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新「內核」:分層與聚合

2020-12-05 同花順財經

《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後,國內普惠金融發展速度與質效均顯著提升,信息不對稱、企業押品不足等融資痛點悉數緩解。這背後有監管未找到索引項。的指引與鼓勵,有傳統金融機構自身轉型需要。也有更多類型機構的創新,將普惠金融的版圖繪製得更為細緻。

日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指出,當下,中國普惠金融的覆蓋水平在全世界屬於領先水平,主要體現在規模和價格兩方面。

以普惠金融供給側的主導力量銀行信貸為例,截至2018年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13.39萬億元,同比增長13.8%,增速比上年末高5.3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62萬億元,同比多增6958億元;普惠口徑小微貸款餘額9.36萬億元,同比增長21.79%,比各項貸款增速高出9.2個百分點。

價格端在過去一段時間也持續下行。2019年前5個月,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6.89%,較2018年一季度平均水平下降0.92個百分點。曾剛指出,更多主體的參與競爭以及科技手段的使用、資金成本的下降,共同推動普惠金融目標群體貸款利率走低。

填補結構性空白

不過,普惠金融依然存在結構性問題,需要進一步改善。曾剛表示,普惠金融大框架下,細分市場的供求情況有很明顯差異——高端客戶供給已相當充分,須防止「壘小戶」現象出現;一些低端的長尾客戶則還面臨機構下沉不足、供求失衡的問題。

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普惠信貸聚合模式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此格局中,中大額、中高風險的廣泛區間裡仍存在巨大的結構性空白,蘊含大量長尾人群——尤其是小微型企業主、個體工商戶、自營就業者、生產性農戶等小微經營者——的融資需求,目前尚鮮有信貸服務機構介入,可以說是普惠信貸市場的新藍海。基於金融科技的賦能模式一定程度上延展了銀行、網際網路信貸服務商等機構的業務邊界,但在進一步市場擴張和下探,或滿足存量客戶更複雜多元的融資需求,進入藍海市場時,其商業可持續性均或多或少遭遇挑戰,需要通過突破現有模式的局限來應對。

如此背景下,給予不同特點的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企業更多機會。例如平安普惠、螞蟻金服還有微眾銀行等,都是極具代表的機構,在相對結構性空白的領域深耕。

「未來一定會形成不同層次格局,其中的各類機構都是服務某一部分普惠人群。創新也正是在不斷彌補某些層次上的空白。」曾剛表示,不同機構在不同的市場中優勢各不相同,不同的模式適用於不同範圍,決定了「分層」將是普惠金融的一個特點,也是普惠金融的「必經之路」。

從「單打獨鬥」到「搭臺找角」

需要充分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狀態下,擴規模、控風險、降成本三者之間存在的矛盾並不會完全消除,能夠做到的則是以技術手段和聚合模式將三者移動到新的層面。

傳統借貸業務中,金融機構通常獨立完成從貸前申請到貸後管理的全部業務環節,這種「單打獨鬥」的發展模式也一度被移植到普惠信貸領域。「但是普惠金融服務的客戶群體具有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廣泛且分散、風險複雜且識別成本高、金融素養和網際網路接受及運用程度參差不齊等特點,而單一金融機構在普惠信貸業務開展中,存在獲客渠道單薄、自有數據風控效果不理想、風險自擔情況下風險過於集中、資金供給受限從而影響規模成長等諸多問題。」《報告》強調。

基於此,「缺什麼找什麼」的聚合模式應運而生。

聚合模式是依託金融科技搭建開放平臺,將在獲客、數據、風控、增信、資金等業務節點中各有所長的機構連接起來,形成有機生態體系的普惠信貸業務模式。

「如果銀行單獨去開展業務,會有很明顯的規模上限和成本瓶頸。」曾剛進一步解釋道,聚合模式將每個環節交給具有比較優勢的一方,整個貸款流程專業能力的極大提升,使金融服務觸達更大範圍的客戶。

這一方式也得到了監管的認可。在不久前召開的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指出,要在普惠金融體系中打造競爭有序、相互合作的機構供給市場,鼓勵探索如何推動商業銀行和非銀行機構進行合作,建立一種開放系統。

聚合模式已逐步落地

事實上,伴隨著客觀因素推動及前幾年的探索,聚合模式已有相對成熟的案例。

例如平安普惠就構建起以融資擔保為核心的聚合式借款服務平臺,充分發揮融資擔保的「信用中介」屬性,整合信貸業務鏈條中各優勢資源,破解小微信貸業務獲客難、服務難、風控難、成本控制難的行業痛點。

