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人臉識別系統邁出保護公民隱私實質一步

2020-12-04 新京報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有消息稱,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經記者核實,該消息屬實,南京部分售樓處已接到政府部門通知要求拆除人臉識別系統。

對於人臉識別系統的「刷刷刷」,民眾擔憂已久。去年,因不願被動物園「刷臉」,遊園年卡辦理者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今年11月20日,這一涉及公民生物識別信息採集的服務合同糾紛案,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最終,法院判決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案件引發廣泛關注,被業內人士稱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還有不少人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對相關單位的刷臉系統提出了質疑,做出了抵制。前不久,《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明確規定物業服務人員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引發社會熱議,引發很多人的共鳴。

此番南京市要求售樓處拆除人臉識別系統,回應了公眾的關切,邁出了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的實質一步,釋放出強烈的信號,具有積極的示範引領意義。

按照行業「潛規則」,售樓處「刷」客戶或者諮詢者的臉,主要用意是區分客戶的來源渠道——是自然訪戶,還是中介渠道訪戶,經過人臉比對後,可以精準統計研判客戶數據,防止「飛單」,防止重複計算客戶的來訪渠道。實際上,售樓處刷臉還存在著依託大數據深度分析客戶背景身份信息並量身打造賣房策略甚至殺熟、殺富的可能,而收集、使用客戶人臉信息還存在洩露風險,有可能給客戶帶來其他侵擾,給客戶的權益埋下隱患。顯然,這一業內潛規則觸碰了法律規則的底線。

人臉信息和虹膜、指紋等信息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物信息,屬於公民肖像權的範疇,是公民個人隱私信息的一部分。《民法總則》《民法典》已經原則性明確了對公民肖像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新修訂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規定,人臉信息屬於個人敏感信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網絡安全法》《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等法律規範也有類似的規定。

售樓處或其他單位未經公民同意,私自或強制收集、使用公民人臉信息,侵犯了公民的個人信息權、隱私權,也可能侵犯公民的知情權。如果收集使用單位洩露或非法提供了公民的人臉信息,就會給公民的權益帶來多重負面影響。

南京市相關政府部門要求售樓處拆除「人臉識別系統」,用果斷有力的實際行動貫徹了上述法律法規的精神,有效阻斷了侵犯公民人臉信息權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公民的個人信息權益損失風險,也重申了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權的法律底線,為規範人臉識別的立法和管理實踐積累了有益經驗,值得其他地方借鑑。

當然,向未經公民同意或授權的人臉識別說「不」,不能光靠政府部門的行政要求或決定,還得靠法律的明確規制、約束。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正處於制定階段,立法部門有必要積極收集有關人臉識別的案例,研判吸收有關人臉識別的管理辦法、經驗,充分聽取民眾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對人臉識別作出專項規定,明確人臉識別的有權使用主體、使用目的、使用範圍、使用方式、使用條件、使用禁區以及被識別對象的救濟路徑、監管責任部門和追責手段,這樣,就能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法治軌道,使用、監管人臉識別系統都有法可依,公民維權也有了更明確的標準,有了更足的底氣。

