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認知、計算三學科深度交叉 建開源開放平臺探索人工智慧...

2020-12-04 陽光高考

神經、認知、計算三學科深度交叉

建開源開放平臺探索人工智慧「無人區」

目前,大數據+深度學習+大算力構成了人工智慧的主要發展模型,但更多的數據、更強的算力和改進的算法卻未必會讓人工智慧更聰明。有專家指出,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關鍵並不是簡單提高算力和增加數據,而是要重新思考智能模型。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言,「我寧可找到一個因果的解釋,也不願意成為波斯人的王」。可見,推理能力,是人類智能的重要體現。目前,儘管人工智慧在語音、圖像識別等特定領域、特定類別下,水平已經比肩甚至超過人類,但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進行推理,AI卻是一籌莫展。

例如,電影《教父》裡有這麼一個場景:一個黑手黨對糕餅店老闆說:「這個店太漂亮了,但是如果有一把火把這個店燒了,那就太可惜了。」顯然,這句話背後的意思,不是勸老闆準備好消防設備,而是恐嚇老闆趕緊交保護費。這個結論對人而言是顯而易見的,但對於AI則很難理解。再如,張三問李四:「你最近忙嗎?」李四回答道:「我眼圈黑得可以扮熊貓了。」對於AI來講,李四的回答和張三的問題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句話。

目前AI缺乏因果推理能力

「目前AI所學的語料庫裡,只涉及數據之間的相關概率,而沒有數據之間的因果關係;更關鍵的是,AI算法裡很少包含推理的模塊。」8月24日,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和腦與智能實驗室教授劉嘉在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舉行的「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發布會上指出,而在人的大腦裡有專門的認知結構來進行推理以尋找因果關係。事實上,人類隨時隨地都在尋找事件的因果解釋,甚至會把一些完全無關的東西關聯在一起。可以說,因果推理是人的一種本能行為。

有人說,今天的人工智慧是大數據+深度學習+大算力,未來的人工智慧就是更多的數據、更大的算力加上改進的機器學習算法。這麼說對嗎?「這麼說並沒有真正回答問題,屬於線性思維。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並未真正解決感知問題,例如對抗性圖片可以欺騙人臉識別系統,這不是個案,而是揭示了深度學習的根本性缺陷。因此,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關鍵不是簡單提高算力和增加數據,而是要重新思考智能模型。」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黃鐵軍表示。

什麼是智能?「我認為智能是系統通過獲取和加工信息而獲得的一種能力,從而實現從簡單到複雜的演化。比如說動力系統,汽車、飛機通過油和電等能量進行運動,但這不是智能,如果一個系統能夠獲取信息並通過加工信息獲得能力增長,它就是智能。」黃鐵軍說。

黃鐵軍表示,作為智能載體的系統可以是有機生物體,也可以是無機的機器,包括計算機。寄托在有機體上的智能稱為生物智能,以機器為載體的智能稱為機器智能。而把人工智慧理解為「人工設計製造的智能」是偏頗的。

借鑑生物智能拓展研究途徑

「生物智能研究是腦科學的一部分,屬於自然科學範疇。如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大腦作為研究對象基本是穩定不變的,人類的進化不會在幾十、幾百年有多大變化。大腦是已知的最複雜的系統,所以腦科學常常被稱為自然科學的最後疆域。」黃鐵軍指出。

機器智能是技術科學的前沿,黃鐵軍表示:「因為人工智慧這種系統的複雜程度是隨著人類的設計、開發以及環境的互動變得越來越複雜,所以機器智能的研究對象是一個不斷擴展變化的對象,我認為智能科學是技術科學無盡的開放疆域。」

「生物大腦是億萬年進化的產物,機器智能沒必要也不可能再從頭進化一遍,而是應該在生物大腦的基礎上向前發展。」黃鐵軍表示。例如,目前的機器視覺採用攝像頭和計算機算法,雖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存在計算複雜度高、成本高等問題。黃鐵軍團隊研製的新型視覺傳感晶片仿照生物採用脈衝方式表示視覺信息,不需要大算力就能完成超高速視覺任務,成果表明可從結構和機理上模仿生物大腦,再通過光電系統特性大幅提高性能,這是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重要途徑。

