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成北京售樓處標配?業內人士:目的在於區別客戶

2020-11-26 網易新聞

2020-11-26 07:42:00 來源: 金臺資訊

舉報

  近日,一條「濟南男子戴頭盔看房」的小視頻在網上熱傳。人臉識別技術竟已無孔不入?記者走訪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在北京各售樓處同樣已成標配,甚至絕大多數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無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

  

  體驗:進趟售樓處就被抓拍

  25日下午,記者以看房人的身份先後走訪了金融街武夷·融御和臺湖金茂悅兩個樓盤的售樓處。在門口出示了北京健康寶、簡單登記信息後,售樓員就把記者領到沙盤前開始介紹,短短一、二百米的路程中,記者注意到,前臺、沙盤、展示板等幾個看房人必定會停留的地方,角落處都安裝著一個攝像頭,如果不是留心觀察,不一定會注意到。

  這些攝像頭會記錄人臉信息麼?當記者以好奇為由向售樓員提出疑問時,對方猶豫幾秒後還是點頭承認了。「您走進售樓處內,面部信息就會被採集進系統。當然,我們絕不會隨便洩露您的信息,這麼做只是開發商統計的需要。」

  按照售樓員的說法,由於鏈家、我愛我家等渠道給樓盤帶客成交是要支付佣金的,從成本角度,開發商更喜歡主動到訪的看房人,為了方便甄別誰是誰的客戶,便想出這套辦法,「幾乎所有售樓處都這麼做,畢竟安裝一套人臉識別系統的成本可能不足2萬元。」

  

  探因:為少給優惠精準區分客戶

  「北京如今九成以上的售樓處都安裝有人臉識別系統,目的是用於區別客戶。」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現在進入售樓處的客戶,有的是看到企業宣傳自行前往,即自然到訪客戶;有的是由鏈家等中介帶上門的,即渠道客戶。精準的人臉識別系統能幫助企業鎖定身份,避免本場銷售人員和中介人員互相扯皮。

  「我就是籤約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被人臉識別了。」不久前剛在南四環某樓盤購買了一套商品房的王先生告訴記者,直到交定金前,銷售人員才表明,雖然他是在經紀人陪同下籤的約,但由於人臉識別系統記錄到他曾主動到訪過一次,因此不能享受2%的優惠,「兩個價格相差近20萬元。」

  「對於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絕大多數情況下看房人並不知情。」上述人士透露。

  

  律師:私自採集人臉信息涉嫌侵權

  售樓處標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人們更關注的還是被動接受人臉信息錄入背後的隱私洩露風險。畢竟,技術應用與技術濫用之間,可能僅一牆之隔。

  就在11月20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剛公布一則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因單方面修改合同,要求市民郭兵改指紋為面部識別,存在違約,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這也被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不過,這一案例並未裁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人臉識別「越界」。

  記者了解到,經過今年新冠疫情的考驗,國內人臉識別系統的技術手段已大幅提升,即便是在火車站、地鐵等大客流情況下,也能精準識別人臉,「不摘口罩識別」成為不少設備供應商標榜的亮點。但這也意味著今後消費者在售樓處等商業場所,被無感「盜取」人臉信息的概率越來越高。

  當「刷臉」無處不在,用戶隱私信息洩露的風險也成倍放大。

  北京威諾律師事務所主任楊兆全告訴記者,《網絡安全法》第41條明確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人臉信息作為個人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高度敏感性。售樓處私自採集人臉信息的做法,屬於商家為私利所實施的行為,顯然構成了對公民人格權的侵犯。

