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國家金融間的競爭歸結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競爭

2021-01-11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訊 11月17日消息,第三屆贛江金融高端論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與風險防範」於11月17日於南昌江西財經大學舉行。

吳曉求教授發表題為「中國金融如何走開放之路?」的主旨演講。他認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只有通過不斷的金融創新來解決和實現。因此國家金融之間的競爭歸結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競爭。吳教授認為中國應該大力發展教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因為世界一流大學會孕育先進的思想,能培養有創新思維的一流人才。

以下為演講全文:

尊敬的王喬書記、盧福財校長和德旭院長,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首先我非常感謝王書記對我們人民大學一行人的熱情款待,最近的活動非常多,都是要講。非常抱歉,按照嚴謹的態度,是要做PPT,實在沒時間做出來,幸好這些內容都是在心中。

昨天講了一個重要演講,今天我到了江西財大,下午華東交通大學也要去講,明天北京地方金融局一個安全論壇也要講,每一個論壇主題不一樣,的確給我帶來了嚴重的挑戰。本次論壇是金融供給側改革,是與中央提出的改革要求是相適應的,我要講什麼呢?

我在思考金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開放,中國金融的開放的歷史如果從加入WTO開始算起,已有18年了。中國金融開放還是相對封閉狀態,也是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和中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的體系相比,中國金融開放是非常不夠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未來一段時期需要認真研究如何推動金融開放,需要思考的金融問題非常多,包括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排除P2P的爆雷現象,包括如何防範局部的風險衍變成全面的風險,也包括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我們現在金融風險規模應該是不少的,哪個指標都很大,實體經濟的感受嚴重缺乏資金,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民營經濟更是這樣。這裡面是有些問題的,使得我們豐盈的水庫就是流不到乾旱的土地上,這就要研究是什麼原因。我們還要研究,隨著中國金融的開放,他的風險有多大,未來我們會不會出現金融危機。我們不要怕提出問題,有些學者都怕提出問題,學者的任務是把未來看得很嚴重,找到應付這些問題的辦法、防範這些問題出現的辦法。更深層次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我們的金融開放,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改革後,風險有多大,這個都需要評估。如果心裡沒有數,是開放不了的。

要把人民幣進行自由交易的改革,乃至於成為國際貨幣之後,我們能不能忍受這種開放對我們金融市場,對人民幣的衝擊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從一般的邏輯看,找不到結論,你必須要找到可以參考的樣本。我不喜歡沒有經過很好科學論證的結論,有的東西必須客觀理性對待,你必須正視它。這個思想經濟的道路,有相當多的是共性,包括在金融中的現象。特別在金融領域,整個結構模式,也會體現出更多的現代經濟的市場核心元素,包涵了一般元素,否則你很難說是市場經濟。我們在座的老師和學生很多都知道,比如說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力量,比如說價格是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每個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方面必須是平等的,沒有優劣先後,有了平等才會有自由競爭,比如說我們要保護產權和創新。在我看來,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還是要根據中國的國情,以及是否有利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市場體系,來看待國有企業的問題。

