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

2020-12-06 新浪科技

來源:新京報網

▲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資料圖。

原標題:「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去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當時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給園方留存了電話號碼等信息,並錄入指紋。之後,園方單方面要求改成人臉識別。

被惹惱的郭兵於是在去年10月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野生動物世界店堂告示、簡訊通知中相關內容無效,並以野生動物世界違約且存在欺詐行為為由要求賠償年卡卡費、交通費,刪除個人信息等。

目前,一審判決園方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不過郭兵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由於其大部分訴訟請求未得到法院支持,將繼續上訴。

身為法學副教授的郭兵把自己的「臉」要回來了,這是法律為人臉信息撐腰。不過這次訴訟主要還是個案化解決郭兵本人的訴求,沒有確認野生動物園要求刷臉本身的不當性,這未免令人遺憾。

事實上,僅從合同法上說,杭州這家動物園就理虧在先:籤合同時約定刷指紋,之後單方面更改合同,要求刷臉,這本身就是違約。法院判的也是園方違約,但是,判決沒有否認園方要求刷臉的正當性,甚至在判決中明確「野生動物世界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其行為本身並未違反前述法律規定的原則要求」。

▲圖片來自新京報。

《網絡安全法》第41條明確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既然指紋就能識別消費者的身份,防止年卡被冒用,那麼,為什麼還要使用刷臉技術?這符合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的「必要原則」和「最小夠用」標準嗎?

推而廣之,刷臉技術成為資本驅動之下的「風口上的豬」,不管有沒有必要,什麼場景都要加一個「刷臉」,刷臉成了各種場所中的時髦做法。不過,是否所有的刷臉場景都經得住考量?

比如,小區住宅等一般性場所,刷門禁卡等就能起到安全防護的效果,並不需要拿走公眾的具有唯一性的指紋、臉面等生物信息。

再比如,公廁衛生紙常被多拿、偷拿,但為此就讓公眾「刷臉」,也不符合法定的收集個人信息的「必要原則」。

實際上,人臉識別作為一項新技術,不是說不能用,而是要有明確的限制條件與應用場景,不能被濫用。比如有學者就提出: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底線是,除了特定部門的執法活動之外,任何機構、企業和個人都無權通過人臉識別調查和追蹤個人的私人生活。如果這樣的原則不被明確,人臉識別還將被濫用,郭兵的勝訴,也只具有個案的意義,無法帶來普遍的改觀。

必須明確,包括人面部信息、指紋、虹膜在內的民眾生物信息,作為人格權的一部分,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物業公司、動物園等公共場所不能說要就要。收集個人信息必須符合「必要原則」和「最小夠用」的原則,能不用生物信息的,就不應該用。

今年10月,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了關於《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的說明。條例新增了「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保障業主對共用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權」等內容,有望成為中國首部明確寫入人臉識別禁止性條款的地方性法規。

科技可以讓生活越來越方便,但黑技術應用都不應偏離個人信息保護本位的原則,刷臉能不用就不用,而不是拿了公眾的「臉」之後其他再說,這應該是常識。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勝訴,有著標誌性意義,但如何規範各種應用場景下的人臉識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沈彬 (媒體人)

