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顧試點滿周歲 公募主打投研 第三方機構發力流量

2021-01-14 金融界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王寧

截至目前,距離基金投顧業務試點推出已滿周歲,《證券日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作為該項試點業務的參與者,公募、券商、銀行和第三方機構依託自身優勢,所取得成績不盡相同。其中,公募主打投研優勢,並從中尋找差異化競爭,第三方強調流量優勢,並迅速擴充了規模,券商和銀行則正處於厚積薄發階段。

「基金投顧業務試點就是一場混戰,它的生存要求具備明顯的特徵優勢。」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即便競爭壓力較大,但基於對該項業務市場前景的一致看好,仍在加快進度跑馬圈地,期望在試點業務發展初期儘可能地提升市場擁有量。

公募尋找差異化競爭

2019年10月24日,證監會機構部下發了《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由此基金投顧業務試點開閘,截至目前,拿下試點資質的機構已經擴充至18家,包括5家公募及子公司、7家券商、3家銀行、3家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

記者從多家公募基金處了解到,目前公募依託投研優勢紛紛上線了投顧平臺,且針對不同投資者推出了差異化產品;同時,在試點業務推出初期,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即便如此,不少公募仍然在找準定位,希望能夠提升差異化競爭優勢。

目前,嘉實基金、華夏基金、易方達和南方基金,雖然在投顧業務開展的時間上有所不同,但對該項業務所取得成績和深刻認識保持較高熱情,嘉實基金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說,「嘉實投顧區別於主要以『投』為主的管理型投顧,採用會員制投顧服務,提供以『顧』為主的非管理型投顧服務」。

華夏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毛淮平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作為首批基金投顧試點機構,公司的投顧平臺是市場上首個基於養老、教育、資產增值三大生活目標的場景化投顧平臺,目前投顧客戶資產規模超過150億元,標準化產品佔比100%;此外,投顧平臺還與75家公募基金建立代銷關係,與多家資產管理規模在千億元以上的公募基金展開重點合作。

與此同時,易方達和南方基金在取得不錯成績的同時,更強調自身的特徵,希望找到更加明顯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易方達副總經理陳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投顧業務試點的特色,除了堅持買方代理的立場,從全市場選擇基金產品外,更加重視投資研究和金融科技。對於投顧業務來說,無論是投資研究上,還是在風控、運營、服務等各環節,都需要通過金融科技進行助力,提升研究效率和服務精度。

據了解,南方基金於2019年10月底發布了「司南投顧」品牌,運作一年以來,目前投顧客戶取得正收益的佔比超90%,投顧策略復購率超過70%。南方基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投資端來看,「司南投顧」投資團隊背靠公司研究平臺;從顧問端來看,在金融科技、客戶服務方面投入較高成本。

第三方機構依託流量優勢

記者了解到,2019年12月份,有三家第三方銷售機構獲得了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質,分別是騰安基金、螞蟻基金、盈米基金;其中,盈米基金於日前才上線了「且慢投顧」平臺,並推出了「四筆錢」產品,雖然平臺運行近在一周時間,但取得成績卻不容小覷。「且慢投顧」上線7天(10月22日至10月29日),籤約投顧業務的客戶超3.2萬人,對應客戶的資產超過了45億元。

盈米基金CEO肖雯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18家獲批開展投顧業務試點資質的機構來看,都有其自身的競爭優勢和挑戰。基金公司本身就自帶投顧屬性,投資能力天然就是投顧服務的優勢;券商在投顧方面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有多年試點投顧業務的經驗,客戶基礎龐大,投顧隊伍經驗豐富,都十分具有優勢;而第三方機構多數為網際網路平臺,起點就在網際網路上,具有龐大的線上客戶的流量優勢。同時,他們對與線上客戶影響力和理解力比較深刻。

「公募是專業機構投資顧問,對C端用戶的理解稍有欠缺,如何將自身專業投研能力與對C端客服投顧能力做互補,這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肖雯表示,對於券商來說,從擅長的股票經紀領域拓展到基金銷售領域,轉型十分具有挑戰;對於第三方銷售機構來說,主要為2C端業務,特別是網際網路平臺,未來一定會全力發展投顧業務。目前多數大型網際網路平臺對投顧業務都有比較深刻的認知,利用網際網路模式如何高效地發展投顧業務,也是第三方機構需要努力的方向。

有業內人士表示,網際網路將是投顧業務未來的主戰場,由於參與角逐的機構基因不同,投顧業務未來的賽道一定是混戰的,是具有多樣性的。目前來看,機構積極投顧業務較為積極,這對整個財富管理行業都非常有益,投顧業務能夠解決資產保值增值問題,逐步把短錢變成長期投資資金,也會促進權益資產市場發展。

