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隨著新冠疫情在國際上不斷蔓延,中美貿易摩擦變數增多,給全球金融科技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根據我院研究,當前的國際形勢對金融科技發展產生的影響利大於弊,重點在三個方面:
加快了金融科技發展變革和融合應用以人工智慧、5G、物聯網等為主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逐漸成為國際競爭焦點,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模式創新安全發展被擺在了一個更為突出的戰略位置,金融科技監管和標準化工作進程加快。尤其是部分金融科技企業通過跨界混業經營成長為BigTech,反壟斷也被提上日程。金融為民、科技向善的屬性進一步顯現,金融科技健康良性發展循環逐漸形成。
全球形勢變化加速了我國金融科技「雙穩」結構的成型和新階段的塑造。
2019-2020年,金融科技的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金融科技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各國在金融科技關鍵底層技術布局進一步加快。中國金融科技增長穩定,發展潛力不斷激發。「ABCD+」技術生態正在逐步完善。我國銀行數位化轉型進入快車道,網際網路保險業務得到飛速發展,智能投顧、供應鏈金融等行業穩步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鏈條更加順暢,在服務「三農」、精準脫貧、小微企業融資與智慧城市建設等場景,新服務、新產品不斷湧現。
站在2020年的高度上展望2021年,我們發現,金融科技發展逐漸由雙穩階段向集聚階段過渡;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更加精準;底層技術乘數效應顯現,加速帶動上層業務深度融合;新基建推進金融科技B端服務,加速智慧社會建設;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逐步擴展;金融機構全流程數位化轉型力度加強;區塊鏈與實體經濟融合更加深入;金融科技監管更加全面、系統;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相互賦能效應凸顯;數據隱私保護逐漸規範。
金融科技行業發展篇
各國在金融科技關鍵底層技術布局進一步加快,數字貨幣、數字銀行等領域發展有諸多亮點。金融科技政策持續利好,各國揚長避短以金融科技推動數位化轉型發展。中國金融科技增長穩定,在推進數字貨幣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金融科技企業上市熱情高漲。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金融科技發展位居國內前列,依然發揮著引領示範作用。
1. 國際金融科技發展情況
國際金融科技行業整體發展態勢較好。金融科技企業數量、融資規模和交易量都有所提升。金融科技領域投融資趨於理性,北美洲依然是融資最高的地區。各國進一步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機制和相關政策,創新監管工具,嚴格監管與鼓勵政策並行。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更加成熟,帶動數字貨幣、數字銀行等領域快速發展。英國、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日本等重點國家或地區金融科技發展各有所長,整體穩定推進,依然發揮著示範作用。
市場:產業規模持續擴張融資:投融資趨於理性監管:進一步嚴格金融科技重點地區發展
美國:發揮金融科技優勢推動數位化發展英國:創新監管舉措尋求發展突破點新加坡:創新活動與監管方式激發金融科技發展活力中國香港:加強風險監管提高金融科技發展韌性日本:金融科技發展緩中求進2.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情況
我國金融科技增長趨於穩定。在市場規模、融資金額、企業發展等方面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在推進數字貨幣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金融科技企業加快發展,上市企業增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金融科技發展位居國內前列,依然發揮著引領示範作用。
市場:金融科技發展「雙穩」結構成型融資:金融科技融資額有所下降監管:金融科技發展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金融科技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國內重點城市金融科技發展概況
雄安新區:數位化雄安建設工作加速推進成都:出臺金融科技發展規劃重慶:國家金融科技認證中心落地深圳:強大科創實力助推金融科技展翅高飛廣州:重點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北京:政策引領金融科技高水平發展青島:以供應鏈金融推動金融科技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帶動金融科技中心加快建設杭州:技術驅動塑造數位化城市金融科技創新應用與實踐篇
「ABCD+」技術適用範圍不斷擴大,融合更加深入,生態正在逐步完善。銀行數位化轉型持續加速,網際網路保險飛速發展,智能投顧、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第三方支付和監管科技穩步發展。
1. 金融科技底層技術——人工智慧
2019-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投融資理性回歸,創新基礎進一步夯實,與其他技術融合屬性進一步凸顯。在布局中,AI+金融類企業主要分布在東部,集中於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中西部地區也有一定發展,主要集中於重慶、四川等地區。