在獲客節點,平安普惠聯結銀聯商務、汽車之家等小微生產經營生態鏈中包括支付、交易、財稅結算、金融服務在內的諸類場景服務商;風險節點,除了傳統金融機構重視的財務信息、徵信數據,大量軟信息的挖掘支持信貸服務建立起大數據智能風控模型,還要對借款人進行360度的風險掃描;增信節點,對接保險公司、融資擔保公司,探索採用聯合增信機制進一步分散風險在單一機構的集中度,緩解單一機構面對高風險小微人群不敢貸、不願貸的困境;資金節點,平安普惠引入銀行、信託、小額貸款公司等多種資金來源,根據借款人資質和需求匹配最佳資金方案。

截至2018年,平安普惠已累計為1000萬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務,業務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業務佔比超過30%。管理餘額中,小微企業業務佔比達50%。在2019年一季度的新增業務中,約60%的借款人再通過平安普惠申請借款時未從銀行獲得經營類或消費類貸款。

此外,螞蟻金服在「三農」板塊通過多方觸達將客戶信息數位化後,在風控節點上依託合作方的支持與自身力量,探索出了眾多使用農業特色的數據維度和模型算法。合作中,包含了農業龍頭企業、中和農信、第三方保險公司、縣域政府、地方金融機構等。截至2018年6月末,螞蟻金服在支付、保險、信貸方面服務的「三農」用戶數分別達到2.37億、1.95億、1.09億;服務了393.5萬家農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種養殖戶。

伴隨著新的模式出現,監管也面臨新的挑戰。上述《報告》指出,聚合模式如何被納入監管框架中。有四個方面需要專註:嚴格準入,規範不同類型機構間的合作;保持信貸業務監管的一致性;明晰法律關係,釐清責任與風險的承擔主體;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

