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蘋果正式發布了iPhone 11和11 Pro系列新品手機,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性能,拍照能力和電池續航得到大幅度全面的提升,讓果粉們都覺得「真香」。
而在安全信息認證方面,新一代iPhone並沒有像之前傳聞那樣採用屏幕指紋等技術,依舊延用頗受好評的Face ID功能,用戶只需將前置攝像頭對準面部,就能輕鬆實現刷臉解鎖、支付等操作。Face ID主要採用了3D結構光技術,蘋果公司已經連續第三年使用這項技術,說明其的確安全可靠,而且比指紋解鎖體驗更好。
其實近年來3D結構光技術不僅應用類似iPhone這樣的智慧型手機上,而且在3D刷臉支付、新零售、3D空間掃描、智能物流系統、智能安防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未來將會賦能百行百業,擁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為何3D結構光技術如此備受重視?
3D結構光技術有哪些優勢?
3D結構光技術是3D人臉識別技術中的一種,其技術原理是將雷射散斑圖像投射到物體表面,再由紅外相機接收物體表面反射的散斑信息,交給ASIC處理晶片,根據物體造成光信號的變化計算物體位置和深度信息。
實際上除了3D結構光技術外,3D人臉識別技術還包括有雙目視覺和TOF(光飛行時間法)。其中雙目測距法的原理接近於人的眼睛,在自然光的條件下利用兩個攝像頭抓取圖像,通過三角測距原理計算出深度信息;TOF時間飛行法則是通過專用傳感器,捕捉近紅外光從發射到接收的飛行時間,判斷並計算出物體的距離信息。這三種3D人臉識別技術都有各自的優勢與不足。
相對而言,雙目測法由於需要很高的算力資源,實時性差,受光照物體紋理影響比較大,因此它並不適合小型化的應用場景,沒有被大規模商用;TOF技術雖然實時性好、算法簡單,但存在傳感器技術不成熟、圖像解析度低、成本高、功耗高等問題,目前其更多應用在物體測距等領域。3D結構光技術3D結構光技術測量精度高,可以達到1mm(毫米級),擁有功耗相對較低等諸多優點,更適合用於近距離的人臉識別,在智慧型手機、刷臉支付等場景擁有巨大潛力,因此備受業界的重視。
在3D結構光領域,國內企業突飛猛進
3D結構光領域匯集了很多國際知名巨頭,國外的企業包括蘋果、微軟、Intel等,它們均在3D人臉識別技術上投入了眾多研發力量。而在國內,奧比中光則是該領域的獨角獸,通過自主創新成功打破國外的專利壁壘,也是國內唯一量產結構光3D攝像頭的公司。目前奧比中光推出了包括3D傳感攝像頭、ASIC晶片以及相關3D視覺算法等核心產品和技術,應用在首款採用3D結構光面部識別解鎖的智慧型手機OPPO Find X、首個刷臉支付設備等,創造出多個「行業第一」。由此可見,3D傳感企業的崛起也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
試想一下,未來我們在結帳時只需刷臉,乘坐地鐵時刷臉過閘機,進入小區門禁時直接刷臉驗證......這些都將徹底顛覆過去的生活方式,刷臉走天下已經不再是想像。隨著3D傳感技術不斷走向臺前,深度賦能日常消費場景,未來定會充滿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