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密集發聲 BIGTECH金融該怎麼管?

2021-01-12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萬敏/文11月2日晚間,央行公布了《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備案管理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此前一天,即11月1日,《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簡稱「《金控辦法》」)正式施行,滿足條件,擬設立金融控股公司應在《金控辦法》正式實施後的12個月內向人民銀行提出設立申請。

螞蟻集團的招股書顯示,螞蟻集團擬以全資子公司浙江融信為主體申請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並接受監管,並由浙江融信持有相關從事金融活動的牌照子公司的股權。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浙江融信旗下暫持有商融(上海)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商誠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上海智蟻理財顧問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

如果螞蟻集團成功申請金控公司,將會被納入怎樣的監管體系中?

就如何規範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東和資本管理,央行有關負責人在此前答記者問中稱,一是在核心主業、公司治理、財務狀況、股權結構、風險管理等方面,對股東資質提出要求,並對主要股東、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連續盈利等提出差異化要求。二是投資資金來源應依法合規,監管部門對其實施穿透管理。三是設定負面清單,明確禁止金融控股公司控股股東從事的行為。四是建立資本充足性監管制度,金融控股集團的資本應當與其資產規模和風險水平相適應。

一周以來,馬雲在外灘的講話餘音伴隨著螞蟻集團上市的喧鬧,這場資本的盛宴正進入最紅火的階段。與之相應的是,對以螞蟻集團為代表的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參與到金融業務中的商業模式、商業道德等層面的爭議也進入最高峰。

「我們連軸開了幾個小時的會,商議以後與監管交流的基本立場和溝通策略。」在馬雲那番轟動的講話當天晚上,一位金融科技公司的戰略研究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

但因此而頭痛的可能不止是金融科技企業。

2020年11月2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數字經濟中的央行角色」主題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在新的世界,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不僅給傳統商業銀行帶來壓力,也給央行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在技術帶來的便利與風險中讓金融服務更安全,對央行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命題。

「監管部門要認真做好工作,對同類業務、同類主體一視同仁。」10月3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會議指出,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係。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對記者表示,除金融委已經提出的原則性要求外,對金融科技的監管還有三項建議,一是嚴格實施「金控」監管政策,特別是密切關注個別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發展成為金融控股公司後的業務、風險隔離情況,從功能監管的角度出發避免監管盲區、監管套利。二是加快發展監管科技,提升對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監管水平、監管有效性。三是鼓勵「負責任的金融創新」,對看不清的新業態可以試行「監管沙盒」,保持監管警覺;對已看清的業態則要解決「監管不平等」問題。

11月1日,中國央行主管媒體《金融時報》客戶端刊發了題為《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與監管》的文章,作者指出,「應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監管規則,加快建立健全有效監管框架。嚴格市場準入,嚴格金融業務準入和持牌經營要求,強化功能監管,保持監管一致性。加強數據監管和消費者保護,防止數據壟斷並藉此獲取超額利潤。發展監管科技,提升風險識別、防範與處置能力。落實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規則,加強宏觀審慎管理,防範系統性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11月2日,根據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稱「金標委」)官網,10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布《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測試規範》(JR/T 0198-2020)、《金融科技創新安全通用規範》(JR/T 0199-2020)、《金融科技創新風險監控規範》(JR/T 0120-2020)等三項金融行業標準。

金標委表示,三項標準既適用於從事金融服務創新的持牌金融機構和從事相關業務系統、算力存儲、算法模型等科技產品研發的科技公司,也適用於相關安全評估機構、風險監測機構、自律組織等。標準發布之前已投入運營的金融服務或科技產品進行金融科技創新時也可適用。

