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濟南男子戴頭盔看房」的小視頻在網上熱傳。人臉識別技術竟已無孔不入?記者走訪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在北京各售樓處同樣已成標配,甚至絕大多數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無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
體驗:進趟售樓處就被抓拍
25日下午,記者以看房人的身份先後走訪了金融街武夷·融御和臺湖金茂悅兩個樓盤的售樓處。在門口出示了北京健康寶、簡單登記信息後,售樓員就把記者領到沙盤前開始介紹,短短一、二百米的路程中,記者注意到,前臺、沙盤、展示板等幾個看房人必定會停留的地方,角落處都安裝著一個攝像頭,如果不是留心觀察,不一定會注意到。
這些攝像頭會記錄人臉信息麼?當記者以好奇為由向售樓員提出疑問時,對方猶豫幾秒後還是點頭承認了。「您走進售樓處內,面部信息就會被採集進系統。當然,我們絕不會隨便洩露您的信息,這麼做只是開發商統計的需要。」
按照售樓員的說法,由於鏈家、我愛我家等渠道給樓盤帶客成交是要支付佣金的,從成本角度,開發商更喜歡主動到訪的看房人,為了方便甄別誰是誰的客戶,便想出這套辦法,「幾乎所有售樓處都這麼做,畢竟安裝一套人臉識別系統的成本可能不足2萬元。」
探因:為少給優惠精準區分客戶
「北京如今九成以上的售樓處都安裝有人臉識別系統,目的是用於區別客戶。」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現在進入售樓處的客戶,有的是看到企業宣傳自行前往,即自然到訪客戶;有的是由鏈家等中介帶上門的,即渠道客戶。精準的人臉識別系統能幫助企業鎖定身份,避免本場銷售人員和中介人員互相扯皮。
「我就是籤約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被人臉識別了。」不久前剛在南四環某樓盤購買了一套商品房的王先生告訴記者,直到交定金前,銷售人員才表明,雖然他是在經紀人陪同下籤的約,但由於人臉識別系統記錄到他曾主動到訪過一次,因此不能享受2%的優惠,「兩個價格相差近20萬元。」
「對於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絕大多數情況下看房人並不知情。」上述人士透露。
律師:私自採集人臉信息涉嫌侵權
售樓處標配人臉識別系統背後,人們更關注的還是被動接受人臉信息錄入背後的隱私洩露風險。畢竟,技術應用與技術濫用之間,可能僅一牆之隔。
就在11月20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剛公布一則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因單方面修改合同,要求市民郭兵改指紋為面部識別,存在違約,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這也被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不過,這一案例並未裁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人臉識別「越界」。
記者了解到,經過今年新冠疫情的考驗,國內人臉識別系統的技術手段已大幅提升,即便是在火車站、地鐵等大客流情況下,也能精準識別人臉,「不摘口罩識別」成為不少設備供應商標榜的亮點。但這也意味著今後消費者在售樓處等商業場所,被無感「盜取」人臉信息的概率越來越高。
當「刷臉」無處不在,用戶隱私信息洩露的風險也成倍放大。
北京威諾律師事務所主任楊兆全告訴記者,《網絡安全法》第41條明確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人臉信息作為個人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高度敏感性。售樓處私自採集人臉信息的做法,屬於商家為私利所實施的行為,顯然構成了對公民人格權的侵犯。
「售樓處收集個人信息,應該是在明示告知、充分提醒的前提下,由公民選擇是否提供、如何提供、銷毀個人信息,在此過程中不能對公民的選擇權予以不正當的限制。」楊兆全建議,各部門應加強對公民信息保護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搜集、使用、洩露公民信息的行為,做好行政執法和司法的聯動辦案,暢通投訴、舉報的渠道,實現監管的有效覆蓋。對於不得不依法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特定情況,應充分考慮其必要性,並採取完善的保護措施,防止公民信息超出必要使用的範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