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人臉識別濫用,還須法律護航

2020-08-06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錢江晚報

據廣州日報報導,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臉」的應用場景被不斷拓寬,比如,點完餐看一下攝像頭就能完成支付,住酒店刷臉後就能登記,上公廁取廁紙也得刷個臉……筆者不禁發問:人臉識別是不是用得太多了?如果用其他更安全的方法也能快速解決問題,為什麼非要刷臉?

要知道,目前計算機識別人臉的準確率可達99.15%,但畢竟不是百分百,仍屬於一種模糊匹配。

不可否認,人臉識別技術有其先進性和高效率,可快速、精確識別個人主體,在某些方面可降低成本,讓生活更便捷。但是,這種技術需要大量數據,涉及個人隱私信息。在某些非必要的場景下,讓渡個人隱私,來換取一張通行證,其付出的隱藏成本太大,存在的風險太多,可能造成對個人隱私權的嚴重侵害。而對這些個人信息的後續使用,人們不得而知。

正如業界專家所說,人臉信息作為生物識別信息,一般來說伴隨著人的一生,是不可更改的。這與手機號碼之類的個人信息不一樣,後者發生洩露,實在不行還可以換一個,但人臉信息發生洩露,不可能去「換臉」。真的臉都不要了,要去換臉,那還要推廣人臉識別幹什麼?

目前面部採集技術發展還不夠成熟,其各個環節都需要得到保護和確認,具體包括採集主體是否有權採集;採集後的管理是否安全、使用是否合法;被採集者的授權是否得到保障等。信息技術發展太快,而背後的倫理道德規範以及法律法規還沒有及時跟上。

比如,目前刷臉支付的線上應用是不受監管機構認可的,一方面是軟體原因,另一方面是硬體原因,受制於智慧型手機的攝像頭水平,並非都具備主動進行活體檢測的能力。當然,線下刷臉支付已經受到中國人民銀行推廣,在2019年8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提出「探索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藉助密碼識別、隱私計算、數據標籤、模式識別等技術」。對於刷臉機具被假體攻擊,《電子商務法》第五十七條規定:「未經授權的支付造成的損失,由電子支付服務提供者承擔;電子支付服務提供者能夠證明未經授權的支付是因用戶的過錯造成的,不承擔責任。」

饒是如此,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在哪些領域,使用該技術的過程中又該遵循哪些規則,仍亟待進一步法律界定。刷臉支付這一領域的安危,不能僅僅依靠支付服務商或者支付業協會的行業自律,而應依賴於個人生物信息保護的整體立法或者金融領域的專門立法。(項向榮)

