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源研究院發布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8月24日,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以下簡稱「智源研究院」)在清華智源中心舉行了「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以下簡稱「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發布會。智源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智源「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首席科學家劉嘉,該方向候選學者陳良怡、方方、吳思、宋森、餘山,以及北京人工智慧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出席了本次發布會。

黃鐵軍表示,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並未真正解決感知問題,問題關鍵不在提高算力、增加數據,而是要重新思考智能模型。智源研究院在2019年發布了五個重大研究方向,「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作為2020年首個智源重大研究方向,旨在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信息科學進行交叉融合,加強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的雙向互動和螺旋發展,揭示生物智能系統的精細結構和工作機理,構建功能類腦、性能超腦的智能系統,以視覺等功能和典型模式動物作為參照物測試智能水平,為人工智慧未來發展探索可行道路。

黃鐵軍表示,為了探究強人工智慧的可能,智源研究院將相繼研發神機 1 號(高精度精細神經網絡仿真系統)、神機2號(大規模脈衝神經網絡系統)和神機3號(高精度大規模通用智能模擬系統)等仿真平臺;此外,針對強人工智慧的發展,智源研究院將開放並提供一個通用智能訓練和測評系統——「廣義圖靈測試」。

會上宣布了「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學者候選人名單。其中,首席科學家(CS)由清華大學劉嘉教授擔任。5位智源研究員(PI)候選人由來自北大、清華、中科院等單位的傑出中青年學者擔任。他們均是所在研究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六位學者中學科背景為認知神經科學的有2 人,系統神經科學 1 人,計算神經科學 3 人。他們將嘗試從認知和神經的各個層次研究人工智慧,為走向強人工智慧提供基礎理論。

智源首席科學家劉嘉在主題報告時表示,「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則希望能夠探索生物智能,將生物智能與人工智慧進行融合。「認知神經基礎」課題團隊將致力於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計算科學進行交叉融合,從三個方向向通用人工智慧靠近。

