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顧會迎來爆發式發展嗎?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2020-12-05 未央網

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在基金行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悖論:

當牛市來臨時,投資者的買基熱情高漲,行情會「非理性過熱」,基金公司為了業績,會不得不發很多新基金、建倉,又由於是「追漲」,表現很難好過市場行情,一旦市場開始下跌,這些基金的表現也會「一瀉千裡」;

在熊市時,市場處於底部區域,交易不振,基金公司想要抄底建倉,又會面臨無投資者認購/申購的窘境,於是又錯過最佳建倉時機。而正確的買基方式恰恰是熊市建倉,規避過熱投資。

這個悖論最後的結果是——投資者與基金公司經常站在了投資的「對立面」。

不過,這一悖論隨著「基金投顧」業務的開展,或許將不復存在。

1

12月14日,證監會發布了第二批獲得「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的機構,分別是騰安基金、螞蟻基金以及珠海盈米基金,共三家獨立的基金銷售機構。再加上此前10月份獲得試點資格的嘉實、華夏、易方達、南方、中歐錢滾滾五家基金公司,具有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資格的機構已有八家。

有的人可能會疑惑,投資顧問不是非常常見麼?例如銀行的理財顧問、券商的證券投資顧問、各種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顧問等等。

看似一樣的投資顧問,概念卻大不相同。

銀行和券商的投資顧問是持證上崗,需要取得職業證書,如AFP、證券投資諮詢業務(投資顧問、分析師)、CFP、RFP等,銷售方式多是賣方產品導向,是將目前已有產品匹配到合適的投資者。

基金投顧則不一樣,作為一種新的資管類牌照,基金投顧的業務模式由「產品銷售導向」轉為了「財富管理增值導向」。

傳統的基金銷售是賣方投顧,基金公司只要將基金賣出即可,賺取的是基金的申購費、贖回費、管理費等費用,基金公司的利益是將基金規模擴大,賺取的是「費用」。與投資者想要收益的利益目標,並不完全一致。

新的基金投顧業務是買方投顧,強調為客戶提供基金理財規劃服務,而不是靠一味地做大銷售規模來實現發展。收費模式從收取申購、贖回等費用,調整為按資產保有規模、收益情況等收取顧問費用,使得銷售機構與投資者利益保持一致。銷售機構又可以反過來進一步推進基金管理人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形成投資者、投資顧問、基金管理人的多方共贏,促使整個行業的良性循環。

同時,買方投顧的模式對於基金公司而言同樣有利。基金公司不用再完全依賴於渠道攬客,渠道成本會顯著下降。為了吸引客戶,申贖費和管理費都會降低,轉為投顧服務費,投資者的成本也並不會因為投顧費用而顯著上升。

這種轉變促使基金公司、中介銷售等機構,將「賣出去就好」的賣方思維,轉變為「投資者一直在我這裡投資、增值」的買方思維,幫助投資者實現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那麼,既然「基金投顧」業務看起來是一種無比美好的業務模式,那又為何如今才開始試點推廣呢?

2

從全球各個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看,經濟發展帶來的財富積累,會使社會大眾的資產管理需求快速增加,進而帶來資產規劃、財富管理諮詢等業務的爆發。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莫不如是。

我國同樣如此,城鎮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同時,大資管行業整體規模也在快速增長(見圖1),截止2018年末,整個大資管行業規模達到124萬億,過去五年平均複合增長率超過30%。可以說,收入提升必然帶動資產管理業務的快速發展。

除了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的驅動,資產管理方式的變革,也加速了公募基金業務模式的轉變。

第一,房子「只漲不跌」的時代過去了,市場需要新的資產管理方式。在剛剛過去的房地產黃金時代,買房即可使資產增值。而基金不確定的波動收益,與投資房子相比,毫無競爭力。但是當房子不再是「必漲」的時候,公眾自然需要新的財富管理方式,基金自然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第二,資管新規發布後,資管領域的格局在逐漸發生變化。銀行理財不再剛性兌付,全市場的無風險收益率(沒有任何風險時,投資獲得的收益率)不斷降低,投資者想要投資基金,但面對難以捉摸的資本市場,以及6000多隻公募基金產品,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投資者需要專業的投資解決方案,針對不同客戶群體需求,針對性提供投顧服務。基金投資顧問就是機構提供解決方案的一種形式。