編輯:新吾 校對:李項玲

相關焦點

  • 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 定分止爭作用可能有限
    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 定分止爭作用可能有限時間:2020-11-21 22:2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 定分止爭作用可能有限 11月20日下午,杭州富陽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
  • 「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人臉識別入園必要性成庭審爭議焦點
    庭審現場「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開庭——12月29日15時,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郭兵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服務合同糾紛上訴一案。2019年10月,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收到一條簡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園區年卡系統已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原指紋識別已取消。
  • 人臉識別普遍應用為時尚早
    」一審宣判。  2019年4月,遊客郭兵購買了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後野生動物世界將年卡客戶入園方式從指紋識別調整到人臉識別,簡訊通知郭兵入園識別系統更換,要求激活人臉識別系統,否則無法入園。此後,雙方就入園方式、退卡等事宜協商未果,郭兵於是提起訴訟。由於涉及人臉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採集、使用等問題,這起案件受到輿論廣泛關注,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攝近日,備受關注的「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公開宣判——杭州市民郭兵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一案中,法院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第一案」的落槌,再度激起對人臉識別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安全話題的討論。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一、人臉識別第一案:我已經錄了指紋,憑什麼要換成刷臉杭州市民郭兵的一紙訴狀,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合法性」這一問題真正帶進公眾視野。去年4月,郭兵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雙人年卡,當時確定的是指紋識別的入園方式,郭兵也給園區留下了手機號碼,並錄入了指紋;而沒多久,園區就改換了一套人臉識別系統,並單方面要求郭兵和其他購買年卡的遊客改成人臉識別。
  • 高校副教授狀告動物園,「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
    指紋識別調整為人臉識別 後野生動物世界將年卡客戶入園方式從指紋識別調整為人臉識別,並更換了店堂告示。 2019年7月、10月,野生動物世界兩次向郭兵發送簡訊,通知年卡入園識別系統更換事宜,要求激活人臉識別系統,否則將無法正常入園。
  • 法律明確規制 方能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法治軌道
    一家之言    保護公民隱私,不能光靠政府部門的行政要求或決定,還得靠法律的明確規制、約束。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對於人臉識別系統的「刷刷刷」,民眾擔憂已久。
  • 走到哪都可能「丟臉」,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
    新華社天津12月4日消息,買房、存包、取廁紙,上班、上學、逛動物園……人臉識別已經全面嵌入生活。  近期,戴頭盔看房、人臉識別第一案、天津出臺條例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等相繼成為熱點,透露出人們對人臉信息洩露的焦慮。走到哪都需要「刷臉」,有必要嗎?人臉信息被「弄丟」的風險高不高?我們又該怎麼保護自己的「臉」?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動物園刪除原告照片信息
    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因不滿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採用人臉識別方式入園,而以侵犯隱私權和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後者告上法庭。此案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原本指紋識別入園升級為人臉識別2019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野生動物世界「暢遊365天」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與其妻子留存了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並錄入指紋、拍照。
  • 辨真假 | 關於人臉識別的這些傳說,真?假?
    近日,有關「人臉識別」系統的各種報導受到廣泛關注。前有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後有「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一時間,圍繞「人臉識別」系統的法律問題、執法監管以及實踐應用等討論讓這項黑科技愈發可疑,「人臉識別系統想安就能安」「設置人臉識別會增加銀行卡盜刷風險」「人臉信息一旦洩露無法挽回」「戴口罩也能被人臉識別」……這些說法孰真孰假?「真真」為您查證事實,解惑「人臉識別」問題。
  • 兩元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 專家:人臉識別亟待完善法律防止濫用
    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主要的使用場合為手機支付、銀行金融機構軟體的登錄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解鎖、學校或小區的門禁門鎖、單位考勤等生活場景。人臉識別技術在目前得到了較快發展,識別的精準程度相當高,疫情期間甚至發展到能夠自動識別戴口罩的人臉。人臉識別對於相關單位和機構業務的展開、用戶的管理具有較高的便利性,因此得到了許多機構的歡迎。
  • 邢會強: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制 | 比較法研究202005
    我國已出現「人臉識別第一案」。基於此,有必要對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制予以深入研究,釐定人臉識別技術應遵循的法律底線,明晰人臉識別技術法律規制的基本要點。因此,本文先研究人臉識別技術本身的特徵與風險,接下來研究和借鑑美國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規制,最後提出我國完善法律規制的對策建議。
  • 拆除人臉識別系統邁出保護公民隱私實質一步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有消息稱,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經記者核實,該消息屬實,南京部分售樓處已接到政府部門通知要求拆除人臉識別系統。
  • 人臉識別存在法律風險該如何防範?
    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的轉化   人臉識別技術(Fac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識別的一系列相關技術,也稱作面部識別、人像識別。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日前宣判,人臉數據信息保護問題再一次引發關注和討論。11月20日,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因強制刷臉入園,被判賠償當事人郭先生1038元。緊隨其後的21日,合肥市公安局也在政務平臺上答覆了市民對刷臉門禁是否會洩露信息的擔憂。與快速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共同發展起來的,是人們隱私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那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
  • 人臉識別技術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這句看似成功商業案例的話,不僅將自己送上熱搜,也讓兩家涉事公司緊急回應,更是把網際網路公司共享人臉數據的"內幕"推到風口浪尖。  雖然螞蟻金服就重申:"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螞蟻的生命線,遵守法律法規、遵循用戶明確授權原則和最小化原則,是我們採集、留存和使用數據的三條紅線,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違背"。
  • 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新技術在生活場景中廣泛應用 個人信息遭洩露引發公眾憂慮  人臉識別應用邊界何在  ● 生物識別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利用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徵進行個人身份鑑定的技術。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主要的使用場合為手機支付、銀行金融機構軟體的登錄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解鎖、學校或小區的門禁門鎖、單位考勤等生活場景。人臉識別技術在目前得到了較快發展,識別的精準程度相當高,疫情期間甚至發展到能夠自動識別戴口罩的人臉。人臉識別對於相關單位和機構業務的展開、用戶的管理具有較高的便利性,因此得到了許多機構的歡迎。
  •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微信稱不推「清粉」功能;韓國...
    Hello,大家早上好,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先來瀏覽新鮮的早報吧~【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杭州動物世界刪除原告照片信息,賠償原告 1038 元】歷時一年多,備受關注的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終於等來一審判決
  • 陳根:從「匿名」走向「顯名」,人臉識別的正當性邊界何在?
    文/陳根1964年,布萊索(Bledsoe)提出了世界上首個人臉識別算法,該算法以鏈碼為特徵進行人臉識別,一腳踢開了真正意義上的自動人臉識別技術研究的大門。另一方面,當人臉識別技術廣泛應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時,人臉信息後續的存儲和使用問題卻仍是個謎。距離「人臉識別第一案」已經過去將近一年。
  • 關於「人臉識別」的濫用和隱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
    圖片來自網絡 2020年11月20日,備受關注的「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濟南一位看房者「為了保護個人信息」戴著頭盔去售樓部的視頻近日火遍了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