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疫情對微弱經濟體金融健康的影響與政策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
2020年3月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兩個多月。一方面,疫情影響了數以萬計國人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疫情也正逐漸侵蝕微弱經濟體的金融健康。
微弱經濟體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石,關乎億萬家庭的福祉。從企業層面來看,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有微型企業1543.9萬家,佔全部企業的比重為85.3%;工信部數據顯示,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其中,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數據顯示,以家庭微型經濟模式存在的個體工商戶、家庭作坊企業、流動商販等,涉及3億個家庭,約佔家庭總戶數的63%。從家庭層面來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4億人屬於中等收入群體,涉及1.4億個家庭;另按月收入低於2000元人口佔調查人數的38%推算,中國至少有5.3億人屬於低收入人口,涉及1.8億個家庭。疫情已造成全國範圍、全行業、一個多月的停工,微弱經濟體能否恢復或保持金融健康,是國民經濟復甦的關鍵。
2020年2月,在相關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研究院發起「診斷疫情對微弱經濟體金融健康的影響與政策建議」課題,在全國範圍內針對工薪階層、微小企業等普惠金融重點對象展開調查。
為了診斷微弱經濟體在疫情條件下的金融健康狀況,研究院引入「金融健康」的概念,具體分析微弱經濟體在收支管理、債務管理、應急管理、風險管理、資產管理、未來規劃與信息等方面的情況,力圖發現問題,以求「對症下藥」。
「金融健康」是一個與家庭福利狀況或企業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概念,衡量家庭或企業使用金融服務的結果,需同時考量家庭或企業如何滿足日常和長期需求,以及應對金融衝擊的能力。研究院設計的「金融健康指數」,包括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兩個部分,其中還引入了相關財務比率的指標。在國際上,在企業金融和家庭金融領域利用財務比率來衡量金融健康已由來已久。譬如,在企業金融領域,用財務比率指導企業財務規劃、監測企業債務償付能力、預測企業破產概率等操作已經是超過百年的成熟做法;而用財務比率來進行家庭財務規劃、監測、預測的做法雖僅有三十多年,但也已形成一批有價值的比率參考值。
金融健康指數的評分設置為10分制,6分為及格線,10分是滿分。關於具體指標的分值設計,以家庭金融健康指標的「應急存款是否充足」和「籌集應急資金的能力」這兩個指標為例,除了參考國際研究的結論外,考慮此次疫情持續時間有可能超過3個月,那麼應急資金的準備理應能夠至少支持3個月疫情前同等標準的生活,超過12個月則被認為是10分;又如企業金融健康指標的「流動資產周轉率」「資產周轉率」這兩個指標,以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為10分,「資產負債率」則以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加上一個標準差作為紅線。
圖1 家庭和企業金融健康指標
一、疫情後,工薪階層的金融健康問題
所謂工薪階層,是指依賴工資、薪金等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個人與家庭。此次調查,研究院將工薪階層劃分為全日制工作者、線下打工人員、線上打工人員三大類。
對工薪階層金融健康的分析結果顯示,疫情後,七成工薪階層的家庭金融健康評分在及格線以下,8分以上的佔比僅有4%。可見,只有重視家庭金融健康,才能幫助工薪階層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
1. 收支管理較差,需建立更可靠的財務帳目
疫情後,工薪階層的收支管理較差。數據顯示,32%的工薪階層預計家庭入不敷出,但按照他們提供的數據進行核算後,卻發現實際上有73%的工薪階層家庭入不敷出。
收支管理相關指標的得分正好印證了這種情況。「收支是否平衡」指標的評分均值顯示,除全日制工作者是3分,線上打工人員和線下打工人員皆3分以下,普遍評分偏低。