人工智慧市場規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勢頭。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軟體及應用市場規模達28.9億美元,2018-2024年複合增長率達39.0%。投融資理性回歸。2019年,2019年,人工智慧產業融資898億元,同比下降31.5%;融資事件351個,同比下降41.2%AI+金融類企業主要分布在東部,集中於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中西部地區也有一定發展,主要集中於重慶、四川等地區。2. 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區塊鏈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下午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國人民銀行於2020年2月發布《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 》,是中國金融業首個區塊鏈標準。2020年7月,證監會啟動區域性股權市場區塊鏈登記託管基礎設施建設的試點工作,首批確定了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深圳等5個試點地區,目前試點工作進展順利。2019-2020年,區塊鏈產業規模加速增長,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投融資回歸理性。在布局上,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數量全面超過中西部地區。
區塊鏈產業規模加速增長。2020年上半年,區塊鏈產業規模達到17.15億元,較2019年上半年增長了246.5%。區塊鏈投融資回歸理性。2019-2020年上半年,區塊鏈企業投融資依然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佔整個金融領域融資額的21%3. 金融科技底層技術——雲計算
2019-2020年雲計算步入發展快車道,融資額呈上升態勢,中國企業也在積極上雲。在產業鏈運行中,上遊晶片產業發展加速變革,中遊伺服器領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下遊雲生態系統建設加速發展,金融雲高速發展。從產業布局發展來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雲計算發展水平最高,中西部地區發展穩步發展,四川、重慶等地區發展較好。
雲計算步入發展快車道。2019年總規模達到1,335億元,較2018年增長38.72%。融資額呈上升態勢。2009到2019年,國內雲計算行業投資金額從2009年的55.9億上升到2019年的911.2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為32.20%。金融雲高速發展。2019年全年,中國金融雲市場規模達到33.4億美元,同比增長49.6%。2019下半年,金融雲基礎設施市場規模達到13.7億美元。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雲計算發展水平最高,四川、重慶等地區發展較好。4. 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大數據
2019-2020年,我國我國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結構趨於穩定;大數據技術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大數據應用各環節進展不一,作為新基建的數據中心發展前景廣闊。大數據產業鏈上遊數據源供給需要進一步解決安全問題,產業鏈中下遊聯繫更加緊密。大數據產業發展「東高西低」的基本結構沒有發生變化。
5. 金融科技底層技術——互聯技術
目前應用最廣的是移動互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
移動寬帶網絡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2020年3月底,全國已建成5G基站19.8萬個,套餐用戶規模超過5000萬。截至2020年3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較2018年底增長7992萬。截至2020年3月,中國IPv6地址數量較2018年底增長15.7% 。豐富的IP位址資源為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2019年是中國5G商用元年,中國是全球首批推出5G 服務的國家之一。2020至2025年間,中國運營商對5G網絡的資本投入將超過1600億美元,佔總體資本支出的90%,佔全球5G資本支出的19%。
在5G商用發展過程中,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表現比較活躍。融資規模下降,網際網路金融等為投融資重點領域。2019年我國網際網路投融資規模為326.8億美元,較2018年同比下降53%。企業服務、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金融、在線教育這四個領域成為網際網路領域全年投融資重點領域。
6. 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物聯技術
物聯網數據規模增速放緩,預計2020年數據規模將達到38.99ZB。物聯網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2013年的4896.5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16885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22.12%。2019年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市場,在全球15億臺蜂窩網絡連接設備中,有9.6億臺來自中國,佔比64%。7. 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安全技術
在密碼技術領域,密碼生態系統的制度化建設穩步推進,密碼技術推進落地在量子技術領域,量子技術的戰略價值進一步凸顯生物識別技術行業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安全問題提上議程金融科技在銀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1. 銀行數位化轉型概況
我國銀行數位化轉型進入快車道,銀行數位化轉型基礎進一步夯實,各銀行都在生態場景建設、優化服務渠道、強化中後臺信息化建設、提升風控能力等方面加快了金融科技布局。民營銀行發展依然強勁,虛擬銀行有條不紊推進。
銀行數位化轉型進入快車道。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全球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金融業逆勢上揚。在金融業中,貢獻最大的就是銀行。疫情期間,銀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了數位化轉型的步伐。銀行積極制定金融科技戰略,強化布局。
