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贏家總是睥睨天下。
10月26日,螞蟻集團確定A股發行價,每股68.8元,總市值2.1萬億元,超過被稱為「大象」的工商銀行(1.79萬億)、建設銀行(1.61萬億)、農業銀行(1.13萬億)等。螞蟻集團靠支付起家,信貸發家,短短十幾年,將幾十年的「大象」四大行就踩在了腳下。先行者總是有評論後進者的衝動,10月24日的外灘金融峰會上,馬老師便敢說銀行是當鋪思想、巴塞爾協議是監管老人金融的;還調侃監管,說未來是創新比賽,不是監管技能比賽……
馬雲評論「未來是創新比賽,不是監管技能比賽」。而螞蟻集團即是怎樣吃監管紅利長大的。
螞蟻集團起家於支付寶,支付寶起家於無牌照經營,而後監管給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從餘額寶到花唄、芝麻信用、借唄,螞蟻集團或是打擦邊球,或是先上車後補票,一直趴在監管紅利的窗口上大口吸吮。
這就有點嘴裡吃著奶口裡罵著娘了。
馬雲說P2P不算網際網路金融,因為沒有豐富的數據,沒有基於大數據的風控技術,沒有基於大數據信用體系,可能忘了當年支付寶也曾為P2P提供支付通道服務,同一張桌子上喝過酒,招財寶也和P2P一樣,吃過金交所的大虧。況且P2P是不是網際網路金融,監管是已經定義過的。如今P2P風險敗露,馬雲卻把桌子掀了。
馬雲說創新一定會犯錯誤,問題不是怎麼樣不犯錯誤,而是犯了錯誤之後能不能完善修正堅持創新。這話顯示出對風險的輕視,他揶揄「未來是創新比賽,不是監管技能比賽」更是一種輕視。
創新要付出代價,其他或可以,但金融不能。
在創新金融業務中,監管天生滯後,所以給了支付寶、現金貸、P2P滋生的機會,適當時機的切入,才是監管與創新平衡的最好時機。正是對風險的放縱,才讓P2P、現金貸、股權眾籌、校園貸、首付貸等,在過去十幾年造成了萬億財產損失。
馬雲說,「創新一定要要付出代價,我們這代人必須有所擔當」。對損失財產這種風險,自己可以擔當、付出代價,但絕不能代表他人,誰要說誰自己付去。
「創新一定要付出代價」這種邏輯,就像一個電車難題,一邊是創新、一邊是代價,馬雲很顯然的選擇了撞向代價一邊,是邊沁批評的功利主義。金融創新如果有代價,一定有人遭殃,那麼誰有資格選擇誰是那個遭殃的人呢,誰又是那個獲利者呢?
從2013年到2020年,這種金融創新的代價還不夠大嗎?從虛擬貨幣到股權眾籌、再到P2P網貸、現金貸、校園貸、首付貸,多少獲利者雙手沾血,又有多少家庭在WQ的路上奔走呼號。
馬雲說要以大數據信用體系和大數據風控替代銀行「當鋪」的抵押和擔保模式。殊不知大數據最先起家的美國,把大數據參與信貸審核這件事上,也只是稱之為「替代性數據」,何況在徵信上,銀行業並不弱於螞蟻集團。
銀行的抵押與信用擔保體系和大數據風控、信審針對的本是不同業務體系。螞蟻集團以大數據風控和大數據信用體系放貸的成功,是集中在小額信貸上。大數據風控、徵信的應用,可以做到邊際成本遞減,邊際利潤遞增。銀行業中的多數,仍以大額對公企業借貸為主;一單1億元的單件貸款,不用擔保和抵押,光強調大數據風控與徵信是無效率的,金融風控以有效為上,舍抵押和擔保不用,強調大數據風控是大話。
馬雲強推大數據,頗為自豪自家的大數據體系。而馬雲和螞蟻集團賴以生存的,是用大數據風控做規模化放貸,以規模化遞增利潤、遞減成本,稀釋風險,風控本身並不比抵押擔保更有效。
大數據風控的效率是講求概率的,它和銀行的風控一樣,一萬次的有效證明不了什麼,一次無效卻可以損失一萬次成功所賺的利潤。不同的是,在規模化面前,一次無效的風控,可以用十萬次的利潤來稀釋壞帳,十萬次不行,就百萬次。但在面對大額借貸的時候,一次無效的大數據風控容易直接讓放貸機構掛掉。講大數據風控的重要性並無不當,但貶低抵押與擔保體系的銀行為當鋪思想,對風險不夠尊重。
馬雲說說銀行當鋪思想,自己是有底氣的。因為靠著大數據體系,螞蟻集團信貸業務已成巨無霸。
我們看看當鋪的「慘狀」:這些年銀行在監管的要求下,貸款利率一降再降,以5%左右的利率放貸。螞蟻集團有著強大的大數據風控和信用體系,卻要放著7%-18%年利率的貸款。這麼高的風控能力,這麼高的市場議價能力,以及這麼低的邊際成本,為什麼不為萬千年輕借款人減負呢?
