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自貿區科技創新片區的實施區域之一,以及承載北京高端科技創新功能、培育高精尖產業、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中關村科學城目前已形成以航空航天裝備、電力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為主的優勢產業,區域聚集了科技創新企業2萬餘家,其中包括像曠視科技這樣的人工智慧獨角獸。
科技創新企業在中關村科學城的高度聚集並非偶然。曠視科技黨委書記、副總裁蔣燕表示,曠視科技是國內最早專攻人工智慧方向的企業,創辦曠視科技的是3位清華大學畢業生,他們擅長技術、研發,而這些也正是中關村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這裡人才、高校聚集。政策方面,無論是中關村科學城,還是海澱區政府,都有豐富的經驗,了解如何幫助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量身定製出所需的政策。
作為一家人工智慧產業的科技創新企業,曠視科技自2011年成立以來,從3人成長到3000人的團隊,辦公地點經歷過數次變動,但從沒離開過中關村。在中關村科學城,無論是早期作為小微企業、創業企業,還是現在作為行業獨角獸,曠視科技都得到了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務。
蔣燕表示,從高新企業技術認證,到應用場景先行先試,從智慧財產權換標,到科技成果轉化,在曠視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所獲得的政策、支持不盡相同。例如,中關村科學城和海澱區政府會主動提供應用場景先行先試,曠視科技最新的技術會在中關村率先推行,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改善適用性,突破瓶頸,完成技術和產品迭代。
人才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北京自貿區關注的重點之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優化人才全流程服務體系。探索制定分層分類人才吸引政策。試點開展外籍人才配額管理制度,探索推薦制人才引進模式。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居留許可審批流程。採取「線上+線下」模式,建立全鏈條一站式服務窗口和服務站點。對境外人才發生的醫療費用,開展區內醫院與國際保險實時結算試點。
曠視科技也是一家對人才需求旺盛的企業。據蔣燕介紹,應屆畢業生是曠視科技人才庫的重要來源,每年會吸引很多優秀應屆生加入。除此之外,曠視科技還會吸納產業界的高端人才,如曠視研究院院長孫劍,曾就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和微軟美國研究院,是計算機視覺領域有國際影響力的青年科學家。
隨著北京自貿區方案落地,如果未來政策條件更加成熟,曠視科技是否會考慮招納更多外籍高端人才?對此,蔣燕給出了肯定的答覆。她表示,「我們一直都是以非常開放的心態去吸納全球各地的人才,因為國外在某些技術領域確實具備優勢,人才的交流應該是越來越自由的,如果有相應政策支持,對於我們引進海外人才肯定有比較大的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自貿區針對國際優秀人才的具體政策已經落地。2020年10月30日,北京CBD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揭牌,這是北京自貿區範圍內的首創。「北京自貿區總體方案提出,要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重點是優化人才全流程服務體系,『CBD國際人才港』通過打造人才集聚平臺、綜合服務平臺、發展培育平臺和交流互動平臺,形成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為自貿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朝陽區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方面向媒體表示。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國內人工智慧雖然發展迅速,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蔣燕表示,「此前,全球大部分人工智慧企業使用的都是谷歌的TensorFlow深度學習框架和Facebook的Pytorch框架,這兩個框架佔據主流地位,但是從未來的角度看,隨著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這樣的格局是有隱患的,我們認為底層的技術、『卡脖子』的技術一定要由我們自主研發,要是自主可控的」。
為避免「卡脖子」的隱患,2020年3月,曠視科技向全球開源了深度學習框架天元MegEngine,開放了現在的35萬行代碼。蔣燕建議,希望未來政策層面能更多支持國內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框架,如鼓勵、引導更多的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使用自主研發深度學習框架。「只有用的人越來越多,框架才會越來越完善,這個生態才能打造起來。」她說。
目前,國內很多中學、大學都開設了人工智慧相關的課程,蔣燕希望這些課程未來能更多地將國產深度學習框架納入學習的教材中,只有從人才培養的源頭做起,人工智慧產業才能走得更遠更好;在資金方面,希望有關部門能持續探索建立國內自己的人工智慧開源基金。
對於北京自貿區的未來發展,蔣燕也提出了一些期待。「在營商環境方面,不論軟體的應用上,還是自主生態的構建上,都希望北京自貿區能為企業帶來更多便利,在人才方面,希望政策能支持企業更便利地吸納外籍高端人才,去補充我們整個人才體系,多元化的人才能使企業發展得更迅速。」蔣燕說。
北京商報記者 錢瑜 濮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