相關焦點

  • 陳偉鋼:需重新定義金融科技中監管與被監管的關係
    可見我們科學技術非常重要,今天我重點要講,不是講金融科技,而是講監管的科技以及監管科技和金融科技之間的關係。  我在這裡還是請教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認為監管者和被監管者這兩者的關係大家怎麼定位的,這兩個什麼關係,監管和被監管什麼關係?咱們這裡有沒有銀行或者哪一個,我們教授怎麼定位?  「劉俊海:一般是貓和老鼠的關係。」  還有沒有別的定位?
  • 金融高層密集發聲,對房地產釋放什麼信號?
    《輔導讀本》於近期出版,央行行長易綱、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分別在書中刊發題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的署名文章。   易綱從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重要意義、內涵、重大舉措進行了詳細闡釋。
  • 任澤平點評金融去槓桿持續加碼升級:監管大年,市場小年
    導讀隨著經濟L型企穩,從2016年8月央行鎖短放長以來,金融去槓桿持續加碼升級。進入2017年,金融監管政策頻出,兩會前相繼推出MPA考核、資管新規等;三月下旬至今,銀監會前後密集發布7項文件。在金融去槓桿大環境下,2017年可能是監管大年、市場小年。
  • 未來中國金融監管面臨挑戰
    從今年一系列政策的變化來看,整個中國金融體系監管正在從分業監管轉向混業和分業相結合的方向轉變。以往央行的角色在於維持貨幣的穩定,但現在一方面,央行獲得了對於金控集團監管的權力;另一方面,中央金融穩定委員會主要由央行來牽頭,負責系統性的金融監管;在地方層面,相關機構也在抓緊設立之中。同時,央行也在主導對於金融科技等新領域的監管政策制定。
  • 十大券商解讀資管新規:開啟監管「新時代」!
    債市策略:雖然在資管不統一等監管漏洞得到補救後,大部分監管問題將會得到完善解決,但是,我們也需要意識到,資管行業的監管是一個開放的主題,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會不斷完善、打補丁。不應該有政策出臺前警惕恐懼、出臺後天下太平的心態,更不該試圖通過等待一次徹底的大監管政策落地以便一勞永逸、靴子徹底落,循序推進將是未來監管的主基調。
  • BigTech是什麼,為何引起央行高度關注?
    其實,這一變化在傳統金融行業尤為突出。從早期,我們談論金融科技時聚焦於C端產品和用戶的體驗的改變,到後期,隨著它與產業融合的深入,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甚至金融監管也在隨之改變。當然,這種產業變革既催生了新的機會,也伴生了不少的挑戰。
  • 投資者教育怎麼做,二級市場怎麼管?
    出借人教育沒法做、二級市場沒法管,是金融市場兩個無解難題。直接管,或往遠端(如建立徵信體系)尋求「抓手」,是制度建設的兩個路徑,要立體化的管起來,就要求對金融體系的機制、角色進行梳理。可能由於貼近學院派,我遇到的科技企業都非常靠譜。多年前在北大總裁班周邊遇到做P2P的,有些譏諷的問人家,你收的回錢來嗎?對方說我們主做車貸,收款不成問題。
  • 金融監管數位化:監管技術是解決監管效率低下的有效方法
    隨著科技的創新金融監管問題愈發棘手,如何解決監管效率低下問題是金融監管所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文大致描述了金融監管的內在挑戰,以及監管技術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解釋了什麼是監管技術、全球監管技術的格局、以及早期的使用案例和如何設計一個數字原生監管技術系統。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微信ID:ruc_fintech)對此進行了編譯。
  • 後金融危機時代美國影子銀行監管反思 ——以金融監管邊界理論為視角
    [6] 該理論認為, 金融危機在表層上體現出不同領域的監管漏洞, 但更根本暴露的是金融監管的結構性問題: 金融監管邊界問題。出於效率平衡考慮, 各國金融監管均存在邊界。當監管得到有效執行, 監管邊界以內的部門會因監管施加的成本而處於競爭劣勢, 金融活動則會逐漸倚重未受監管或者監管較輕的部分。但金融格局的上述變化會給金融監管帶來巨大挑戰。邊界外金融活動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會累積風險。
  • 時評|金融科技監管水平關乎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競爭力
    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金融科技的發展水平,這一點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但是,為何把金融科技的監管水平置於如此重要的地位,甚至認為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長期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筆者試圖做出梳理,進而呼籲重視金融科技的監管問題。
  • 金融科技企業如何在開放金融中創新發展?
    四、開放金融中金融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未來前景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體系正在推進數位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且Bigtech公司相對於傳統金融機構而言擁有獨特的數據、技術和場景優勢,未來Bigtech公司在開放金融中的創新發展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但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政策變化等帶來的影響。
  • 山西金融系統地震 德御系密集入股銀行