發布會上,與會學者圍繞「如何為AI提供一個可量化的測試平臺」,以及「如何對生物智能開展研究以啟發人工智慧」等話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智源研究院發布「人工智慧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
    流光瓶的在於使用了細胞自噬技術它是基於16年的一個諾貝爾獲獎研究而研發的「水」的部分主要是小分子玻尿酸搭配腺苷,基礎保溼和調理膚質讓我期待了很久以為是什麼重磅新品其實不過相當於是舊版蜂皇水的pro版新版蜂皇水在舊版的基礎上
  • 阿里巴巴、智源研究院、清華大學聯合發布全新AI模型,可賦予AI認知...
    1月12日,阿里巴巴、智源研究院、清華大學等聯合研究團隊發布面向認知的超大規模新型預訓練模型「文匯」。該模型不僅能提升AI的理解能力,還可基於常識實現AI創作,未來將應用於文本理解、人機互動、視覺問答等場景。
  • 面向認知,智源研究院聯合阿里、清華等發布超大規模新型預訓練模型...
    來源:中國網科技日前,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以下簡稱智源研究院)聯合阿里、清華等多家單位發布超大規模新型預訓練模型「文匯」,旨在探索解決當前大規模自監督預訓練模型不具有認知能力的問題。項目由智源研究院發起的「悟道」攻關團隊完成,團隊成員包括智源研究院、阿里巴巴、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等。與傳統AI訓練需要人工標註數據不同,面向認知的預訓練語言模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思路,即AI首先自動學習大量語言文字和圖像數據,記憶和理解其中的信息以及人類語言表述的規律後,再進一步學習專業領域知識,從而讓AI同時掌握常識和專業知識。
  • 中國最大AI預訓練模型發布:113億參數,北京智源研究院、阿里、清華...
    而近日,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發布了與此類似的中國最大AI模型文匯,包含113億參數。對此,智源研究院學術副院長、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唐傑教授認為:GPT-3等超大型預訓練模型在處理複雜的認知推理任務上,例如開放對話、基於知識的問答、可控文本生成等,結果仍然與人類智能有較大差距。為了解決諸如此類現存的問題,早在去年10月,智源研究院啟動了新型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研發項目「悟道」。
  • 神經、認知、計算三學科深度交叉 建開源開放平臺探索人工智慧...
    8月24日,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和腦與智能實驗室教授劉嘉在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舉行的「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發布會上指出,而在人的大腦裡有專門的認知結構來進行推理以尋找因果關係。事實上,人類隨時隨地都在尋找事件的因果解釋,甚至會把一些完全無關的東西關聯在一起。可以說,因果推理是人的一種本能行為。
  • 科技部將推動人工智慧五大方向研發—新聞—科學網
    6月21日,2020北京智源大會在線上成功開幕。
  • 內行的AI盛會——北京智源大會帶你洞見未來!
    嘉賓都是國內外身處AI科研和產業前沿的專家,將以真正內行的視角探討未來趨勢,解讀行業最新動態和進展,內容覆蓋各主要AI方向。1.頂級嘉賓陣容本次嘉賓均為人工智慧各領域的頂尖學者。大會主席是原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源碼資本投資合伙人、智源研究院理事長張宏江,中國工程院院士、智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高文。
  • 對話陳雲霽,解讀四大研究方向
    來自清華、北大、中科院的十五位科學家集結在一起,圍繞智能晶片的核心技術展開基礎研究。借2019北京智源大會舉辦之際,智東西同少數媒體採訪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智源首席科學家陳雲霽,試圖從和他的交流中,了解AI晶片被看好的研究方向以及當下面臨的挑戰。
  • 智源研究院發布認知神經基礎研究方向,清華教授劉嘉任首席科學家
    要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2017年03月28日 06: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馥芳 字號 內容摘要: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
  • 2020年以來國內外發布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研究前沿
    一.中國科協發布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8月15日,中國科協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發布了10個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的科學問題和10個對技術和產業具有關鍵作用的工程難題。二.《2020研究前沿》報告發布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了《2020研究前沿》報告。
  • 圖靈深視團隊參展北京智源大會——交流碰撞,與時俱進
    2019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指導下,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北京智源大會。會議匯集幾十位國際頂尖AI學者和專家,共同探討AI最新的學術進展和產業趨勢,並展示AI科研、產業的最新成果。
  • 《人工智慧之表示學習》報告重磅發布:AI未來發展方向與前景
    導讀:近日,由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和清華-中國工程知識智能聯合研究中心編寫的《人工智慧之表示學習》報告正式發布。該報告主要從概念、理論模型、領域人才、技術趨勢等4個部分,介紹知識表示學習的技術發展和研究最新進展,並展望該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與前景。
  • 北京腦科學研究正不斷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現實—新聞—科學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等相繼資助的多項重點支持腦科學基礎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的應用研究項目也取得了一批成果。 「北京在腦科學研究方面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布局。」閆傲霜表示,在腦認知領域,北京擁有兩個國家級腦科學重點實驗室,分別在北京師範大學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分別成立了腦科學研究所。
  •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成果有哪些?專項各方向負責人、核心研究骨幹、博士後、研究生以及合作單位與協作單位研究人員共200餘人參加會議。專項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潘雲鶴充分肯定了專項一年多來取得的重要進展,對專項項目組在腦認知、腦疾病、類腦智能算法等方面取得的優異成果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是世界科學領域的重大難題。
  • 國內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落地—新聞—科學網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左)和盛趣遊戲董事長王佶揭牌   8月20日,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浙江大學校長
  • 首個支持兩個神經網絡的類腦晶片 三大科學城成創新高地
    首個支持兩個神經網絡的類腦晶片北京市政府辦、北京市科委今天召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創新成果」新聞發布會。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教授張悠慧介紹了天機系列類腦計算晶片。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研發的「天機芯」,可以驅動無人智能自行車實現自平衡、動態感知、目標探測、跟蹤、自動避障、語音交互、自主決策等功能。
  • 潮創會精英成員楊植麟入選超新星科技人才TOP10和智源青年科學家
    在前段時間,由將門創投發布的將門&34;科技人才TOP10榜單以及由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公布 的2019 年度「智源青年科學家」 名單中,潮創會精英成員、循環智能聯合創始人楊植麟憑藉其突出的表現入選,其中的 2019 年度「智源青年科學家」 ,楊植麟還是名單中最年輕的、也是唯一的一位「90 後」入選者。這兩個榜單有多牛?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以下簡稱腦所)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新成立的腦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正是一支孜孜探索這些問題答案的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一體」,指的是闡釋人類認知的神經基礎為主體和核心;「兩翼」是指腦重大疾病的研究以及通過計算和系統模擬推進人工智慧的研究。2018年,研究院擬領銜承擔上海市全球科創中心8.4億級重大專項「腦與類腦智能基礎應用轉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