第三,從資管行業的發展進程上看,貨幣基金引導投資者將儲蓄逐漸變為低風險的基金,完成了資產的保值,網際網路理財開啟了公眾的理財意識。接下來,公眾從資產保值升級為資產增值,需要在投資領域選擇更專業的機構、更專業的服務,投資顧問正是關鍵。

第四,資管行業的變革還體現在金融業的不斷對外開放。今年以來,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漸加快,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機構進入國內市場,投資顧問這種成熟的財富管理模式勢必會引入國內,先行試點也是為以後更好地監管投顧業務打下良好的基礎。

最後,從國外投顧發展歷史看,這種獨立的服務模式能夠基於中立的立場,為投資者提供綜合的顧問式服務,成為基金投資中的主流服務者。投資顧問通過其專業服務,追求不同資產組合產生的專業價值,規避基金購買中的逆向選擇。

以美國為例,截止2018年底,全部基金管理主體中,81%為獨立的基金投資顧問,管理著70%的基金資產(見圖2)。其它國家如澳大利亞的投顧管理基金資產超過50%,中國香港投顧管理規模則大約佔30%。

隨著資管市場的發展,資管行業從以產品為核心進化到以投顧為核心是必然趨勢。從這個方面來講,發展投資顧問是行業所需,也是投資者、產品發行方、中介機構的共同需求。

3

不管是對投資者還是機構,基金投顧模式都是一種比傳統銷售模式更優的選擇,也被看做是基金行業的2.0時代的到來,但這種理論上多方共贏的模式,其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第一,公眾願意為投顧服務付費麼?從根本上說,投顧服務是幫助客戶做資產配置計劃,從而達到長期投資、穩健增值的目的。這種模式在美國非常流行,但是目前,國內普通投資者對於收費的投顧服務還沒有習慣。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零顧問費,依靠產品成交取得收入」的模式,是銷售方已經習慣的邏輯,而投顧依靠的是專業的投資知識,取得投資者的信任,進而做出資產配置計劃。這又恰恰是我國目前資管行業面臨的人才困境,如果在專業服務上不能夠讓投資者信任,就不用提後續的服務了。

第二,FoF沒做成的事,投顧能做好麼?事實上,在基金投顧試點之前,已經有一種和投顧模式相同的「配置基金的基金」,即FoF,從實踐結果來看,由於受到資產配置種類、資產質量等限制,被寄予厚望的FoF發展並不盡如人意,目前FoF規模尚不足100億。在FoF中體現出的產品同質化、大類資產不足、缺乏做空機制等問題都將在投顧業務中一一體現。如何通過個性化的服務,走出和FoF的差異化道路,將是基金投顧的重要命題。

第三,投資顧問能夠真正客觀公正麼?投資顧問的核心競爭力在於100%的客觀公正,這樣才能在所有的產品中選取最適合投資者的組合。但是,持有「投資顧問」試點牌照的機構,又都是基金公司的銷售子公司及第三方銷售機構,對於投顧而言,要為自己的客戶考慮推薦基金,那麼究竟是配置自家基金還是其他公司基金?如果面臨自家基金出現風險性事件時,又如何給投資者提出客觀公正的建議?如何防範投顧中的道德風險與利益輸送?這些問題如何在制度上進行保證,仍舊需要監管與行業共同探索。

第四,智能投顧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麼?在投資顧問業務中,投資顧問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為投資者配置資產的服務能力,並收取投顧費用,這也是投資者所付出的一部分重要成本。因此,多數資產管理公司都在積極探索智能投顧的道路,國外有Wealthfront、Betterment、Vanguard等典型機構,國內如招商銀行的摩羯智投、蘇寧金融的蘇寧智投等,在探索智能投顧的道路上都已經做出了成熟的系統和產品。如果基金投顧業務能夠快速、順利的開展,與其相同屬性且更具價格優勢的智能投顧同樣會迎來快速發展,並對基金投顧產生衝擊。如何平衡兩者的發展,是行業發展所面臨的新挑戰。

不過,不管是對機構有利,還是對行業有利,基金投顧真正想要快速發展,最需要的是對投資者有利,也只有這樣,投顧機構才能真正成為資產管理的未來趨勢,並成長為公眾資產管理的中流砥柱。

