產量。

8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最新成果,他們闡釋了穀子DPY1基因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控制激素信號的「剎車基因」

隨著人口增長和對糧食需求的不斷增加,通過提高作物的種植密度實現有限耕地條件下的糧食產量提升,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主要途徑。

作物育種追求葉型直立緊湊,從而有利於密植條件下的光能有效利用。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研究員刁現民解釋說,葉片的直立和緊湊是兩個性狀。緊湊指的是葉片和莖的夾角小,而直立指的是葉片不下垂。

DPY1通過BR信號調控葉片披垂    作科所供圖

此前的研究顯示,油菜素內酯信號和上述兩個性狀有密切關係。刁現民告訴《中國科學報》,油菜素內酯信號可以調控細胞伸長和分裂,進而調控葉片夾角和莖夾角。但關於油菜素內酯信號如何影響葉片直立與下垂的遺傳基礎研究仍舊欠缺,而這制約了禾穀類作物株型改良的效率和水平。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副研究員湯沙介紹,他們利用穀子葉片嚴重披垂的突變體dpy1,克隆了控制穀子葉片披垂的基因DPY1。該基因編碼的DPY1蛋白激酶可以與油菜素內酯的一個共同受體發生互相作用。當DPY1蛋白激酶大量與這個共同受體結合時,就競爭性地抑制了油菜素內酯受體與該受體間的互作水平,從而抑制早期油菜素內酯信號的過度激活。

「它展示了植物如何控制激素信號的油門過大,也就是說植物如何對某個過大的信號進行剎車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講,DPY1就是個『剎車基因』。」刁現民說。

上述過程可以促進葉片中脈的遠軸厚壁細胞分裂及木質素的沉積,從而提高葉片的支撐力,使葉片趨向直立。

通過將玉米的DPY1基因回補到穀子的dpy1突變體中,該團隊證實,這種機制在禾本科作物中是保守和共享的。

DPY1調控葉型的分子機制      作科所供圖

「這項研究揭示了禾穀類作物葉片堅實度的遺傳學基礎及其調控機制,為作物株型改良提供了新的基因資源及研究思路。」刁現民說。

建立穀子高效遺傳轉化體系

從2012年篩選到葉片嚴重披垂的突變體dpy1開始,「長達8年的研究過程中,關鍵實驗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曾經給我們帶來很大挑戰」。從作科所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西崗課題組的趙美丞告訴《中國科學報》。

2012年,湯沙帶領團隊建立了穀子突變體致變基因的快速定位及克隆體系,完成了基因定位和突變體表型鑑定等工作。

2015年,他們已經找到了DPY1的候選基因。「可是當時穀子遺傳轉化體系不成熟,很難在穀子中直接驗證DPY1的功能,因此我們只能初步地在擬南芥和水稻中檢測DPY1的生物學功能,這嚴重限制了研究的深入。」趙美丞說。

直到2017年,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作科所研究員吳傳銀課題組攻克了穀子高效轉化的難題,使得這個基因的系統遺傳學分析得以實施,對這項研究的繼續推進起到了關鍵作用。同年,趙美丞也在DPY1基因的分子機制研究上的取得關鍵突破。

「伴隨著作物基因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們在穀子中已經可以很容易的敲除某一個特定基因,甚至可以像擬南芥那樣構建『雙突』突變體,這對基因功能研究及遺傳學通路確立是不可或缺的。」趙美丞說。

C4光合作用模式植物

「這個成果是實驗室多年的積累,說明穀子作為功能基因組研究模式植物的潛力深厚、前景廣闊,必將促進穀子模式植物體系的發展,也鞏固了我國在穀子基礎研究中的國際領先地位。」刁現民說。 穀子是我國的原產作物,且至今仍是旱作生態農業的主栽作物,在食物多樣性和種植業結構調整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成熟的穀子      作科所供圖

刁現民介紹,穀子及其野生種青狗尾草,生育期短,70天完成一個種植周期;植株小,相比於水稻,種植管理更為方便,能夠隨時在培養箱種植;基因組小而簡單,具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和豐富的標記;轉基因效率高,遺傳分析簡單易行。

相對於擬南芥,穀子本身就是農作物,有C4光合作用、抗旱耐逆等特徵。穀子和玉米、高粱、珍珠粟、黍子等禾本科重要作物有著很近親緣關係,其研究成果能夠直接應用於玉米等主要作物中。

