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1-01-11 騰訊網

圖為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昆明4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日發布消息,該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鑑別到34個打斷與轉錄因子結合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並研究了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靶基因的潛在機制。

這一研究以「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risk variants」為題在線發表於Molecular Psychiatry。

抑鬱症是目前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約6%成年人受抑鬱症影響,且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比正常人高約20倍。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使得抑鬱症成為全球主要的疾病負擔和致殘原因。

科研人員介紹稱,大量研究表明,抑鬱症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引起,抑鬱症的遺傳力為37%左右,表明遺傳因素在抑鬱發生中具有一定作用。近5年來,抑鬱症的遺傳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通過利用全基因組範圍內的關聯分析(GWAS),目前已經成功鑑別到超過100個抑鬱症風險基因座。然而,這些風險基因座內的遺傳變異如何影響抑鬱症的易感目前仍不清楚。

羅雄劍課題組結合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和位置矩陣數據,鑑別到34個打斷與轉錄因子結合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他們利用系列功能實驗,系統性地研究了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靶基因的潛在機制。進一步的表達數量性狀基因座分析揭示了受這些功能性遺傳變異調控的潛在靶基因。研究提示,這些遺傳變異可能同影響與轉錄因子結合,進而調控抑鬱症易感基因的表達,最終導致抑鬱症發生。

這個研究從GWAS鑑別到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中甄別出具有功能後果(或者潛在致病)的遺傳變異,提示這些功能風險遺傳變異可能通過影響與轉錄因子結合進而調控抑鬱症風險基因的表達,並初步鑑別出受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的靶基因。進一步對這些功能遺傳變異(或者致病)及靶基因的研究將有助於解析抑鬱症的遺傳機制和致病機理,從而為抑鬱症的治療提供新的潛在靶點。(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我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悉,這是我省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據了解,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該課題科研人員、山西農業大學王興春教授介紹道,此次,團隊成功培育出新的模式植物「xiaomi」,它的生育期只有2個月左右,株高僅30釐米左右,適合室內大規模種植研究,大大縮短了高產禾穀類作物科學研究的周期,並能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
  • 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進展
    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公共衛生難題,由於該類疾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對其診療常存在困難。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報導許多非編碼變異與精神疾病相關,這些變異是否存在生物學功能及相關機制仍需探索。
  • 山西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悉,這是我省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據了解,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該課題科研人員、山西農業大學王興春教授介紹道,此次,團隊成功培育出新的模式植物「xiaomi」,它的生育期只有2個月左右,株高僅30釐米左右,適合室內大規模種植研究,大大縮短了高產禾穀類作物科學研究的周期,並能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
  • 科學家在抑鬱症腦影像和認知方面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抑鬱症往往伴隨較低的遺傳度,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表觀遺傳因素在抑鬱症(MDD)中有重要作用。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全基因組學發現的抑鬱症風險基因座到底有何用?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抑鬱症的發病是多因素的,其中遺傳因素能夠解釋37%抑鬱症患者的發病。多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經確定了多個MDD風險基因座。儘管已經存在上百個風險基因座,但是不能全面揭示MDD發生發展的生物學機制,且這些位點很有可能並非真正的致病位點。
  • 鄭州大學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新進展
    春暖花開,鄭大的科研項目也開始百花齊放。近日,鄭大多個科研團隊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鄭大考研網育博書店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鄭州大學化學學院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近日,鄭州大學化學學院晶態分子功能材料創新團隊在發光銀團簇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走進細胞組學最前沿!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舉行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中國科學報】功能基因組學渴盼技術突圍
    這些功能是如何實現的?為此,功能基因組學應運而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潤林表示,功能基因組學就是要解析生物的遺傳信息,從基因組水平和層次上,對其內的各個基因或特定序列進行功能分析,揭示目標基因組的功能及調控機制。
  • 科研人員在南荻群體遺傳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8月31日電(記者 李偉)南荻是我國特有的畝產生物量最大的芒屬能源植物,其遺傳變異豐富,生態適應強,極具生態修復功能。記者31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利用轉錄組學方法研究南荻群體遺傳,可以更清晰地闡明植物群體進化的適應性和非適應性過程。  這一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李建強和桑濤研究員指導負責。
  • 代謝組學——後基因組時代新熱點
    、數據解讀分析、資料庫介紹及使用流程等一系列乾貨內容;專刊系列將邀請代謝組學知名學者及一線技術人員對代謝組學發展和相關技術進行系統性的歸納總結,將實際操作經驗分享給各位從事科研工作的老師,幫助大家多視角、全維度理解代謝物的作用機制和功能,提升生命科學研究的技術高度和深度。
  • 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島舉行 開啟國際技術合作新篇章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科研動態 | 北林大近期科研進展掃描
    >北京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青年研究員在統計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北林大環境學院營養元素去除與回收科研團隊在新型衛生廁所系統研發領域取得新進展>北林大環境學院科研團隊在工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反應領域取得新進展北林大團隊在生物質能源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中國、加拿大、比利時、瑞典專家合作取得科研突破!
    大學,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主體,我國高校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林業大學積極承擔高校的社會責任,在科研領域不懈探索,成果頻出。近期,北林科研人又在不少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5 星期五
    科研進展1、上海光機所量子點單模雷射研究獲進展2、力學所在青光眼致病機理研究中獲進展3、廣州地化所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4、城市環境所在室溫催化降解甲醛研究中取得進展 5、力學所在軟物質表面浸潤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6、西北研究院在北極東北航道未來可通航性研究中獲進展7、
  • 趙春江院士: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
    植物表型組學通過集成自動化平臺裝備和信息化技術手段,獲取多尺度、多生境、多源異構植物表型海量數據,形成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從組學高度系統深入地挖掘「基因型-表型-環境型」內在關係、全面揭示特定生物性狀的形成機制,將極大地促進功能基因組學、作物分子育種與高效栽培的進程。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楊明電氣工程學院在高能量密度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網儲能與電池應用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