本文由「蘇寧財富資訊」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相關焦點

  • 馬雲踩了大象一腳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02馬雲說創新一定會犯錯誤,問題不是怎麼樣不犯錯誤,而是犯了錯誤之後能不能完善修正堅持創新。這話顯示出對風險的輕視,他揶揄「未來是創新比賽,不是監管技能比賽」更是一種輕視。創新要付出代價,其他或可以,但金融不能。
  • 美國知名網際網路金融理財平臺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良好的客戶體驗、大數據分析和較低的理財門檻是網際網路金融的幾個優點之一,隨著網際網路金融愈演愈熱,很多人逐漸習慣了在網上購買金融產品,線上財富管理需求應運而生。他們專注於用戶投資行為,幫助整合管理客戶自己的所有投資帳戶和養老金帳戶,提供圖表幫助用戶評估風險與收益。與傳統券商相比,他們收費很低,10美金每月,就能為客戶量身制定投資計劃,根據客戶自身年齡、收入、存款、風險接受程度來管理和投資,並且每周自動診斷用戶投資組合,如果發現現有投資收益不佳會及時推薦更好的投資選項。用戶也可以選擇是否要SigFig管理全部或者只是一部分個人帳戶。
  • N26:最具價值的手機移動銀行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1.1   創業故事與發展歷程作為長期好友的Valentin Stalf 和Maximilian Tayenthal對德國的銀行有著共同的看法,他們認為,當時的德國銀行業普遍缺乏透明度高、數字創新及個性化的服務和產品。
  • 智能投顧十大趣談,基金從業者該不該恐慌?
    趣談一、銀行和基金從業人員最恐慌的是未來飯碗會否不保波士頓是美國資管行業的重鎮。2016年我在波士頓和做基金管理的校友交流中發現,受到金融科技發展的影響,他們對未來有些悲觀,認為飯碗在未來某一天也許就沒了。很多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同樣焦慮。我的觀點,大量易標準化、重複性、沒技術含量、不具獨創性的工作肯定會被裁掉。
  • 透過遙感數據看疫情下的春耕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Fin-Lab線上沙龍是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支持下,由未央網發起的公益線上主題沙龍活動。在疫情之下,未央網推出Fin-Lab線上沙龍之創新企業戰「疫」專題,以直播形式為創業者們提供切實有效的實操寶典,幫助創業者渡過疫情寒冬!本期演講嘉賓:冷偉,武漢珈和科技CEO。
  • 智能投顧十大趣談,為什麼說基金從業者該不該恐慌?
    2016年我在波士頓和做基金管理的校友交流中發現,受到金融科技發展的影響,他們對未來有些悲觀,認為飯碗在未來某一天也許就沒了。很多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同樣焦慮。 我的觀點,大量易標準化、重複性、沒技術含量、不具獨創性的工作肯定會被裁掉。從基金行業來說,首先後臺最容易被替代,因為都是成本。
  • 基金投研平臺智能化探索 ——金融科技賦能財富管理
    證券公司須藉助AI及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結合專業投研能力進行財富管理數位化轉型和業務創新。中信建投運用大數據技術處理異構數據,基於AI算法提升分析維度,整合金融模型形成數位化、智能化的基金投研平臺,為經紀客戶、投資顧問、基金研究員以及FOF基金管理人賦能。
  • 金融科技企業如何在開放金融中創新發展?
    未來,金融科技企業和數字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情況,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開放金融的發展速度和質量。一、開放金融中金融科技企業的功能定位大金融科技企業(Bigtech)是已在數字服務市場中建立業務並開展金融服務的科技企業,又稱大科技公司或科技巨頭。
  • 傳統型企業股權融資路徑探索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一線城市,尤其是北上廣深,創投環境和國家政策優厚,利用其先天的政策、技術、人才、資源優勢,一直奔跑在前,同時也如同巨大的吸鐵石,將全國二三線城市的優質項目都源源不斷的吸納過去,原因也很簡單,那裡有廣闊的市場、充沛的人才和資源、還有包容失敗鼓勵創新的環境,更是布局全國市場的戰略橋頭堡。
  • 中國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
    根據我院研究,當前的國際形勢對金融科技發展產生的影響利大於弊,重點在三個方面:加快了金融科技發展變革和融合應用以人工智慧、5G、物聯網等為主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逐漸成為國際競爭焦點,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模式創新安全發展被擺在了一個更為突出的戰略位置,金融科技監管和標準化工作進程加快。尤其是部分金融科技企業通過跨界混業經營成長為BigTech,反壟斷也被提上日程。