「穀子和青狗尾草正在快速發展成為禾本科黍亞科和C4光合作用的模式植物,而且已經受到世界範圍的認可。」刁現民說,除了他們團隊持續30多年的系列研究工作,美國丹佛斯植物科學中心等也以穀子野生種祖先青狗尾草為模式發表過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我國擁有豐富多樣的穀子資源。刁現民認為,穀子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必將促進我國的穀子資源優勢轉化為科技優勢。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002278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
    葉片是植物光合作用和有機物合成的主要器官,與葉片形態建成相關的株型直接影響作物的種植密度及產量。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最新成果,他們闡釋了穀子DPY1基因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新聞—科學網
    模式植物擬南芥、xiaomi和穀子遺傳轉化流程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綜述 | 穀子(Foxtail Millet): 一個新的C4模式植物
    ,但一直缺乏C4模式植物;2)最近的研究促進了穀子可能成為C4模式植物;3)隨著CRISPR/Cas技術的快速發展,這將為植物功能研究和作物改良開闢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好的模式植物不僅為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工具和資源,而且可以加速作物改良和簡化農藝。近20年來,從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到水稻(Oryza sativa)先後發展成為模式植物,不僅使許多生物學途徑的闡明成為可能,而且促進了植物遺傳的基礎和基因組功能的研究。
  • 科學網—科學家找到C4禾穀類理想模式植物——「小米」
    本報訊(記者程春生)近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
  • 我國科研團隊建立C4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植物》雜誌發表了題為「穀子中的」擬南芥「: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體系」的研究論文。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部分成員在穀子試驗基地。山西農大提供。水稻模式植物體系「小薇」研發團隊的錢前院士說:「C3模式作物有『小薇』,C4又有了『小米』,希望『小薇』和『小米』共同築起基礎研究領域的新平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據介紹,長期以來,模式植物擬南芥在引領重要科學發現和先進研究技術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 科學網—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穀子遺傳連鎖圖 【科學網 高長安 全志武報導】近日,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成功完成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 穀子為重要的禾本科作物之一,其脫殼前被稱為穀子,脫殼後被稱為小米,是我國北方種植的重要糧食作物,在國家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穀子是二倍體自花授粉作物,其基因組較小,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且種質資源保存較完整;此外,它還具有生育期短、適應性廣、抗旱、耐瘠、行高效的C4光合作用途徑等生理特徵。這些特性使穀子能夠成為基因組分析和研究的一個很好的新的模式作物。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食肉植物已經進化出許多誘捕獵物的狡猾方法。例如,豬籠草使用富含酶的「陷阱」消化昆蟲,而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則移動捕捉獵物。當可憐的獵物被抓住時,匙葉茅膏菜會捲起它充滿黏液的葉片,將獵物困於其中;而維納斯捕蠅草的上下葉片長有毛刺,昆蟲一旦多次觸碰,它們便會突然閉合,成為昆蟲的囚牢。
  •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等在穀子株型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開展的穀子株型調控研究工作取得進展,闡釋了穀子的披垂葉基因(DROOPY LEAF1)作為油菜素內酯(BR)激素信號的「剎車」基因如何調控葉片直立與披垂。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穀子:C4新模式植物
    10.1016/j.tplants.2020.12.003擬南芥和水稻是C3植物的主要模式,但我們仍然缺乏C4植物的模式。最近,Yang和他的同事開發了穀子作為C4植物模型;隨著簇狀規則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Cas技術的迅速發展,這將為植物功能研究和作物改良開闢一個新紀元。
  • 我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悉,這是我省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據了解,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
  • 山西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悉,這是我省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據了解,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
  • 山西農業大學 創製出C4禾穀類模式植物
    跟醫學領域的「小白鼠」類似,長期以來植物領域一直採用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作為模式植物。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團隊建立了單子葉植物水稻的模式植物體系「小薇」,可以像擬南芥一樣,在實驗室內大規模種植和篩選。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山西農大創製「小米」作為C4禾穀類模式植物,可縮短育種年限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經過大規模誘變和篩選,獲得了一個超早熟迷你穀子新種質「小米」。在此基礎上,經過大量探索和嘗試,建立了一套方便快捷、高效穩定遺傳轉化體系。從而,將「小米」發展成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繪製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
  • 植物如何看見「光」?—新聞—科學網
    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據隋毅博士介紹,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在作物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們都是碳三(C3)植物,C4作物中還沒有理想的模式植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C4植物基礎研究的發展。穀子為二倍體,其基因組小,且自花授粉,又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禾穀類模式植物。但是,穀子生育期較長、株高較高、遺傳轉化困難等特點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為模式植物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