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技術前景廣闊 人臉識別場景日趨多元

2020-12-07 廈門網

  我市企業推出的人臉識別「智能前臺」系統可實現刷臉籤到、考勤、進出管理等。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 記者 吳君寧 圖/帕米科技提供)近日,國內幾大銀行陸續宣布上線「刷臉支付」、ATM機「刷臉取款」,我市部分農行ATM機也實現了「刷臉」取現;以蘋果iPhone X為代表的智慧型手機實現了人臉解鎖、付款等功能;此外,人臉識別門禁、通過「刷臉」籤到也悄然普及至全市多家企業……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使市民的生活步入了「看臉時代」。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湧現出不少專門從事或涉及人臉識別技術及產品研發的企業,智慧型手機、新零售與支付、網際網路+、安防監控……人臉識別場景日趨多元,人臉識別技術正加速邁入消費級領域。

  【現狀】

  靠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識別一個人僅需0.02秒

  人們無需攜帶銀行卡,只要站在ATM機前,看一眼攝像頭,再輸入手機號、取款金額、密碼,自動吐鈔,拿走現金――我市已上線的14家農行網點「刷臉取款」功能讓取款更便捷。事實上,不論是銀行、支付安全、生活娛樂,或是安保、門禁、考勤等領域,都逐漸將人臉識別技術加入其中。

  入駐青瓦創業基地的企業和團隊成員,每天都靠「刷臉」打卡上下班。在這裡工作的人,只要一靠近門口,攝像頭便能自動識別並開門,同時進行籤到及進出時間管理、考勤等。這套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智能前臺」,正是出自青瓦基地裡的創業企業廈門帕米科技有限公司之手。

  「人臉識別其實就是基於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據帕米科技總經理黃添林介紹,為了讓識別率更高,他們通過網際網路採集大量人臉數據來訓練它,使其不斷「進化」。如今,他們系統所擁有的自主核心算法及識別模型識別效率極高,從檢測到識別耗時僅需0.02秒,還能同時處理多人的人臉識別。

  目前,全國已有數十家企業、政府單位、零售門店採購帕米科技的「智能前臺」產品,實現「刷臉」打卡、考勤乃至陌生人檢測預警、智能迎賓、到訪微信提醒等功能。

  【趨勢】

  近紅外技術前景廣闊

  人臉識別場景日趨多元

  iPhone X 使用Face ID人臉解鎖功能,並利用紅外攝像頭解決了解鎖時的光照問題,被視為蘋果公司順應潮流的一項革新舉措。而在廈門,有這麼一家專門從事人臉算法推廣及產品開發的企業――廈門人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他們所擁有的「近紅外三維人臉解鎖裝置」技術敢與蘋果公司「叫板」。

  「主流的人臉識別技術主要分為可見光人臉識別和近紅外人臉識別兩種。」該企業相關負責人陳雷介紹說,傳統的人臉識別技術擁有近30年的研發歷史,主要是基於可見光圖像的人臉識別技術,但無法適應環境光照變化是該技術的痛點。廈門人臉信息公司研發人臉算法15年,至今已擁有世界先進的人臉識別算法――「三維人臉深度信息+二維近紅外人臉」的近紅外三維人臉識別技術,近紅外補光使設備可隨意在室內外、黑暗中使用,識別速度小於0.8秒,誤識率不到0.0001%。據說,目前全球能達到此技術的企業只有少數。

  陳雷說,近紅外人臉識別技術是未來商業應用的價值所在。他們將該項技術應用於手機解鎖、支付等場景,最近推出「家庭人臉鎖」也將在不久的將來面世量產。此外,帕米科技也將推出「刷臉取物」系統應用於企業日常管理。有專家認為,「刷臉」應用正加速滲透市民生活,人臉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功能,可以預見,消費級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即將爆發,但也同時面臨著個人信息洩露的潛在風險,還需「未雨綢繆」,相關企業應構建起有效的規則體系。