責任編輯: 馬若虎

相關焦點

  • 兩元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 專家:人臉識別亟待完善法律防止濫用
    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 評:「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
    原標題:「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去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當時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給園方留存了電話號碼等信息,並錄入指紋。之後,園方單方面要求改成人臉識別。
  • 新技術變成「危險武器」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爭議和混亂,也許是人臉識別發展中必經的過程,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這個過程還將持續很久。 1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面部信息是個人重要的生物特徵,具有強烈的個人身份屬性。 人臉識別技術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但人們沒想到的是,在你沒注意的時候,你的臉部數據就已經被「偷竊」了。
  • 關於「人臉識別」的濫用和隱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
    最近這兩條熱門新聞,把「人臉識別」信息洩露的問題無比清晰地拉近到普通人面前。隨著人臉識別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日益緊密,對於該技術的濫用與安全之憂,頻頻引發爭議和討論。 用戶和消費者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日前宣判,人臉數據信息保護問題再一次引發關注和討論。11月20日,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因強制刷臉入園,被判賠償當事人郭先生1038元。緊隨其後的21日,合肥市公安局也在政務平臺上答覆了市民對刷臉門禁是否會洩露信息的擔憂。與快速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共同發展起來的,是人們隱私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那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
  • 杜絕濫用!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
    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另外,針對部分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特別是強制人臉識別功能,網信辦有動作。保護個人信息,保護好我們的臉,國家在行動。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前一陣我們還就「美國開發者用人臉識別技術去對抗執法警察」的話題,討論了AI技術的低門檻造成私人濫用人臉識別的社會風險問題;這使得繼續討論人臉識別的應用風險看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但是我們似乎忽視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在全球範圍內,人臉識別的市場前景同樣廣闊。有數據顯示,到2022年,全球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達75.95億美元。而在中國,人臉識別的相關企業已突破1萬家。作為新興的身份認證手段,便捷高效的人臉識別應用範圍越來越廣。隨著人臉識別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日益緊密,對於該技術的濫用與安全之憂,近來頻頻引發爭議和討論。
  • 走到哪都可能「丟臉」,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
    「房地產行業的頭部公司大多在用人臉識別技術。」設備提供商負責人熊偉直言。  有專家指出,讓客戶毫無防備地暴露在人臉識別設備下,侵害客戶的個人生物信息安全。記者梳理多地公開報導發現,倒垃圾、取廁紙、乘車、上班「打卡」、課堂點名等近30種生活場景中應用到人臉識別技術。  ——公共場所。甘肅省武威市圖書館人臉識別借還書新功能近日上線。
  • 邢會強: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制 | 比較法研究202005
    調查和執法部門如獲準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還應當每年進行審計(audit),以確保該系統不被濫用,並定期送交獨立的檢測部門對其人臉識別系統進行準確性和偏見性檢測(accuracy and bias testing),以確保其不以種族、性別和年齡而作出歧視性對待。任何人如被違法人臉識別系統監視,則其有權對違法使用者提起民事訴訟,獲得賠償甚至懲罰性賠償。
  • 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做啥?
    杜絕濫用!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上個月,一名男子「戴著頭盔看房」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做啥_新聞中心...
    杜絕濫用!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上個月,一名男子「戴著頭盔看房」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
    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另外,針對部分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特別是強制人臉識別功能,網信辦有動作。保護個人信息,保護好我們的臉,國家在行動。
  • 人臉識別存在法律風險該如何防範?
    雖然虹膜識別技術具有高精準和唯一性,但是採集成本高、識別效率低,不適合大範圍的推廣應用。   技術應用缺乏法律規範和標準   根據國際生物識別集團(IBG)發布的《生物識別市場與產業報告2009—2014》顯示,2014年人臉識別在全球生物特徵識別市場中佔比達11.4%。
  • 法律明確規制 方能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法治軌道
    一家之言    保護公民隱私,不能光靠政府部門的行政要求或決定,還得靠法律的明確規制、約束。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對於人臉識別系統的「刷刷刷」,民眾擔憂已久。
  • 新京報:防範人臉識別濫用 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防範人臉識別濫用,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和實踐,可以有四種構造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場景的模式,相應地,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是在逐步增強。▲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也具有泛濫傾向,通過立法明確加以規制的呼聲一直很高。
  • 人臉識別60年︱法律能保護人們的「臉」嗎?
    此外,還出現了若干專門針對特定部門的法規,關注刑事司法、僱傭或教育領域中生物識別數據濫用的危害。報告第一章的第2和第3部分追溯了這些新顯現的問題及法律手段和方法。以下是本輯彙編所提出問題的摘要,列明了所需開展的研究、實施的監管和組織的社區參與,希望為政策制定者和行動者提供借鑑:1.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幾乎時時處處都要把臉推到前臺,但是頻繁刷臉背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的「臉」有沒有被盜用或濫用,到底應該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臉」。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
  • 無感「刷臉」沒商量 技術濫用埋風險:人臉識別竟成售樓處標配
    視頻中,該男子戴著頭盔進售樓處看房,以防範人臉識別系統的抓拍。  視頻的流傳令人好奇,人臉識別技術竟已無孔不入?記者走訪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在北京各售樓處同樣已成標配,甚至絕大多數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無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