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支付「黑天鵝」?天津立法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

2020-12-04 騰訊網

支付之家網(ZFZJ.CN)如果說年初的疫情是各行各業的「黑天鵝」,此次天津方面的「生物識別禁令」或許是刷臉支付領域的「黑天鵝」mini版。

據光明日報報導,《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12月1日表決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信息的,應當經本人同意並約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採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

據此,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進行身份識別的一項生物識別技術,這項技術通過採集人像、關鍵點提取,對人像進行預處理、特徵提取、人臉識別對比,實現個人身份識別驗證的目的。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進步,人臉識別等新興技術進一步普及並走進萬千大眾的生活,圍繞技術運用的爭議也越來越多。

近日,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此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將年卡中的指紋識別入園變更為人臉識別入園,被用戶郭兵告上法庭,杭州富陽區人民法院判令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兵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

幾天之前,一則濟南購房者帶著頭盔去看房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發了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是否侵犯客戶隱私的熱議,同時也引發網友們的關注與擔憂。

其實此前已經有相關法律的規定,採集個人信息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並經被收集者同意。此次天津方面的再次重申,或許會有更多省份的相繼跟進,對刷臉支付所產生的潛在影響尙難以估量。

談到人臉識別不得不說刷臉支付。

誰也沒有想,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刷臉支付變得無臉可刷。

2014年開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先後開啟了刷臉支付的研發工作並進行了商用探索。2018年,支付寶推出了輕量級刷臉支付終端 「蜻蜓」,對刷臉支付進行大規模商用推廣。2019年3月19日,微信支付在服務商大會上展示輕量級刷臉支付終端「青蛙」,並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推出了雙面屏「青蛙Pro」。

在刷臉支付的推廣上,支付寶以近乎「激進」的姿態牢牢站穩頭把交椅。微信支付雖然緊隨其後,但是擅長to C的微信面對擅長to B的支付寶而言,微信刷臉付始終沒有像此前掃碼支付的勢如破竹。

至少在2020年以前,刷臉支付可謂支付行業的「當紅炸子雞」,業內一度將2019年稱之為刷臉支付元年。

刷臉支付,和指紋、虹膜、聲音等都屬於生物識別的鑑別項目,刷臉支付,無需攜帶任何設備,基於機器視覺、3D傳感、大數據風險控制等技術,只需刷臉便能完成支付。

科技改變生活,靠臉吃飯確實不是笑言。

刷臉支付的到來,用戶便是一張行走的活體銀行卡,可以應用於任何收銀臺進行交易活動,秒識別、秒驗證讓支付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這張臉就是涵蓋了一切信息的活體資料庫。

相較於條碼支付,刷臉支付的最大特徵是:

一是徹底將支付工具數位化,被認為是無卡支付的終極階段,使得用戶完全不必攜帶任何物理設備就能完成支付交易的發起、授權與驗證。

二是將原有的支付交易流程壓縮,特別是將支付的發起、授權(與驗證)這一傳統支付方式所要求的貫序流程壓縮為一次動作,比如客戶主動將面部呈現在攝像頭前面即被視為客戶主動出示支付工具並向支付服務商進行支付授權的意思表示。

相比需要藉助手機這個介質,刷臉支付就更加便捷,支付全過程不需要用到手機,是一種更為自主的收款結算方式,配合自助收銀,極大提升了收銀效率。

刷臉支付不僅可以節約顧客的結帳時間,還能提高商戶經營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對於人臉來講,讓商業場景的經營設備,與人有了更智能更無縫的交互,刷臉支付開啟了商家新型的支付方式。通過屏幕去觸達商家給用戶的這些基於營銷的會員卡、券等等,包括商業廣告能夠很好的去展示給消費者,這個時候消費者因為不用掏出手機,焦點完全在刷臉支付上面。

刷臉支付的前景可謂一片大好,生物識別在支付領域的應用前景不可估量。

不過,硬幣總有正反兩面。

事實上,刷臉支付從誕生的一刻起便充滿爭議。

2019年幾起大規模數據洩露事件加速了用戶隱私意識的成熟,也一定程度上讓用戶對於涉及面部數據的刷臉支付變得更為審慎。僅2019年就發生了數起轟動全國的數據洩露風險事件。2019年2月,「深網視界」發生大規模數據洩露事件,超過250萬人的數據可被獲取,有680萬條包括身份證信息、人臉識別圖像等敏感信息的數據疑似洩露。2019年9月,「ZAO」 App被工信部約談……

與數字密碼不同,生物特徵具有唯一性不可更改性等特點,一旦洩露則處於不可逆轉的狀態,可謂終身洩露

普通的字符和字串密碼在丟失之後可以設置新密碼,但是生物信息是不能「重置」的。換句話說,生物信息洩露後,用戶在使用生物信息作為身份認證的場合,可能被「李鬼」冒名頂替,身份安全形同裸奔。

