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抑鬱症腦影像和認知方面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抑鬱症往往伴隨較低的遺傳度,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表觀遺傳因素在抑鬱症(MDD)中有重要作用。microRNAs是一類重要的表觀遺傳調節因子,能夠調節超過50%的人類基因,因此越來越多的精神病學研究開始關注 microRNAs。microRNA132(miR-132)被認為是與抑鬱症症狀的發病機制和神經元機制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因子。日前,中科院自動化所隋婧團隊與其他單位合作,在抑鬱症腦影像和認知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布於國際期刊《大腦》。

與抑鬱症密切相關的基因已經被多個實驗證明是miR-132的靶基因。但現有的抑鬱症中關於miR-132的研究大多是基於屍檢、動物模型或者單純的基因對比。到目前為止,直接將miR-132與多模態腦影像聯合起來分析影像與表觀遺傳學之間關聯及其潛在的神經機制的研究尚未開展。 科研人員首次嘗試探索抑鬱症中與miR-132的異常表達相關的腦功能—腦解剖—腦結構的共變模式,以miR-132的表達水平為參考信息,有監督的引導3種MRI特徵的融合。

科研人員的結果表明,未用藥的抑鬱症中高表達的miR-132與前額葉——邊緣系統降低的fALFF和灰質體積都有關,並且該模式還與抑鬱症的注意力和執行功能相關。

本研究創建了一種影像基因關聯研究的新方式, 能夠集中從功能、 解剖、結構多角度驗證與抑鬱症密切相關的前額葉—邊緣系統均與miR-132的異常表達有關。

相關焦點

  • 智源研究院發布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新聞—科學網
    智源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智源「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首席科學家劉嘉,該方向候選學者陳良怡、方方、吳思、宋森、餘山,以及北京人工智慧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出席了本次發布會。 黃鐵軍表示,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並未真正解決感知問題,問題關鍵不在提高算力、增加數據,而是要重新思考智能模型。
  • 科研人員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4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日發布消息,該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鑑別到34個打斷與轉錄因子結合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並研究了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靶基因的潛在機制。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吳畏,與史丹福大學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和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科學大咖講述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李釗攝 6月10日下午,科學院南路6號的中科院計算所一層會議室裡人潮湧動,幾百名年輕學子云集一堂,只為聆聽「理解未來」系列講座第28期: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專家尼古拉斯·圖克·布朗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張益肇分享他們關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最新成果和思想。
  • 抑鬱症自殺未遂患者腦磁共振研究進展
    據報導,全球約有3.22億抑鬱症患者,預計到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第一大疾病負擔。目前,抑鬱症自殺未遂的人數高達自殺人數的30倍,是重複自殺未遂和自殺死亡的重要預測因素。此外,自殺未遂和自殺死亡在人口統計學、臨床和神經生物學等方面都有相似性,因此識別抑鬱症自殺未遂的客觀生物標誌物有助於預防自殺。
  •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北京、上海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對腦科學研究也進行了前瞻布局,在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的課題組對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有望幫助人類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本期特邀請馮建峰教授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饒毅教授等專家介紹我國腦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相關進展。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解開認知、思維、意識和語言之謎,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終極目標。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
  • 國內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落地—新聞—科學網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左)和盛趣遊戲董事長王佶揭牌   8月20日,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浙江大學校長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雜誌負責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在腦科學領域,一個四川科學家團隊取得了開創性成果——近日,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在報導飛速發展的中國腦科學時,特意用專欄形式介紹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磁共振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究竟研究了什麼?
  • 讓科學家的智慧和執著,得到大眾所認知——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80家媒體機構重點關注
    近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引起了業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新華社、人民日報-人民網等近80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會議以「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為主題,邀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該領域的卓越科學家,就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兩個領域的全球最新科研進展,及其交叉演變出的新形勢進行了深入探討。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印春、北京市懷柔區區委書記戴彬彬出席會議並致開幕詞。出席會議的領導還有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鄭煥敏,北京市懷柔區委常委、副區長李志遂等。
  • 2015生物醫學成像新技術新方法青年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唐世明介紹了其團隊發展和利用雙光子成像技術在清醒猴腦皮層研究視覺神經迴路方面的情況。因為猴視覺與人比較接近,所以可以獲得更加接近人類視覺神經迴路的結果。目前其團隊已經實現700-800μm的活猴腦成像深度。
  • 科學家們已經證實抑鬱症與腦內白質的結構有關
    科學家們已經證實抑鬱症與腦內白質的結構有關聯,白質區域負責連接灰質,確保我們能恰如其分地處理情緒與想法。這項研究的價值在於為治療與控制抑鬱症提出了新的方法,前提是能夠弄清楚白質改變如何影響情緒與焦慮。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對來自英國生物資料庫3461名成人的數據進行分析,如此大規模的樣本數據使得這項研究更有分量,然而實驗結果與先前關於腦實質和抑鬱症的相關研究並不一致。來自研究團隊的Heather Whalley說,「該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迄今為止最大的單樣本庫,結果顯示抑鬱症患者腦內白質的連接發生了改變。」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播科學,探索真知;擔當歷史,啟迪未來。祝賀《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周年!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為何抑鬱症會感到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知障礙呢?
    我們所說的抑鬱症患者的反應慢,記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其實都可以歸結為認知功能障礙,大約三分之二的抑鬱症患者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尤其在首次發作的病例中,有26%的患者存在嚴重的認知損害[2],可以說患者的社會功能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損害。關於抑鬱症的認知功能損害理論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我已經講了很多,今天給大家講一些關於生理方面的研究結果。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郭慶 徐晨彪報導】7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