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0-10-07 山西科技報融媒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近日在國際植物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1區Top期刊,SCI影響因子13.256)發表論文。據悉,這是我省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據了解,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該課題科研人員、山西農業大學王興春教授介紹道,此次,團隊成功培育出新的模式植物「xiaomi」,它的生育期只有2個月左右,株高僅30釐米左右,適合室內大規模種植研究,大大縮短了高產禾穀類作物科學研究的周期,並能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

雜糧分子育種團隊由我省高層次引進人才韓淵懷教授於2010年組建,主要從事雜糧功能基因組學、氮磷高效利用的分子調控網絡、穀子優異品質形成的分子機制和穀子白髮病抗性機制等研究。長期以來,穀子品種選育主要依靠傳統育種方法,嚴重影響穀子品質、抗逆育種。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可以高效、精準地開展品質及抗性等方面的育種,而分子育種的前提是要明確控制相關性狀的基因,這就需要通過功能基因組學的手段進行分析。開展功能基因組學需要基因組序列質量高、生育期短的模式材料。因此,利用超早熟穀子「xiaomi」模式體系可以幫助科研人員發掘穀子中控制品質、抗逆、耐貧瘠等特徵的相關基因,進而利用這些基因的分子標記開展穀子分子育種,培育米色好、口感好、保健功能強、抗逆、水肥高效且適於機械化栽培的優質穀子品種。

團隊負責人韓淵懷教授介紹,此次論文發布的研究成果,是團隊利用EMS誘變技術對山西省名優穀子晉谷21進行了誘變,從中篩選到超早熟突變體「xiaomi」。該成果還深入研究了穀子基因庫。團隊利用二代、三代基因測序技術對該超早熟材料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獲得了「xiaomi」高質量參考基因組,構建了全生育期基因表達圖譜和穀子多組學資料庫,更加明確基因表達的位置,不僅大大縮短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而且大幅降低育種成本,培養出更多優良性狀,是國際第一個比較全面的資料庫,極大地方便了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並且經過大量摸索和嘗試,團隊還建立起一套方便快捷、高效穩定的農桿菌介導的遺傳轉化體系,使得「xiaomi」成為高產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體系。該體系將會極大地促進穀子以及其他禾穀類作物的功能基因組研究,對於發掘禾穀類基因資源、高產禾穀類植物高光效研究以及分子育種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山西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悉,這是我省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據了解,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近日在國際植物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1區Top期刊,SCI影響因子13.256)發表論文。這是山西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近日在國際植物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1區Top期刊,SCI影響因子13.256)發表論文。這是山西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 【科技成果】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近日在國際植物領域頂級期刊這是山西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 科研人員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圖為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4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日發布消息,該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鑑別到34個打斷與轉錄因子結合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並研究了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靶基因的潛在機制。
  • 儀表今日看點:超透鏡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基因檢測再上新臺階
    1月10日消息,超透鏡的研究近日取得重大突破。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團隊(SEAS)宣布他們目前已經成功開發出了首個能夠以高解析度將包括白光在內的整個可見光光譜聚焦於一點的超透鏡。今日的儀器儀表行業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要內容呢?下面一起來了解詳情。
  • 西農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世界領先
    「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高原適應性馴化歷史與特徵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 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中新網10月23日電 繼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之後,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日前西南農業大學基因表達標籤(EST)工作已突破10萬條大關,獲得非重複基因3萬多個,使該校成為世界上擁有家蠶和鱗翅目昆蟲基因序列最多的研究基地。
  • 中國科學家在「菠蘿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央廣網福州11月3日消息(記者葛朝興)記者今天(3日)從福建農林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校牽頭的科研團隊在「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臺灣大學等17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
  •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等在穀子株型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開展的穀子株型調控研究工作取得進展,闡釋了穀子的披垂葉基因(DROOPY LEAF1)作為油菜素內酯(BR)激素信號的「剎車」基因如何調控葉片直立與披垂。
  • 走進細胞組學最前沿!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舉行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1-01-11 10:25:51 如何讓金剛石「聽話」,
  • 中國人類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突破三大看點
    ——中國人類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突破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 陳芳、胡喆  近日,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再傳喜訊!我國科學家通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上線發表了關於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的論文,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什麼是蛋白質組學?這次發現有何重大科學價值?對於接下來的臨床治療和藥物研發又意味著什麼?
  • 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島舉行 開啟國際技術合作新篇章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建立多學科和材料基因組學的交叉實驗室,合作搞材料基因組學項目
    包括新材料新結構材料新性能材料新光學材料新病理材料新材料材料基因組學,你可以了解下。三峽大學研究生院官網,裡面有詳細的專業課目材料基因組學是一個交叉學科,結合很多傳統的基礎研究,我所在的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這兩個老牌強校。比如,建立多學科和材料基因組學的交叉實驗室,合作搞材料基因組學項目等等。每個老師負責一個方向,搞基因組建模。實驗室涉及藥物合成、單細胞分子研究,腦研究和材料物理性能對比實驗,產能缺陷遷移研究等很多科研領域。老師最少都有三個博士點。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丨小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朱健康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在農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精準育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研究正向基於數據的科學發現範式轉變。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最新成果,他們闡釋了穀子DPY1基因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012年,湯沙帶領團隊建立了穀子突變體致變基因的快速定位及克隆體系,完成了基因定位和突變體表型鑑定等工作。2015年,他們已經找到了DPY1的候選基因。「可是當時穀子遺傳轉化體系不成熟,很難在穀子中直接驗證DPY1的功能,因此我們只能初步地在擬南芥和水稻中檢測DPY1的生物學功能,這嚴重限制了研究的深入。」趙美丞說。
  • 我省在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創新成果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陝西臺 劉松燾 楊凌臺 孫雅楠 何家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經過15年潛心研究,在我國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性成果。2006年開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昝林森教授的科研團隊開始了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經過15年的科研攻關,他們首次解析了中國不同地區的代表性地方黃牛遺傳多樣性和起源進化,豐富了世界上牛的遺傳變異資料庫,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SNPs晶片,打破了國際晶片的壟斷。這一研究成果也加快了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的選育進程,突破了傳統肉牛育種周期長、難度大、效率低等卡脖子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