銀行數位化轉型基礎進一步夯實。2019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市場總規模約為425.8億元,同比增長23.9%。到2024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將達到1,273.5億元人民幣各類銀行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上雲工程,夯實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各銀行都在生態場景建設、優化服務渠道、強化中後臺信息化建設、提升風控能力等方面加快了金融科技布局。
2. 銀行數位化轉型發展措施
2019-2020年,非接觸銀行成為數位化轉型加速器,開放銀行模式更加普及,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創新發展。民營銀行發展依然強勁,虛擬銀行有條不紊推進。
3.民營銀行發展依然強勁
民營銀行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目前19家民營銀行的註冊資本合計為561. 71億元。17家民營銀行總資產達到9114億元,微眾銀行與網商銀行合計佔47%。
民營銀行發展迅猛。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和新網銀行2019年淨利潤規模超過20億元。江蘇蘇寧銀行、湖南三湘銀行、重慶富民銀行、四川新網銀行、武漢眾邦銀行及遼寧振興銀行的淨利潤增長速度均超過100%,江蘇蘇寧銀行翻了20倍。
信貸風險得到進一步降低。民營銀行的存貸比較高,存款有力的支撐了信貸投放。存貸比普遍在50%以上,四川新網銀行更是高達121.2%。
民營銀行在淨息差、資產質量等方面有明顯優勢。
雖然民營銀行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一方面各民營銀行不良貸款率絕對數很低,另一方面信貸風險實現合理傳導,屬於正常調控範圍,因此,民營銀行資產質量依然較高。
4. 虛擬銀行有條不紊推進
截至2020年9月底,包括眾安銀行、天星銀行、匯立銀行、Livi Bank、Mox Bank、螞蟻銀行、平安壹帳通銀行在內的7家銀行已經正式開業,僅富融銀行處於試營業狀態。截至10月,7家虛擬銀行已吸引近30萬零售客戶。
金融科技在保險業的創新和發展
智能化、數位化成為各行業謀發展的普遍趨勢,保險行業也在此契機下謀求轉型。2019-2020年,受疫情影響,網際網路保險業務得到飛速發展。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132餘家保險公司經營網際網路保險業務,與前兩年基本持平。其中,有62家保險公司經營網際網路人身險業務,有70家保險公司經營網際網路財產險業務。
隨著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前沿技術帶動,保險業正從人力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發展。各大險企紛紛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對保險業的變革已經「由表及裡」,從保險渠道變革逐步深入到保險中後臺的基礎設施變革。保險科技催生了新的保險需求,重塑了保險價值鏈,構築新的保險生態。
金融科技在其他金融相關領域的創新發展
1. 智能投顧
發展概況:
行業發展穩定,後勁充足。根據Statista數據顯示,預計到2022年,中國的智能投顧管理資產總額有望超6600億美元,用戶數量超過1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中國市場財富總量已居於全球第三。截至2019年,我國智能投顧技術領域共72起投資事件,總投資額超過330億元。按照投資所處輪次來看,處於天使輪、A輪和D輪的相對較多。
技術與應用創新:
目前智能投顧採用的人工智慧技術依然較多為弱人工智慧,聯邦學習、多方安全計算尚未應用到該領域。智能投顧與投資者的交互開始增多,但是交互方式依然單一,行為數據規模相對較小。
2. 供應鏈金融
發展概況:
2019年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達到22萬億元,較18年增長26%,預計未來仍將保持高速擴張的狀態,到2022年規模將達到約39.6萬億。開展全國範圍的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企業近六成,本地範圍、區域範圍和世界範圍業務的供應鏈金融企業佔比相對平均。
技術與應用創新:
技術依然是驅動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55%的企業應用了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44%調研企業應用了雲計算,39%和29%的企業運用了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與供應鏈金融加快融合,在反向保理、保兌倉融資、應收帳款融資、供應鏈金融ABS等場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預計2020年供應鏈金融區塊鏈市場規模達到22.1億元,增速30%。
3. 消費金融
消費增長成為消費金融市場規模擴大主動力:消費已連續6年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截至2019年,零售市場規模超過40萬億元,消費支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7.8%。
消費金融行業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參與消費金融市場的機構主要分為持牌金融機構和非持牌金融機構兩類。第一類是持牌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信託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保險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第二類是非持牌的金融機構,主要有如網絡信息中介平臺(P2P網貸平臺)、各種不具牌照的網際網路平臺、助貸機構。
消費金融公司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國內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已經達到30家。
