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的「救星」:未來,生物識別能做什麼?

2020-12-05 未央網

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自從網際網路金融這一熱詞誕生之初,其風險控制一直是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用戶、監管部門三方較為擔憂的部分。由於網際網路金融的載體幾乎全部基於網際網路、信息通信等技術,雖然在流程上更加簡單、便捷,但是由於非面對面的方式,其用戶身份風險以及帳戶風險也成倍增加。

如何減少安全漏洞、保護用戶數據也成為了網際網路金融最為關心難題之一,而生物識別技術恰好為網際網路金融提供了更安全的身份認證解決方案,為其在安全與便捷之間建立了平衡點。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的迅速發展,也湧現了越來越多應用案例:馬雲刷臉支付、蘋果指紋支付等。但是,作為網際網路金融「救星」的生物識別技術,只能在支付領域做做動作嗎?

當然不是!顯然生物識別和網際網路金融的融合是未來重要趨勢之一。那麼,未來生物識別將在網際網路金融哪些方面大有可為呢?我們共同探討一下在這一領域的重要技術和發展趨勢:

1、生物識別助力多樣化的支付方式

正如前文所提,最「敢為人先」嘗試生物識別技術的是第三方支付。現有的身份認證方式並不能達到所需要的安全標準。黑客可通過社交媒體上共享的個人信息獲取密碼,甚至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直接截取交易信息、建立釣魚網站等等。而且密碼也並不是唯一的,研究表明,以四位密碼為例,20中最為常見的密碼組合幾乎佔據了全部在用密碼的四分之一。微軟、英特爾都在嘗試將生物識別認證系統整合到未來產品中以確認用戶身份,各個通信廠商也均將指紋、虹膜等引入手機等行動裝置中,據美國信息技術分析公司Gartner所說,2016年全球30%的行動裝置將帶有生物識別功能。這些均為生物識別支付提供了更完備的基礎設施和載體,網際網路金融機構會逐漸將生物識別支付作為發展重頭,這一態勢也已經有所露頭。

2、生物識別促使網際網路金融向消費轉變

很顯然,指紋支付、虹膜支付等多樣化的支付方式將用戶消費時的操作步驟降至最低,同時,生物識別也為用戶在網際網路上建立了更安全、更獨一無二的金融帳戶,這些都將進一步催生網際網路消費金融。

在未來,你可以通過虹膜身份認證向網際網路金融機構貸款,甚至在各大網站購買東西都可以通過分期付款來實現,用生物識別防止他人代刷、冒刷,更安全的保護個人帳戶。

3、更多的生物識別將應用在手機銀行

基於現在手機銀行、移動金融服務愈來愈受歡迎,生物識別技術一定會成為銀行未來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生物識別身份認證幾乎可以說是移動金融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其核心思想是將用戶的便捷和支付的安全創新性的融合。簡單來說,生物識別從最大意義上開放了移動金融的服務類別,在此之前,移動金融一直受限於第三方認證載體(U盾、令牌等)以及非面對面身份認證難題,其服務範圍也僅僅為自助取款、轉帳等,即便用戶更改銀行開戶電話號碼也需要致電或者前往網點。而現在,各大銀行都在嘗試遠程自助開戶、遠程貸款、自助開卡、信用卡自助申領與激活等,而這些都少不了生物識別進行遠程身份認證。未來網際網路金融的服務拓展將為生物識別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

4、多模態生物識別將大展身手

在此過程中,網際網路金融機構也更加需要一個集中統一的生物識別認證平臺,將用戶的指紋、虹膜、人臉等生物識別信息集中管理,根據不同的訪問環境和業務流程選取一種或多種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身份驗證。比如,簡單的帳戶登錄我們可以使用方便的人臉識別,但如果涉及到小額轉帳或支付我們需要更為精準的虹膜認證,更高層次的大額轉帳則需要虹膜+指紋雙重認證等等。