李英鋒(法律工作者)編輯 陳莉 校對 李銘

相關焦點

  • 法律明確規制 方能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法治軌道
    一家之言    保護公民隱私,不能光靠政府部門的行政要求或決定,還得靠法律的明確規制、約束。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對於人臉識別系統的「刷刷刷」,民眾擔憂已久。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幾乎時時處處都要把臉推到前臺,但是頻繁刷臉背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的「臉」有沒有被盜用或濫用,到底應該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臉」。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
  • 到處都是人臉識別,我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然而,當人臉識別進入校園,在課堂上統計學生們趴桌子、玩手機、睡覺、聽講、閱讀、舉手的次數時,當大會入場、刷臉進站、刷臉登機甚至刷臉支付等場景都需人臉識別時,人們突然意識到,我們是否在「用隱私換便捷」?「人臉識別」的「手」是否伸得太長了?
  • 隱私真的值錢了?戴頭盔看房少花30萬,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遭首拆
    隱私真的值錢了?戴頭盔看房少花30萬,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遭首拆 有人說網際網路的時代,就是沒有隱私的時代,誠然,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偏頗性,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如今的社會隱私真的不值一提。
  • 人臉識別下的隱私讓渡,代價有多大?
    20世紀70年代,在計算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諸多學科的快速發展下,2D人臉識別算法誕生。2D人臉識別算法孕育了2D人臉識別技術系統,而繼承了2D人臉識別技術自然識別過程的3D人臉識別技術則同時具備了高效率與高識別正確率。當下,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嵌入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財務行為、工作場所監督、安全防控等領域得到普遍應用。
  • 人臉識別60年︱法律能保護人們的「臉」嗎?
    系統的識別準確率高嗎?「它」對「我」的判斷是否公允?早在1973年,瑞典就推出了首個《數據法》,如今全球約有130多個國家出臺了數據保護相關的法律。但它們的效力如何?能夠保護我們的「臉」嗎?臉識別技術也被應用於校園,2019年瑞典對一所高中開出罰單,認為學校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考勤,違反了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圖片來源:Getty對生物識別系統的監管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數據保護法實現的。生物識別數據通常被認定為高度敏感類別的個人數據,此類數據的收集、存儲和公開需要受控於一系列限制條件。
  • Face Recognition:謹慎人臉識別背後的隱私洩露|OPINION
    人臉識別是一種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包括人臉圖像採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識別和身份搜索等。As a new technology, face recognition rise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
  • 「人臉識別」背後的渠道商生態
    「人臉識別」或將引發房企銷售生態之爭。 幾天之前,一則濟南購房者帶著頭盔去看房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發了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是否侵犯客戶隱私的熱議,同時也引發網友們的關注與擔憂。有律師表示,這種行為不僅侵犯消費者的個人隱私,還存在價格歧視。
  • 人臉識別和生物識別在支付領域上的風險
    《網絡安全法》中,將公民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納入「個人信息」定義之中,所有個人信息均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徵信業管理條例》中,指紋信息被明確列為禁止徵信機構採集的個人信息,而其他機構能否採集個人信息目前沒有明確規定。《民法通則》中對公民的肖像權予以保護,但人臉識別設備的行為是否屬於肖像製作,人臉識別應用是否屬於肖像應用尚未明確。
  • 人臉識別成北京售樓處標配?業內人士:目的在於區別客戶
    人臉識別技術竟已無孔不入?記者走訪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在北京各售樓處同樣已成標配,甚至絕大多數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無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  「對於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絕大多數情況下看房人並不知情。」上述人士透露。
  • 「照片脫敏」:新照片隱私技術能擊敗人臉識別AI算法
    一秒鐘之內,人眼只能掃描幾張照片而計算機卻能執行數十億次(人臉識別)計算。隨著社交媒體的爆炸式增長,圖像已成為網際網路上的新社交貨幣。如今,Facebook和Instagram等主流社交媒體都在自動為照片中的用戶添加標籤,而Google Photos可以使用Google自己的圖像識別技術識別照片中的用戶並進行分組。
  • 擔心隱私洩露?最新AI可成功偽裝照片,欺騙人臉識別系統
    近年來,很多公司在網上搜尋與人名有關的公開照片,以便建立龐大的人臉資料庫,並改進其面部識別系統。這讓人們越來越覺得,個人隱私正在一點點消失。而研究人員正試圖阻止這些,芝加哥大學的一個計算機工程師小組開發了一種工具,可以用像素級的變化來偽裝照片,使面部識別系統混淆。該軟體被命名為福克斯(Fawkes),以紀念受到全世界抗議者喜愛的蓋伊·福克斯面具。
  • 「人臉識別」,我們還能承受多少風險?
    患有這種病的人也常常帶有特定的面部特徵,這些特徵可以通過電腦使用人臉識別系統加以識別,從而幫助醫生診斷出需要幫助的病人。這些場景說明了一些重要和具體的方法,以便使人臉識別可以用於造福社會。這是21世紀的新工具。各種可以用於監控的電子設備。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相比起國外普通民眾對人臉識別技術保持警惕,我們這邊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寬容度實在是有點太高了;以至於一些地方的公共場所和企業商家將「刷臉」當作數位化升級的賣點大幹快上,而完全忽略了對用戶的人臉隱私安全,甚至將人臉識別當作企業營銷和「大數據殺熟」的工具。現在,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不僅面臨所有線上行為數據隱私的失守,也面臨生物數據的「失身」。
  • 房產售樓處私自收集客戶人臉信息,刷臉邊界爭議升級
    有媒體從南京房地產市場獲悉,在南京城南、江北、河西等區域,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舉措如果正式實施,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看房者戴頭盔看房  南京地產圈這一「首例」對劃清人臉識別的邊界,能起到多大作用,我們不得而知。
  • 上千張人臉照片流出,人臉識別安全性引熱議,還能「刷臉」嗎?
    從最新的報導來看,警方在今年就曾經破獲過兩起盜用公民的個人信息來進行非法牟利的案例。犯罪分子利用高超的AI換臉技術,對公民照片做出了一定的處理,然後再通過這些張照片進行動態化視頻生成,而騙過了目前的人臉審核系統,最後完成了自己的詐騙目的,而這也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同時,科學家也對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了測試。
  • 人臉識別存在法律風險該如何防範?
    當前隨著信息化的迅猛發展,生物識別技術在警務實戰及個人財產保護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作為生物識別技術的一種,人臉識別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利用人的個體面部特徵的區別,廣泛用於政府、軍隊、銀行、電子商務、安全防務等多重領域。
  • 探討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的應用
    繼二維碼支付、NFC支付在AFC系統應用之後,作為生物識別的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應用的需求,又一次被提了出來。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結合了計算機圖形學、可視化技術、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專家系統、數字圖像處理等多種專業技術。  人臉識別技術在銀行、超市、安保等行業應用廣泛,但是在地鐵AFC行業尚未大規模採用。
  • 多地試點人臉識別社保認證 「刷臉」辦事靠譜嗎
    此前,已有廣東、廣西、浙江、山東等地開始運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社保認證。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到2021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1億元。用指紋解鎖手機、登錄帳號、付錢買單,已經是不少人習以為常的動作。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像按指紋一樣熟練地「刷臉」。「刷臉」如何讓生活更便捷,又如何保護用戶的財產安全和信息安全?
  • 警惕「連接一切」:人臉識別技術的自閉症效應
    餘盛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科研究院、法學院副教授人臉識別不是隱私的唯一敵人,甚至也不是最大的敵人。或者說,當代隱私的最大敵人已不是某項技術,而是數字社會本身對於數據的無限欲望,以及「連接一切」意識形態所帶來的自由幻覺。狹義的人臉識別只是固態機器的認證,而廣義的人臉識別,則涉及整個生存空間的數位化和監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