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的力量》:普通人也能學習的金融科普書

2021-01-16 作家夏央

可能會有讀者對標題有疑問,普通人也能學習的金融科普書,但為什麼普通人需要學一點金融呢?

「金融」這個詞,一看就很高深,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玩轉的,但在這個時代,金融、財經等知識,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生活現象,各種事件,背後本質上都是一些金融規律,有時候不僅僅是國家層面的,也影響到自己切身的利益。

像我身邊挺多人都有投資理財、炒股、買基金等等,不要以為,只有專家才能研究,普通人也應該保持一些金融的敏感度,否則就只能人云亦云。

只有自身具備了一些金融的思維,才能更好的把握住財富。

但是金融學專業性太強,很多時候我們普通人,並不是專門研究金融學的,因此很難去了解金融背後的本質,很難去抽絲剝繭的了解大部分經濟規律。

而復旦大學金融學院的教授、執行院長,寫了《中國金融的力量》這麼一本金融方面的科普性讀物,對於金融完全沒有研究的人也能看懂。

錢軍教授的新作,全景式描寫了中國金融的壯麗畫卷。對各金融板塊的脈絡梳理清晰,對重要問題的研究鞭辟入裡,既有歷史的厚重,也有新潮的浪花。——周曄·匯付天下有限公司董事長、CEO

這本書是對中國金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力作,講述的專題不僅具有宏觀視野,而且通俗易懂,智慧有趣。——聶慶平·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參透中國金融特色,用好中國金融力量。伴隨著四十多年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從1980年只有不到美國的10%發展到2017年年底,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首次超過美國(19.89萬億國際元vs19.49萬億國際元,世界銀行數據)。

而在此飛速增長之下,中國金融業湧現出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金融體系如何支持經濟增長。

為致敬新中國四十年的偉大金融成就,梳理中國金融的系統脈絡,辨析中國金融的機遇挑戰,由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錢軍編著的新作《中國金融的力量》日前出版。

該書以獨到的視角,從以下三點分析揭示了中國金融的力量。

第一,分析了中國金融的力量何在,也就是中國金融力量體現在哪裡。

第二,揭示了中國金融力量何來,即中國金融力量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第三,提出了中國金融力量何進?即中國金融力量如何不斷更新並保持持續的活力,從而更好的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

本篇文章特意挑選錢軍教授在書中講到的與時事最密切的第八章——疫情衝擊與金融風險防控,為各位讀者展現這本書的一點風貌。

第八章首先回顧疫情在中國和全球發展的防控情況以及對全球主要經濟體和資本市場的影響,然後闡述和分析疫情防控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經濟開始復甦後,如何讓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更好的生存發展。

錢軍教授就後疫情時期的政策提了9點建議:

(1)嚴防海外輸入性病例帶來的二次爆發。

國內的疫情防控已經是積極的形勢,這樣的積極形勢來之不易,但是國外疫情卻非常的嚴重,輸入性病例不可忽視,尤其是一些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以及與疫情爆發國接壤的地區更需要加強防範。

(2)發揮中國製造優勢,維護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運行。

在這次疫情中,中國製造體現了重要的優勢,因此,儘快恢復國內生產不僅是維護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全球產業鏈運行的重要保障,政府應該通過相關政策幫助企業復工復產。

(3)保障外貿行業復工,利用電商和線上技術修復全球貿易體系。

疫情導致線下貿易活動中斷,所以應該轉戰線上貿易。國內的電商發展的較為迅猛且成熟,應該趁這個機會,向全球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展示中國製造優勢和提供商品服務的能力,爭取到儘可能多的訂單彌補因疫情遭受的損失。

(4)加強與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合作。

在亞洲地區,中國、日本和韓國是最重要的經濟體,對於中國而言,最近幾年三國的貿易總量僅次於最大的兩個貿易夥伴——歐盟和美國,所以中國應該進一步加強與東協的合作。

(5)援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穩固加強經貿合作關係。

這樣的舉動具有未來長遠性,互利共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6)國內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目前中國中央政府負債率遠低於其他發達經濟體,今年通過加大財政赤字持續就入實體經濟是切實可行的。尤其是對中長期有增長空間、短期受影響的大的行業的中小企業,實施相應補貼。

(7)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此次疫情暴露出中國在公共衛生方面存在不足,所以接下來需要加強醫療資源的儲備。

(8)適當增加短期進口,提升全球市場需求。

一方面提升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通過進口更多的醫療及相關服務、產品以及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產品的進口,可以彌補因國內需求下降導致的對飛機、汽車的製造業產品的採購減少。

(9)加強政策的信息互通,引導全球市場的合理預期。

中國一直是一個包容且樂於助人的國家,在抗疫成功後無私地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其他國,以助於疫情儘快結束。

這9點建議在書中的描寫更為專業,但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在這裡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概括。

無論是對金融感興趣的還是對於金融一無所知的小白,這本書都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讀物!