未來生物識別和網際網路金融融合過程中,單一的生物識別驗證方式一定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局限,多模態生物識別(兩種以上多重生物識別技術交叉驗證)會成為大勢所趨,而集中統一的生物識別身份認證平臺則成為未來重要趨勢。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生物識別技術對金融行業有什麼作用?
    生物識別技術是通過人體的生物特徵來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解決方案。人體的生物特徵包括人臉、虹膜、眉毛、指紋、掌紋等。  所謂生物特徵識別的核心就是採集生物特徵,將其特徵轉化為數字信息,存儲在資料庫中,並使用可靠的匹配算法完成身份驗證和識別的過程。目前較為主流的三大識別技術有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  近年來,生物識別市場保持了快速增長。
  • 唐涯:金融能讓社會變得更好嗎? ——科技時代的金融未來
    我們模糊地感到自己的生活正在被「科技+金融」的時代解構和重塑,但是未來並不清晰。在科技的時代裡,金融的未來將是什麼樣子?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一、金融的本質金融的本質是突破人類社會面臨的約束條件,幫助我們在不確定性的未來中追求更大程度的自由。這是金融的初心。
  • 基於生物識別防偽性能 金融閃付前景廣闊
    採用生物識別技術後,這一情況可以有效避免,生物識別的防偽性能、不易偽造或被盜特點,正好契合金融領域安全、高效、智能的需求。新一代社保卡在原實體社保卡和電子社保卡所有功能應用基礎上,增加了非接觸讀卡用卡功能,持卡人使用更方便;在功能拓展上,增加了生物特徵識別功能,支持金融閃付等功能,晶片容量也更大,將提升在人社部門領域應用、金融應用和其他政務領域應用的服務能力。生物識別身份認證,幾乎可以說是移動金融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其核心要點是將用戶的便捷和支付的安全創新性的進行融合。
  • 眼神科技 - 專訪眼神科技CEO周軍:生物識別的未來是人臉、虹膜...
    眼神科技是國內比較少見的同時切入指紋、人臉和虹膜領域的公司,提供端到端的多模態生物識別解決方案,公司關注並已有實際案例的應用領域包括金融、安防反恐、智慧校園和智慧社區等,其中銀行業務是核心業務,佔總業務的50%,銀行渠道的市場佔有率也近60%。    團隊方面,眼神科技現有人員300多名,大部分是研發人員。
  • 生財有道丨網際網路理財風險識別為何「變聰明了」?
    當問到「你的網際網路理財啟蒙方式是什麼」的時候,相當一部分人可能會回答「P2P網貸」。過去五年的飛速發展,讓P2P網絡借貸(以下稱「網貸」)這一模式更多地為理財人士所熟知,但2018年的行業爆雷潮,又讓一部分缺乏成熟金融理財經驗的出借人的合法權益遭受到不合規平臺的侵害。
  • 海沃思:生物識別目前危害程度較大的是錄音重放
    語音信號含有豐富的信息,首先通過一段語音可以知道說話人的口音是哪兒,第二知道您說的是什麼語言,第三知道您說了什麼內容,還有在說話的時候是高興的還是悲傷的。然後說話人是男是女,最後知道是誰說的話。這是目前在生物特徵識別技術裡面通過指紋、人藍、虹膜、聲紋在7個維度上面做了對比。
  • 薩摩耶數科林建明: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
    金融科技始於金融,如今開啟了「二次創業」的新徵程——向數字科技進軍。回顧近五年金融業發展歷程,移動網際網路掀起行動支付浪潮,受理環境線上化改造完成,為網際網路金融打開流量入口,而後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催生了眾多新的金融形態,重塑金融服務產業鏈上下遊格局。
  • 靜脈識別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金融 隨著智慧型手機應用成為常態,行動支付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此前,行動支付主要利用指紋識別技術,隨後人臉識別技術也開始在支付領域獲得快速發展。如今,為了進一步提升支付安全,指靜脈識別技術也開始被應用到金融支付當中來。
  • 生物識別技術那麼多,為啥偏偏「刷臉」火了?
    金融支付和安防行業應用前景最廣  「這個市場未來會很龐大,未來將進入野蠻擴張期。」上海逗點科技公司負責人張晰對南都記者說。他認為,人臉識別技術在安防行業未來將獲得更大的想像空間。該公司研發出「低解析度小圖像的重建與識別」技術,協助公安部門破案。「比如有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戴著墨鏡遮住半邊臉,我們的技術可以縮小範圍。
  • 生物特徵識別六大技術未來如何發展?
    各個生物特徵識別的優缺點是什麼,在產業化進程中有哪些困難需要克服,以及每類生物特徵的代表性企業有哪些,今天的文章將為大家詳細講述。   當下,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國內產業鏈也趨於完善,當下幾乎所有的計算機視覺企業,都在做人臉識別,比如曠視科技(Face++)、格靈深瞳、商湯科技、中科視拓等。   人臉識別在具備較高便利性的同時,其安全性也相對較弱一些。識別準確率會受到環境的光線、識別距離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另外,當用戶通過畫妝、整容對於面部進行一些改變時也會影響人臉識別的準確性。
  • 生物識別支付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
