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是正在進行的帕累託改進

2020-12-04 虎嗅APP

2月28日,我以媒體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龍永圖先生主持的《論道》電視節目,討論網際網路金融。《論道》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教授作為嘉賓。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對網際網路金融討論的深入程度超出我的預期,我暫且將我聽到的有價值的信息作下分享,順便更全面地分享自己對互聯金融的看法。因為有教授在,所以高屋建瓴的同時有點理論化;另外,我想儘量將有價值的信息包括進來,內容比較發散,希望各位看官多包涵。


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線


吳教授認為,網際網路金融有兩個前提,即一是基於網際網路平臺,二必須是一種金融產品或者說提供某種金融的功能。而金融系統具有六項基本功能,即:跨期、跨區域、跨行業的資源配置;提供支付、清算和結算;提供管理風險的方法和機制;提供價格信息;儲備資源和所有權分割;創造激勵機制。目前網際網路金融已經提供其中四種功能,也即是互聯金融的四條產品線:快捷、低成本和安全的支付系統、服務更廣大人群的理財服務、服務更廣大企業和個人的信貸服務和金融產品的銷售渠道。


所謂的支付功能以支付寶為代表,餘額寶之所以一夜之間崛起跟它支付寶已經積累了4億多用戶,建立了這些用戶對支付寶的信任有直接關係——餘額寶的用戶早就跟支付寶發生金錢往來了。這也是為什麼今年過年的微信紅包讓馬雲感到緊張,這個產品也讓大量微信用戶與微信產生金錢關係了——此前儘管微信提醒不下於三次,讓我關聯自己的銀行卡,我都無動於衷,但紅包這個事之後,我立刻就關聯了。理財服務以餘額寶為代表,不再說了;企業和個人信貸,以阿里貸為代表;至於銷售渠道,微信、百度、阿里都是不輸過任何一家銀行的大渠道,不信,讓我們拭目以待!


普惠金融與社會融資成本


傳統的金融公司是典型的嫌貧愛富,主要服務於大企業和富裕人群,其基本的假設前提是:富人或者大企業更有信用,而窮人和中小企業信用則低。但吳教授認為傳統金融機構的這個假設並不一定成立,其實有不少富人和大企業並不見有很好的信用,而窮人和中小企業卻非常講信用。不信:我們去看看北京某家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融資上百億,銀行貸款數百億,但卻連年虧損。再看看那些中國福布斯首富們做生意的法門,其中有的已經淪成為階下囚。


而這種嫌貧愛富也違背普惠金融理念:即金融要有效、全方位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實際上就是讓所有老百姓和企業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網際網路金融顯然彌補了傳統金融不為窮人和中小企業服務的缺陷。比如,比銀行存款收益更高的銀行理財產品是5萬元起售,比理財產品收益更高的信託產品是100萬起售。但餘額寶則沒有這種門檻限制。銀行貸款喜歡壘大戶,而網際網路金融通過對過往交易紀錄的大數據分析,形成一種新的信用評價系統,降低了信用評估成本,從而使得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成為有利可圖的生意。


網際網路金融特別是餘額寶橫空出世,在讓銀行存款沒有5萬塊的「屌絲」們在理財上實現了逆襲的同時,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其中最嚴厲的指責便是提高了社會融資成本。即將上任央行研究局長、廣東金融學院院長陸磊最近在《新世紀》周刊發表了《普惠金融的悖論》的文章,他說:


「可見,普惠金融的悖論在於,在當前融資機制下,要照顧中小微型企業,則必須壓低公眾的資金回報;要提高公眾投資收益,則金融資源壘大戶、非普惠性問題將更突出。上述悖論的直觀體現是,網際網路金融崛起、存款搬家和銀行體系流動性緊張、銀行間市場利率飆漲、銀行追逐高回報(當然也是高泡沫高風險)、客戶、實體經濟部門資金鍊緊繃。」