相關焦點

  • 「2020觀察家金融峰會」吳曉求:中國金融進步的力量在哪裡
    他表示,中國金融變革和進步的力量主要是來自於社會的需求、實體經濟的呼喚、來自於中國由小康社會建設成中等發達國家的要求。吳曉求表示,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隨之而來對於金融的需求愈發多元和多樣,每一個階段收入水平的人群都要求與此相匹配的金融服務。
  • 藍鯨理財課上線 普及金融知識提升金融素養
    針對金融理財產品真假難辨、如何提高財商思維這一話題,北京善思善行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金融普惠教育平臺藍鯨理財課正式上線。此前,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合支付寶發布《2020國人理財趨勢報告》。報告顯示,近四成網上理財用戶已經養成習慣,配資短期開銷、保險保障和投資增值「三筆錢」。
  • 《中國金融》|農村合作金融的價值與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基礎條件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越發成熟。 中國的文化和體制因素是否構成合作金融發展的阻礙 對於農村合作金融在中國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一些學者試圖從文化和體制上找原因。
  •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2018年金融EMBA招生簡章
    【MBA中國網訊】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憑藉中國人民大學與國際頂尖大學合作,整合國內外的強勢資源,首創國內大學師資力量最強的專業金融 EMBA 項目,打造國內最高端的「金融精英俱樂部」。
  • 唐涯:金融能讓社會變得更好嗎? ——科技時代的金融未來
    但是,從馬克維茨開始,數學工具和數據分析一直在現代金融學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傳統的金融學教育體系中,學金融的門檻變得很高,沒有高等數學、概率論和微觀經濟學背景的普通人,會感到完全不得其門而入。
  • 即科金融與科利耳達成戰略合作 用金融力量推動醫療普惠
    日前,中國醫療分期的領軍企業即科金融,與世界人工耳蝸行業的領導品牌科利耳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基於對醫療普惠金融的共識,共同推出了人工耳蝸聲音處理器「科利耳N6」的免息分期——使得那些有聽障兒童的家庭每月只需支付少量費用,就能讓孩子擺脫「聾啞」的命運,重獲有聲的精彩人生。
  • 《中國金融》|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導讀:華為利用自身在數據存儲、傳輸和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優勢,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積極參與銀行業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康曉宇「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中國區總裁」 文章|《中國金融
  • 許晨飛:中科聚信將為傳統金融植入創新「DNA」重構金融基因工程
    而金融科技也在近幾年迸發出不可逆轉的創新力量,不斷地重構金融行業基因,再造金融業態。近日,作為中國金融大數據挖掘與分析領域的佼佼者,中科聚信(SCAI)發布將為金融科技帶來深遠革新的新產品DNA(Deep Learning Network Analysis),即深度網路學習,該款產品匯聚了中科聚信(SCAI)在金融科技行業的深入洞察和在創新研發方面的多年技術沉澱,並最終趕在2018年底成功亮相。
  • 中國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
    站在2020年的高度上展望2021年,我們發現,金融科技發展逐漸由雙穩階段向集聚階段過渡;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更加精準;底層技術乘數效應顯現,加速帶動上層業務深度融合;新基建推進金融科技B端服務,加速智慧社會建設;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逐步擴展;金融機構全流程數位化轉型力度加強;區塊鏈與實體經濟融合更加深入;金融科技監管更加全面、系統;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相互賦能效應凸顯;數據隱私保護逐漸規範
  • 吳曉求:國家金融間的競爭歸結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競爭
    特別在金融領域,整個結構模式,也會體現出更多的現代經濟的市場核心元素,包涵了一般元素,否則你很難說是市場經濟。我們在座的老師和學生很多都知道,比如說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力量,比如說價格是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每個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方面必須是平等的,沒有優劣先後,有了平等才會有自由競爭,比如說我們要保護產權和創新。在我看來,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是非常重要的。
  • 統計學家範劍青:把 AI 學習金融,變為現實
