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網訊 傳統的身份認證方法的是「帳號+密碼」或驗證身份通過動態埠標記等,在某種程度上用戶的密碼有可能會丟失或被盜竊。採用生物識別技術後,這一情況可以有效避免,生物識別的防偽性能、不易偽造或被盜特點,正好契合金融領域安全、高效、智能的需求。

據市場調研機構Juniper Research的一份新報告發現,到2024年,生物識別身份驗證將用於確保價值2.5萬億美元(2.2萬億歐元)的行動支付交易,比預計將進行交易的2280億美元(205萬億歐元)增加近1000%。在如此巨大的風口到來之前,金融機構就已經展開了布局。
早在2016年2月,招商銀行推出了手機銀行4.0版本,該版本具有「刷險」轉帳的功能,客戶用視頻對接遠程坐席,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身份認證,然後即可在線辦理20萬~100萬元的大額轉帳業務。
2016年9月,民生銀行手機銀行推出虹膜支付的功能,主要應用於便民交費、手機銀行話費充值、商城支付等場景。與此同時,建設銀行手機銀行的「龍支付」也相繼推出了「聲紋取款」和「刷臉取款」兩項業務,客戶通過人臉識別或者聲紋識別登錄手機銀行客戶端就能夠進行業務操作。
而在2016年銀聯卡認證企業年會上,中國銀聯就銀聯卡受理終端和創新支付標準相關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並公布了《銀聯卡銷售點(POS)終端技術規範》(修訂)、《中國銀聯行動支付技術規範》(修訂)和《中國銀聯生物認證技術指引》((新編)三大標準規範。這些規範的制定,為通過指紋識別方式支付匯款等提供了更多指引。
此外,2019年12月,福建省(龍巖)第三代社會保障卡首發暨社會保障卡「一卡(碼)通」啟動儀式,在上杭縣古田會議舊址前舉行。新一代社保卡在原實體社保卡和電子社保卡所有功能應用基礎上,增加了非接觸讀卡用卡功能,持卡人使用更方便;在功能拓展上,增加了生物特徵識別功能,支持金融閃付等功能,晶片容量也更大,將提升在人社部門領域應用、金融應用和其他政務領域應用的服務能力。
生物識別身份認證,幾乎可以說是移動金融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其核心要點是將用戶的便捷和支付的安全創新性的進行融合。具體來件,生物識別在最大程度上開放了移動金融的服務類別。
在此之前,移動金融一直受限於第三方認證載體(令牌、U盾等)以及非面對面身份認證難題,其服務範圍也僅僅為轉帳、自助取款等,即便用戶更改銀行開戶電話號碼也需要致電或者前往網點。而入籍你,各大銀行都在嘗試遠程自助開戶、自助開卡、遠程貸款、信用卡自助申領與激活等,而這些都少不了生物識別進行遠程身份認證。
在生物識別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優秀的科技企業參與。著名的指紋識別方案商包括AuthenTec、Synaptics新思、Fingerprint Cards AB(FPC)等,提起人臉識別自然不能繞開江湖人稱「AI四小龍」的依圖、商湯、曠視、雲從。不過,作為計算機視覺的熱門分支,人臉識別領域整體企業數量不多,且深耕於不同的細分領域。
有統計數據顯示,在生物識別的主要技術中,指紋識別的應用為廣泛,其市場規模約佔整個生物識別市場規模的58%;虹膜識別、人臉識別的市場份額佔比分別為7%和6%。以上三種方式是主流生物識別方式,而其他識別方式市場份額較低。IBG預計到2020年,指紋識別、虹膜識別、人臉識別的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130億美元、16億美元和24億美元。
未來,中國將在信息安全、信息技術、金融交易、社會保障等領域推進生物識別標準化,讓生物識別在金融領域各細分場景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