據介紹,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在2019年發布的5個研究方向中,將「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作為2020年首個重大研究方向,旨在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信息科學進行交叉融合,加強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的雙向互動和螺旋發展,揭示生物智能系統的精細結構和工作機理,構建功能類腦、性能超腦的智能系統,以視覺等功能和典型模式動物作為參照物測試智能水平,為人工智慧未來發展探索可行道路。

劉嘉表示,從認知神經的角度考慮,理解智能有3個層級,硬體層面、表徵與算法層面以及計算目標層面。對應到生物智能中,分別是腦神經結構與功能、生物神經網絡模型以及認知模型。課題組將分別從3個層面進行研究:生物基礎、網絡模型、生物視覺。其中,將圍繞「生物視覺的認知神經基礎」用多種腦成像的方法,探究大腦的精細結構、闡明生物視覺的認知功能和計算架構;進行「AI的腦解析」,利用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打開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網絡)的黑盒子;探索「類腦的AI」,基於生物視覺認知的研究成果,構建類腦視覺信息處理的模型與算法。

「以認知神經為基礎,人工智慧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軌道,儘管它的發展不會像大家想像那麼快,因為很多技術挑戰需要解決,但只要方向對頭,速度還是比較快的。」黃鐵軍表示,「如果要實現類似生物那樣的智能,我認為各種人工智慧探索途徑最終都將收斂到生物大腦模型上。」

三學科交叉融合探尋生物智能本質

在自然界中,我們看到生物智能可以實現很多目標。那麼,生物智能是怎麼工作的?

據介紹,生物界中,線蟲神經元的數量是302個,果蠅是25萬個,斑馬魚為千萬級,小鼠接近1億,絨猴是10億級,獼猴差不多百億級,而人有860億個神經元。雖然這些生物體神經元之間數量差別達億倍,但是它們都能夠滿足生存需要——獲得食物,逃避危險,繁殖後代。劉嘉指出,儘管不同的生物在智能的高低上存在差異,但是無論是幾百個神經元的線蟲,還是有千億個神經元的人類,他們都具有人工智慧夢寐以求的通用智能。所以,從生物智能的角度來看,通用智能並非一定要依賴於非常多的神經元來實現,而是神經元通過某種規則的組合。

但是,生物智能底層的規則是什麼,現在尚不清楚。劉嘉強調,「這些規則是可以通過研究來獲取的。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研究者分別從三種不同角度探究智能的本質:一是自下而上的生物學視角,它是忠實於生物神經基礎的仿真;二是自上而下來構建抽象的認知模型,以認知科學為核心。三是最近興起的折中之路,以深度神經網絡為代表的在仿真與模型之間計算科學的道路。」

劉嘉介紹說,今後的研究方向是把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計算科學做深度的交叉。而人工智慧的突破可能就在這三個學科的交叉點——它現在雖然是一個無人區,在技術和範式上有很多未知,存在很多挑戰,但是充滿希望。為在這個交叉點開展工作,必須要有一個底層的支撐,這就是生物智能開源開放平臺。

具體而言,研究人員準備構建一個多尺度、多精度、多模態的開源開放平臺,把生物神經數據、行為範式數據、認知過程及表徵數據,以及相應的生物、計算和認知模型等放進去。在這平臺之上,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探索智能的本質,構建關於智能的理論。(記者 華 凌)