  「售樓處收集個人信息,應該是在明示告知、充分提醒的前提下,由公民選擇是否提供、如何提供、銷毀個人信息,在此過程中不能對公民的選擇權予以不正當的限制。」楊兆全建議,各部門應加強對公民信息保護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搜集、使用、洩露公民信息的行為,做好行政執法和司法的聯動辦案,暢通投訴、舉報的渠道,實現監管的有效覆蓋。對於不得不依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特定情況,應充分考慮其必要性,並採取完善的保護措施,防止公民信息超出必要使用的範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無感「刷臉」沒商量 技術濫用埋風險:人臉識別竟成售樓處標配
    視頻中,該男子戴著頭盔進售樓處看房,以防範人臉識別系統的抓拍。  視頻的流傳令人好奇,人臉識別技術竟已無孔不入?記者走訪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在北京各售樓處同樣已成標配,甚至絕大多數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無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
  • 戴頭盔看房少花30萬,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遭首拆
    戴頭盔看房少花30萬,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遭首拆 有人說網際網路的時代,就是沒有隱私的時代,誠然,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偏頗性,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如今的社會隱私真的不值一提。現在大家都是手機不離身群體中的一員,日常的消費支付、信息瀏覽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我們的隱私,但是很多人並沒有在意,反而把這種風險"甩鍋"給觀念。
  • 售樓處用人臉識別,買房可能要多花30萬?
    而人臉識別,就是為了幫助房企判斷某個購房者是什麼類型、是誰的客戶,佣金應該發給誰。「現在基本上每個開發商都有這種人臉識別系統」,房企員工徐怡芳對南都記者說,如果沒有人臉識別,就會有很多「灰色地帶」。她舉例說,客戶A和客戶B一起來售樓處,銷售A接待了他們,但只有客戶A登記了信息。當客戶B再次上門時,是跟中介B一起來的。
  • 逛完售樓處,後臺可秒查你的臉!這操作令人細思極恐,究竟是何目的?
    >售樓處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到底要幹什麼?房企暗中鋪開人臉識別 房屋中介:事關佣金 近日,有消費者反映稱,他原本由中介帶領到天津灣某新房售樓處購買房屋,一個月後售樓處告知,通過售樓處視頻人臉識別識別到與該名消費者相似人員曾經獨自來過售樓處看房,判定其為售樓處自訪客戶,非中介渠道客戶。這名消費者認為,售樓處未經授權同意的情況下,擅自識別獲取人臉信息,涉嫌違法,也損害其購房利益。
  • 「人臉識別」背後的渠道商生態
    「人臉識別」或將引發房企銷售生態之爭。 幾天之前,一則濟南購房者帶著頭盔去看房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發了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是否侵犯客戶隱私的熱議,同時也引發網友們的關注與擔憂。有律師表示,這種行為不僅侵犯消費者的個人隱私,還存在價格歧視。
  • 房產售樓處私自收集客戶人臉信息,刷臉邊界爭議升級
    文 | 竹裡  試想一下這樣一個場景:當你走進售樓部,正準備暢想美好未來生活時,殊不知,在你踏進門的那一刻,具備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像頭,就已經記錄下你的人臉信息。而為了避免自己被抓拍「殺熟」,有消費者甚至「戴頭盔看房」頗顯滑稽與無奈。  就在昨天,這一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說法」。
  • 拆除人臉識別系統邁出保護公民隱私實質一步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有消息稱,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經記者核實,該消息屬實,南京部分售樓處已接到政府部門通知要求拆除人臉識別系統。
  • 走到哪都可能「丟臉」,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
    無處不在的「刷臉」  日前,天津市一售樓處因未經客戶許可收集人臉信息上了熱搜。記者實地走訪看到,一個人臉識別攝像頭正對門口,每位走進售樓處的人都會被識別抓拍。  售樓處負責人鄂明介紹說,公司在去年11月安裝人臉識別設備,主要用於識別客戶是自主買房還是房產中介介紹來的,以便與中介分成。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原來根據房產業內人士的說法,很多的售樓處都用上了「人臉識別技術」,只要被售樓處攝像機拍到的到訪客戶都會被「忠實」地記錄下來;雖然這個時候可能並不知道你是誰,但未來一旦你真得要在這裡買房成交的時候,他們就知道你是一名「老客」還是一名「新客」。這裡面有什麼區別呢?
