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faceID——近紅外人臉識別技術的分析介紹

2020-11-24 電子發燒友

關於faceID——近紅外人臉識別技術的分析介紹

發表於 2019-08-23 11:07:37

人臉識別是生物特徵識別領域中最常用的一種模態,近年來在公共安全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類人臉識別方法的關鍵都在於,提取人臉數據中與身份相關的本質特徵,同時消除其中受非身份因素影響的部分,非身份因素一般包括:環境光照、姿態、表情、飾物等。其中,光照問題在實際應用中最為重要,用戶普遍要求人臉識別系統能適應不同的光照環境。

一般的人臉識別系統都採用普通的可見光人臉圖像進行識別,這類系統容易受到環境光線變化的影響,在識別之前往往需要採用一些預處理算法對光照進行處理。雖然光照預處理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光照的影響,但同時也會使圖像損失一部分有用的信息。

近紅外人臉識別是為了解決人臉識別中的光照問題,而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案,其包括兩部分:主動近紅外人臉成像設備和相應的人臉識別算法。使用強度高於環境光線的主動近紅外光源成像,配合相應波段的光學濾片,可以得到與環境無關的人臉圖像,人臉圖像只會隨著人與攝像頭的距離變化而單調變化。在此圖像上採用一些特定的特徵提取方式,如局部二元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特徵,可以進一步消除圖像的單調變化,得到完全光照無關的特徵表達。

近年來,近紅外人臉識別在實際生活中已經有了諸多應用,如「深圳-香港生物護照自助通關系統」、「澳門-珠海生物護照自助通關系統」、「北京機場T3航站樓自助通關系統」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波段選取

為了減弱環境光對人臉成像的影響,主動光源的強度需要高於環境光,但是強光會對人眼產生幹擾,降低用戶舒適度,因此,主動光源最好位於不可見波段,如:紅外、紫外等。長期照射紫外容易對人的皮膚和眼睛造成永久性傷害,中遠紅外波段成像會損失物體表面的大多數信息,一般不用於物體成像,因此近紅外波段成為最好的選擇,如:780nm。

主動近紅外人臉成像

主動近紅外人臉成像設備能為人臉識別提供不受環境光影響的、高質量的人臉圖像,所謂的高質量包括:圖像亮度合適、均勻、對比度合適、不存在過度曝光等。

主動近紅外人臉成像設備一般包括如下幾個單元:

在相應波段強度高於環境光的主動近紅外光源,主動光源與攝像頭置於同一位置;

能夠接收近紅外光的攝像頭;

窄帶濾光片,置於攝像頭鏡頭外,允許近紅外光通過的同時過濾環境光。

由於主動光源會隨著距離的增大而衰減,因此人與光源(攝像頭)之間的距離一般為50-100釐米。

光照無關的人臉識別

當人與光源距離不變時,近紅外人臉圖像非常穩定,但是圖像的整體亮度仍然會隨著距離的變化而單調變化,因此需要採用特定的特徵提取方法來解決單調變化的問題,如:直方圖均衡、直方圖標定等。局部二元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是一種較好的方案,LBP只關注像素間的大小關係,當圖像整體發生單調變化時,像素間的大小關係是不變的。

通過以上方法獲得光照不變的特徵表達之後,光照無關的人臉識別即水到渠成,後續採用一般的特徵選擇、分類器設計便可構建一套完全光照不變的近紅外人臉識別系統。

技術難點

雖然近紅外人臉識別對比傳統可見光人臉識別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是主動光源的使用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主動光源會在眼鏡上產生明顯的反光,降低眼睛定位的精度;

反光對眼睛部位造成遮擋,影響識別;

不能利用已有的大量可見光照片(如二代證照片、逃犯照片庫等),用戶需要重新構建近紅外照片庫,費時費力;

主動光源經過長期使用後,會出現損壞和衰減,帶來更多的後期維護。

未來的研究將致力於解決上述問題,其中問題3最為重要,可以大大擴展近紅外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範圍,其已逐步發展為一個獨立的研究方向「異質人臉識別」。    