相關焦點

  • 百度王海峰出席中國認知計算和混合智能學術大會 深度解析「多模態...
    8月25日,為期兩天的首屆中國認知計算和混合智能學術大會(CCHI2018)在西安舉辦,百度高級副總裁、AI技術平臺體系(AIG)總負責人王海峰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霖、蒲慕明等學界知名專家共同研討與交流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的最新進展和前沿技術。
  • 智源研究院發布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新聞—科學網
    智源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智源「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首席科學家劉嘉,該方向候選學者陳良怡、方方、吳思、宋森、餘山,以及北京人工智慧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出席了本次發布會。 黃鐵軍表示,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並未真正解決感知問題,問題關鍵不在提高算力、增加數據,而是要重新思考智能模型。
  • 構建AI生態「朋友圈」之江實驗室發布「天樞」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臺
    「天樞」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臺2日在浙江杭州正式發布。該平臺具備高性能核心計算框架,提供一站式全功能AI開發套件,將提升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效率、擴大算法模型的應用範圍,進一步構建人工智慧生態「朋友圈」。據介紹,該平臺由之江實驗室牽頭,聯合浙江大學、阿里巴巴等多單位共同研發打造。
  • 15 個開源的頂級人工智慧工具
    (點擊上方公眾號,可快速關注)英文:datamation譯文:Linux中國/Chao-zhi連結:linux.cn/article-7830-1.html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科技研究中最熱門的方向之一。像
  • 2020年成國內深度學習框架開源元年 曠視科技開源天元加速AI落地與...
    人工智慧時代,開源作為算法創新與迭代的重要驅動力,在深度學習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全球諮詢機構IDC《中國深度學習平臺市場份額調研》指出,在AI技術使用方面,接受調研的企業和開發者中,86.2%選擇使用開源的深度學習框架。
  • 交叉孕育創新 上海交大建11個研究中心布局「AI神經網絡」
    據悉,上海交大推動數學基礎研究中心、機器認知計算研究中心、視覺智能研究中心、智能語音與自然語言處理研究中心、集成電路EDA技術研究中心、作業系統研究中心、智能網聯汽車研究中心、雲邊端協同製造研究中心、智能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和人工智慧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布局建設,從前沿基礎、關鍵技術、應用場景和治理規則等方面,搭建跨學科、開放式、國際化的研究與合作平臺。
  • 王海峰出席CCHI2018 深度解析「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
    8月25日,為期兩天的首屆中國認知計算和混合智能學術大會(CCHI2018)在西安舉辦,百度高級副總裁、AI技術平臺體系(AIG)總負責人王海峰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霖、蒲慕明等學界知名專家共同研討與交流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的最新進展和前沿技術。
  • 【認知科學趨勢】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最新交叉研究進展
    6月14日,發表於認知科學趨勢的評論表示:來自谷歌深度思維以及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最初的開發理論進行了更新,從而對人類以及其他動物的學習方式進行了解釋,同時也重點強調了其作為框架對指導人工智慧代理開發的潛在重要性。  該理論最初於1995年發表,該理論表明學習是兩個輔助學習系統的綜合產物。
  • 「智能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國際論壇在自動化所召開
    為進一步提升「智能科學與技術」高精尖學科建設水平,推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搭建海內外學者進行思想碰撞和學術交流的平臺,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人工智慧學院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辦了「智能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國際論壇。
  • 專家談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人工智慧的關係
    學科交叉推動新興的計算神經科學發展 「類腦人工智慧」 至今最成功的例子,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2】。「深度學習」植根於對大腦視覺系統的研究。視覺系統由很多「層」神經網絡組成(因此叫「深度網絡」)。神經信號經第一層處理後送至第二層,經第二層進一步處理後送至第三層,以此類推。
