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以下簡稱「智源研究院」)在清華智源中心舉行了「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以下簡稱「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發布會。智源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智源「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首席科學家劉嘉,該方向候選學者陳良怡、方方、吳思、宋森、餘山,以及北京人工智慧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出席了本次發布會。
黃鐵軍表示,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並未真正解決感知問題,問題關鍵不在提高算力、增加數據,而是要重新思考智能模型。智源研究院在2019年發布了五個重大研究方向,「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作為2020年首個智源重大研究方向,旨在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信息科學進行交叉融合,加強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的雙向互動和螺旋發展,揭示生物智能系統的精細結構和工作機理,構建功能類腦、性能超腦的智能系統,以視覺等功能和典型模式動物作為參照物測試智能水平,為人工智慧未來發展探索可行道路。
黃鐵軍表示,為了探究強人工智慧的可能,智源研究院將相繼研發神機 1 號(高精度精細神經網絡仿真系統)、神機2號(大規模脈衝神經網絡系統)和神機3號(高精度大規模通用智能模擬系統)等仿真平臺;此外,針對強人工智慧的發展,智源研究院將開放並提供一個通用智能訓練和測評系統——「廣義圖靈測試」。
會上宣布了「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學者候選人名單。其中,首席科學家(CS)由清華大學劉嘉教授擔任。5位智源研究員(PI)候選人由來自北大、清華、中科院等單位的傑出中青年學者擔任。他們均是所在研究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六位學者中學科背景為認知神經科學的有2 人,系統神經科學 1 人,計算神經科學 3 人。他們將嘗試從認知和神經的各個層次研究人工智慧,為走向強人工智慧提供基礎理論。
智源首席科學家劉嘉在主題報告時表示,「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則希望能夠探索生物智能,將生物智能與人工智慧進行融合。「認知神經基礎」課題團隊將致力於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計算科學進行交叉融合,從三個方向向通用人工智慧靠近。
發布會上,與會學者圍繞「如何為AI提供一個可量化的測試平臺」,以及「如何對生物智能開展研究以啟發人工智慧」等話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