基金投顧業務正在破局

基金投顧試點業務也面臨難點。在陳彤看來,基金投顧業務並非簡單的基金組合,業務本身就較為複雜。基於基金代銷系統進行業務開展,會遇到如標的基金臨時暫停申購贖回,需要為客戶尋找合適的替代產品,如何篩選優質投資標的等問題;此外,技術問題方面能夠提供系統開發的IT供應商並不多,沒有成熟的系統供參考,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時間來摸索等。

南方基金相關負責人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基金投顧試點業務推出僅一年,還處於摸索階段,即使是基金產品本身,投資者的認識仍然存在很大誤區,基金投顧更是一個相對陌生概念。基金投顧的投資者教育工作需要市場多方共同努力,同時,基金投顧機構也需要以高質量的服務和滿意的投資目標,與投資者建立信任感。

「基金投顧業務目前在國內正處『0到1』的破局過程,其系統背後的技術體系搭建非常複雜,需要時間不斷去完善。」肖雯介紹說,目前各個投顧機構在不斷完善自身的系統和服務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所有機構的服務會越來越完善。

雖然在開閘一年中,投顧機構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難題,但對於業務前景均報以期待的態勢。陳彤介紹說,預計未來5年-10年後基金投顧會成為大眾理財的主流方式,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把起步階段的投資研究、系統搭建、客戶服務做紮實。