這就像自己打自己臉,強調大數據風控有效,自己卻放著比銀行更高的貸款利率,是風險定價還是賺取暴利?
2020年,螞蟻集團信貸業務已經接入了100多家持牌金融機構,信貸業務的98%的資金來自銀行等金融機構,並且壞帳由銀行自己承擔,有文章曾計算過,螞蟻集團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收取的合作服務費率可能在2.4%左右,相對銀行信用卡業務3.6%左右的淨收益,這意味著銀行和螞蟻集團合作放貸利潤的大頭已被螞蟻拿走。
說白了,螞蟻集團賺流量的錢,而且主要賺來自銀行的錢。縱然吸著銀行的奶,馬雲還是調侃著銀行。
是啊,你們這些當鋪,好好學學人家大數據。
吃了監管紅利的一路高歌猛進的結果,是容易蔑視風險。馬雲的言論,就像這麼一個形象:以個人信貸業務風控的成功邏輯,指點整個金融風控體系;以十幾年高歌猛進的暫時成功,睥睨百年金融業;用C端業務為主的業務邏輯,批評巴塞爾協議是老年人俱樂部,服務老年化金融系統的。
巴塞爾協議的核心是資本充足率。馬雲批巴塞爾協議,淘寶網做著電商生意,卻也學者巴塞爾協議,要求店鋪繳納風險保證金,並且不同名目的保證金在增加。
金融科技企業當然希望無盡放貸、無盡盈利,2017年時,花唄、借唄30億元的註冊資本金,撬動了3000億元的貸款餘額,100多倍槓桿。後來惹得監管出手。
P2P也是做著銀行的資金池、剛性兌付,卻無風險準備金、資本充足率要求,最後死傷一片。
馬雲發言的同場會議上,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呼籲「防止金融科技誘導過度金融消費」,說的是誰大家都清楚,這些年來,借唄、花唄和同類產品的白條,以及其他現金貸,不一直廣告兇猛嗎。
我們不應該輕易呼喚公權力降臨。我們需要的是經濟市場裡有能制衡壟斷與寡頭的力量,不能走出一個寡頭怪圈,陷入另一個壟斷怪圈。
· 今天的銀行延續的還是當鋪思想,抵押和擔保就是最當的當鋪。要用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來取代當鋪思想。
·巴塞爾比較象一個老年人俱樂部,是用來解決金融體系老化、系統複雜的問題的,而中國的融業是青春少年,還沒有成熟的生態體系,我們國家是缺乏金融系統的風險,不是金融系統性風險。
· 網際網路金融必須有三個核心要素:一是豐富的數據;二是基於大數據的風控技術;三是基於大數據信用體系。用這個標準衡量,P2P根本不是網際網路金融。
· 全國幾千家P2P犯金融公司的錯誤,是不是我們其它地方出了問題?
· 創新一定要付出代價,我們這代人必須有所擔當。創新一定會犯錯誤,問題不是怎麼樣不犯錯誤,而是犯了錯誤之後能不能完善修正堅持創新。做沒有風險的創新,就是扼殺創新,很多時候,把風險控制為零才是最大的風險。
· 我們(監管層)的一些處長,監管到後來,變成了自己沒有風險,自己部門沒有風險,但是整個經濟有風險,整個經濟不發展的風險。未來的比賽是創新的比賽,不僅僅是監管技能的比賽。
· 當年的赤壁之戰,曹操把船連起來的思考就是最早的航母的思考,但是一把火讓中國一千年再也沒有人敢去想航母這個事,這是一個錯誤消滅一個創新。
註:
文字馬雲所說的話,引用自馬雲發言實錄,實錄來源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螞蟻金服已確定上市定價!而馬雲其他觀點也「火藥味十足」 》;2020.10.24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