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明確規制 方能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法治軌道

2020-12-05 新京報

  一家之言

  

  保護公民隱私,不能光靠政府部門的行政要求或決定,還得靠法律的明確規制、約束。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對於人臉識別系統的「刷刷刷」,民眾擔憂已久。去年,因不願被動物園「刷臉」,遊園年卡辦理者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今年11月2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最終,法院判決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案件引發廣泛關注,被稱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還有不少人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對相關單位的刷臉系統提出了質疑,做出了抵制。前不久,《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明確規定物業服務人員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引發社會熱議及很多人的共鳴。

  此番南京市要求售樓處拆除人臉識別系統,回應了公眾的關切,邁出了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的實質一步,釋放出強烈的信號,具有積極的示範引領意義。

  按照行業「潛規則」,售樓處「刷」客戶或者諮詢者的臉,主要用意是區分客戶的來源渠道——是自然訪戶,還是中介渠道訪戶,經過人臉比對後,可以精準統計研判客戶數據,防止「飛單」,防止重複計算客戶的來訪渠道。實際上,售樓處刷臉還存在著依託大數據深度分析客戶背景身份信息並量身打造賣房策略甚至殺熟、殺富的可能,而收集、使用客戶人臉信息還存在洩露風險,有可能給客戶帶來其它侵擾,給客戶的權益埋下隱患。顯然,這一業內潛規則觸碰了法律規則的底線。

  人臉信息和虹膜、指紋等信息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物信息,屬於公民肖像權的範疇,是公民個人隱私信息的一部分。《民法總則》《民法典》已經原則性明確了對公民肖像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新修訂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規定,人臉信息屬於個人敏感信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售樓處或其他單位未經公民同意,私自或強制收集、使用公民人臉信息,侵犯了公民的個人信息權、隱私權,也可能侵犯公民的知情權。如果收集使用單位洩露或非法提供了公民的人臉信息,就會給公民的權益帶來多重負面影響。

  南京市相關政府部門要求售樓處拆除「人臉識別系統」,用果斷有力的實際行動貫徹了上述法律法規的精神,有效阻斷了侵犯公民人臉信息權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公民的個人信息權益損失風險,也重申了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權的法律底線,為規範人臉識別的立法和管理實踐積累了有益經驗。

  當然,向未經公民同意或授權的人臉識別說「不」,不能光靠政府部門的行政要求或決定,還得靠法律的明確規制、約束。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正處於制定階段,立法部門有必要積極收集有關人臉識別的案例,研判吸收有關人臉識別的管理辦法、經驗,充分聽取民眾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對人臉識別作出專項規定,明確人臉識別的有權使用主體、使用目的、使用範圍、使用禁區等,以及被識別對象的救濟路徑、監管責任部門和追責手段,這樣,方能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法治軌道。

  □李英鋒(法律工作者)

