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思享】吳曉求:有生命力、競爭力的金融,一定是關注未來的

2020-12-10 中國網

文|吳曉求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

在日前召開的2020年亞布力論壇第二十屆年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金融學一級教授、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作了主題演講。他在闡述「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金融體系」,特別強調了金融創新的價值,也強調了監管變革和進步的重要性。

以下為演講全文:

對於當前的一些熱點,如果我是一個經濟學教授,我可以迴避;如果我是一個金融從業者,也可以迴避。但我作為一個金融學教授,如果迴避就是逃避責任。我們要從基本良知出發,去評判一些金融的基本問題。

在當前的中國,尊重常識變得非常重要,尊重金融的規律和趨勢非常重要。如果背離常識,背離金融發展的基本趨勢,將嚴重阻礙中國金融的改革和發展,也會嚴重影響中國「到2035年成為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目標的實現,因為金融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推動金融變革的重要力量

從金融學原理看,金融有六大功能:

第一,融資功能。

第二,風險配置。通過金融資源孵化高新技術、新產品,這個轉變過程有巨大風險,金融要其中的承擔風險,新技術才能變成新產業、新產品,也叫風險資本業態。

第三,財富管理功能,它要為社會提供可以自由選擇、自由組合的資產池。

第四,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清算體系,推動經濟的高質量、高效率發展。

第五,激勵機制。

第六,通過信息發布,引導資金、資本的合理流動。

在不同金融體系下,這些功能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在相對落後的金融體系下,人們往往把資源配置中的債務融資看得非常重要,而且是把銀行的債務融資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但現代金融體系顯而易見,這些融資的功能順序和結構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三種力量在推動金融功能和效率的變革。

第一種是改革的力量,主要基於脫媒的市場化,金融脫媒是一個基本趨勢。所謂脫媒,就是在市場化的經濟體制中,金融需求的多樣性出現了,有一些金融需求的實現是需要去中介化的,是要通過市場來完成的。脫媒的結果,就是金融市場發展,特別是資本市場發展,它會有利於資產多樣性、業態多樣性的出現,會更好地滿足金融多樣性的需求。

不要以為這個社會只有一種需求——融資需求。隨著經濟發展、收入水平提高,人們對財富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高科技企業對於風險資本的渴求也越來越強烈,便捷、有效、安全的支付業態越來越迫切,這些都是他們所需要的。

所以,基於脫媒的市場發展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元素,我們要高度地認識到市場發展的重要性,不要讓中國金融回歸到單一業態的金融體系中,以為那種金融風險可控,實際不然。

傳統的金融體系雖然業態單一,但是它的風險是純量化的,沒有流動起來。金融最大的特點是要讓風險流動起來,才可以配置,金融才安全。一旦一種金融機制讓風險純量化之後,這個金融看似很美,實則問題很大。推動金融脫媒的原因就在於此,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金融創新的四個方面

為了實現上述功能以及功能的效力,金融業必須創新。如果沒有創新,中國金融就沒有發展、沒有未來。這裡說的創新主要是四點:

第一,技術創新。中國金融之所以有今天,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技術創新,在於技術對金融的重構和顛覆,它徹底改變了中國金融的業態,使得中國金融業態出現了多樣性,從而才提高金融的效率。

金融效率的提升只有通過科技的促進才可以完成,我說的金融效率是金融的服務面、普惠性。傳統金融、大金融只是服務大企業,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基本方向,是要讓中小微企業、中低收入階層得到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這要依靠技術,因為技術可以破除傳統金融的邊界約束。

所以,以網際網路為平臺的金融業態(包括網貸),做出了巨大貢獻,它讓小微企業也得到了金融服務,雖然它的成本可能會高一些,但這是一種市場需求。普惠金融核心在普,其次在惠,不要顛倒了。不要隨便地給一種新的金融業態就扣上了高利貸的帽子,高利貸是有標準的。技術創新突破了傳統金融的時空約束,極大地便利了傳統金融的長尾客戶,讓那些很長很長「尾巴」的客戶獲得了金融服務,這就是中國金融的進步所在,看不到這一點就看不到金融的未來。

第二,業態創新。因為人們的需求不一樣,信用、成本和所承擔的風險也不一樣。所以,只有多元化的金融業態,才能滿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不要試圖讓金融業態走向單一的傳統模式之中。

有一句話說得很對——所有的金融活動都要納入監管之中。但問題的關鍵是,面對不同金融的業態,必須制定一個與多元化、多樣性金融業態相匹配的金融監管準則,因為他們的風險形成機制不同,風險來源不同,風險結構不同,所以要制定相適應的金融監管準則。

第三,監管創新。基於市場化技術的重構以及開放,中國金融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所以監管的制度、機制、準則都應該適時調整。我們不可以用一種監管準則,對待所有的金融活動。推動中國金融監管理念和制度的改革,也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重點所在。

第四,開放創新。開放的核心目標是國際化。在上述力量促進下,中國金融將會發生巨大變化。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金融體系?