應用領域

目前,人臉識別已廣泛應用於金融、司法、軍隊、公安、邊檢、政府、航天、電力、工廠、教育、醫療及眾多企事業單位等領域,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社會認同度的提高,人臉識別技術將應用在更多的領域。

金融行業:聯網核查、刷臉支付、VIP客戶識別等;

社保行業:離退休人員信息採集及身份信息核查;

教育行業:考生信息採集和身份識別;

公安行業:公安人臉照片比對、罪犯抓捕;

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勤、出入控制;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近紅外技術前景廣闊 人臉識別場景日趨多元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湧現出不少專門從事或涉及人臉識別技術及產品研發的企業,智慧型手機、新零售與支付、網際網路+、安防監控……人臉識別場景日趨多元,人臉識別技術正加速邁入消費級領域。  「人臉識別其實就是基於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據帕米科技總經理黃添林介紹,為了讓識別率更高,他們通過網際網路採集大量人臉數據來訓練它,使其不斷「進化」。如今,他們系統所擁有的自主核心算法及識別模型識別效率極高,從檢測到識別耗時僅需0.02秒,還能同時處理多人的人臉識別。
  • 可見光人臉識別與主動近紅外人臉識別有什麼區別
    導讀 人臉識別是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在實際應用中會受到光照、表情、遮擋物等問題的影響,其中光照問題在實際應用中最為重要,人員在識別時可能會因為光照的原因識別不出來
  • 結構光、TOF、紅外雙攝,哪個才是手機上最安全的人臉識別技術?
    蘋果自iPhone X開始,引入了基於結構光的人臉識別技術,較高的安全性與識別率,標誌著手機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同一時間個安卓廠家也在紛紛跟進,不過近兩年似乎除了蘋果一家在堅持,其他廠家都把重心再次轉回到指紋識別。
  • 近紅外解光照難題 人臉識別前景廣闊
    隨著計算技術和識別技術的快速進步,基於生物特徵識別(簡稱「生物識別」)的身份識別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在很多領域都有了應用,越來越顯示出它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在今後數年內生物識別將成為信息產業最為重要的技術革命,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識別也將成為未來身份識別的重要方式。人臉識別以其顯著的技術優勢必將成為一種極具潛力的生物識別方式。
  • 紅外人臉識別和3D結構光人臉識別有什麼區別
    導讀 人臉識別技術有靜態和動態人臉識別之分,也有2D和3D人臉識別之分,還有可見光和紅外光人臉識別之分。其中紅外人臉識別和3D人臉識別的結構光人臉識別的媒介是紅外光。
  • 人臉識別技術介紹和表情識別最新研究
    作者:夏初來源:公眾號|計算機視覺工坊(系投稿)一、人臉識別技術介紹人臉識別作為一種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具有非侵擾性、非接觸性、友好性和便捷性等優點。2D人臉指的是RGB,灰度和紅外圖像,是確定視角下表徵顏色或紋理的圖像,不包括深度信息。2.5D是在某一視角下拍攝獲取的人臉深度數據,但是曲面信息不連續,沒有被遮擋部分的深度數據信息。3D人臉由多張不同角度的深度圖像合成,具有完整連續的曲面信息,包含深度信息。2D圖像人臉識別的研究時間較長,軟硬體技術較為完備,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智能人臉識別+紅外熱成像一體機
    智能人臉識別+紅外熱成像一體機 蜂鳥智能型號:HC-SJP08S-T 概述 智能紅外熱成像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複製的良好特性為身份鑑別提供了必要前提。
  •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FTIR)助力人臉識別技術硬體:垂直腔面發射...
    這一變革的核心就是人臉識別(臉部識別)技術。採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智慧型手機、電腦、銀行櫃員機、檢票閘機、智能門鎖、門禁、考勤、安檢系統、遠程認證、支付系統等已悄悄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人臉識別--這種非接觸式、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生物識別方法,是一種即體貼又便利的方法,某些情況下甚至優於現有的指紋識別系統,例如當冬天您戴著厚厚的棉手套,或者您手裡剛好拿著其他東西時,指紋識別就顯得不那麼方便了。
  • 關於近紅外傳感器的SOI襯底技術,你需要知道這些