  >>名詞

  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針對輸入的人臉圖像或者視頻,首先判斷其是否存在人臉,如果存在人臉,則進一步給出每個臉的位置、大小和各個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然後依據這些信息,進一步提取每個人臉中所蘊涵的身份特徵數據,並將其與已知的人臉進行對比,從而識別每個人臉的身份。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近紅外解光照難題 人臉識別前景廣闊
    人臉識別技術的方法   人臉識別技術包含三個部分:   面貌檢測是指在動態的場景與複雜的背景中判斷是否存在面像,並分離出這種面像。   人臉識別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如今的人臉識別技術已進入了實化階段,該技術目前在我國的公安、安全、海關、金融、軍隊、機場、邊防口岸、安防等領域也得到了很廣泛的應用。有專家進一步指出,人臉識別的全面應用時代已經到來。
  • 關於faceID——近紅外人臉識別技術的分析介紹
    打開APP 關於faceID——近紅外人臉識別技術的分析介紹 發表於 2019-08-23 11:07:37 近紅外人臉識別是為了解決人臉識別中的光照問題,而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案,其包括兩部分:主動近紅外人臉成像設備和相應的人臉識別算法。使用強度高於環境光線的主動近紅外光源成像,配合相應波段的光學濾片,可以得到與環境無關的人臉圖像,人臉圖像只會隨著人與攝像頭的距離變化而單調變化。
  • 可見光人臉識別與主動近紅外人臉識別有什麼區別
    導讀 人臉識別是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在實際應用中會受到光照、表情、遮擋物等問題的影響,其中光照問題在實際應用中最為重要,人員在識別時可能會因為光照的原因識別不出來
  • 紅外人臉識別和3D結構光人臉識別有什麼區別
    導讀 人臉識別技術有靜態和動態人臉識別之分,也有2D和3D人臉識別之分,還有可見光和紅外光人臉識別之分。其中紅外人臉識別和3D人臉識別的結構光人臉識別的媒介是紅外光。
  • 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全解析
    其實近年來3D結構光技術不僅應用類似iPhone這樣的智慧型手機上,而且在3D刷臉支付、新零售、3D空間掃描、智能物流系統、智能安防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未來將會賦能百行百業,擁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為何3D結構光技術如此備受重視
  • 結構光、TOF、紅外雙攝,哪個才是手機上最安全的人臉識別技術?
    蘋果自iPhone X開始,引入了基於結構光的人臉識別技術,較高的安全性與識別率,標誌著手機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同一時間個安卓廠家也在紛紛跟進,不過近兩年似乎除了蘋果一家在堅持,其他廠家都把重心再次轉回到指紋識別。
  • 人臉識別技術原理與實現方式
    人臉識別技術原理與實現方式 電子發燒友 發表於 2019-02-05 11:16:00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臉」也將成為數據的一部分,人臉識別如何實現?
  • 人臉識別真的安全嗎?關於人臉識別技術發展的瞻望
    ,研製出低解析度人臉圖像的重建與人臉識別的綜合技術,實現基於低解析度人臉圖像的重建與人臉識別的視頻目標人的搜索與跟蹤。,隨著歐美發達國家人臉識別技術開始進入實用階段後,人臉識別迅速成為近年來全球的一個市場熱點。
  • 人臉識別技術理論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識別的一系列相關技術,通常也叫做人像識別、面部識別。
  • 智能人臉識別+紅外熱成像一體機
    智能紅外熱成像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複製的良好特性為身份鑑別提供了必要前提。人臉識別人行通道閘機系統就是把人臉識別技術和人行通道系統相結合,通過對人臉的識別作為人行通道開啟的鑰匙。它不僅免去了忘帶鑰匙或卡的煩惱,同時因為人臉識別人行通道閘機系統無需任何介質開門,而節省了不少成本,如人員變動不需要更換IC卡等,只需要重新對人臉信息進行登記註冊即可;人臉識別人行通道閘機系統由於操作簡單、安全、便捷、智能,且無論室內還是室外均可使用的特性,一直比「認卡不認人」的IC卡更具優勢。
  • 生物識別技術迎來發展機遇期,靜脈識別獨具優勢
