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於:中國農村金融雜誌社
作者:馬翀
責編:王璽
責校:李金津
責審:王崢
2020年是《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不期而遇之年。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11月18日,第六屆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2020IFCFI)在京召開,總結近年來普惠金融發展的狀況、探討未來五年普惠金融的發展趨勢。
本屆論壇圍繞「扶微助弱,應變創新」主題,深入探討了「微弱經濟體的韌性」「公共政策的有效性」「金融科技的創新與規範」以及「全球背景下的普惠金融」「雙循環下如何支持消費」等議題。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CF40常務理事會主席陳元,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原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安徽省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鍾園等應邀出席並做了精彩發言。
陳元認為,佔據企業數量90%以上的中小微弱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動力。應該堅持改革開放,對中小微弱經濟採取包容性政策導向,採取溫和的監管策略對待創新業務,扶微助弱;使用法制的管控手段化解市場衝突,應變創新,特別在抗擊疫情和推動經濟復甦進程中,用「自治優先、市場優先、法律優先」理念,激發數字經濟新動能,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利用數位化助力微弱經濟快速融入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體系,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
李東榮表示,數字普惠金融的迅速崛起,無疑是值得大家關注和思考的一大亮點。隨著近年來移動互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數位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電商金融、移動金融、在線供應鏈金融等數字金融業務不斷創新發展,明顯地實現了普惠金融服務在直達性、適當性和匹配性上的邊際改善。同時,他提出,在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時,應該關注數字鴻溝、風險疊加等問題,應確保數字普惠金融統籌規劃、系統推進、精準施策。蔡鄂生對金融監管科技給予了高度關注。他認為,科技的發展使傳統的監管方式已經無法實現穿透式監管,所以現在要提高科技的透明度、法制化。此外,要提高金融監管科技的智能化,因為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科技不斷發展,金融監管科技手段和能力也要大幅提高。
潘光偉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充滿希望。他表示,今年是我國「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我國第一份普惠金融發展規劃收官之年。展望「十四五」,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
張曉慧提出,數字供應鏈金融是銀行業特別是中小銀行維繫與金融科技公司開展公平競爭的基礎陣地,失去這個基礎陣地,未來的傳統銀行業將很難生存。換言之,當前推動中小銀行改革,除了補充資本、完善公司治理外,更重要的是維繫中小銀行的競爭力。她認為,由於數位化成本不低,中小銀行很難獨立承擔,而深耕當地積累起來的客戶基礎很容易被科技金融公司所搶佔,因此,在數字經濟和區域一體化時代,管理部門應當允許小銀行合併,以整合資源,提升區域競爭力。
安徽省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鍾園表示,安徽農信一直以來都在踐行普惠金融,截至目前,發放了全省85%以上的扶貧小額信貸。同時,他分享了安徽農信未來五年普惠金融發展思路,重點是抓住三個關鍵點:一是要守好本源,繼續堅持支農支小的服務定位不動搖;二是要控制好相關風險;三是要應變求新,藉助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力爭通過五年時間,將安徽農信打造為線上銀行、數字銀行、智慧銀行、普惠銀行。
此外,圍繞相關議題,本屆論壇期間還發布了4本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最新的研究報告,分別為《微弱經濟與普惠金融——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簡稱「綠皮書」)《泰州市產業金融發展指數研究報告》《製造業藍領白皮書(2020):疫情衝擊與金融健康》、《「網際網路+」靈活就業群體的金融服務現狀與需求》。CAFI院長貝多廣在「綠皮書」的發布儀式中講道:「普惠金融生態體系的建設,應包含儲蓄、信貸、保險、信託、理財、資本市場。每一種金融工具都要在普惠金融未來的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作用,對微弱經濟體的金融服務也會逐步深化。」
中、小、微、弱是經濟和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係到經濟增長、創業創新,同時還事關社會穩定、文化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在全球經濟和信心都遭受疫情重創的時候,普惠金融各方參與者都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扶微助弱,應變創新,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開啟「十四五」新徵程貢獻力量。
THE END
轉載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眾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