第一,高效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不是龐氏騙局的金融。當然,什麼叫「實體經濟」,需要認真研究。鋼鐵、水泥是實體經濟,高科技企業雖然還處在idea階段,它也是實體企業,也是實體經濟,而是更重要的實體經濟。對於實體經濟,一定要動態地看,不要以為風險資本投那些企業就是脫實向虛,它今天看起來是虛,但卻是未來的實。金融的核心是要關注未來,一個有生命力、競爭力的金融,一定是關注未來的。

第二,普惠性金融。一定要讓中小微企業、中低收入階層能夠得到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和財富管理服務。

第三,便捷、安全的支付體系。我看到一些報導,說要採取一些辦法,代替目前幾個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如果那些辦法能夠更安全、便捷,成本更低,當然沒問題。可是,如果它們並不是特別安全,成本也不是很低,就需要重新思考。老百姓喜歡的東西,一定是好的東西。支付寶也好,微信支付也好,連我都喜歡了。我感覺卡挺煩的,我現在身上沒有一張卡,讓我回到卡支付的時代,回不去了。讓我回到現金支付的時代,更回不去了,我口袋裡裝不下那麼多錢,既不安全,也不方便。我想這是基本方向、基本規律。

第四,創新變革的金融。要追求創新,追求變革,不滿足於現狀。

第五,功能多元的金融。不僅是融資功能,還有更多豐富的功能,特別是財富管理。

第六,著眼於未來的金融。

第七,不斷變革、不斷進步的金融監管。


相關焦點

  • 「2020觀察家金融峰會」吳曉求:中國金融進步的力量在哪裡
    這實際著呼喚著中國金融要進行深度的改革,這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核心是科技創新,是著眼於未來,是提高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競爭力,要滿足全社會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吳曉求認為,金融本質上是一種供給,它的目標就是要滿足各種金融需求,滿足不了就要改革。
  • 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江西資本市場發展有新氣象新變化
    著名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作主旨演講(邱業成、記者王祺拍攝)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焦俊傑報導:12月26日,由江西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江西日報社主辦,大江網(中國江西網)、信息日報、大江新聞客戶端承辦的「聚焦映山紅行動·致敬資本市場30年」2020江西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南昌舉行
  • 時評|金融科技監管水平關乎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競爭力
    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金融科技的發展水平,這一點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但是,為何把金融科技的監管水平置於如此重要的地位,甚至認為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長期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筆者試圖做出梳理,進而呼籲重視金融科技的監管問題。
  • 吳曉求:國家金融間的競爭歸結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競爭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11月17日消息,第三屆贛江金融高端論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與風險防範」於11月17日於南昌江西財經大學舉行。吳曉求教授發表題為「中國金融如何走開放之路?」的主旨演講。他認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只有通過不斷的金融創新來解決和實現。因此國家金融之間的競爭歸結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競爭。
  • 吳曉求:中國資本市場要進行結構性改革 特別要推動債券市場發展
    他認為需要用制度設計來實現;第四如何構建大國金融,吳曉求教授認為大國金融的標誌是功能的強大、高度的市場化和國際化,而這樣一個強大的大國金融的基石是資本市場。還有就是要有強大的財富管理和風險管理的功能,因此,要互換中國金融業的改革與開放。
  • 範文仲: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決定國家的核心金融競爭力
    來源:經濟日報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範文仲19日在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表示,當前,我們正處於信息革命時期,數據和信息成為社會核心經濟資源,搜集、處理、應用數據和信息的平臺,將構成核心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決定國家的核心金融競爭力。
  • 吳曉求:中國經濟要處理好「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關係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發表演講。主辦方供圖中新網成都8月21日電(單鵬)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20日晚在參加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成都東部新區專場活動時表示,中國經濟從「國際大循環」走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時,要處理好「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關係。
  • 微財榮膺「2020卓越競爭力金融科技影響力企業」