    「從本質上講,今天的一些研究都集中在熱紅外(一種今天的CCD晶片無法輕易使用的技術)上,以描繪人臉的血管和靜脈結構。這種熱紅外成像帶來了獨特的物理特性,可以幫助識別演示攻擊、欺騙等網絡攻擊。」由於目前的手機已經包含了近紅外傳感器,林德曼認為,行業應該專注於利用該技術實現大規模應用。他指出,一般血管的直徑只有10到15微米。
  • 身份識別之人臉活體檢測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臉識別技術越發的成熟,在金融、門禁、考勤、人證合一等領域中廣泛應用,而活體檢測是人臉識別中的重要環節,在近年來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活體檢測的常用方法  1、普通攝像頭活體檢測  二、雖然沒有配合指令的動作響應,但真實的人臉也不是絕對靜止的,總有一些微表情的存在,比如眼皮和眼球的律動、眨眼、嘴唇及其周邊面頰的伸縮等。
  • 常見的四種人臉識別場景
    ,也是目前人們能夠感知到的人工智慧產品,人臉識別它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目前我們能夠在購物、安檢、出行、入駐、金融等領域看到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比如說人臉識別道閘、人臉識別門禁、人證對比接等。
  • 近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新希望六和集團在1998年即引進了第一臺近紅外儀器,歷經15年時間的發展,如今其近紅外檢測技術已較為成熟,計劃在2016年普及近紅外的檢測技術
  • 雲從科技:人臉識別技術照進產業場景的距離有多遠|AI TALK
    按照發起人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的說法,2050 是一個年份,不太近,充滿想像,也不太遠,我們都能活著看到。在第一次聽到「讓世界離年青人更近,讓年青人離世界更近」這樣的辦會理念時,我們想起機器之心用前沿科技內容聚合的全球 AI 青年,從在象牙塔裡研究技術到畢業後面臨創業、擇業的選項,他們不僅應該關心技術走向,也需要了解因為這些技術的創新促成了產業正在發生的商業變革。
  • 電影場景化為現實!AR眼鏡遠程測溫、虹膜識別人臉……浦東技術助力...
    小布了解到,在AR測溫之外,這套技術還能通過人臉識別、車牌識別、二維碼識別等方式快速篩查排查人員信息,追溯人員運動軌跡。據亮風臺CEO廖春元介紹,其正與合作夥伴華為-上海5G+XR創新中心深度合作,加速優化產品方案,更全面地服務疫情防控。未來,產品將利用華為雲強大的計算開發能力與實時高效的資源服務,進一步完善AR測溫解決方案,實現業務場景多樣化,助力疫情前線。
  • 人臉識別技術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突破,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前景也越來越廣闊。對於人臉識別技術,那是通過生物識別技術的其中一種,通過臉部特徵進行識別的技術,掃臉支付、掃臉認證、掃臉過門禁閘機、掃臉乘坐電梯等等,相信大家已經對人臉識別其實並不陌生了。
  • 人臉識別行業分析
    識別中的精確率、召回率、錯誤接受率/認假率/誤識率、錯誤拒絕率/拒真率/拒識率二、行業概況2.1 行業邏輯2.1.1 人臉識別技術日趨成熟、準確率高2018 年 11 月 16 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公布了全球權威人臉識別比賽(FRVT)最新報告,從前十名企業在千分之一的誤報率下的識別準確率來看,其平均能達到 99.69%,在千萬分之一誤報下的識別準確率超過
  • 指紋、人臉識別不夠安全,「燕南科技」指靜脈識別瞄準高安全場景
    指靜脈識別是生物識別技術中的一種,其原理是:在紅外線照射下,血管中的血紅蛋白吸收近紅外光顏色加深,而手指肌肉、骨骼等其他部分都被弱化,從而顯現出靜脈。紅外攝像頭捕獲靜脈圖像並提取特徵,與特徵庫進行比對,完成身份識別過程。
  •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FTIR)助力人臉識別技術硬體:垂直腔面發射...
    這一變革的核心就是人臉識別(臉部識別)技術。採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智慧型手機、電腦、銀行櫃員機、檢票閘機、智能門鎖、門禁、考勤、安檢系統、遠程認證、支付系統等已悄悄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人臉識別--這種非接觸式、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生物識別方法,是一種即體貼又便利的方法,某些情況下甚至優於現有的指紋識別系統,例如當冬天您戴著厚厚的棉手套,或者您手裡剛好拿著其他東西時,指紋識別就顯得不那麼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