在某種意義上,生物特徵是最後的防線,這也讓刷臉支付的安全問題不時闖入公眾視野。

一個新概念、一項新技術往往猶如一把雙刃劍,如果用得好,就能成為披荊斬棘的利器;如果你碰到它傷人的一面,就會適得其反。

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因此,對於刷臉支付而言,也需要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的去看待。

科技是不斷發展的,支付形式也在不斷演變進化,從二維碼支付時代過渡到「生物識別」支付時代可以說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去年1月份,上海方面發布《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提到,將推進人臉識別線下支付等23個金融科技應用試點。

去年2月份,為紮實推進福建省基於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的試點項目建設,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正式印發《福建省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試點實施方案》。

去年8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明確提及,將探索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藉助密碼識別、隱私計算、數據標籤、模式識別等技術,利用專用口令、「無感」活體檢測等實現交易驗證,突破1:N人臉辨識支付應用性能瓶頸,由持牌金融機構構建以人臉特徵為路由標識的轉接清算模式,實現支付工具安全與便捷的統一。

今年5月份,成都方面也印發了《成都市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0-2022年)》提到,大力推廣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試點,探索利用密碼識別、隱私計算、數據標籤、模式識別等技術,構建以人臉特徵為路由標識的轉接清算模式。基於試點成果探索構建具有推廣價值的數字貨幣應用場景和更多基於特徵識別的安全支付模式,實現支付安全與便捷的統一。

當然除了發文鼓勵外,也有對於安全的顧慮。

去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羅永忠在第八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表示,要堅決保護好強隱私生物特徵,合理應用好弱隱私生物特徵,牢牢守住信息和資金安全底限,特別是對人臉識別這一熱點應用,應堅持守正創新,穩妥推進線下支付應用

今年初,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旨在進一步規範人臉識別線下支付應用創新,防範刷臉支付安全風險,維護社會公眾利益。

監管層對刷臉支付的態度可謂「審慎而樂觀」,相信隨著技術水平的進步和生物識別領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刷臉支付,未來可期!