可見,一旦遇到緊急事件,收支管理差的工薪階層容易發生入不敷出或結餘減少的情況。此外,工薪階層不能單憑感覺或預估進行收支管理,建立財務帳目會更可靠。
圖2 工薪階層疫情後的金融健康評分
2. 債務管理相對可控,疫情的影響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
疫情爆發後,工薪階層的債務償付能力處於相對可控的狀態。數據顯示,92%的工薪階層認為家庭債務不會逾期,且多數人總債務佔總資產比例較低,如參考50%家庭負債率警戒線的話,77%的家庭沒有超過警戒線。「債務是否不逾期」指標的評分均值顯示,全日制工作者和線下打工人員都是9分以上,而「總債務佔總資產比例」指標的評分均值顯示,除線下打工人員是7分以下,其他皆7分以上。
在表示債務不會逾期的樣本中,除去沒有負債的工薪階層,31%可依靠自有資金還債,24%需籌錢還債,20%需申請延期還款。可見,疫情對工薪階層債務管理的影響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大多可以找到應對辦法。
3. 應急管理較弱,有必要將其列入日常財務規劃
疫情確實衝擊了工薪階層的收支預期,且應急資金儲備不足。調查結果顯示,一方面,70%的工薪階層預計家庭收入將減少,而37%預計家庭支出增加,34%預計不變;另一方面,近六成工薪階層手中的應急資金僅能維持3個月以內的疫情前同等標準生活,僅兩成可維持半年以上。同時,「應急存款是否充足」指標的評分均值顯示,三類職業人群皆在3分以下;「應對財務衝擊能力的自我評價」指標的評分均值顯示,僅17%的人在8分以上,而78%在6分以下。
在自有資金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多數工薪階層籌集應急資金的能力也不足。調查結果顯示,47%的工薪階層可借到維持3個月以內同等標準生活的應急資金,25%的工薪階層籌集到的資金可維持4-6個月。「籌集應急資金的能力」指標的評分均值顯示,三類職業人群也都在3分以下。
因此,此次疫情如果持續3-6個月,工薪階層出現突然失業或收入減半,就有可能影響家庭金融健康。可見,應急管理是必要的,即使需要損失一部分投資安排可能帶來的收入,也需做好應急安排,以達到家庭福祉最大化。
4. 風險管理稍好一些,社會保險是基礎,商業保險作重要補充
由於我國社會保險的普及率較高,工薪階層的風險管理稍好一些。調查結果顯示,23%的工薪階層有社會保險,50%不僅有社會保險,還配備了其他商業保險,如醫療保險、人壽保險、意外保險、財產險等。「保險是否充足」指標的評分均值顯示,全日制工作者和線上打工人員評分均值是6分,線下打工人員為6分以下。
可見,我國的社會保險是工薪階層應對風險的第一重保障。此外,工薪階層的風險管理意識逐漸增強,商業保險需求也很大。為全社會提供更堅實、更完善的風險保障,是政府、金融機構及個人共同的責任。
5. 資產管理最差,日常必要的財務配置明顯不足
工薪階層流動資產的配置明顯不足。調查結果顯示,47%的工薪階層流動資產可應對3個月以內的疫情前同等標準生活,8%是4-6個月,45%是6個月以上。「流動資產與月支出的比例」指標的評分均值顯示,三類職業人群也都在2分以下,恰好驗證了應急管理的偏低評分結果。可見,工薪階層在做資產管理的時候,有必要優先考慮日常固定支出、還貸資金、應急儲備、必要保險等方面的配置。
6. 未來財務規劃的實現預期略受影響
疫情對三類工薪階層未來財務規劃實現預期的影響略有差異。對比疫情前後工薪階層的自我評估,近八成的受訪者未來財務規劃實現的預期不變或降低。其中,全職工作者的抗風險能力最強,線下工作者多數調低了預期,而部分線上工作者的預期調高了。同時,「財務規劃實現可能性的自我評價」指標的評分均值顯示,12%的人在8分以上,63%在6分以下。
7. 完全失業的風險不高,悲觀情緒沒有想像的嚴重
對於可能出現的失業,三成工薪階層較為樂觀,認為依然能夠維持現有生活水平;另有三成認為可能降低生活水平,但不會失業;僅14%的工薪階層認為,一旦失業只能退出勞動力市場。同時,「對家庭未來財務的信心」指標的評分均值顯示,49%的人在6分以上。這恰好印證了,工薪階層悲觀情緒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這對國家儘快恢復經濟運行來說,是一個積極正面的指標。
8. 網絡工具成為工薪階層的抗疫首選
工薪階層對於網絡工具的選用方面,受訪者認為最有用的是娛樂休閒類的線上購物(佔比23%),線上辦公、線上教學也起到關鍵作用(佔比38%)。在所有的網絡工具中,人工智慧佔比小,但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包括智能社區、智能交通、無人服務等。
9. 良好的金融行為是保證金融健康的關鍵
基於調查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在控制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戶口類別、家庭規模、收入、工作類別、所在地區等變量的前提下,疫情前收支平衡、流動性投資、債務不逾期、有財務規劃等金融行為,對疫情後金融健康相關指標評分與總分呈顯著正相關。可見,疫情前有充足的流動性投資、良好的信譽、明確的財務規劃是疫情後保持金融健康的關鍵。