    2020年11月23日,由《中國經營報》和中經未來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周盛大開幕。本屆年會周覆蓋多個行業,深入分析2021年中國經濟將迎來的機遇和挑戰,助推各行各業在變量之中尋找新的契機,突破商業邊界,激蕩創新思維,求索未來發展之道!
  • 【智庫思享】周小川: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與度量
    實際上,我們需要找到另一個中間變量,比如某一觀察對象的顏色,它和欲測量的高溫之間有一定的數學關係,或者說是一種映射關係。這種映射關係如果是一一對應且穩定的,測試中間變量就能得出對高溫的度量。但這種一一映射關係是否穩定,是否在某些條件下會發生變化,值得關注。因為如果因條件變化使映射關係不穩定,這個對高溫的測試就不準了。
  • 中國博士(後)創新中心落戶中國智庫創新科學園
    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 【智庫思享】周小川:數位化時代貨幣與支付的演進原則
    數字人民幣的研發、試點,和未來可能的推廣,驅動因素是什麼?發展機遇是什麼?這也是業界最為關注的幾個焦點問題。對此,周小川也表達了他的看法。第一,動力主要來源於需求方,包括不斷改善支付系統,特別是零售支付系統的效率需求,還有降低成本、提升便利性,更好地服務於用戶。當然,這也給技術不斷進步提供了可能,技術創新方也會推銷自己的技術,但還是以需求方為主。
  • 中國各省區塊鏈政策競爭力指數TOP10
    此前,鏈塔智庫發布過系列文章「中國區塊鏈50城」,通過掃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政府區塊鏈政策及支持力度、區塊鏈投融資事件、區塊鏈創業企業名錄等多個維度展現該城市區塊鏈整體布局,以及該城市區塊鏈創業活躍度,最終展示一座城市區塊鏈競爭力。今年,隨著「國家隊」政策的不斷進入,各省市對區塊政策鏈持續加碼,區塊鏈政策競爭力的影響將越來越重要。
  • 大象起舞關注大金融板塊
    雖然近日大盤出現一定幅度反彈,但仍受阻於前期高點的壓制。有分析指出,隨著前期部分不確定因素逐漸明朗,大盤脫離箱體底部開始反彈,但在未能有效突破前,行情仍將以震蕩方式進行演繹。在此背景之下,投資者可關注處於估值窪地,進可攻、退可守的大金融板塊。對於近日表現搶眼的銀行股,興業證券分析指出,銀行股大漲主要受到經濟回暖與估值修復雙重因素驅動。
  • 「思享杯」第二屆北京殘疾青年融合創業大賽成功舉行
    12月28日,「思享杯」第二屆北京殘疾青年融合創業大賽決賽在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成功舉行。本次大賽由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共青團北京市委四家單位主辦,由北京市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就業服務中心、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北京百仁慈愛公益基金會等多家單位共同承辦,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思享無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大力支持和贊助。
  • 宜信普惠:金融科技鑄造美好未來
    近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西南財經大學、美國道富銀行等聯合主辦的「國際金融科技論壇」在成都盛大召開。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創始人、CEO唐寧作為企業家代表受邀出席,與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全球金融界的專家、政界領導一起,共議金融開放的市場機遇與挑戰,探討金融科技推動金融市場改革的路徑、金融科技的現狀及未來。
  • 喧囂之後,金融科技的未來在哪裡?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告訴《金融時報》記者,金融科技發展對金融業的首要貢獻是提高核心競爭力,更有效地促進市場效率的提高,提升金融市場定價機制的合理性。伴隨金融體系的日趨成熟,相關部門對普惠金融的創新抱有更多的包容,監管更加完善,再加上新一輪技術發展浪潮,也為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開了空間。
  • 「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2020年觀察家金融峰會圓滿落幕
    上午,浦發銀行(600000,股吧)行長、上海信託董事長潘衛東以及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馮氏講席教授陳志武一起帶領與會嘉賓共同探討目前國內宏觀形式與未來發展之路,助力金融改革。
  • 【智庫思享】王永鋒:用未來眼光與理性約束去開發人工智慧
    在影視領域,近年來的流行作品,如《星球大戰》《終結者》《黑鏡》《西部世界》也都是以人工智慧為主題,是人們對該話題的關注及情緒的另一種投射。對於人工智慧,大眾估計都不那麼陌生。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 網際網路金融是正在進行的帕累託改進
    2月28日,我以媒體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龍永圖先生主持的《論道》電視節目,討論網際網路金融。《論道》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教授作為嘉賓。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對網際網路金融討論的深入程度超出我的預期,我暫且將我聽到的有價值的信息作下分享,順便更全面地分享自己對互聯金融的看法。
  • 專家:推進綠色金融發展 關注綠色產業領域投資機會
    而促進創造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價值的可持續投資,可持續金融應是發展方向,其中包括既有正面的財務回報,又有可量化的社會影響力的影響力投資。 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綠金院學術委員會聯合主席馬駿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及未來十年的規劃中,每個行業都需要有更加明確的低碳化、去碳化戰略,其中涉及能源行業,更要特別重視「去煤化」這一全球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