相關焦點

  • 我國的刷臉支付仍處於相對「蠻荒」的發展階段
    在近日全國首個公開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的法規出爐後,不少市場人士開始聯想其對刷臉支付的影響。近兩年來,包括人臉、指紋等生物識別信息已在支付轉帳、實名登記等場景中廣泛應用。
  • 人臉識別和生物識別在支付領域上的風險
    《網絡安全法》中,將公民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納入「個人信息」定義之中,所有個人信息均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徵信業管理條例》中,指紋信息被明確列為禁止徵信機構採集的個人信息,而其他機構能否採集個人信息目前沒有明確規定。《民法通則》中對公民的肖像權予以保護,但人臉識別設備的行為是否屬於肖像製作,人臉識別應用是否屬於肖像應用尚未明確。
  • 中國發布丨「刷臉」時代人臉信息無法「重置」 拿什麼保護你的...
    中國網12月3日訊(記者 董小迪)刷臉支付、刷臉考勤、刷臉倒垃圾......隨著科技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安保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由於人臉信息無法「重置」、無需接觸即可捕捉,這項技術背後的個人信息安全隱患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自然人的血型、疾病和生物識別信息等
    為誠信立法!天津出臺社會信用條例  天津北方網訊:2020年12月1日,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自然人血型、疾病和生物識別信息等
    為誠信立法!天津出臺社會信用條例  天津北方網訊:2020年12月1日,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條例解讀  制定《條例》的必要性  一是制定《條例》是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的需要。
  • 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支付寶刷臉支付有什麼風險?
    現在出門消費都可以不用帶錢包了,只要刷一刷臉就能吃飯購物,真是太方便了。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呢?刷臉支付真的安全嗎?隨著科技的成熟,脫離了設備束縛的「刷臉時代」,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刷臉支付靠譜嗎?「靠臉吃飯」的時代也許真的來臨了!
  • 生物特徵信息採集愈發普遍,該如何保護你的隱私
    隨著人工智慧等產業發展,刷臉支付普及以及短視頻產業的繁榮,採集的個人信息種類逐步轉向指紋、人臉等生物特徵信息,消費者信息保護再一次成為了大眾的焦點。生物特徵信息與一般的個人信息的不同一般來說,生物特徵信息包括指紋、聲紋、人臉、虹膜、掌紋等生理和行為特徵信息。生物特徵信息多用於身份識別,當前較為常見的使用場景有機場、門禁以及支付等。
  • 生物識別技術那麼多,為啥偏偏「刷臉」火了?
    你走到一家自助銀行前,攝像頭通過「刷臉」,自動識別你的身份為你開門;你站到ATM機前輸入密碼,再在攝像頭前「刷臉」,就可以成功取錢。這種看起來像是科幻片裡的橋段,在現實中應用越來越多。  今年4月,馬雲在德國漢諾瓦IT博覽會上當眾演示刷臉支付;上月號稱全球第一臺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ATM機在杭州誕生。
  • 刷臉和指紋很方便?但你的個人生物信息卻已經洩露了
    ,不過在享受著科技進步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人們是否也意識到自己的個人生物消息存在著被洩露、濫用的風險呢?人體的指紋、虹膜、面容、DNA等個人生物信息的獲取、採集、存儲和應用越發便利和普及,不少平臺通過收集個人生物信息作為用戶登錄密鑰,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甚至連支付也進入了「刷臉」時代。 想必很多人都已經在生活中有了這種體驗。
  • 可以在哪裡刷臉支付|聚合支付和刷臉支付哪個更有前景?
    人臉識別是一種基於人的相貌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認證的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技術的最大特徵是能避免個人信息洩露,並採用非接觸的方式進行識別。此技術可以更加快捷、精準、衛生地進行身份認定;具有不可複製性,即使做了整容手術,該技術也能從幾百項臉部特徵中找出「原來的你」。
  • 刷臉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落地 專家:儘快建立國家級人臉特徵資料庫
    1月21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公告,已於20日印發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並自20日起實施。《公約》明確,應建立人臉信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機制。在採集環節,要堅持「用戶授權、最小夠用」,明確告知用戶信息使用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獲得用戶授權,避免與需求無關的特徵採集。
  • 刷臉支付能被破解嗎?用馬雲照片識別,卻彈出來了4個字
    刷臉支付能被破解嗎?用馬雲照片識別,卻彈出來了4個字現如今中國的行動支付市場,已經被支付寶和微信瓜分,二者平分天下的局面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都覺得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寶付款都差不多,但是就安全性上來說,還是支付寶更勝一籌。
  • 房產售樓處私自收集客戶人臉信息,刷臉邊界爭議升級
    房企這種「一切數據皆可變現」心態強烈到,看房者明確要求刪除人臉圖片時,他們也會坦然拒絕,甚至在疫情期間,看房客戶有普遍戴口罩的現象,個別售樓處還上線了瞳孔識別技術。  刷臉打卡,刷臉支付,刷臉入園,好歹是在消費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
  • 刷臉支付所刷的臉其實是數據組成
    我們很容易被電影中的場景誤導,以為識別人臉時會直接存儲用戶的照片。但是實際上,用戶的照片在採集後就會被轉化很多次,最終變成很長的一串數字。這串數字中就進行臉部驗證;最後,用戶正對拍照界面,系統自動比對,驗證通過後再從相關支付帳戶中扣款。由於在支付過程中,既要「刷臉」,也要輸入手機號,不少用戶認為步驟過於複雜,還不如直接掃碼更便捷。
  • 聊一聊大數據和刷臉支付
    既然剛才談到了支付方式,那麼下面咱們再說一下,眼下比較時髦的「刷臉支付」。刷臉支付保險嗎?人的臉型和面貌,會隨著年齡,體重的增減而改變。長相比較相似的人,可以通過化妝或整形來重塑面孔。現代高科技手段能夠製作出矽膠材質的「人皮面具」,仿真度足夠以假亂真……所以,刷臉支付保險嗎?會不會有個人帳戶被盜刷的風險?或者,以前存入帳戶的錢款,卻因為人胖或瘦了而無法通過刷臉檢測?
  • 防止人臉識別濫用,還須法律護航
    來源:錢江晚報據廣州日報報導,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臉」的應用場景被不斷拓寬,比如,點完餐看一下攝像頭就能完成支付,住酒店刷臉後就能登記,上公廁取廁紙也得刷個臉……筆者不禁發問:人臉識別是不是用得太多了?如果用其他更安全的方法也能快速解決問題,為什麼非要刷臉?
  • 生物識別支付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
    民生銀行手機銀行則於2016年9月,率先推出虹膜支付的功能,主要應用於手機銀行話費充值、便民交費、商城支付等場景。 同時,建設銀行手機銀行的「龍支付」也相繼推出了「刷臉取款」和「聲紋取款」兩項業務,客戶通過人臉識別或者聲紋識別登錄手機銀行客戶端進行業務操作。 在銀行試水生物識別支付之前,各大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更早地就加入了這片新開闢的戰場。
  • 為什麼一再強調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安全
    以時下最火熱的刷臉為例,手機解鎖、銀行支付、上班打卡還是交通出行、安防門禁、治安維持,如今人臉識別已經徹底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展現出顯著的「刷臉」價值。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國,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19年全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3.72億部,而指紋識別在智慧型手機中的滲透率已達到75%以上。虹膜、指紋掃描已成汽車標配,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汽車技術開發中,以保證駕駛安全及人身安全。
  • 探討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的應用
    與CPU卡的金融安全級別相比,UL卡本身不具備安全機制,需要通過加密機寫入密鑰信息。事實上,UL卡乃至M1卡,都曾陸續曝出過被破解的安全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無卡化的趨勢似乎也是一種解決途徑。繼二維碼支付、NFC支付在AFC系統應用之後,作為生物識別的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應用的需求,又一次被提了出來。
  • 刷臉看動物,到底是否合適必要?「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庭審正在進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肖菁 通訊員 鍾法「去動物園看個動物,憑什麼要刷我的臉?」當人臉識別在單位和小區門禁中泛濫使用的境況下,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因不滿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採用人臉識別方式入園,而以侵犯隱私權和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