應該說,陸院長將這兩年的「銀行體系流動性緊張、銀行間市場利率飆漲、銀行追逐高回報」的原因歸到網際網路金融頭上是毫無根據的,網際網路金融真正對傳統金融機構產生一點衝擊是在餘額寶推出之後的事,而餘額寶是什麼時候推出的呢?去年6月份。而陸院長所說的現象都是發生於在此之前:好幾年前,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就突破了10個百分點;而今年頻頻告急的信託產品也是幾年前從銀行體系逐步轉移出來的,因此銀行早就在追逐高風險資產。吳曉求教授也指出,中國這幾年貸款利率上升是因為實際經濟較為困難的客觀因素造成的,與當下如火如荼的網際網路金融沒有太大的關聯。另外,放開了貸款利率管制,我覺得也是導致貸款利率上升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過,網際網路金融確實會起到推高銀行存款成本的效果,長期看,也可能進一步推高銀行對企業的貸款利率。僅僅從這一點來說,銀行的挑戰是蠻大的:如果貸款利率太高,優質企業就不會通過銀行進行間接融資,而會到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比如發債、發股。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百度在海外發債的利率,5年期的僅2.25%,10年期的僅3.5%。這樣銀行就被逼著去做中小企業,因為再也沒有質優的「大戶」可壘了。這其實也逼迫銀行回歸其本質,即管理風險,顯然這需要銀行練內功,建立起健全有效的風險評估系統和風險定價機制。簡單說,銀行這個活不再像以前那麼好幹了,或者說更難幹了。


那麼,網際網路金融提高了銀行的資金成本,然後進一步推高社會融資成本會不會導致實體經濟緊縮,從而危及中國整體經濟呢?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第一個角度就從普惠金融的理念,中國實際存款管制,實際上是犧牲了銀行「屌絲」客戶的利益,以此換得銀行對大客戶較低的貸款利率。而網際網路金融促進了存款利率市場化,顯然提高了銀行「屌絲」用戶獲得的利益。


第二個角度,中國信貸市場有個雙軌制的說法,但我認為實際上存在著三軌制甚至是四軌制,即中國實際上存在至少四種貸款利率:第一種是低於8%的基準貸款利率,即官方貸款利率;第二種企業通過銀行理財產品拿到的資金利率,在8%到12%;第三種是企業通過信託拿到的資金利率,在10%~15%;第四種是民間借貸,高於15%。正如我在上面指出的,如果資金成本太高,優質企業就不會選擇銀行這種間接融資渠道來融資,這會促使中國產生一個發達的債券和股權融資市場,直接表現就是企業債越來越多、上市公司也越來越多。如果我說的這種情境真的發生的話,相信目前中國的企業債的規模將會是現在的數十倍甚至數百上千倍,而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的結構也會發生根本的改變——即債券投資者會壯大,不僅有垃圾股投資者,還有垃圾債投資者,後者總體的業績,我鬥膽預測將會遠好於前者(別太當真哈)。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就會按照市場化的更高的貸款利率給中小企業放貸,而這些企業目前承受的利率大多就超過10%,因此,銀行貸款利率的提高究竟是推高降低了社會融資成本學還真不一定。


經濟學上有一個帕累託改進的概念【帕累託改進(PARETO IMPROVEMENT)是以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Vil-fredoPareto)命名的,並基於帕累託最優(PARE-TOEFFICIENCY)基礎之上。帕累託最優是指在不減少一方福利的情況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帕累託改進是指在不減少一方的福利時,通過改變現有的資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帕累託改進可以在資源閒置或市場失效的情況下實現】,能力圈(微信號:AbilityCircle)認為目前由網際網路金融推動的存款利率市場化過程肯定是帕累託改進的過程:首先,它提高了廣大銀行低收入用戶的利益;其次,它迫使銀行更多地服務於廣大中小企業,這不僅不會提高這些企業的融資成本,反而有可能還會降低它們的融資成本;第三,它促使中國誕生一個更加發達的直接融資資本市場,優質企業有了這個直接融資的渠道,融資成本也不一定會上升。此時,資本市場才真正起到了讓低成本的社會資本流向優質企業的作用,也使得社會資本的分配優化,將提高整體金融和經濟效率。


這當然是一個美好的前景,它要求我們的證券市場發生根本的改變,即真正市場化,只要一家企業能說服投資者,募集得到足夠的資本,而且願意將自己的財務狀況透明化,就讓它上市融資或者發債融資,管它盈不盈利、盈利多少年幹什麼呢?管它商業模式可不可持續幹什麼呢?一切交給市場、交給投資者來判斷。但是如果公司財務作假、虛假披露,則嚴懲,不能判個兩、三年了事。只要證實上市造假的,公司實際控制人判無期徒刑,證實業績造假的判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同時,在證券市場推行集體訴訟制度,提高違法成本。