  • 法律明確規制 方能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法治軌道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對於人臉識別系統的「刷刷刷」,民眾擔憂已久。去年,因不願被動物園「刷臉」,遊園年卡辦理者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今年11月2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
  • 售樓處要你的臉做什麼
    接下來,你在置業顧問的引導下填入了更多信息,一次更有針對性的人臉識別完成——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等基礎信息,甚至對應的置業顧問、來訪渠道、購房意願、收入水平等個人信息,一切在售樓處案場提供的信息,都可以被錄入系統,和你的臉綁定在一起。不經意間,人臉識別已經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售樓處就是典型的應用場景之一。
  • 逛完售樓處,後臺可秒查你的臉!很多房企都在用,細思恐極
    「售樓處戴口罩也能人臉識別!」「殺傷力驚人的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以「買房」加「人臉識別」為關鍵詞在網上檢索,這樣的消息比比皆是。在南都記者的調查中,多家售樓處承認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更有房地產業內人士稱,「類似的系統每一個公司都有」。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如何讓人臉識別即便捷、又安全,成為社會各方的關注焦點。落地場景多濫用引爭議選好商品,在櫃檯前選擇刷臉支付,通過人臉識別後,只需輸入手機號碼後幾位就可完成付款——在北京一家甜品店內,不少消費者通過刷臉支付設備為所購商品結帳。
  • 調查|售樓部人臉識別系統:抓到一筆飛單就回本,渠道費之爭是最大癥結
    「人臉識別是為了防止飛單。」華南房企資深營銷人士李旭(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開發商主要依靠這個系統識別客戶是自然到訪還是分銷客戶,以防自然到訪的客戶為了優惠又找渠道分銷。如此一來,開發商就需要多給渠道分銷佣金或提成,成本就增加了。
  • 人臉識別不講武德,飛單耗子尾汁
    人臉識別系統成為了渠道判客,防止飛單最重要的手段,而購房者為了能夠從渠道手中要「折扣,優惠」則與人臉識別系統鬥智鬥勇。人臉識別~不講武德武林要以和為貴,樓市要和氣生財,雖然飛單的情況在樓市裡也時長發生,但自從渠道開始進入之後,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 94歲奶奶人臉識別的艱辛,演繹現實版「楚門的世界」
    近日,「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一舉登上熱搜,引起了公眾對人臉識別系統的大討論。94歲的奶奶行動不便,只能由兒媳將其抱起,勉強進行人臉識別。11月22日,農行廣水市支行對此事件進行了致歉。網友對此的批判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人臉識別對老年人體驗感不好,有的老年人行動不便、有的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很不方便。人臉識別漸漸取代了指紋識別,拿東西的時候,戴口罩的時候,都不如指紋識別方便。
  • ...識別」,買房多花錢?這種情況昆明也有!背後信息洩露細思極恐……
    80%以上的售樓部都有這個系統,但除了內部人員,基本上沒多少人知道,這麼做,是為了區別自訪客戶和渠道拜訪客戶。自訪客戶是指主動去售樓部看房的客戶;渠道拜訪客戶是指由置業顧問或中介帶到售樓部的客戶,這樣的客戶如果成交,開發商就要付給置業顧問或中介分銷佣金。
  • 新技術變成「危險武器」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從美國巨頭到中國科技企業,不乏被告上法庭的,有的企業則被勒令停止和中止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他們站在了AI浪潮之上,卻在蒙眼狂奔時,忘記給自己設上「紅線」。 更惡劣的變化在於,人臉識別的濫用已經無孔不入、防不勝防。
  • 中國發布丨「刷臉」時代人臉信息無法「重置」 拿什麼保護你的...
    北京嶽成律師事務所律師羅冰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人臉識別的侵入性和非接觸性,人臉信息可能在公眾不知情時,每天被捕捉、識別達數百次。我國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監管存在一定的法律真空,需進一步立法立規、制定標準,引導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