相關焦點

  • 邢會強: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制 | 比較法研究202005
    我國已出現「人臉識別第一案」。基於此,有必要對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制予以深入研究,釐定人臉識別技術應遵循的法律底線,明晰人臉識別技術法律規制的基本要點。因此,本文先研究人臉識別技術本身的特徵與風險,接下來研究和借鑑美國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規制,最後提出我國完善法律規制的對策建議。
  • 拆除人臉識別系統邁出保護公民隱私實質一步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有消息稱,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經記者核實,該消息屬實,南京部分售樓處已接到政府部門通知要求拆除人臉識別系統。
  • 兩元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 專家:人臉識別亟待完善法律防止濫用
    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 評:「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
    原標題:「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去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當時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給園方留存了電話號碼等信息,並錄入指紋。之後,園方單方面要求改成人臉識別。
  • 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 生物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
    近年來,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作為個人身份認定的新方法,改變了傳統個人信息收集和處理的方式,自動化的收集和應用越來越普遍,在建設智慧城市、維護社會治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濫用生物識別技術的現象也廣泛存在,對於個人信息權益產生嚴重威脅。生物識別技術的主要特徵。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此前,IBM主動放棄人臉識別業務,宣布將不再提供、開發或研究任何人臉識別和人臉分析軟體;微軟則在去年刪除了其最大的公開人臉識別資料庫。法律劃邊界監管需加強人臉識別涉及身份信息採集識別與個人隱私保護等話題,離不開法律的保駕護航。
  • 走到哪都可能「丟臉」,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
    新華社天津12月4日消息,買房、存包、取廁紙,上班、上學、逛動物園……人臉識別已經全面嵌入生活。  近期,戴頭盔看房、人臉識別第一案、天津出臺條例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等相繼成為熱點,透露出人們對人臉信息洩露的焦慮。走到哪都需要「刷臉」,有必要嗎?人臉信息被「弄丟」的風險高不高?我們又該怎麼保護自己的「臉」?
  • 人臉識別存在法律風險該如何防範?
    「人臉識別系統」集成了人工智慧、機器識別、機器學習、模型理論、專家系統、視頻圖像處理等多種專業技術,同時需結合中間值處理的理論與實現,是生物特徵識別的最新應用,其核心技術的實現,展現了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的轉化。   廣義的人臉識別包括構建人臉識別系統的一系列相關技術,如人臉圖像採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確認以及身份查找等。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如何界定人臉識別是否侵犯個人信息安全?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強制刷臉判賠千元案件的起因要追溯到2019年4月,郭先生花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暢遊365天」雙人年卡,明確了同時驗證年卡和指紋即可入園。但此後園方卻單方面將指紋識別「強制」升級為「刷臉」入園,當事人為此將園方告上法庭。
  • 人臉識別60年︱法律能保護人們的「臉」嗎?
    系統的識別準確率高嗎?「它」對「我」的判斷是否公允?早在1973年,瑞典就推出了首個《數據法》,如今全球約有130多個國家出臺了數據保護相關的法律。但它們的效力如何?能夠保護我們的「臉」嗎?臉識別技術也被應用於校園,2019年瑞典對一所高中開出罰單,認為學校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考勤,違反了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圖片來源:Getty對生物識別系統的監管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數據保護法實現的。生物識別數據通常被認定為高度敏感類別的個人數據,此類數據的收集、存儲和公開需要受控於一系列限制條件。
  • 範文嘉:科學配置地方立法權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這段論述將法治在改革中的作用定位在引領者的角色,是基於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得出的科學總結,是對未來如何走好改革道路作出的正確論斷。
  • 防止人臉識別濫用,還須法律護航
    來源:錢江晚報據廣州日報報導,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臉」的應用場景被不斷拓寬,比如,點完餐看一下攝像頭就能完成支付,住酒店刷臉後就能登記,上公廁取廁紙也得刷個臉……筆者不禁發問:人臉識別是不是用得太多了?如果用其他更安全的方法也能快速解決問題,為什麼非要刷臉?
  • 新京報:防範人臉識別濫用 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防範人臉識別濫用,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和實踐,可以有四種構造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場景的模式,相應地,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是在逐步增強。▲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也具有泛濫傾向,通過立法明確加以規制的呼聲一直很高。
  • 【智能與法】陳姿含:公共算法決策的法律規制(二)
    算法決策法律規制的背後,存在著對價值的衝突:有人保持對新技術的熱情,認為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有人擁護自由的發展,認為個性與私營主體的多元創新能力優於政府的利益;也有人主張虛擬的空間自由主義,防止公權力的介入。
  • 今年高考史上最嚴 「人臉識別+指紋驗證」
    今年高考史上最嚴 「人臉識別+指紋驗證」時間:2016-05-26 07:49:30來源: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作者:編輯:作為「作弊入刑」後的首次高考,不少地區都出臺具體舉措,提升考場作弊防控系統。啟動「人臉識別+指紋驗證」、增加監考力量、嚴禁戴手錶入考場……多地出招保障高考考場紀律。  組織作弊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確,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將入刑定罪,最高可處七年有期徒刑。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這次判決帶出的最核心信息就是法律主張了郭兵本人對自身人臉信息的隱私權,但法律僅僅只是回應了郭兵本人刪除刷臉信息的訴訟請求,並沒有否定園方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本身的正當性;而且在判決中明確了「野生動物世界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其行為本身並未違反前述法律規定的原則要求」。
  • 關於「人臉識別」的濫用和隱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
    近期,英國《自然》雜誌對480位從事人臉識別、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進行了調查,受訪者強烈認為,應該有其他法規來規範公共機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超過40%的人則希望禁止實時大規模監視。谷歌、亞馬遜、IBM和微軟等公司都呼籲在人臉識別系統方面出臺更嚴格的監管措施。 對於人臉識別技術,包括上述專業研究人員在內的人們在擔憂什麼?需要警惕什麼?
  • 人臉識別和生物識別在支付領域上的風險
    而識別準確率目前在特定情況下也能達到指紋識別相同水準。三是其它生物識別技術。首先是虹膜,具有高準確率,信息採集難度高等特點,一般應用於國家安全、軍事設施特別敏感的門禁或權限管理場合;其實是聲紋,與人臉識別類似,準確率相對較低,採集難度和私密性很低,而且驗證過程很容易被盜取。
  • 房產售樓處私自收集客戶人臉信息,刷臉邊界爭議升級
    有媒體從南京房地產市場獲悉,在南京城南、江北、河西等區域,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舉措如果正式實施,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看房者戴頭盔看房  南京地產圈這一「首例」對劃清人臉識別的邊界,能起到多大作用,我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