相反地,保障性投資與應急存款充足的評分,以及增長性投資與財務規劃的可實現性、應對財務衝擊的能力、家庭未來財務信心的評分,則呈現顯著負相關。可見,保障性投資必然影響應急資金的安排,而中高風險投資會給人更大壓力,從而降低幸福感,繼而影響自己對未來的預期。
圖3 工薪階層家庭的疫情前金融行為與疫情後金融健康得分的相關性
二、疫情後,微小企業的金融健康問題
此次調查的微小企業主要由國家統計局統計標準中的微型企業,以及線上和線下的個體工商戶構成,比常規的小微企業「更微、更小」。
對微小企業金融健康的分析結果顯示,疫情後,40.6%的微小企業金融健康得分在6-8分之間,34.3%得分在4-6分之間,10.9%得分超過8分。從整體得分來看,微小企業比工薪階層得分更好一些。從具體指標來看,「籌集應急資金的能力」「財務規劃實現可能性的自我評價」指標的評分均值最差,分別為3.4分、4.6分;其次是「應對財務衝擊能力的自我評價」「應急存款是否充足」,分別為5.2分、5.6分;其他各指標的評分均值都超過了6分,「流動資產周轉率」的最高,為7.9分。
圖4 微小企業金融健康評分分布情況
1. 線上經營模式優勢凸顯,或成為未來主要經營模式
疫情導致大部分微小企業淨利潤受損,純線上經營的企業淨利潤受衝擊程度最小。71%的企業主表示,疫情期間,淨利潤與往年同期相比有所減少;但純線上經營的企業中,淨利潤沒有受影響的企業佔比達32%,淨利潤增加的佔比達10%,均高於其他經營模式。同時,對調查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線上經營模式與微小企業金融健康評分呈顯著正相關,從而印證了線上經營模式的優勢。
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線下企業向線上轉移。11%的純線下經營受訪者表示,在疫情爆發後的三個月內有轉型線上經營的計劃。
2. 數位化經營模式拓寬了微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和貸款可得性
純線上經營的企業貸款可得性更高,使用數字金融平臺作為主要融資渠道。純線上經營的企業中,47%表示會使用數字金融平臺的線上貸款服務,而做出同樣選擇的其他經營模式的企業佔比約為30%。其原因可能是,純線上經營的企業積攢了大量個人和企業的行為數據,數字金融平臺可以根據客戶的線上行為數據,通過金融科技的手段進行快速信用評估和授信。因此,數位化經營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和貸款可得性。
圖5 不同經營模式微小企業的籌資渠道
3. 經營中斷風險高,對小額且穩定的貸款需求旺盛
疫情發生後的三個月內,是大部分企業的「生死線」。65%的企業主表示自有資金只能維持不超過三個月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58%表示所有能借到的資金也僅夠維持不超過三個月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同時,「應急存款是否充足」指標的評分均值低於6分,也印證了微小企業主應急資金不足的情況。
微小企業的資金缺口集中在100萬以下,更加青睞還款期限為1年以上的中長期貸款。在所有受訪企業中,約70%的企業主表示疫情爆發後企業有資金缺口,大部分微小企業的資金缺口在1萬至100萬之間,但有54%的企業主希望得到1年以上的固定期限貸款。
這看似與企業主青睞於「隨借隨還」借期靈活的貸款相悖,但實則符合企業主的經營策略。在訪談中,很多企業主都表達「短用長借」的想法,因為他們擔心「隨借隨還」的貸款有被「抽貸斷貸」的風險,而降低了貸款的穩定性。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與「短用長借」所導致附加資金成本相比,企業主更看重貸款資金的穩定性。
圖6 疫情期間,微小企業資金情況、資金缺口與貸款周期需求
4. 償債能力較強,貸款展期政策能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微小企業普遍負債少,且資產負債率偏低。在負債方面,36%的企業主表示沒有負債,61%表示負債在1萬元以下,只有5%表示目前負債在1萬元以上。通過資產負債率的分布可以看出,61%的企業主資產負債率低於0.3。偏低的資產負債率保證了微小企業的償債能力,但也進一步說明了微小企業借款難。
大部分微小企業貸款沒有發生過逾期,疫情期間貸款展期政策能夠對企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受訪企業中,僅13%的企業主表示曾經有過逾期還款的行為。疫情發生後,面對巨大的現金流壓力,30%的企業主表示需要申請展期才能還上貸款,9%表示無法還上貸款,有可能形成不良貸款。同樣的,「債務是否逾期」指標的評分均值接近7分,印證了微小企業主的信用較好,他們也希望通過各種辦法來償還貸款。