市場經濟的模式全世界沒有一個統一的版本,市場的作用、價格的形成、以及如何保護智慧財產權等等。但是它的經濟結構是有差異的,我說中國的社會從一個貧窮落後的社會已經變成走向非常開放的國家,他有他的歷史原因,經濟上有他自身的特點,千萬不要指望這些由外國來支持。中國如果沒有國有企業和經濟是不可想像的,有一個如何造就充分競爭的局面非常重要。中國構建市場經濟,其中最核心的元素是體現出來國有企業特徵。同時要結合中國的國情,我們也不能說,有一般的規律就否定特殊性,中國是從一個非常嚴格的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這個特點是我們多少年來所必須走的道路,涉及到金融的問題非常多。在這個時代,非常有意思,只要你有一種開放的視野,批判的精神,科學的方法,我們隨時都能找到問題。在這個眾多問題裡面,我曾經講過金融的十大常識。有時候面對政策的變化,我是憂慮多於樂觀。本來我是一個樂觀的人,直到今天,我也不會唉聲嘆氣抱怨這個社會。因為這個社會給我們提供了無限的舞臺,給我們這麼多的機會。有時候我冷靜觀察社會變化,有憂慮,中國的發展壓力巨大,有很多原因。投資不夠、投資沒有信心,我們要分析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投資會下降,特別是民營經濟投資,為什麼消費會有所不足,學者會經常用一些經濟方法,做一些政策建議。有些人說,我們降低存款準備金,要刺激增長。我們可以推行結構性的方法,來阻止經濟下滑的趨勢,我不能說這不正確,但這解決不了問題。經濟的基本趨勢變成這樣不是短期的,肯定有背後的原因,現在人們的預期差異很大,我們還是要創造各種辦法讓人們有信心。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家都很有信心,所以才有人均從過去的不到200美元到現在9000美元,有信心肯定是由於我們採取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措施,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希望。我們要更多思考這方面的問題,因為這些現象會變成金融問題,中國金融的責任巨大。另一方面包容中國經濟所遺留的風險,他還要創造一種機制,從而處於安全狀態,這是金融的責任。金融改革很重要的目標要創造一種非常好的機制,讓風險處於流量,金融體系如果沒有辦法讓金融流動起來,這個體系是落後的。我們研究金融的學者都知道,評判一個金融體系的高低以及先進程度,實際看他的資源配置的效率,更要看分散風險、組合風險化解風險的能力。我們很多思考,一直停留在第一個層面,長時期處於這個狀態,你會發現改革的進程是緩慢的。中國金融的改革也是緩慢的,是不順利的。化解風險,組合風險,實際上是評判金融體系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我們必須要建設一個能夠組合風險的現代金融風險體系。它的內涵非常豐富,我非常高興的看到中央政治局的學習,有兩點比過去對金融的理解要深刻的多。他們把資本市場看成現代金融的樞紐,很多人之前不同意這個看法。我在2000年後,談到過中國金融未來出路在哪裡?這個最近的中央政治局學習會議談到,中國金融的樞紐是朝著什麼方向改革,這就點出了金融改革的方向,是一個很好的提法。後來又過了一個月,我們要構建一個有彈性金融體系,主要是針對風險以及風險過後的再生能力,實際上就給我們未來提出了目標。

如果我們金融學者認真讀一讀每次重要會議一些公報,就能看出來我們政府對很多問題有了新的理解和新的進展,從此能找到一個正確的研究方向。如果還沒找到,只能說你學習不夠,只有認真學習,這才知道中國金融向何處去,才知道怎麼改。否則,就會阻礙了金融方向的發展,是逆規律。

實際上我們處於開放的國家,中國要成為有影響力的國家,是要大踏步開放的,必須要和國際接軌,閉關鎖國是做不到。總書記要實現崛起的中國夢,要堅定不移、大踏步實施改革開放。通過加入WTO後十八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現在有很強的競爭力,所以才有川普那樣的荒謬決定。因為美國政府單方面提高關稅實際上是閉關鎖國的表現,如此世界經濟還怎麼發展,他完全違背了經濟學的常識。國際貿易中的基本理論架構,經濟上我們已經開放了,從經濟的意義上,我們還有一個沒有完成開放。國與國的競爭,你可以說現在製造業是一個支點,這包括高科技,這非常重要,高科技被譽為影響未來的制高點,所以才有中美貿易戰到科技戰,後來再到金融戰。這三個東西都是非常有規律的。貿易戰並不可怕,所有的貿易問題都是可以談判的。如果不可以,就是政治的問題。科技戰是制高點,是未來的爭奪,金融戰是神經系統。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現代製造業是一個點,貿易規模也是,科技也是,但你會發現,最後的競爭是國家的貨幣競爭,我們有一本書誤導了很多人。這是一個國家長期信用的競爭,也會體現到金融的競爭,涉及到資源配置的競爭,分享資源的競爭。

最後你會發現,一個大國,之所以成為大國,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國,本質上不在於有多少核彈頭,也不在於有多少航空母艦,也不在於你的國際貿易排第一或第二,最重要實際上是金融的能力。涉及到他在全球資源配置的戰略,涉及到全球分散風險的能力,這個是要高度認識到他的戰略價值。美國100年的經濟增長,美國有很強的競爭能力,美國經濟長期維持在2%-3%的增長。對於那些相對貧窮的國家的確需要高速增長來快速解決貧窮問題,雖然長期的快速增長可以達到一定的規模,但是他的經濟脆弱性是存在的。因為他沒有辦法,沒有時間消除,我們有時候走的太快,有時候還是要歇歇。如果我們的供給系統跟不上,會帶來很多問題,而我們留下的問題對未來產生重大威脅的因素,要解決消化掉。

一個國家經濟的最後競爭就是金融的競爭。剛才我說了,美國這樣一個成就,當然可以總結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有發達的教育,世界前100高校,美國佔41所。中國要建設現代化的國家,必須建立一大批世界一流高校。我現在是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的理事長,前些年有個大會,主題就是世界一流大學與中國的發展。他們太注重資本了,他們以為有了資本什麼都有了,實際上有了中國一流大學就什麼都有了。重要的還是思想,因為只有先進的思想才能引領未來。之所以重視大學建設,是因為大學有先進的思想,有科學研究,有他的特殊使命——培養人才。培養人才是基本目標,科學研究不是簡單地弄一些比較簡單的模型,推演出道理,如果大學都流行這樣的研究,就不是一流大學。