老百姓應該關注什麼


因為是一檔電視節目,我特意想了下普通老百姓對網際網路金融應該知道些什麼。總體上,對於老百姓來說,金融產品無非關注三點:安全、便捷和收益。


在便捷性上,網際網路金融產品做到了極致,無論是購買、贖回、使用都非常方便。


至於收益,目前顯然很高,無論是餘額寶還是百度百發這些活期產品經常達到年化回報率6%。不過,我想提醒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麼高的回報率肯定不可持續。網際網路公司其實並不提供金融產品,這些產品還是由傳統的金融機構提供的,我不相信,基金加上網際網路,投資收益率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因此,老百姓要做好收益率降低的準備。


安全有幾個層面:一是投資收益的安全性,類似餘額寶這樣的理財產品本質上是貨幣基金,風險雖然低但也並不是完全無風險,甚至本金也不是完全無風險,對這一點我認為用戶認知應該是不夠的。網際網路理財產品面臨與基金理財一樣的風險,即當收益率下降,基金持有人大量贖回,基金出現淨流出,此時會面臨流動性風險,即出現所謂的投資人爭相逃離的擠兌事件——我這並不是危言聳聽,類似的情況在美國貨幣基金確實發生過。目前,網際網路理財產品處於淨流入階段,一旦出現前述淨流出的情況,大家又都是「T+0」模式,此時會出現墊付資金的情況,這種墊付也有無法兌現的風險。


二是帳戶安全,這個我沒有太多發言權,技術專家更權威;三是個人信息安全,即如何防止個人的金融信息洩露,個人隱私如何保證。


銀行現在也推出了類似餘額寶的理財產品,安全性是銀行的優勢,收益基本也能做到與餘額寶等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相一致——畢竟後面都是基金提供的產品,但是銀行產品能否在便捷性上與餘額寶這樣的網際網路產品比肩才是關鍵。在解決了以上三點之後,營銷對銀行也是一大挑戰。


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


關於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現在討論也很多,吳曉求教授在節目中提到網際網路金融都是平臺型的,跨行業的。其實跨行業並不是網際網路金融獨有的事,因為中國金融行業混業經營十幾年前就開始了,而現在則蔚然成風,大型金融機構幾乎都是混業經營。此時,我們原來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本身需要改進,而這種混業經營趨勢對監管提出的新要求並不是網際網路金融帶來的,更不是網際網路金融所獨有的。


認識到我們的監管體系本身對傳統金融機構的監管存在上述問題之後,我們再來分析網際網路金融與傳統金融究竟有什麼不同的特點,需要哪些特殊的監管,這才是客觀的態度。至於互聯金融的特點,無非就是虛擬的、數位化的、發展速度快等,個人覺得這裡面安全和隱私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兩點。


吳教授對網際網路金融監管提出了兩條底線:即不能成為非法融資的平臺,即資金使用方向不明、沒有監管;不能成為龐氏騙局的融資平臺,即通過借新債還舊債過日子。對吳教授的這個「底線思維」我舉雙手贊成。


網際網路金融對金融業的影響


網際網路金融究竟會不會顛覆金融業?我的答案是不會,但它可能改變行業格局,比如像天弘基金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小基金公司,藉助餘額寶,一年不到就成為行業老大,實現了「屌絲」逆襲。類似的事情在證券業、銀行業、保險業也可能發生,而且有些正在發生。


但是,金融業的本質商業模式並不會發生改變,這與網際網路行業對媒體業的衝擊有很大的不同。傳統媒體行業的商業模式是被網際網路顛覆了,無論是受眾還是內容的生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媒體生意註定要萎縮,雖然並不會徹底消亡。而金融服務的需求並沒有本質的變化,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本質也沒有發生改變,比如前面提到的金融的6大功能,並沒有被網際網路顛覆,但是網際網路確實可以提高金融機構提供這些服務的效率,如我們所看到的,它可以使更廣大的群體獲得更好的金融服務。


最後是廣告時間。雖然我認為這篇文章比電視節目裡的內容更加深入全面,但總是難免有人吃了雞蛋還要去查找那隻給他下蛋的母雞,因此,還是要將這一期《論道》節目播出時間廣播一下:


首播:貴州衛視  3月24日周一22:10分


祝大家收視愉快!