圖7 微小企業總負債、資產負債率、是否發生逾期情況
5. 網際網路銀行和非銀行業金融服務商發揮了「毛細血管」的作用
受訪的微小企業主更青睞於網際網路銀行、網絡小貸平臺等數字金融平臺或民間融資渠道解決現階段的資金困難,雖然有可能要承擔更高的資金成本。調查結果顯示,貸款流程複雜、缺少抵押物、財務狀況差、放款周期長是微小企業申請銀行貸款的四大障礙。可見,網際網路銀行和非銀行業金融服務商提供的金融產品或服務,更好地滿足了疫情期間微小企業對貸款「短、小、急、頻」「流程簡單」「不需要抵押物」等需求。
6. 對風險響應機制認識不足,普惠性保險的市場空間大
對疫情後風險響應機制的認識方面,46%的企業主表示,要增強流動性管理。疫情期間,現金流是決定微小企業存活時間長短的最大因素,因此,為了避免未來因突發事件而導致的被動局面,他們會更注意流動性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1%的企業主想通過保險來提升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訪談中,多數企業主表示,他們不了解企業的經營保險,且經營規模小,沒有必要買保險,不如多儲存一些現金。
可見,微小企業主保險意識不強,普遍不願為企業經營投保。此外,目前市場上嚴重缺乏針對微小企業市場特徵的普惠性保險產品。但可以預計的是,隨著企業主保險意識的覺醒,這一細分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7. 疫情期間,財政政策的作用大於金融政策
調查結果顯示,直接減免微小企業經營成本的財政政策更有效。45%的企業主表示,減免稅費政策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了正面的影響;39%享受到了租金減免的利好;35%得到了相關政策補貼。同時,基於調查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補貼、發放防疫物資等政策與微小企業金融健康評分呈顯著正相關,顯示了財政政策的作用。
金融政策方面,企業主表示,目前急需銀行真正落實貸款展期政策,適度放寬對微小企業的貸款要求,以緩解目前的還款壓力以及貸款難的問題。同時,增加貸款、降息或免息等政策與金融健康評分呈顯著正相關,表示這些金融政策能幫助企業解燃眉之急;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展期政策與金融健康評分呈顯著負相關,反面印證了金融健康越差的企業越需要展期服務。
圖8 疫情期間,對微小企業生產經營產生正面影響的政策
8. 疫情對微小企業主信心的衝擊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大部分企業認為疫情結束三個月之內可恢復正常經營,對未來的財務狀況有信心。約56%的企業主認為,疫情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即能恢復原有的生產經營水平,半年內恢復生產經營的總佔比達95%。此外,雖純線下與以線下為主的企業主認為應對財務衝擊的能力較弱,但各類企業主對未來有著較強的信心(打分大於5)。
通過訪談發現,這種信心源於企業主長期客戶資源的積累、深耕某一行業十年以後的經驗積累、線上工具提供的新的發展機會,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可見,微小企業雖相對脆弱,但生命力頑強,推陳出新快。
圖9 恢復原有生產水平所需時間、應對財務衝擊與未來財務信心
9. 良好的金融行為是微小企業金融健康的保障
基於調查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在控制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家庭規模、經營年限、經營規模、行業、線上經營模式、轉線上經營的規劃等變量的前提下,疫情前債務不逾期、有財務規劃、保險投資等金融行為,與疫情後金融健康相關指標得分及總分呈顯著正相關。相反地,中高風險投資與金融健康相關指標得分及總分呈顯著負相關。
可見,疫情前良好的信譽、明確的財務規劃、較好的保險保障是疫情後保持金融健康的關鍵,而中高風險投資給企業帶來了壓力,繼而影響了企業的金融健康。
圖10 微小企業的疫情前金融行為與疫情後金融健康得分的相關性
三、政策建議
基於疫情對微弱經濟體的影響,以及微弱經濟體自身的需求,政府、金融機構、微弱經濟體應形成合力。政府應當重視財政政策的作用,金融機構應當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而微弱經濟體也應當進一步增強自身能力改善金融健康。
1. 重視財政政策的短期效用