    但不可忽視的是,生物識別支付還處於起步階段,發展的同時各種問題也不斷出現。 用戶身份識別是一切金融業務開展的前提和基礎。由於在安全可靠和用戶體驗方面,生物識別技術發揮了傳統核身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的青睞,並逐漸被應用到遠程開戶、轉帳取款、支付結算和核保核賠等金融風控和身份核驗場景。
  • 網際網路金融年度報告:發展回顧、商業模式及未來展望
    2019 年為被稱為網際網路金融的冬天毫不為過,2019 年政府 工作報告沒有直接對網際網路金融進行表述,但報告中「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研發、加強普 惠金融服務、壯大數字經濟」等表述,同樣給寒冬之下的網際網路金融新方向:充分利用人工智 能技術、大數據等優勢,面向普惠群體實施便利的網際網路類的金融服務,做到支持實體產業 發展,加強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
  • 金融科技(FinTech)定義、技術應用及未來
    那麼金融科技(Fintech)到底是什麼?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在文章中曾說:「金融科技,每個機構都掛在嘴邊,每個人也都能說上幾個觀點。可到底什麼是金融科技?我們大家達成一致意見了嗎?恐怕並沒有。聽不同的人談金融科技,你會發現金融科技是不同的東西。」
  • 人臉識別和生物識別在支付領域上的風險
    為了更好地利用生物識別技術,對支付行業進行正向賦能,本文簡要對生物識別的特點,以及與支付行業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並根據分析,對後續生物識別在支付領域中的發展方向提出相關建議。ISO/IECJTC1/SC27主要負責生物特徵識別安全相關的標準化問題,如生物特徵隱私信息保護,生物特徵識別安全測試和評估等。此外,在金融服務技術委員會(ISO/TC68)和個人識別卡與安全設備分委會(ISO/IEC JTC1/SC17)也制定了一些與生物特徵識別相關的標準,如生物識別安全框架、將集成了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的智慧卡用於個人標識的技術規範等。
  • 徐瀚:從熵增定律看網際網路金融保險發展的未來
    吳軍老師給出的答案是三個公式:  · 1+1=2(代表了數學文明)  · E=mc(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 S=-∑ P ln P(熵的定義)  在維基百科我查了熵的定義剛好受邀參加清華五道口金融旗下FINLAB的一個線上沙龍在整理PPT和思路,話題是疫情下網際網路保險的新趨勢。  我覺得從增熵定律看行業的變革一定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因為人性是容易追求舒適和容易的,行業也是,保險行業在過去的發展中多次也確實走在熵增的路上,只以獲取更大規模的保費為目標,無規律,無序和混亂發展。
  • 網際網路金融:概念炙手可熱 實質標的稀缺
    網際網路  發展滲透至傳統金融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以來網際網路金融廣受關注,您對此怎麼看?未來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企業將各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申豔麗:網際網路的發展經歷了信息和門戶的第一個十年,社交和電商的第二個十年,目前衍化出廣告、遊戲和電商三大商業模式。
  • 銀行業深度報告:網際網路改變金融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 若是後者,未來的網際網路金融商業模式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網際網路金融將怎樣衝擊金融行業現有格局?什麼樣的企業將主導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在網際網路金融競爭中勝出的核心要素是什麼?此 外,熟悉我們以前研究風格的讀者會發現,我通常喜歡將研究建立在大量數據和圖表的基礎之上。但本報告有所不同,大量涉及的是概念、定律和邏輯推導。
  • 除了面部識別,未來手機會用什麼生物識別技術
    據國外媒體報導,隨著iPhone X的發布,蘋果在其新款智慧型手機上配置面部識別技術用於手機解鎖和行動支付。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決定在,要知道數十年來面部識別這種生物識別技術在手機上的應用並不順利。這對於蘋果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賭注,但也能夠為各種生物識別技術在手機上的應用鋪平道路。相比於其他手機製造商,蘋果通常並不會在iPhone上率先採用創新功能。
  • 指靜脈生物識別如何應用於金融銀行門禁系統
    中國金融行業是貨幣集中流通的行業,屬於高風險行業,對安全防範系統的防護等遠高於普通單位。對出入人員進行調控的智能門禁系統是安防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銀行、金庫等金融行業的應用場所,門禁系統更是金融行業的「守護神」,其作用至關重要。
  • 網際網路+金融:金融機構的變革及機遇(上)
    未來這些傳統業務將如何進一步網際網路轉型?本文將以網際網路化程度較高的證券公司業務與銀行業務為重點,按各金融機構、各業務的順序對其網際網路化的業務內容進行逐一分析。 摘要 按程度分類,金融機構網際網路轉型可分為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