張末冬/文

相關焦點

  • 圓桌|普惠金融怎麼做?螞蟻金服、平安普惠等亮出看家本領
    10月12日,2019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宜信公司創始人、執行長唐寧,螞蟻金服數字金融總裁黃浩,浙江省農信社黨委書記、理事長王小龍,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程瑞等嘉賓出席「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負責任的金融生態圈」主題對話環節。
  • 5G技術助力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風控中創新演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一帶一路」論壇上進一步強調金融科技創新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鼓勵建立金融業雲計算、大數據等應用技術規範,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滲透。在此政策背景下,建設銀行率先觸發內核,聚合運用全行資源,利用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銀行業務,致力於將普惠金融打造成建設銀行的戰略高地和業務增長極,推動我國普惠金融迎來發展新生態。
  • 普惠金融差異化監管:兼顧低價格與可持續(一家之言)
    當前,普惠金融的參與機構越來越多,大銀行的加入給普惠金融帶來低成本的增量資金,但不可忽視的是,低成本的普惠貸款會促使優質小微客戶加速從小銀行遷移到大銀行。對於小銀行來說,留下的客戶資源風險更高,單筆金額更小,成本也更高。
  • 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發展推動效用的實證分析
    摘要在金融科技高速發展,對普惠金融賦能作用日益增強的背景之下,本文以城鎮收入差距作為普惠效用指標,基於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研究金融科技對於普惠金融的推動作用,對2008年至2018年我國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助於推動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提高,進而城鄉收入差距越小。
  • 前沿譯文 | 金融科技的前景:後疫情時代的普惠金融(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許可  摘要  科技正在改變金融領域的面貌,以深刻的方式增加了獲取金融服務的途徑。這些變化歷經數年,幾乎影響了世界上所有國家。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技術為數字金融服務創造了新機遇,既加速和提升普惠金融,又疏遠社會距離和控制對策。
  • 宜信普惠:金融科技鑄造美好未來
    業內大咖齊聚蓉城,共話金融科技美好未來四川省謝瑞武為本次論壇致開幕詞:作為中國西部重鎮,成都具有經濟基礎好、人才條件好、生活宜居性高、開放機會好、未來前景好五大優勢,作為中國的新一線城市和「對外發展最快的城市」,成都有條件、有理由利用當下的豐厚資源成為立足四川、服務西部的國家西部金融中心,為推動中國的金融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從提升普惠金融能力視角看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
    從這個邏輯出發,金融作為經濟的鏡像,中小微企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暢通貨幣政策傳導和強化中小微企業流動性支持的雙重目標下,商業銀行通過數位化轉型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的路徑選擇可以概括為:依託數位化技術,以系統性創新為抓手,以平臺化、數位化和普惠化為目標,搭建基於數據和算法的場景生態,打造技術和業務雙螺旋驅動的金融服務體系。
  • 主題研討一:普惠金融「圓」與缺
    我在想,有沒有可能通過機制的調整,要求金融機構對需要扶持的人群進行特殊的服務。比如說像住房裡面有廉租房或者是醫療保險當中的(英),對需要扶持的人群進行普惠。吳志峰:普惠金融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可以從方方面面去闡述。現在大家知道金融科技的興起,我對普惠金融的理解,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第一,最重視的地方,就是最應該關注的,我覺得小微企業比消費端的人群更需要關注。
  • 中國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
    我國銀行數位化轉型進入快車道,網際網路保險業務得到飛速發展,智能投顧、供應鏈金融等行業穩步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鏈條更加順暢,在服務「三農」、精準脫貧、小微企業融資與智慧城市建設等場景,新服務、新產品不斷湧現。
  • 龍裡農商銀行的普惠金融經:讓群眾享受不出村的金融服務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鄉村振興戰略下,農信機構需要更好地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為新時期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植根地方,服務地方」,既是農信機構的特色和優勢,更是農信機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底線。
  • 從格萊珉銀行到金融消費者保護,亞洲國家普惠金融五個典型案例
    普惠金融的概念由聯合國於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提出後,已為世界各國所採用。近十年來,全球和區域普惠金融聯盟相繼成立,建立起支撐普惠金融發展的強大網絡。從早期的格萊珉小額貸款模式,到現今東南亞國家在數字普惠金融領域的獨特創新,亞洲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努力與嘗試可圈可點。
  • 融入金融服務生態圈 提升普惠金融「新鮮度」 中行上海市分行多措...
    2020年12月底,上海「創投保」專項金融服務啟動儀式暨市創投協會與市中小微擔保中心合作籤約儀式成功舉辦。中行上海市分行作為唯一金融服務合作銀行參加。據悉,「創投保」專項金融服務方案面向創業投資行業協會會員基金直投或擬投項目,覆蓋從早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企業,著力打造投資機構、商業銀行與擔保公司三方合作的金融服務生態圈。
  • 中國電信的金融玩法:借聚合支付造生態 未來將申請更多金融牌照
    三大通信運營商中,相較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金融領域布局則更為積極完整。公開資料顯示,繼支付業務在市場佔據一定份額後,中國電信旗下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甜橙金融」)再次進軍分期、保險、保理等領域,並開設了翼支付、橙分期、甜橙保險、甜橙信用、甜橙保理、聚合支付等多個業務條線。
  • DeFi普惠金融—Cosmos生態項目ANATHA
    DeFi的這些特點其實特別適合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實際意義是「普」和「惠」,「普」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惠」就是成本低。時至今日,全球仍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大約17億人是沒有銀行帳戶的。也許是該地區沒有銀行,也許開戶需要很多文件、資料,開戶還要收管理費,導致有人不想或沒辦法開。
  • 聚合各方力量,讓每個人眼中有光
    憑藉集團資源和自身的整合能力,基於多年在金融服務行業的經驗與優勢,平安普惠對農村市場優勢資源進行充分聚合,降低三農人群的信貸成本,並通過多種創新形式,為三農人群提供更可負擔的金融服務,並維持商業的可持續性。  藉助這種創新性的、在鏈條上聚合多個機構的金融服務模式,平安普惠的「創新聚合商業向善」模式逐步成型,為解決社會問題貢獻自己的力量。
  • 黃益平:數字金融能夠真正實現普惠金融但必須保證公平競爭
    當然業務做起來,本身是不是值得自豪,這也可以討論,我覺得他最大的價值就是普惠。我們大家都知道,2005年以來,聯合國號召大家都搞普惠金融,世界各國都在做,我們也一直在做,其實普惠金融很難做,簡單的原因就是讓金融服務觸達到中小微企業、觸達到農民、觸達到低收入人群就很難,甚至不符合金融規律。
  • 保險業協會王玉祥:保險科技助力提升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性
    新冠疫情以來,保險業數位化轉型加速,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王玉祥在1月7日眾安保險「保險新基建、數字新生態」為主題的開放日上致辭表示,在國家「新基建」浪潮推動和疫情背景下,保險業掀起了數位化高潮。
  • 五年規劃收官之年:普惠金融要堅持「土裡刨食」
    僅僅用了5年時間,普惠金融這一名詞變得家喻戶曉。2015年12月31日,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2016年,人民銀行代表中國擔任GPFI輪值主席國,將數字普惠金融列為一項重要議題,牽頭推動出臺《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這是國際社會首次在該領域推出高級別指引性文件,為各國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借鑑和參照。
  • Inclusive Finance 普惠金融
    Inclusive Finance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 refers to the principle of expanding access to affordable financial services to all individuals
  • ...普惠金融研究院:診斷疫情對微弱經濟體金融健康的影響與政策建議
    診斷疫情對微弱經濟體金融健康的影響與政策建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2020年3月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兩個多月。一方面,疫情影響了數以萬計國人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疫情也正逐漸侵蝕微弱經濟體的金融健康。微弱經濟體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石,關乎億萬家庭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