  •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及認知計算初學者指南
    時至今日,AI 已開始發揮它的真正潛力,專注於應用並交付了深度學習與認知計算等技術。本文將帶您探索 AI 及其子領域的一些重要方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 AI 發展的時間表,然後深入了解各個要素。現代人工智慧發展時間表大約在 2000 年,在 AI 與機器學習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始出現深度學習。計算機科學家開始通過新的拓撲和學習方法在多個層上採用神經網絡。神經網絡的這種演變成功解決了多個領域的許多複雜問題。
  • 後摩爾時期,計算形態與設計自動化將何去何從?
    在後摩爾時代下,我國的計算相關行業對於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中的關鍵性數學問題和晶片技術的發展,有著更迫切、更緊迫的需求。   新興的集成電路技術面臨著哪些機遇和調整?後摩爾時代下的計算機系統結構如何?下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如何發展?人工智慧應用的落地與開放情況如何?
  • 我國AI基礎層關鍵技術仍存在短板 曠視開源天元推動產業發展
    事實上,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不少AI企業已經參與到AI基礎層的建設之中。如曠視就通過發布自研AI生產力平臺Brain++,並向開發者開源其深度學習框架天元(MegEngine)等方式,推進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完善。
  • 計算神經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必要橋梁
    這樣的規劃正是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學科交叉推動新興的計算神經科學發展「類腦人工智慧」 至今最成功的例子,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深度學習」植根於對大腦視覺系統的研究。視覺系統由很多「層」神經網絡組成(因此叫「深度網絡」)。
  • 終極進化,下一場革命:深度起底人工智慧,兩萬字重磅分析
    深度學習增加了神經網絡的層數,因此網絡才有了更強大的特徵挖掘能力。機器學習算法目前被開源使用,這種情形將促成更大進步,因為在開源環境下開發人員可以補足和增強彼此的工作。  人工智慧巨頭競爭白熱化:從開源平臺、晶片到應用  (1)開源人工智慧基礎平臺  同時各大科技巨頭紛紛開源人工智慧技術,以此來獲得大量的用戶需求和開發人員,建立開放共享、互利共贏的人工智慧生態圈,典型的例子有:  谷歌開源了人工智慧基礎平臺Tensor Flow;Facebook
  • 人工智慧黑盒揭秘:深度神經網絡可視化技術
    >深度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DNN)作為當前人工智慧應用的首選模型,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計算生物,金融大數據等領域成效顯著。雲腦科技自主研發的 Deepro 深度學習平臺利用可視化技術,集成了最前沿的各類深度神經網絡可視化組件,分析與顯化內部隱藏結構與模型輸出的關係,解決「黑盒」難題。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加快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的聯盟,推進認知科學與哲學的學科建制化進程,探索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實踐途徑,無疑是中國學者需要自覺擔當的學術責任,也是時代境遇和國際大勢所賦予的新的歷史使命。  為消除這一悖謬現象,80年代之後,在第二代認知科學研究綱領的引導下,再度復興的人工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使後30年的AI發展進入 「統計計算」為主的新時期。
  • 曠視科技黨委書記、副總裁蔣燕:期待探索建立人工智慧開源基金北京...
    探索制定分層分類人才吸引政策。試點開展外籍人才配額管理制度,探索推薦制人才引進模式。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居留許可審批流程。採取「線上+線下」模式,建立全鏈條一站式服務窗口和服務站點。對境外人才發生的醫療費用,開展區內醫院與國際保險實時結算試點。曠視科技也是一家對人才需求旺盛的企業。據蔣燕介紹,應屆畢業生是曠視科技人才庫的重要來源,每年會吸引很多優秀應屆生加入。
  • UIUC羅宇男:交叉學科中的人工智慧和科學發現
    2020年8月29日,第18期「AI未來說·青年學術論壇」(「AI+X」領域專場)以「線上平臺直播+微信社群圖文直播」形式舉行。UIUC羅宇男帶來報告《交叉學科中的人工智慧和科學發現》。羅宇男的研究方向是AI+X,人工智慧、藥物發現、計算生物學、化學、農業等等領域。
  • 騰訊優圖開源深度學習推理框架TNN 助力AI開發降本增效
    一方面,它以「授人以漁」的方式為AI構建了一個開放共進的生態環境,幫助行業加速AI應用落地;另一方面,在解決行業實際問題時持續更新和迭代,源源不斷地給AI領域輸送重要的技術養料和創造力,可以說開源是AI落地和繁榮不可或缺的源動力。  6月10日,騰訊優圖實驗室宣布正式開源新一代移動端深度學習推理框架TNN,通過底層技術優化實現在多個不同平臺的輕量部署落地,性能優異、簡單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