    這位「行長」能量頗大,給入股銀行帶來了巨大的壞帳,甚至攪亂了山西金融系統。  7月20日,中紀委官網披露,原中國銀監會山西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張安順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7月19日,山西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省政府金融辦)原黨組書記、局長(主任)竟暉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
  • 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 年內監管層多次發聲「引」中長期資金...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資本市場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重大投資項目需要穩定長期的資金來源,資本市場自身長期健康發展也需要穩定長期的資金來源。從這個角度看,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既有利於資本市場自身發展,也有利於資本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並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 楊東:金融科技的監管挑戰與維度建構 - 金融界
    比如,在銀聯之外誕生了第三方支付和網聯;銀行這一信用中介之外出現了P2P信息中介;各類交易所市場之外出現了股權眾籌;IPO之外出現了ICO;法定貨幣之外出現了虛擬貨幣和數字貨幣;徵信(央行徵信中心)之外出現了大數據徵信(信聯);傳統理財之外出現了網際網路理財、智能投顧、各類大資管等;還有網際網路保險、網絡小貸、現金貸、助貸機構等。這些變化亟需重構金融監管以應對科技驅動不斷加速迭代創新的金融業。
  • 螞蟻井賢棟:遵從監管是金融科技行穩走遠的保障
    來源:新浪科技原標題:螞蟻井賢棟:遵從監管是金融科技行穩走遠的保障12月15日午間消息,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在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論壇上發言表示,遵從監管是金融科技行得穩、走得遠的保障。「我們深刻認識到,維護金融安全、防範金融風險是金融領域一切創新和發展的前提,螞蟻服務著眾多的消費者和小微企業,在維護金融安全、防範金融風險上,更應該提高安全水位,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規範要求自己。」這是螞蟻集團上市暫緩後,管理層首度對外發聲。井賢棟表示,中國金融科技是在國家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大時代下成長起來,螞蟻集團是受益者;發展離不開監管,監管是為了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發展。
  • 監管螞蟻:十六年博弈史詳解
    但無論如何,監管聚光燈下,螞蟻集團正在經歷創立以來前所未有的關鍵時刻。此間,中國金融監管部門鮮有的針對金融創新頻繁發聲。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主任劉鶴主持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專題會議對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強調,「要加強監管,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
  • 15萬億資金迎風險評級,保險資管步入分類監管時代
    來源:北京商報國內金融市場積累十餘年經驗後,以風險為導向的分類監管終於在保險資管行業吹響了「號角」。1月12日,銀保監會發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監管評級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建立實施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監管評級制度,同時根據評級結果,在市場準入、業務範圍、產品創新、現場檢查等關鍵領域採取差異化監管措施。
  • 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來湖調研地方金融綠色監管服務平臺
    12月30日,浙江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成員鄧富國一行來湖調研地方金融綠色監管服務平臺。市金融辦主任劉一聞、副主任潘春暉,地方金融處及南京萬匯弘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相關技術人員參加調研會議。會上,市金融辦詳細匯報了湖州地方金融綠色監管服務平臺的建設背景、建設目標及內容、平臺特色及亮點、後續建設內容等工作。建設方南京萬匯弘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全面介紹了該平臺的整體架構和技術應用,並演示了小貸、典當、融資擔保、民融企業4類機構業務系統的操作流程,及監管系統的機構管理、日常監管、風險預警等功能。
  • 中國監管沙盒的區域性適用研究|金融法苑
    監管沙盒機制的推出,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對現行的金融監管規則的有益補充, 將金融風險保持在可控範圍內, 降低金融創新的風險性。結合中國金融創新發展趨勢和金融監管體系, 推出適用於我國的監管沙盒制度, 有助於尋找到鼓勵金融創新與實現風險防範之間的平衡點。3.促進金融科技理想發展, 提高金融服務包容性。首先, 監管沙盒機制有助於實現監管促進創新。
  • 美國金融監管改革藍圖值得借鑑
    從這個金融監管改革方案的核心內容來看:一是監管重心從監管局部性風險向監管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轉變,並改分散監管為統一集中監管;二是規範金融產品交易,對金融衍生產品、對衝基金和評級機構嚴加監管;三是優化金融監管體系組織結構,整合部分監管機構,並加強彼此間協調;四是強化美聯儲監管權利,擴大其監管範圍;五是將保護消費者利益作為監管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