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後,國內普惠金融發展速度與質效均顯著提升,信息不對稱、企業押品不足等融資痛點悉數緩解。這背後有監管未找到索引項。的指引與鼓勵,有傳統金融機構自身轉型需要。也有更多類型機構的創新,將普惠金融的版圖繪製得更為細緻。
日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指出,當下,中國普惠金融的覆蓋水平在全世界屬於領先水平,主要體現在規模和價格兩方面。
以普惠金融供給側的主導力量銀行信貸為例,截至2018年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13.39萬億元,同比增長13.8%,增速比上年末高5.3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62萬億元,同比多增6958億元;普惠口徑小微貸款餘額9.36萬億元,同比增長21.79%,比各項貸款增速高出9.2個百分點。
價格端在過去一段時間也持續下行。2019年前5個月,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6.89%,較2018年一季度平均水平下降0.92個百分點。曾剛指出,更多主體的參與競爭以及科技手段的使用、資金成本的下降,共同推動普惠金融目標群體貸款利率走低。
填補結構性空白
不過,普惠金融依然存在結構性問題,需要進一步改善。曾剛表示,普惠金融大框架下,細分市場的供求情況有很明顯差異——高端客戶供給已相當充分,須防止「壘小戶」現象出現;一些低端的長尾客戶則還面臨機構下沉不足、供求失衡的問題。
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普惠信貸聚合模式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此格局中,中大額、中高風險的廣泛區間裡仍存在巨大的結構性空白,蘊含大量長尾人群——尤其是小微型企業主、個體工商戶、自營就業者、生產性農戶等小微經營者——的融資需求,目前尚鮮有信貸服務機構介入,可以說是普惠信貸市場的新藍海。基於金融科技的賦能模式一定程度上延展了銀行、網際網路信貸服務商等機構的業務邊界,但在進一步市場擴張和下探,或滿足存量客戶更複雜多元的融資需求,進入藍海市場時,其商業可持續性均或多或少遭遇挑戰,需要通過突破現有模式的局限來應對。
如此背景下,給予不同特點的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企業更多機會。例如平安普惠、螞蟻金服還有微眾銀行等,都是極具代表的機構,在相對結構性空白的領域深耕。
「未來一定會形成不同層次格局,其中的各類機構都是服務某一部分普惠人群。創新也正是在不斷彌補某些層次上的空白。」曾剛表示,不同機構在不同的市場中優勢各不相同,不同的模式適用於不同範圍,決定了「分層」將是普惠金融的一個特點,也是普惠金融的「必經之路」。
從「單打獨鬥」到「搭臺找角」
需要充分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狀態下,擴規模、控風險、降成本三者之間存在的矛盾並不會完全消除,能夠做到的則是以技術手段和聚合模式將三者移動到新的層面。
傳統借貸業務中,金融機構通常獨立完成從貸前申請到貸後管理的全部業務環節,這種「單打獨鬥」的發展模式也一度被移植到普惠信貸領域。「但是普惠金融服務的客戶群體具有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廣泛且分散、風險複雜且識別成本高、金融素養和網際網路接受及運用程度參差不齊等特點,而單一金融機構在普惠信貸業務開展中,存在獲客渠道單薄、自有數據風控效果不理想、風險自擔情況下風險過於集中、資金供給受限從而影響規模成長等諸多問題。」《報告》強調。
基於此,「缺什麼找什麼」的聚合模式應運而生。
聚合模式是依託金融科技搭建開放平臺,將在獲客、數據、風控、增信、資金等業務節點中各有所長的機構連接起來,形成有機生態體系的普惠信貸業務模式。
「如果銀行單獨去開展業務,會有很明顯的規模上限和成本瓶頸。」曾剛進一步解釋道,聚合模式將每個環節交給具有比較優勢的一方,整個貸款流程專業能力的極大提升,使金融服務觸達更大範圍的客戶。
這一方式也得到了監管的認可。在不久前召開的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指出,要在普惠金融體系中打造競爭有序、相互合作的機構供給市場,鼓勵探索如何推動商業銀行和非銀行機構進行合作,建立一種開放系統。
聚合模式已逐步落地
事實上,伴隨著客觀因素推動及前幾年的探索,聚合模式已有相對成熟的案例。
例如平安普惠就構建起以融資擔保為核心的聚合式借款服務平臺,充分發揮融資擔保的「信用中介」屬性,整合信貸業務鏈條中各優勢資源,破解小微信貸業務獲客難、服務難、風控難、成本控制難的行業痛點。
在獲客節點,平安普惠聯結銀聯商務、汽車之家等小微生產經營生態鏈中包括支付、交易、財稅結算、金融服務在內的諸類場景服務商;風險節點,除了傳統金融機構重視的財務信息、徵信數據,大量軟信息的挖掘支持信貸服務建立起大數據智能風控模型,還要對借款人進行360度的風險掃描;增信節點,對接保險公司、融資擔保公司,探索採用聯合增信機制進一步分散風險在單一機構的集中度,緩解單一機構面對高風險小微人群不敢貸、不願貸的困境;資金節點,平安普惠引入銀行、信託、小額貸款公司等多種資金來源,根據借款人資質和需求匹配最佳資金方案。
截至2018年,平安普惠已累計為1000萬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務,業務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業務佔比超過30%。管理餘額中,小微企業業務佔比達50%。在2019年一季度的新增業務中,約60%的借款人再通過平安普惠申請借款時未從銀行獲得經營類或消費類貸款。
此外,螞蟻金服在「三農」板塊通過多方觸達將客戶信息數位化後,在風控節點上依託合作方的支持與自身力量,探索出了眾多使用農業特色的數據維度和模型算法。合作中,包含了農業龍頭企業、中和農信、第三方保險公司、縣域政府、地方金融機構等。截至2018年6月末,螞蟻金服在支付、保險、信貸方面服務的「三農」用戶數分別達到2.37億、1.95億、1.09億;服務了393.5萬家農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種養殖戶。
伴隨著新的模式出現,監管也面臨新的挑戰。上述《報告》指出,聚合模式如何被納入監管框架中。有四個方面需要專註:嚴格準入,規範不同類型機構間的合作;保持信貸業務監管的一致性;明晰法律關係,釐清責任與風險的承擔主體;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
張末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