事實證明,短期內,應對危機最有效的還是財政政策。分析結果顯示,近五成微小企業主表示,直接減免經營成本的財政政策最有效,包括補貼和發放防疫物資,而實證分析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
第一,在疫情持續與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建議政府加大財政政策的力度。譬如,減免微弱經濟體半年到一年的稅收,不管小規模納稅人月銷售額是否超過10萬元,都能享受減免半年到一年增值稅的政策。又如,為失業後無法找到新工作的工薪階層提供靈活的暫時性的補貼或保障金,解決現金流完全切斷後生活難以為繼的問題。
第二,在疫情持續與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建議政府採用可行的激勵政策,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幫助微弱經濟體渡過難關。比如,政府鼓勵私人房地產企業和物業公司等機構對微小企業減免疫情期間的房租、管理費等,可直接降低微小企業的經營成本。
2. 切實關注微弱經濟體的真實需求
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需建立突發事件期間的微弱經濟體服務原則,切實關注微小企業的真實困難,有針對性地調整金融產品或服務。
首先,金融機構切實落實關於微小企業貸款展期的政策。這不僅關係到企業能否化解風險,捱過疫情期,也關係到金融機構的自身信用風險。日前,銀保監會等下發的《關於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的通知》要求,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期間,如果中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不能按時還本付息,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企業申請,給予企業一定期限的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安排。調查結果發現,工薪階層和微小企業主都有期望金融機構切實落實展期政策的強烈訴求。那麼,現在就看金融機構的落實力度了。
其次,建議監管部門進一步調整關於網際網路貸款單戶個人信用貸款授信額度的規定。基於上述分析,微小企業更容易通過網際網路獲得貸款,因此,商業銀行的網際網路貸款對微小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調查結果顯示,24%的微小企業資金缺口在11-100萬元之間,超過100萬元的佔比7%,這就意味著如果經營性貸款的授信額度太低,不足以應對微小企業的資金缺口,企業主依舊面臨很大的籌資壓力。
最後,建議監管部門進一步調整關於網際網路貸款個人貸款期限不超過一年的規定。基於上述分析,超過五成的微小企業主希望得到12個月以及1年以上的固定期限貸款。企業主寧肯多付出資金成本,以換取資金供應的穩定。因此,如果相關政策不能解決微小企業的「痛點」,政策的有效性便會大打折扣,或同隔靴搔癢。
3. 將網際網路銀行和非銀行業金融服務商納入普惠金融體系
在嚴控金融風險的基礎上,重視數字金融滿足微弱經濟體金融需求的作用,支持非銀行業普惠金融機構健康規範地發展。
第一,在保證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際網路貸款服務的基礎上,將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銀行和非銀行業金融服務商納入服務微弱經濟體的普惠金融體系,同等享受相關普惠金融政策。基於上述分析,工薪階層最常使用的借款渠道是親戚朋友,其次數字金融平臺的線上貸款服務;而純線上經營的微小企業最常使用的也是數字金融平臺的線上貸款服務。這就意味著,網際網路銀行和非銀行業金融服務商在滿足微弱經濟體「短、小、急、頻」的貸款需求方面,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因此,應當讓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銀行和非銀行業金融服務商也能同等享受諸如《中國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管理辦法》《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相關普惠金融政策,監管部門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服務於微弱經濟體。