美國作為今天一個超級大國是因為有美國一流大學,有了一流大學就有一流人才,有了一流人才就有一流創新。什麼叫人才?人才可不是簡單的考試成績,要銘記在心的是,一定是要有創造性的思維,這個排第一位。如果他只是遵從原來的規則,如果技術是相同的,怎麼升級?會思考的人才就是一流的人才。我們要傾聽年輕一代的想法,我對教育有越來越多的思考了。我們要在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國家,2050年要實現強國,如同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中,深圳之所以有深圳,是因為那個時代解放思想,人們實事求是。正是因為這個,我們闖入很多無人區,不克服那些無人區,怎麼實現強國夢想,去開創一個又一個偉大事業。我們要需要更多的有先進的思考,有創新精神的,能夠把握未來的人才。美國的這樣一個成功,我們要學習的,要研究。我們還是個人均GDP為9000元的國家,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還需要3-5年。我們要研究那些發達國家怎麼發達起來,要研究那些低速增長的國家是怎麼高速發展起來的,還要研究很多新型經濟體為什麼沒有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這些面臨的問題都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如果我們自滿,自以為是,不謙虛,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不容易的,即使跨越了也會退回來。巴西,阿根廷就是個案例,他們曾經是一個高速發展的國家,他們始終跨越不了這個陷阱,這其中的道理是人才跟不上,有什麼東西約束了他。我去過巴西,看看他為什麼跨越不了這個陷阱,南美人個個都很陽光,生活很簡單,曬曬太陽就可以了,教育也不怎麼發達,沒有多少雄心。中國人不能這樣,總書記講,中國要崛起,要成為高速增長國家,而且要向更高的目標挺進,教育和人才很重要,虛心學習很重要,要堅持四個自信。我們是有道理的,哪個國家過去40年把14億人從貧窮走到小康,但自信並不等於自滿。如果是這樣,那就是故步自封,所以要自信也要學習。有一個是很多人忽視,美國金融的價值對金融的崛起所起到的重要意義,美國的金融的核心作用在哪裡?以前美元是霸權貨幣,但現在有些國家正在去美元化,這是因為美國變成一個高度不確定的政府,所以大家都希望人民幣應該崛起,應該開放。

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金融的作用對於美國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是需要研究的。美元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國際貨幣,美國的金融市場仍然是重要的,這兩點,我們還不能懷疑。有可能未來會走下坡路,美國的金融非常發達,它把高科技變成新型產業,加快了科技到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轉型,美國的金融作用不僅僅在美元。美國金融創新是很務實的,都是圍繞著實體經濟和需求進行一系列的創新,從而推動了整個金融的體系的改革,金融創新和金融風險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不敢提,就看你背後提的問題是什麼?

不要以為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只是提供融資服務,但更重要是提高全社會的風險分散機制和財富組合的機制。要完成金融服務,前提要推動金融改革,它也有兩種途徑,一是要提高金融服務,二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就是金融創新,這裡面就談到,這個中國金融開放怎麼走下去,我今天不講,我有幾句話概況:一是改革金融風險,提升金融安全,第二,來自於科技,重構提高金融的效率,而且提供多樣性對於融資的自由選擇,這些都是我們改革的重點。要發展資本市場,改善金融的市場結構,提升金融的流動性,這句話背後都有內容。除此之外,如果是金融內部改革可圈可點的話,中國金融開放還是過度猶豫,我們採取謹慎的態度可以理解的,我們的GDP超過90萬億人民幣,市場化如此之高,可是我們的金融開放並沒有有效的推行,並沒有達到既定的目標。金融開放有兩個重要指標,人民幣是不是可以自由交易的貨幣,是不是實現了國際化。國際化的前提是人民幣可以自由交易。在這個方面沒有完成,我們是走走停停,採取的是試錯的改革。之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都表明我們是試錯漸進式的措施,實在是提醒我們中國金融的體系很差,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但是我們基礎設施跟不上,完全忽略了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樣的話金融的開放會帶來很大的麻煩。什麼是金融建設的基礎設施?這要圍繞著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這樣一個目標,乃至於實現國際金融中心,如果承受不起,趕緊要補短板,過程中短板太多。歸結起來,實現金融開放需要把金融的五個基礎設施建設好:

第一,完善國家法律體系,包括金融法律體系。我們金融要開放沒有法制的穩定,國際化,與時俱進,那這個開放怎麼可能。這些年在不斷完善我們的法制,要達到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包括法的特徵和結構都是完善的。

第二,提高國家的法治能力和法治水平。你執行法制的能力和水平。執行能力很差,我們的資本市場規則,法律體系非常完善,但是執行起來很差。虛假信息披露,處罰很輕,這樣執法是在縱容人們犯罪。這種法的水平是低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奇怪的現象,金融法律水平低,法治能力也低。

第三,提高市場信用體系和信用能力。我們的信用系統很差,連一個像樣的評估機構都沒有,本來債券的定價和信用能力相關,這個都沒有,個個都是3A級。有段時間我看到天天在喊口號,就是說你根據你已有的信息,給社會進行定價投資。

第四,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可預期性。我們的政策缺乏連續性,昨天是一個政策,今天是一個政策,掉頭掉得太快了,金融的開放最重要是信心和預期。所以政策要有連續性,政策要對頭,保持連續性。

第五,提高人民對國家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所有中國人要對我們國家充滿了信心,這也是金融開放的基本前提,你要讓他自願在這裡,在這片熱土去經營。四十年前,中國人吃不飽飯,都挺過來的,現在我們要相信中國共產黨,相信它能找到正確的路線,能找到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所以學者專家不要胡說。初心使命很重要,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初心使命最重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就是初心。人民怎麼才有幸福感、安全感,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這個幸福感就出來了。

