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社
原標題:易方達基金副總裁陳彤:智能化貫穿投顧領域的各個環節
本報記者 易妍君 上海報導
伴隨新型技術趨於成熟、監管政策持續調整,以及參與主體的多元化,金融科技的發展如火如荼。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通過技術的手段來促進業務的增長已是大勢所趨。正如近年來,以提高投資效率、改善投資者體驗為目標,公募基金公司在智能投顧領域已做出了諸多嘗試。
8月24日,在京東數字科技集團攜手《中國經營報》舉辦的「第二屆資管科技行業高峰論壇」上,易方達基金副總裁陳彤表示,智能化貫穿投顧服務的所有環節,其實可以稱之為投顧而非強調其為智能投顧。因為投顧市場和科技手段的發展幾乎同步。
在他看來,中國投顧市場與海外市場有著明顯不同的發展路徑:國內一方面在人工智慧興起的同時,監管層也開始去推動基金行業、資產管理行業從賣方代理轉向買方代理,兩者始終是相互融合的。
陳彤指出,美國市場上,之所以存在人工投顧和智能投顧的區別,主要在於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美國的投顧市場從賣方模式轉向買方代理,那時只是信息化的階段;從2000年到2020年,才真正做到了所謂智能化。這兩個階段是彼此隔離的。
在國內,某種程度上,基金公司的業務早已離不開科技運用。陳彤進一步解釋,比如在研究領域,常見的做法是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去提高算法。「基金投顧研究是基於現有7000隻基金,在做基金基礎研究時,將用到大量結構性數據、非結構性數據、知識圖譜等;而做策略優化時,假如把7000隻基金縮小到100隻基金在一個策略下,要從100隻基金裡選出10隻基金做組合,這種概率大概是170萬億種,如果用常規算法大概需要350萬年。還是需要用金融科技手段去提高算法。」。
除了投研、風控手段也需要科技的支撐。「投顧最大差異是一個全權委託帳戶,當一個策略下,有一百萬個人使用這個策略,由於你的時點不一樣,遇到再平衡、定期平衡和非定期再平衡時,算法優化數據量是非常大的,所以不可能用人工的方式來做,一定得用智能手段。」他補充。
在智能投顧的探索中,如何做到千人千面是一大考驗。陳彤指出,千人千面主要有三個環節,即多維數據畫像、策略數據優化、求動態這些過程的連接。他解釋,實質上是動態效應函數,相當於求解一個歐拉方程的最優解。「如何將這個過程工程化?我們也在這個步驟上花了很大精力,所謂千人千面實際上要經歷從千人一面到千人幾面,再到千人多面,最後做到千人千面這樣一個過程,現在基本上處於第二步。」他坦言。
(編輯:夏欣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