肖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多類別機構的市場格局下競爭,未來的投顧市場一定是混戰市場,同時,也會有更多的客戶參與進來,因為投顧業務是真正能夠解決財富增值保值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基金投顧試點一周年:近半數對提升投資盈利「非常肯定」
    經過一年發展,投顧試點機構從首批的5家增至18家,機構的範圍也由最初的基金公司、子公司,拓展至獨立基金銷售機構、銀行、券商等。投顧業務也被認為是大資管時代資產配置優化的新動能之一。中歐基金旗下中歐財富發布了基金投顧行業的首份白皮書《試點一周年:公募基金投顧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對此做了份調研,看來,還是咱們年輕一代更相信「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90後的佔比最高,80後僅次之;理財新鮮人00後們也追上來了,佔比都超過了70後了呢!
  • 基金投研平臺智能化探索 ——金融科技賦能財富管理
    摘要隨著《資管新規》及基金投顧試點業務逐步實施,專業和普通投資者財富管理中基金產品配置需求日益旺盛,然而投資者識基難、選基難和配置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商業銀行發展智能投顧,網際網路公司與國內外專業投資機構合作布局相關財富管理數位化解決方案。
  • 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新機遇及發展戰略深度解析(上篇)
    資管行業新興浪潮迭起,業態變革孕育公募基金新機遇。首先,指數基金優勢突出,目前 投資規模加速增長,未來發展空間可期,產品創新或為在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其 次,公募基金投顧試點正式開啟,全權委託模式有助於差異化布局,公募基金權益產品研 究及配置能力領先,新投顧模式下需提高自身專業性。
  • 2021年第一批爆款基金來襲:吸金逾500億 公募看好後市結構性行情
    與此同時,從去年起,不少基金公司陸續宣布終止與違規或暴露風險、存量規模較小的第三方銷售機構的合作。此前發布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對第三方銷售機構也有保有量要求,這也推動基金公司加速清理的「腳步」。 近期一些基金公司陸續宣布終止和部分第三方銷售機構合作。
  • 基金投顧會迎來爆發式發展嗎?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這個悖論最後的結果是——投資者與基金公司經常站在了投資的「對立面」。不過,這一悖論隨著「基金投顧」業務的開展,或許將不復存在。112月14日,證監會發布了第二批獲得「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的機構,分別是騰安基金、螞蟻基金以及珠海盈米基金,共三家獨立的基金銷售機構。
  • 中國智能投顧市場:價值6600億美元
    但是基於計算機算法輔助的智能投顧,管理費普遍在0.25-0.5%之間,邊際成本隨著客戶的增多而下降,邊際效應明顯。投資廣:智能投顧平臺往往通過與第三方ETF基金公司或國外金融機構合作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全球範圍內的投資組合,若涉及到稅率問題還可自動選擇最佳方案。
  • 易方達投顧潘琨:2021把握結構性機會 專業投顧匹配優選策略
    A股市場的整體改革與個股分化間,公募基金行業以專業投資優勢為投資者賺取了豐厚的利潤回報。展望2021,易方達投顧基金研究員潘琨做客「易方達投顧大講堂」直播活動並表示,2021年,經濟產出、通脹和政策三大宏觀因素將成為影響資產價格的重要維度;股市存在結構性機會,而債市需要警惕風險因素。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尤其需要依託公募基金等專業機構的投顧優勢,尋找適合自身的投資策略。
  • 首批公募MOM獲批 「三大投資優勢」搶先了解
    圖片來源:相關基金公司所謂MOM(Manager of Managers),即管理人中管理人基金,是境外一類成熟的資產管理產品,具有「多元管理、多元資產、多元風格」特徵。與一般的公募基金不同,MOM的管理人將基金資產劃分為多個資產單元,並將劃分後的基金資產委託給符合條件的第三方資產管理機構,即投資顧問。
  • 券商資管激戰公募軍團 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先行
    在規模收縮的同時,券商資管的公募化轉型正在逐步加速,無論是大集合產品的公募化改造,還是成立獨立的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牌照,財富管理大潮來臨之時,券商資管正努力應戰。  券商資管公募化轉型之後,券商資管將與100多家公募基金管理人、7000多隻公募基金同臺競爭,這對於券商的產品開發能力、投研能力、客戶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中國金融科技東南亞布局走出關鍵一步:PIVOT拿下類公募牌照 可面向...
    據記者了解,PIVOT本次獲得的牌照含金量較高,為類公募性質,可面向C端投資者提供智能投顧服務和發行相關產品。截止目前獲得該資格的中國企業僅有少數幾家,比如陸金所和宜信。在亞洲最有競爭力的全球私人財富管理中心東南亞,多家老牌外資行和頂尖財富管理機構早已牢牢佔據零售財富管理市場,只有極少數資金實力和背景較強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才得在極小範圍內分羹。但近年來智能投顧商業模式的興起,給了垂直技術服務提供商一個通過與資管機構在科技系統上合作,輻射個人客戶財富管理需求的機會。
  • 在智能投顧領域,國內傳統金融機構是怎樣開疆拓土的?
    國內傳統金融機構的智能投顧版圖鑑於智能投顧可大幅提高服務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的特性,券商、基金公司等機構才是對智能投顧有最大需求的一方。但據雷鋒網統計,在這波智能投顧大潮中,Fintch創業企業與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的反應速度更快,率先入局,而傳統的持牌機構入局相對緩慢。
  • 「雙循環+跨周期」環境下的公募基金行業發展路徑
    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實力,平均單家公募基金公司註冊資本約3億元,與四大行理財子公司平均逾百億元的資本金、海外巨頭貝萊德約340億美元、道富近250億美元、景順約140億美元的淨資產相去甚遠。   公募基金的投研風控能力需要「更上一個臺階」,而與科技深度融合是關鍵影響因素,資本的投入更是提升科技應用的重要保障。   一是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長需要提升信息化水平。
  • 璇璣:智能投顧的非典型演化
    同時,貝萊德、高盛、花旗等傳統資產管理巨頭也都在布局自己的智能投顧業務。傳統資管機構的人才也開始流入新興的智能投顧行業。一年前,曾是渣打銀行私人銀行戰略發展總監的鄭毓棟離開渣打,加入 PINTEC 集團,成為旗下主打智能投顧業務的子公司璇璣的 CEO。
  • 螞蟻攪動基金代銷「江湖」 傳統銀行面臨「科技戰」
    實際上,網際網路平臺代銷基金早已不是新鮮事,自從證監會2012年2月發放首批公募基金代銷牌照後,銀行機構壟斷公募基金銷售的格局開始被打破,包括螞蟻、騰訊、東方財富、陸金所等網際網路平臺都加入了基金代銷的行列,以其低門檻、普惠、便利等特點,吸引了很多用戶,尤其是與網際網路一起成長的年輕用戶。不過,過去獨家代銷甚至反向定製新基金往往是傳統銀行的「領地」。
  • 中國智能投顧行業2017年5月發展報告
    當智能投顧成為金融行業的又一個風口,傳統金融機構也紛紛涉足其中。繼招商銀行推出摩羯智投後,五月興業銀行也隨之推出了智投服務。其實,智能投顧並非新生事物,業內早已對此有過多次探討。客觀地說,在智能投顧領域邁出第一步的其實是一些第三方機構,如雪球網推出的蛋卷基金、金融界推出的智能投顧以及理財魔方等。
  • 放棄百萬年薪 167位公募基金經理的「出走」故事
    我關注到,有少數的公司規模是擴張的,但更多的公司規模是穩定甚至是縮小的,這種情況下,人員的流動肯定就會比較大,其中,尤以中小機構為甚」。相聚資本總經理梁輝表示。  天相投顧投資總監賈志認為,因為上半年市場表現不佳,導致業績不佳而「下課」的基金經理也不在少數。「一般來講,連續兩年內業績都在行業後1/4的基金經理,會面臨轉崗或者是下課的壓力。」
  • 一年89名總經理變更,「公奔私」頻現,公募基金如何才能留住人?
    丁開忠表示,隨著公募基金規模和機構數量的迅速增加,公募機構間的業績分化明顯,在外部的排名競爭和內部的股東大會目標壓力下,高管也會被迫「下課」。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在公募基金髮展過程中,核心高管確實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這是顯而易見的。「公募高管面臨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