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以來,保險業數位化轉型加速,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王玉祥在1月7日眾安保險「保險新基建、數字新生態」為主題的開放日上致辭表示,在國家「新基建」浪潮推動和疫情背景下,保險業掀起了數位化高潮。
王玉祥認為,新型數位化保險生態在促進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豐富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普惠金融在保險業的創新和發展,同樣需要保險科技的紮實推進。從而助力普惠金融的發展。他還建議,保險科技應加強全行業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
保險生態數位化加速
疫情以來,保險業數位化水平提速,保險與科技進一步融合,行業發展表現出三大趨勢。
首先是數字驅動趨勢加速。保險業依靠對歷史風險的統計分析來識別和分散風險的模式已逐步被運用大數據建模對風險進行高精度、寬維度及時識別所代替。保險行業內外數據開放、共享與流動將愈加活躍,數據管理和應用模式將不斷革新。
其次是跨界場景融合創新。物聯網與保險場景的需求有著天然的契合,融合應用越發深入和廣泛,進一步覆蓋保險保障需求範圍。同時,保險場景與技術進步、模式創新有效融合,凸顯科技創新的核心價值,保險業務流程自動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
第三是行業合作互惠共贏。保險公司初期採取與創業公司、科技公司等開展合作來提升保險服務內在價值。現在,保險公司之間也正逐步由競爭轉向合作,共同應對轉型挑戰與創新變革風險,實現合作共贏發展。
保險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疫情後,金融管理部門實施了普惠定向降準等多項舉措,支持中小微企業,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強化普惠金融服務。保險科技通過提高客戶覆蓋面,降低經營成本等方面,在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保險科技可提升客戶群體需求的覆蓋率和服務可得性。保險科技使保險消費者對物理網點的依賴減少,通過線上渠道,可為農民、小微企業、低收入者和生活在偏遠地區和農村的人群提供保險服務。
其次,保險科技能夠為客戶群體設計和提供更豐富的保險產品。保險業可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和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收集和分析海量數據,以更精準地為消費者設計和提供一系列成本低、可獲得性高的保險產品和服務。
第三,保險科技有助於提升普惠金融發展的商業可持續性。創新能夠降低保險機構的經營成本,擴大了產品的可適用範圍。同時,保險科技公司和保險機構的合作能夠使雙方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既在技術、分析效率方面進行互補,又在風險管理、金融產品等方面相互助益。
紮實推進保險科技創新和應用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出臺了《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要求行業把握科技快速發展並積極賦能保險業這一時代紅利,讓網際網路保險在全面普惠、服務民生、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王玉祥建議,保險業應主動和科技企業加強合作,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有效防範全口徑科技風險,確保保險科技創新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第一,要不斷深化全行業對外合作。保險業要積極主動與相關科技企業共建溝通合作平臺,深化共識,匯聚各方力量探索和嘗試創新技術在保險行業的落地應用,共同構建保險科技生態圈,促進保險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第二,要繼續推進全領域協同創新。保險業要把握科技創新驅動這一根本動力,推動保險產品、服務、經營、管理等體制機制創新,圍繞資金、人才、組織架構等,加大對保險科技創新的投入,切實增強行業創新變革的能力。
第三,要有效防範全口徑科技風險。與傳統金融相比,金融科技的風險更具隱蔽性、傳染性和廣泛性。科技創新應用過程中不確定性因素眾多,可能帶來很多風險。因此,保險業要時刻關注、有效防範和穩妥處置保險科技風險,確保保險科技創新的可持續性。
第四,要持續助推全社會普惠金融。保險業要積極拓展數據信息來源,利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通過提高服務可獲得性,提供創新性和低成本的保險產品與服務,豐富保險生態的系統多樣性,提升保險服務的商業可持續性。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