第二,進一步鼓勵網際網路銀行利用自身優勢著力服務於微小企業。目前,我國網際網路銀行整體規模較小,不能完全匹配微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因此,基於抗疫需求與未來長期服務微小企業的普惠金融目標,建議適當放寬網際網路銀行補充資本的渠道並簡化審批流程,如發行二級資本債、進入銀行間市場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發行針對微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CLO)產品等,可迅速提升網際網路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有效擴大網際網路銀行的貸款能力。
第三,在嚴控金融風險的基礎上,為非銀行業金融服務商營造規範發展的空間。經過對網際網路金融三年多的嚴監管,監管部門對數字金融產品或服務的業務本質、違規風險點、風險預判等已經形成較為充分的認識,在數字金融的監管方面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並制定了一系列監管政策與法規。這些都有利於引導數字金融服務商合規發展,如果能輔以一定的政策空間,則能更有效促進數字金融服務商合法合規地經營與發展業務。
4. 將金融健康指標納入普惠金融指標體系
微弱經濟體的金融健康是經濟穩定、金融穩定的基礎。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建議監管部門將金融健康指標納入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切實幫助微弱經濟體真正做到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
目前,我國的普惠金融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使用情況、可得性、質量3個維度,共21類51項指標。納入金融健康指標後,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可以更好地幫助微弱經濟體既有效控制風險,又能享受到資產保值增值的益處。
普惠金融第一層次的要求是為微弱經濟體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求將長尾客戶和被傳統金融系統排斥的客戶包容進來;第二層次的要求是提高微弱經濟體的金融知識和素養,讓他們了解基本的、與生活相關金融知識,以便能更好地使用產品和服務;第三層次的要求是改善微弱經濟體的金融能力和行為;第四層次要求就是維護微弱經濟體的金融健康。
上述分析結果顯示,要改善微弱經濟體的金融健康至少需要2個步驟:第一步,保證收支平衡、充足的流動性投資和良好的信譽管理;第二步,要對如何進行保障性投資、增長性投資以及兩者之間保持適當比例進行引導。要達成這些目標,單靠微弱經濟體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和監管部門的引導和幫助。
5. 完善微弱經濟體的賦能體系
經此一疫,為微弱經濟體賦能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政府與監管部門有責任進一步完善微弱經濟體的賦能體系,加強微弱經濟體的能力建設,提供支持體系,促進經濟包容性發展。
第一,推進能力建設——借鑑世界通用做法,為微弱經濟體提供相關培訓,如應急技能、防疫知識、職業技能、金融健康指南等。調查發現,微小企業主認為,增強流動性管理、社會資源對接渠道、員工培訓、行業互動等是最重要的;工薪階層則認為,增加儲蓄、照顧家庭成員健康、增加家庭防疫用品、學習防疫知識和風險管理技能等是最重要的。這些認識恰恰證明,微弱經濟體已經認識到能力不足的危害了,有強烈意願提升自身能力,此時加強和完善對此群體的能力建設或許可以事半功倍。
第二,提供支持體系——挖掘公共數字資源潛力,進一步完善微小企業融資平臺與支持金融科技發展,幫助微弱經濟體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在目前各地企業融資平臺的基礎上,建議政府進一步統籌微小企業的金融數據、財稅數據、公共數據等,支持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的創新與發展,為傳統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賦能,打通政府、企業、金融三方資源,切實紓解微弱經濟體貸款難的問題。
第三,促進經濟包容——提供豐富、實用、人性化的公共網絡工具,降低網絡工具的使用成本,幫助微弱經濟體搭乘上網絡經濟的快車。調查顯示,得益於網際網路的基礎建設與網絡服務商的發展壯大,在疫情期間,工薪階層和微小企業得到了較為有效的線上服務。未來,還應擴大受益群體,確保邊緣群體和偏遠地區也能受惠並增強抗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