這些基礎設施非常重要,是我們整個中國金融開放的應該大力建設的基礎設施。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構建全球金融中心一定是我們的目標。我相信,中國開放之後,如果我們加強了那五個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金融開放包括構建國際金融中心應該說很大的可能性是和日本接近的,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國。但是如果前面五個基礎設施不做好,政策就難以想像,加強金融開放的基礎設施是金融開放的前提。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2020觀察家金融峰會」吳曉求:中國金融進步的力量在哪裡
    這實際著呼喚著中國金融要進行深度的改革,這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核心是科技創新,是著眼於未來,是提高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競爭力,要滿足全社會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吳曉求認為,金融本質上是一種供給,它的目標就是要滿足各種金融需求,滿足不了就要改革。
  • 黃益平:數字金融能夠真正實現普惠金融但必須保證公平競爭
    今日,「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在北京召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會上表示,進入的門檻要永遠是打開的,不管今天是做什麼業務,信貸、做保險、做投資,不能自己設置壁壘,不讓其他人進來,這是不可以的。但是如果是在一個公開市場上公平競爭,千萬不要去想把它打成三個公司,五個公司,將來就有競爭了,這個恰恰把我們數字金融和數字經濟的一些優勢給滅掉了。
  •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未來金融競爭的關鍵在於金融科技創新
    10月30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主辦,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營業管理部承辦的「2020金融科技創新成都峰會」在成都中國西部博覽城舉行。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峰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李偉指出,未來金融競爭的關鍵在於金融科技創新。
  • 北大國發院黃益平:數字貨幣或成金融競爭終極戰場
    12月8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解釋說,廣義的數字貨幣應該包含更為廣泛的功能,就是貨幣的支付、計價和儲值三大功能。中國央行會不會成為全球首家正式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 【智庫思享】吳曉求:有生命力、競爭力的金融,一定是關注未來的
    文|吳曉求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在日前召開的2020年亞布力論壇第二十屆年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金融學一級教授、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作了主題演講。他在闡述「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金融體系」,特別強調了金融創新的價值,也強調了監管變革和進步的重要性。
  • 金融科技平臺輸出:競爭戰略下彈出的二向箔
    一方面是FinTech的信心滿滿、氣貫如虹,另一方面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彷徨失措、節節敗退,尤其在2016年年底至2017年上半年間「取代論」一度成為主流。但事實上問題沒有那麼簡單,流量、算法時代的媒體聚光燈會過度放大優勢和缺點。
  • 範文仲: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決定國家的核心金融競爭力
    來源:經濟日報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範文仲19日在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表示,當前,我們正處於信息革命時期,數據和信息成為社會核心經濟資源,搜集、處理、應用數據和信息的平臺,將構成核心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決定國家的核心金融競爭力。
  • 科技公司和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只是第一場戰役
    圍繞霸權的三場戰役 科技公司與現有金融機構 第一場戰役是科技公司和現有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 這裡的科技公司特指以亞馬遜、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巨頭以及新興的高科技企業。
  • 白騎士高管跳槽金融壹帳通致雙方對簿公堂:法院判決二者屬同業競爭...
    近日,據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二審民事判決書披露,法院終審判決,深圳白騎士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白騎士」)與上海壹帳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壹帳通」)存在同業競爭關係,李昕違反了競業限制義務。
  • 郭雲濤:國際競爭呈現新特徵
    原標題:國際競爭呈現新特徵(刷新見解)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顯現,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對國際競爭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不斷深化,改變了國際競爭的內涵和具體形態,國際競爭呈現一些新特徵。
  • 全能銀行:金融利維坦能否提升國家金融能力?
    ——《趙建:全牌照不一定代表全能,要重視國家金融能力建設》目錄一、金融結構變遷與新舊動能轉換二、全能銀行的優劣比較:以德國為例三、國際金融競爭與國家金融能力四、中國金融發展的瓶頸與再深化其中,美國經濟學家戈德史密斯通過分析35 個國家的歷史數據,研究了樣本國家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的有關問題,指出一個國家的金融系統主要由金融工具、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結構組成,這些都對經濟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
  •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2018年金融EMBA招生簡章
    她依託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的管理與金融學科,雲集國內外一流的教授資源和金融業界的專家資源,結合中國高層金融管理人才需求的現狀,為中國高級金融管理人員學習先進的金融管理理論和思想,提升個人戰略素質、拓展精英人脈,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致力於培養一批具有全球化視野、戰略化眼光能力的本土化金融精英。
  • 吳曉求:中國資本市場要進行結構性改革 特別要推動債券市場發展
    首先,吳曉求教授回顧了國家4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程,他認為,我們國家正在走向大國金融的建立和世界金融舞臺的中心。為此,他圍繞主題提出了幾個重要的觀點:第一,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推動了我們國家新的金融業態也在迅速的形成。
  • 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江西資本市場發展有新氣象新變化
    著名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作主旨演講(邱業成、記者王祺拍攝)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焦俊傑報導:12月26日,由江西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江西日報社主辦,大江網(中國江西網)、信息日報、大江新聞客戶端承辦的「聚焦映山紅行動·致敬資本市場30年」2020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南昌舉行
  • 科技博弈與金融創新|邱牧遠:科技博弈背景下金融支持高科技產業政策
    大國博弈背景下科技成為重要的競爭焦點。 導語全球價值鏈正處於新一輪重構當中,大國競爭的焦點正在由經貿領域轉向科技領域。誰能在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上佔領制高點,誰就能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優勢位置。在此背景下,金融業要直面產業創新的新形勢和挑戰,繼續在投融資領域發揮關鍵支撐作用。本文對金融支持高科技產業科技創新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 中國科學院吳朝暉:金融科技作為金融發展核心要素的三大特徵
    不久前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高校應努力成為金融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為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的天然結合點,高校是金融科技的「創新策源地」,將為金融科技關鍵突破提供原始動力。
  • 殷劍峰:非銀行金融部門的崛起 金融創新的結果
    無論是銀行,還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其基本功能都是期限和風險的轉換,因此,一個問題就是:後者的發展究竟是替代了前者的功能,還是成為前者功能的補充?在其他國家,如美國,非銀行金融機構往往成為銀行的競爭對手,並迫使銀行遭遇「脫媒」危機。但是,從我國的情況看,儘管兩類機構間存在競爭性,但互補性表現得更加顯著。
  • 鄭州大學商學院金融碩士專業2021考研的秘密都在這裡了
    鄭州大學金融碩士立足「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的金融學基礎,高起點、高標準地進行金融領域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是國家中部地區金融人才的培養高地。三、培養目標面向國內外金融機構、企業、中介機構等相關領域,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充分了解金融理論與金融市場規律,適應金融發展需要,系統掌握金融學理論基礎、金融分析工具與金融交易技術、金融產品設計與定價方法、金融風險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富有創新和進取精神,具有較強的解決金融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
  • 網際網路金融是正在進行的帕累託改進
    2月28日,我以媒體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龍永圖先生主持的《論道》電視節目,討論網際網路金融。《論道》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教授作為嘉賓。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對網際網路金融討論的深入程度超出我的預期,我暫且將我聽到的有價值的信息作下分享,順便更全面地分享自己對互聯金融的看法。
  • 「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2020年觀察家金融峰會圓滿落幕
    值此重要的窗口,國家多次強調要因時因勢作出決策部署,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作為歷史轉折窗口期的重要參與者,金融機構需要明確自身定位,堅持推動改革,深化開放增強定力。上午,浦發銀行(600000,股吧)行長、上海信託董事長潘衛東以及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馮氏講席教授陳志武一起帶領與會嘉賓共同探討目前國內宏觀形式與未來發展之路,助力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