    此次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 如今深度學習之所以能如此成功,範劍青認為它是權衡偏差和方差的有效方法,深度網絡使高維函數更加靈活,大數據降低了統計方差,而現在計算技術使大數據深度學習得到有效的實現。 範劍青認為,在經濟金融、生物醫學、管理決策和人文社會中,機器學習有很多挑戰和機遇。
  • 熱門專業解析之金融
    全球各大銀行也紛紛在澳洲設立分支機構,金融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1.課程實用性強國內金融課程更多偏向宏觀金融,或者說屬於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這些領域。而澳洲金融更側重微觀金融,主要學習的也是股權/債權結構、收購合併、金融工具、策略等知識,更實用。
  • 十問中國金融未來
    中國經濟進入「中年危機」了?經濟「硬著陸」是否會到來?  看全球金融波詭雲譎,問中國未來路在何方?  用通俗的語言,新穎的視角解讀當下經濟金融熱點。  編輯推薦  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無常。因此可以說,本書的十個問題,既能在宏觀上上升到國家金融戰略的層面,又能在微觀上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特點能讓廣大讀者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以至於中國未來金融發展戰略問題的興趣和思考。  本書精彩觀點略舉一二:  正利率為什麼這麼難?
  • 2018中國十大金融公司排行榜: 傳統金融與網際網路新金融齊頭並進
    幾年前,中國幾大頭部金融公司還牢牢被銀行、保險等公司佔據,而現在提到金融公司,人們想到的除了這些傳統行業,還有風頭正盛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   時下,依靠強大的資本背景,許多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已迅速崛起,並成長為角逐金融領域的重要角色,擴充著中國金融市場樣態。下面,小編就來詳細分析位於頭部的十家金融公司的具體情況。
  • 金融科技該如何賦能綠色金融領域?
    編輯:羽諾內容來源:《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報告近年來,我國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發展迅速,自2016年以來,中國在境內外累計發行綠色債券達到1.1萬億,2019年中國境內外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3500多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增長近30%。
  • 金融科技概念魚龍混雜,七大指標或可釐清界線 |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論壇前瞻
    對於當下一些公司稱先自營金融再賦能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發展模式,楊凱生認為,只要機構還持有金融業務,就必須持牌。畢馬威此前發布中國領先金融科技公司榜單,上榜公司中,既有品鈦、冰鑑科技、同盾科技等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企業,亦有馬上消費金融、富途證券、微眾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還有陸金所、宜人貸、我來貸等P2P平臺。
  • 有關金融英語詞彙匯總:金融英語詞彙學習(中英對照)
    不要以為金融行業離我們很遠,其實它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都有體現。學習一些金融英語詞彙對我們的生活以及工作也是有好處的,那些專業的金融詞彙一出來你就能大致了解意義,方便又安全。如果你是金融行業從業者,更要掌握這些金融的英語詞彙了。   1.
  • 【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學員風採】為何第一時間報讀CGFT?銀行金融科技
    自從CGFT 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7月1日正式上線以來,已經有不少小夥伴們踴躍報名並開始學習。我們被大家積極向上、熱情如火的學習態度深深地感動。 下面是我的故事,希望同為「後浪」的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本科是南京郵電大學通信工程,碩士是南京大學通信工程。 你可能以為我正在擁抱祖國5G熱潮的大道上,做著基站事業。 的確,我曾任職中國聯通蘇州市分公司系統集成項目經理。
  • 中國政府為什麼高度幹預金融體系?
    結果顯示:上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增速會下降0.8個百分點,90年代經濟增速會下降0.3個百分點,但在新世紀頭十年,經濟增速反而會提高0.1個百分點。這說明,早期的抑制性金融政策能促進經濟增長,但後來這種促進作用轉變成遏制作用。  所以,現在如果把抑制性金融政策全部取消,中國的經濟增長會更快一些。
  • 薩摩耶數科林建明: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
    數位化轉型從金融延展到各行各業,金融科技所具備的新興科技先發優勢,也迎來一個更大的機遇,即用科技賦能數字中國。近些年實體因數位化轉型需求而產生的市場缺口非常大,特別是疫情之後,零售、餐飲、教育培訓、醫療、製造業等場景急需線上化、智能化改造。這種數位化改造既包含內部治理數位化,又涉及對外服務的數位化,給金融科技服務商的業務拓展帶來諸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