  • 拉卡拉(300773.SZ)擬參設北京考拉鯤鵬科技成長基金 專注投資金融...
    格隆匯10月11日丨拉卡拉(300773,股吧)(300773.SZ)公布,鑑於金融科技及金融創新領域是拉卡拉戰略重點發展方向之一,為把握金融科技、金融創新領域的重大發展機遇,打造戰略發展協同、建設產業鏈生態,公司擬與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有限合夥)、中關村(000931,股吧)科技園區海澱園創業服務中心、北京崑崙南山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等共同投資設立北京考拉鯤鵬科技成長基金
  • 證券業在金融科技轉型中的發展思路
    文/中國證監會博士後工作站2018級博士後羅榮亞,中證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邵宇。本文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2019M650977)資助項目支持。(本文為「證券機構數位化轉型與證券科技創新」徵文活動入圍文章。)
  • 中國智能投顧市場:價值6600億美元
    機器人投顧階段:2008年~2015年期間,大量新興科技企業開始為客戶直接提供各類基於機器學習的 「數位化投顧工具」,機器人投顧商業模式開始發展。這些公司開發的面向客戶的投顧工具提供的功能之前只被金融從業者應用,目前已經廣泛被客戶所直接應用。
  • 基金投顧試點一周年:近半數對提升投資盈利「非常肯定」
    來源:愉見財經「投」是投資,「顧」則強調了作為買方顧問的服務屬性——基金投顧試點已經一周年,「愉見財經」最為好奇的是,這一年裡,是誰在使用投顧服務、購買投顧產品?是越挫越勇的韭菜老司機們,還是理財新手們?投顧產品究竟為他們賺錢了沒?他們滿意嗎?先來看看產品的供應面。
  • 中國智能投顧行業2017年5月發展報告
    當智能投顧成為金融行業的又一個風口,傳統金融機構也紛紛涉足其中。繼招商銀行推出摩羯智投後,五月興業銀行也隨之推出了智投服務。其實,智能投顧並非新生事物,業內早已對此有過多次探討。客觀地說,在智能投顧領域邁出第一步的其實是一些第三方機構,如雪球網推出的蛋卷基金、金融界推出的智能投顧以及理財魔方等。
  • 基金投顧試點滿周歲 公募主打投研 第三方機構發力流量
    「基金投顧業務試點就是一場混戰,它的生存要求具備明顯的特徵優勢。」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即便競爭壓力較大,但基於對該項業務市場前景的一致看好,仍在加快進度跑馬圈地,期望在試點業務發展初期儘可能地提升市場擁有量。
  • 在智能投顧領域,國內傳統金融機構是怎樣開疆拓土的?
    花旗集團預計在未來十年時間裡,智能投顧平臺資產管理總額將達 5 萬億美元,呈現出指數級增長勢頭。據HCR慧辰資訊預測,2020年中國智能投顧資產規模將超5萬億,按0.2%管理費計算,行業整體收入規模約在104億。有業內人士稱現在是金融與科技的第三次大碰撞階段,在借人工智慧這次東風上,Fintech公司似乎比傳統金融機構借勢得更及時。在
  • 金融科技(FinTech)定義、技術應用及未來
    金融從來離不開科技,科技賦能一直是金融行業突破傳統、升級創新的利器。2019年以來,伴隨總體發展回 歸理性和內核策源深度創新,科技正逐步從底層基礎設施上升至前臺金融解決方案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科技加速推動金融業務精品化、場景化、智能化,日益成為產業生命線支點。科技對金融的作用被不斷強化,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已成為金融行業的共識。
  • 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新機遇及發展戰略深度解析(上篇)
    資管行業新興浪潮迭起,業態變革孕育公募基金新機遇。首先,指數基金優勢突出,目前 投資規模加速增長,未來發展空間可期,產品創新或為在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其 次,公募基金投顧試點正式開啟,全權委託模式有助於差異化布局,公募基金權益產品研 究及配置能力領先,新投顧模式下需提高自身專業性。
  • 優品財富高衛東:智能投顧必將引領全球投資市場
    記得上次發布會上,你介紹了優品財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戰略布局,業內公認這一布局具有先導性意義。上次發布會後,全國掀起了新一輪金融科技浪潮,並且,其關聯業務落點、商務突破點都集中在智能投顧上。所以,今天我想請高總著重談談智能投顧的大勢,以及優品財富在推進金融科技戰略的過程,在智能投顧方面是如何落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