又及:本文完成於3月3日,為了等《論道》節目的播出時間,所以推遲了十幾天才發出來。這十來天金融業發生了很多事,比如騰訊、阿里獲得銀行試點機會了,央行暫定兩款網際網路金融產品了,還有傳聞說央行了要給第三方支付定交易限額了——我覺得如果傳聞的針對第三方支付的限制真的實施,就把網際網路金融給整殘廢了,我的基本判斷是真正實施的可能性不高。不過,儘管發生了這麼多事,但我還是覺得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地方需要修正的。


關於能力圈(微信號:AbilityCircle),只關注投資和當下最值得關注的投資機會。是職業投資人、原《財富》雜誌代執行總編周展宏的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舊樓加裝電梯的帕累託改進
    舊樓加裝電梯的帕累託改進     □漆先望    我國城市上世紀修建的樓房,大都沒有安裝電梯。隨著人口老齡化,高層住戶對電梯的需求日益強烈。
  • 「尾號無4」的帕累託改進意義
    帕累託改進是經濟學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在某種經濟境況下,如果可以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或交換,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而不會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即一種制度的改變中沒有輸家而至少能有一部分人贏。
  • 對於無法定量分析的需求,產品經理靠「帕累託改進」判斷
    帕累託改進是什麼?是指在不損害任何一個人利益的同時,提升至少一個人的境遇。若我們持續做帕累託改進,直到沒有辦法在不損害任何一個人利益的同時,提升至少一個人的境遇,這樣的終極情況稱為帕累託最優。那本文就來跟大家談談對於無法定量分析的需求,產品經理怎麼靠「帕累託改進」進行判斷。
  • 小程序開發是一種帕累託改進
    帕累託改進是經濟學術語。它描繪了這樣一種情況:一項政策的實施或者一個新事物的出現,沒有讓系統中的任何一個人變壞,但是至少讓其中的一個人變得更好,這就是帕累託改進。我們認為,小程序的出現,就是一種帕累託改進。
  • 網際網路+金融:金融機構的變革及機遇(上)
    未來這些傳統業務將如何進一步網際網路轉型?本文將以網際網路化程度較高的證券公司業務與銀行業務為重點,按各金融機構、各業務的順序對其網際網路化的業務內容進行逐一分析。 摘要 按程度分類,金融機構網際網路轉型可分為三類。
  • 當自貿區碰到網際網路金融 兩大風口催生聚變效應
    支付寶來了、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開業近了……隨著今年4月底陸家嘴正式納入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記者近期實地走訪發現,站在自貿區和網際網路金融兩大風口上,傳統的金融業態正在發生明顯的聚變效應。
  • 網際網路金融的天外來客
    網際網路金融的天外來客,運營商來攪局,根據最近網絡報導,中國電信旗下第三方支付「翼支付」聯合民生銀行推出一款名為「添益寶」的理財產品,面向高級實名認證用戶。這是國內運營商率先推出的「寶寶」類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可達5%~7%。據證實,該款理財產品對接的是一隻貨幣基金。
  • 網際網路金融:概念炙手可熱 實質標的稀缺
    在下一個十年,網際網路行業的人口紅利減弱,更大的機會來自於向傳統行業的滲透,這是大趨勢,網際網路金融是這一趨勢在金融行業的體現。  目前,金融機構存在不合理的壟斷利潤,用戶體驗也不夠好,網際網路依靠大量的用戶基礎和對用戶體驗的追求,可以逐漸改變金融行業的生態。
  • 叫停註冊負面清單成關鍵詞 盤點各地網際網路金融政策
    與此同時,各地都在嚴查正在運營的P2P公司。比如遼寧,已經表態跟隨中央進行專項整治。  關鍵詞:鼓勵支持  全國的網際網路金融政策真的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行業還沒有特別繁榮的江西和陝西二省,不但沒有禁止網際網路金融登記註冊還出臺法令,「我家大門常打開」,歡迎企業入駐,以借力網際網路+,實現在金融行業「彎道超車」。
  • 網際網路與綠色金融結合呈十大趨勢
    日前,「綠色金融、水環境產業生態化發展研討會」在杭州舉行。同日,浙江大學經濟學院中歐一帶一路發展研究中心、浙江碳銀網際網路科技碳銀研究院、南方中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銀行浙江省分行共同發布了《2017網際網路+生態金融趨勢報告》。
  • 網際網路金融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普惠金融迎新機遇
    爭議不斷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終於可以丟掉這一哈姆雷特之問。3月5日開幕的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度寫入了網際網路金融幾個字。從過往的經驗來看,這意味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新在政府層面上正式獲得了認可。