    法國半導體領導企業Soitec近日宣布,其為3D傳感器等前段近紅外圖像傳感應用推出的新一代Imager-SOI,將滿足AR/VR、人臉識別、手勢識別等人機互動等領域不斷增加的3D傳感和成像需求。什麼是近紅外、SOI,Soitec的技術對3D傳感器有什麼樣的助益,今天在這裡梳理一下。
  • 人臉識別真的安全嗎?關於人臉識別技術發展的瞻望
    日前,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蘇光大教授就算法、系統、標準、應用四方面深度講解了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態勢。人臉識別的數據安全據蘇教授介紹,人臉識別技術在我國起步較晚,最早應用於美國,於新世紀初發展至中國該技術的發展主要是依靠深度學習、三維人臉識別、超低解析度人臉三個方面,」蘇教授介紹道。
  • 人臉識別特徵介紹以及難題概括
    導讀 科技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正廣泛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也在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方便。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人臉識別特徵有哪些?
  • 生物識別技術四大種類介紹(人臉、指紋、虹膜、聲紋)
    打開APP 生物識別技術四大種類介紹(人臉、指紋、虹膜、聲紋) 賽迪智庫 發表於 2020-07-24 16:26:50   隨著網際網路
  • 人臉識別技術在考勤的應用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發展迅猛,識別精度和速度不斷的得到提升,在眾多領域的應用裡都能「大展身手」使人眼前一亮,觸不及防。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人臉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技術是指利用分析比較的計算機技術識別人臉。人臉識別是一項熱門的計算機技術研究領域,其中包括人臉追蹤偵測,自動調整影像放大,夜間紅外偵測,自動調整曝光強度等技術。
  • 人臉識別技術原理與實現方式
    人臉識別技術原理與實現方式 電子發燒友 發表於 2019-02-05 11:16:00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臉」也將成為數據的一部分,人臉識別如何實現?
  • 人臉識別技術理論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識別的一系列相關技術,通常也叫做人像識別、面部識別。
  • 人臉識別開發技巧揭秘
    虹軟視覺開放平臺推出的「從零學習人臉識別」技術公開課第七期——《人臉識別應用方案(PC和設備端)》對此做了詳細闡述(完整課程可搜索「從零學習人臉識別」),將主要從人臉追蹤、雙目活體對齊、圖像質量檢測和特徵值提取技巧等進行系統性介紹。
  • 人臉識別行業分析
    人臉識別與其它生物識別技術相比,優勢在於非接觸性、非侵擾性、硬體基礎完善、可拓展性。本文主要跟大家分析一下人臉識別這個行業,enjoy~一、人臉識別概況生物識別,是指依靠人體的身體特徵來進行身份驗證的識別技術,目前較為主流的識別技術有: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語音識別等四類。
  • 什麼是人臉識別?你真的了解人臉識別技術嗎?
    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近年來,基於海量數據的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火車、地鐵通道、人臉通道、微郵服務、一些工作人員測繪設施等都是人臉識別技術的特殊應用。要了解人臉識別保護個人信息的難點,首先要了解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的原因及其適用範圍,這樣才能對人臉識別技術保護個人信息進行法律監督。
  • 西工大學子推出高科技產品:「紅色眼睛」能更精確識別人臉
    破技術瓶頸跨入行業前列第六鏡科技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是由西北工業大學劉闖、葉雨桐等學生於2014年以學校創業實踐基地為平臺創立的,自主研發了深度學習框架、圖像處理庫與數學計算庫,擁有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視頻結構化分析、視覺導航、物體識別、文本識別、行為分析、機器視覺等多項應用及核心技術,擁有國家專利48件,國際專利37件,其中計算機視覺技術先後斬獲國內外相關領域獎項39次
  • 生物識別技術迎來發展機遇期,靜脈識別獨具優勢
    「從本質上講,今天的一些研究都集中在熱紅外(一種今天的CCD晶片無法輕易使用的技術)上,以描繪人臉的血管和靜脈結構。這種熱紅外成像帶來了獨特的物理特性,可以幫助識別演示攻擊、欺騙等網絡攻擊。」由於目前的手機已經包含了近紅外傳感器,林德曼認為,行業應該專注於利用該技術實現大規模應用。他指出,一般血管的直徑只有10到15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