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之家網(ZFZJ.CN)如果說年初的疫情是各行各業的「黑天鵝」,此次天津方面的「生物識別禁令」或許是刷臉支付領域的「黑天鵝」mini版。
據光明日報報導,《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12月1日表決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信息的,應當經本人同意並約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採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
據此,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進行身份識別的一項生物識別技術,這項技術通過採集人像、關鍵點提取,對人像進行預處理、特徵提取、人臉識別對比,實現個人身份識別驗證的目的。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進步,人臉識別等新興技術進一步普及並走進萬千大眾的生活,圍繞技術運用的爭議也越來越多。
近日,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此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將年卡中的指紋識別入園變更為人臉識別入園,被用戶郭兵告上法庭,杭州富陽區人民法院判令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兵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
幾天之前,一則濟南購房者帶著頭盔去看房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發了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是否侵犯客戶隱私的熱議,同時也引發網友們的關注與擔憂。
其實此前已經有相關法律的規定,採集個人信息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並經被收集者同意。此次天津方面的再次重申,或許會有更多省份的相繼跟進,對刷臉支付所產生的潛在影響尙難以估量。
談到人臉識別不得不說刷臉支付。
誰也沒有想,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刷臉支付變得無臉可刷。
2014年開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先後開啟了刷臉支付的研發工作並進行了商用探索。2018年,支付寶推出了輕量級刷臉支付終端 「蜻蜓」,對刷臉支付進行大規模商用推廣。2019年3月19日,微信支付在服務商大會上展示輕量級刷臉支付終端「青蛙」,並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推出了雙面屏「青蛙Pro」。
在刷臉支付的推廣上,支付寶以近乎「激進」的姿態牢牢站穩頭把交椅。微信支付雖然緊隨其後,但是擅長to C的微信面對擅長to B的支付寶而言,微信刷臉付始終沒有像此前掃碼支付的勢如破竹。
至少在2020年以前,刷臉支付可謂支付行業的「當紅炸子雞」,業內一度將2019年稱之為刷臉支付元年。
刷臉支付,和指紋、虹膜、聲音等都屬於生物識別的鑑別項目,刷臉支付,無需攜帶任何設備,基於機器視覺、3D傳感、大數據風險控制等技術,只需刷臉便能完成支付。
科技改變生活,靠臉吃飯確實不是笑言。
刷臉支付的到來,用戶便是一張行走的活體銀行卡,可以應用於任何收銀臺進行交易活動,秒識別、秒驗證讓支付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這張臉就是涵蓋了一切信息的活體資料庫。
相較於條碼支付,刷臉支付的最大特徵是:
一是徹底將支付工具數位化,被認為是無卡支付的終極階段,使得用戶完全不必攜帶任何物理設備就能完成支付交易的發起、授權與驗證。
二是將原有的支付交易流程壓縮,特別是將支付的發起、授權(與驗證)這一傳統支付方式所要求的貫序流程壓縮為一次動作,比如客戶主動將面部呈現在攝像頭前面即被視為客戶主動出示支付工具並向支付服務商進行支付授權的意思表示。
相比需要藉助手機這個介質,刷臉支付就更加便捷,支付全過程不需要用到手機,是一種更為自主的收款結算方式,配合自助收銀,極大提升了收銀效率。
刷臉支付不僅可以節約顧客的結帳時間,還能提高商戶經營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對於人臉來講,讓商業場景的經營設備,與人有了更智能更無縫的交互,刷臉支付開啟了商家新型的支付方式。通過屏幕去觸達商家給用戶的這些基於營銷的會員卡、券等等,包括商業廣告能夠很好的去展示給消費者,這個時候消費者因為不用掏出手機,焦點完全在刷臉支付上面。
刷臉支付的前景可謂一片大好,生物識別在支付領域的應用前景不可估量。
不過,硬幣總有正反兩面。
事實上,刷臉支付從誕生的一刻起便充滿爭議。
2019年幾起大規模數據洩露事件加速了用戶隱私意識的成熟,也一定程度上讓用戶對於涉及面部數據的刷臉支付變得更為審慎。僅2019年就發生了數起轟動全國的數據洩露風險事件。2019年2月,「深網視界」發生大規模數據洩露事件,超過250萬人的數據可被獲取,有680萬條包括身份證信息、人臉識別圖像等敏感信息的數據疑似洩露。2019年9月,「ZAO」 App被工信部約談……
與數字密碼不同,生物特徵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等特點,一旦洩露則處於不可逆轉的狀態,可謂終身洩露。
普通的字符和字串密碼在丟失之後可以設置新密碼,但是生物信息是不能「重置」的。換句話說,生物信息洩露後,用戶在使用生物信息作為身份認證的場合,可能被「李鬼」冒名頂替,身份安全形同裸奔。
在某種意義上,生物特徵是最後的防線,這也讓刷臉支付的安全問題不時闖入公眾視野。
一個新概念、一項新技術往往猶如一把雙刃劍,如果用得好,就能成為披荊斬棘的利器;如果你碰到它傷人的一面,就會適得其反。
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因此,對於刷臉支付而言,也需要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的去看待。
科技是不斷發展的,支付形式也在不斷演變進化,從二維碼支付時代過渡到「生物識別」支付時代可以說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去年1月份,上海方面發布《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提到,將推進人臉識別線下支付等23個金融科技應用試點。
去年2月份,為紮實推進福建省基於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的試點項目建設,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正式印發《福建省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試點實施方案》。
去年8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明確提及,將探索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藉助密碼識別、隱私計算、數據標籤、模式識別等技術,利用專用口令、「無感」活體檢測等實現交易驗證,突破1:N人臉辨識支付應用性能瓶頸,由持牌金融機構構建以人臉特徵為路由標識的轉接清算模式,實現支付工具安全與便捷的統一。
今年5月份,成都方面也印發了《成都市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0-2022年)》提到,大力推廣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試點,探索利用密碼識別、隱私計算、數據標籤、模式識別等技術,構建以人臉特徵為路由標識的轉接清算模式。基於試點成果探索構建具有推廣價值的數字貨幣應用場景和更多基於特徵識別的安全支付模式,實現支付安全與便捷的統一。
當然除了發文鼓勵外,也有對於安全的顧慮。
去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羅永忠在第八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表示,要堅決保護好強隱私生物特徵,合理應用好弱隱私生物特徵,牢牢守住信息和資金安全底限,特別是對人臉識別這一熱點應用,應堅持守正創新,穩妥推進線下支付應用。
今年初,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旨在進一步規範人臉識別線下支付應用創新,防範刷臉支付安全風險,維護社會公眾利益。
監管層對刷臉支付的態度可謂「審慎而樂觀」,相信隨著技術水平的進步和生物識別領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刷臉支付,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