  • 2018中國十大金融公司排行榜: 傳統金融與網際網路新金融齊頭並進
    幾年前,中國幾大頭部金融公司還牢牢被銀行、保險等公司佔據,而現在提到金融公司,人們想到的除了這些傳統行業,還有風頭正盛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   時下,依靠強大的資本背景,許多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已迅速崛起,並成長為角逐金融領域的重要角色,擴充著中國金融市場樣態。下面,小編就來詳細分析位於頭部的十家金融公司的具體情況。
  • 國發創投:技術讓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擁有了強大的用戶觸達能力
    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眾多金融企業得以在網際網路上進行自己的公益事業,開啟自己的慈航大道。網際網路金融的逐漸大眾化,降低了大眾理財的門檻,使得網際網路金融悄然發揮著反哺社會的公益功能。  百舸爭流,各顯身手,在火熱的網際網路金融大潮中,一家名為國發創投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秉持公益感恩之心,以 「幫助小微企業解決資金難的問題,幫助普通人實現財富自由」 為使命,扶微助小,穩步開啟自己的慈航大道。依靠良好的服務和信譽,截止2020年11月,國發創投平臺累計註冊用戶已超過200萬,幫助眾多小微企業及個人解決了實際難題。
  • 銀行業深度報告:網際網路改變金融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網際網路金融概念的爆發是有原因的。以阿里 巴巴和騰訊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正在創造著一個又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各界素來對銀行僵硬迂訥的經營方式頗有微詞,自然而然寄望於網際網路為金融帶來生機與活 力。當下網際網路正極大地衝擊著商貿、出版、造紙等行業的既有模式,因此當阿里推出小貸和餘額寶開始挑戰銀行固有領域時,對於未來金融新模式的想像空間就被 極大地打開了。
  • 網際網路金融年度報告:發展回顧、商業模式及未來展望
    2019 年為被稱為網際網路金融的冬天毫不為過,2019 年政府 工作報告沒有直接對網際網路金融進行表述,但報告中「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研發、加強普 惠金融服務、壯大數字經濟」等表述,同樣給寒冬之下的網際網路金融新方向:充分利用人工智 能技術、大數據等優勢,面向普惠群體實施便利的網際網路類的金融服務,做到支持實體產業 發展,加強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
  • 網際網路金融行為風險的表現、產生原因及治理對策
    例如:一些平臺不當銷售理財產品,致資金鍊斷裂、捲款「跑路」事件時有發生;部分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公司打著網際網路金融的旗號進行「龐氏融資」,等等。隨著網際網路金融專項整治工作的深入推進,相關領域的風險得到有效識別和管控,但新型業務又不斷冒頭。比如,一些不法分子打著代幣發行融資(ICO)等「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的幌子進行非法集資,噱頭更為新穎,隱蔽性更強。
  • 網際網路金融趨勢下的三大生存法則
    在一定階段,利用其對金融行業本身的理解優勢,參股,甚至控股某個金融天貓,也許是一個雙贏的選擇。換句話說,目前網際網路公司是做 作者:萬能的一玄​傳統銀行等賴以生存的專業投資能力,才是網際網路金融的硬道理。
  • 區塊鏈的中國騙局: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邪路」
    在網際網路金融被質疑、被詬病、被打壓的時候,區塊鏈概念適時出現,這一脫胎於比特幣的神秘數據處理技術被描述的近乎完美。  去中心化、開放性、不可篡改、自治性,除了最有文章可做的金融領域,據說藝術、法律、醫療、房地產、電子商務等領域都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人們似乎期待它拯救地球。
  • 網際網路金融的「救星」:未來,生物識別能做什麼?
    自從網際網路金融這一熱詞誕生之初,其風險控制一直是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用戶、監管部門三方較為擔憂的部分。由於網際網路金融的載體幾乎全部基於網際網路、信息通信等技術,雖然在流程上更加簡單、便捷,但是由於非面對面的方式,其用戶身份風險以及帳戶風險也成倍增加。
  • 從三個維度看網際網路金融之熱
    如何「在跑步中完成調整」,對於我們的智慧是一次全新的考驗——現在有一個概念很熱——「網際網路金融生態圈」。無論是網際網路企業「搶灘」金融市場,還是傳統金融機構加快網際網路業務創新,抑或第三方力量(如通訊運營商、中介機構等)涉足網際網路金融服務,都客觀反映網際網路金融已呈現多元化趨勢。有人稱之「百花齊放」,有人稱之「魚龍混雜」。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