消費金融公司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首批消費金融公司開業至今已經有十年之久,各公司發展情況存在差異。依靠傳統線下地推發展模式的消費金融公司目前發展較為滯緩。網際網路輕運營模式發展較好。
消費金融監管日趨完善:形成了由金融委、一行兩會、行業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等多部門組成的監管體系。
科技賦能消費金融更加智能化發展:在風控方面,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核心技術,建立智能風控體系。在營銷環節,通過大數據技術,構建客戶畫像,實現精準營銷。在服務環節,主要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推出智能面籤系統、交互系統、客服系統等,優化和升級全流程的服務。
消費金融模式不斷創新
4. 第三方支付
發展概況:
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19年,銀行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2233.88億筆,而非銀支付機構的網絡支付業務業務處理量已達7199.98億筆。
網際網路巨頭加速向支付業務進擊。近兩年,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獲得支付牌照,加速向支付業務進擊。
行動支付成為支付業務的主要增長點。截至2019年末,行動支付交易總體規模佔比已經增至62.8%。
跨境支付成為支付巨頭新競爭點。第三方支付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相對飽和,支付競爭激烈,而海外市場的發展模式相對不成熟,費率也偏高,內外因雙重驅動第三方支付巨頭布局海外市場。
支付市場格局逐漸成型。第三方市場格局仍然以支付寶和財付通(微信)兩大巨頭為主。但現在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加緊布局支付業務。
技術與應用創新:
生物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支付領域。生物識別技術中的動態人臉識別技術,能夠捕捉人體的動態特徵,大幅度的提高了支付過程中的安全性能。
區塊鏈技術成為跨境支付競爭發展切入點。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是一新支付方式,並且安全性更高。隨著各國對數字貨幣的加緊研發和推行,以先進的底層區塊鏈技術做支撐,跨境支付將更加高效便捷。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實踐篇
近年來,隨著數位技術創新應用日益廣泛,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實踐愈加豐富。2019-2020年,在數位技術的賦能下,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鏈條更加順暢,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制度保障更加健全。同時在服務「三農」、精準脫貧、小微企業融資與智慧城市建設等場景,新服務、新產品不斷湧現。
1.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概況
當前,我國的數字普惠金融體系正在形成以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中心,以網際網路企業為支撐,以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補充,金融科技企業賦能,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制度保障不斷健全的全方位發展格局。
2.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模式與創新實踐
2019-2020年,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實踐愈加豐富,在服務「三農」、精準脫貧、小微企業融資與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新服務、新產品不斷湧現。
服務「三農」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各地推進數字農村發展,加快「三農」數據平臺的建設,推動土地確權、流轉信息等「三農」數據的有效歸集和適度共享並提供給合規的金融機構規範使用,推進金融服務向農村滲透。
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金融扶貧更加注重產業帶動下的精準扶貧方式,一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出一系列適用於不同特色產業扶貧模式,另一方面,銀行等金融機構探索出貼近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融資需求的特色金融扶貧產品和服務。
優化小微企業融資環境:科技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新模式加速落地。受疫情影響,「非接觸」金融服務迅速發展,豐富了科技金融機構智能響應科技中小微企業需求的金融服務場景,為小微企業客戶實時獲取金融服務提供了極大方便。
助力智慧城市建設:我國城市建設開啟技術、應用、體驗的全面融合,在智慧醫療、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社區多方面推進,各城市的數字界限越來越模糊,全場景智慧城市縱深發展。
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十大發展趨勢
金融科技發展逐漸由雙穩階段向集聚階段過渡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更加精準底層技術乘數效應顯現,加速帶動上層業務深度融合新基建推進金融科技B端服務,加速智慧社會建設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逐步擴展金融機構全流程數位化轉型力度加強區塊鏈與實體經濟融合更加深入金融科技監管更加全面、系統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賦能效應凸顯數據隱私保護逐漸規範報告節選: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出品方/作者: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