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變成「危險武器」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2021-01-21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鍾微 王古鋒

來源:連線Insight(ID:lxinsight)

人們已經習慣了人臉識別的存在。

酒店接待旅客,刷臉登記入住,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司機們習慣於通過人臉識別解鎖手機,而他們頭頂的攝像頭,正在利用同樣的技術自動抓拍。

作為近年來AI浪潮中的標誌性技術,人臉識別已經大規模落地,並應用於安防、金融等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景中。

但這項給生活帶來美好改變的技術,這項給生活帶來美好改變的技術,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爭議之中:當人臉識別技術不斷引發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人們將之稱作「危險的武器」。

人臉識別開始接連被叫停,從杭州動物園發生的「人臉識別第一案」到杭州一小區抵制人臉識別技術事件,人們已經對人臉識別技術產生警惕。

從美國巨頭到中國科技企業,不乏被告上法庭的,有的企業則被勒令停止和中止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他們站在了AI浪潮之上,卻在蒙眼狂奔時,忘記給自己設上「紅線」。

更惡劣的變化在於,人臉識別的濫用已經無孔不入、防不勝防。

近期,濟南一位看房者戴著頭盔進入售樓處,這樣滑稽的行為,揭開了一條關於技術開發者、使用者和受益者的利益鏈條,人臉識別沒有成為服務消費者的技術,反而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精準營銷的工具。

對於用戶而言,如果風險無法避免,只能選擇全面避開人臉識別技術。

技術的開發者和推廣者也會陷入沮喪,技術並不是一開始便帶有惡意。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曾對外表示,隱私保護不是一個非白即黑的問題。作為AI技術以及多個科技公司的投資者,他的立場代表了許多支持者。

爭議和混亂,也許是人臉識別發展中必經的過程,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這個過程還將持續很久。

1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面部信息是個人重要的生物特徵,具有強烈的個人身份屬性。

人臉識別技術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但人們沒想到的是,在你沒注意的時候,你的臉部數據就已經被「偷竊」了。

戴頭盔看房的反常行為背後,就是部分房地產公司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精準營銷,甚至這是以犧牲買房者的利益為代價。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這或與房企的分銷模式有關,售樓部裝有人臉識別系統,可以把到訪的客戶區分為自然到訪客戶和渠道客戶。

自然到訪客戶是指購房者自己得知信息到售樓部看房的客戶,渠道客戶則指的是通過中介介紹到訪的客戶。

一旦渠道客戶成交,房產公司便會從每筆房產的成交額中給中介返傭。中介可以憑藉這筆返傭讓利給消費者,讓其享受到售樓部的渠道優惠。

多年和房地產商打交道的方真對連線Insight表示,「這種給中介返傭的模式在業內很常見,根據中介水平的不同,售樓部給到的中介返傭,佔銷售額的0-13%。」

在此情況下,人臉識別系統,將自然到訪客戶和渠道客戶進行明確分類,可以更方便地計算佣金。

不過,部分房產公司,將流程稍加改變,便可能讓買房者利益受損。

房地產自媒體「重慶地產news」曾發布文章稱,某項目推出了一系列年底購房優惠,只要購房者第一次到訪項目並當場下單,各種折扣算下來可以少花30萬元。但購房者必須是第一次到訪,或者說此前沒有被攝像頭拍到過。

就在幾個月前,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今年6月,據寧波晚報報導,宋先生的姐姐在房地產售樓部銷售吳經理的介紹下,購房返利拿到了2萬元,宋先生也打算購一套房,然而就在返利審批流程快要完結的時候,售樓經理反饋審批沒通過。

而審批未通過的原因是,如果想要拿到返利優惠,宋先生需要備案一個小時以後到售樓部,但宋先生備案不到一個小時就到售樓部,被人臉識別系統記錄下來。

對於房產這樣的高價產品,買房者通常購買時會諮詢多個渠道,房產公司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設定這一規則,實際上是「剝奪」了買房者對比的權利。

戴頭盔男子的行為,也許便是對房產公司這種規則的反抗和規避。同時,也是對於自身人臉信息的保護。

在這件事被曝出之前,很多人並不知道,售樓部裝了人臉識別系統,並且在毫無提前告知的情況下,房地產公司就抓取了消費者的人臉信息,這可以說是濫用人臉識別技術的一個典型案例。

而這只是人們臉部信息數據隱私被侵犯的冰山一角。

2

為什麼要警惕人臉識別技術?

人臉識別技術準確率能夠達到98.52%,超過人眼識別能力的97.53%。

2014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湯曉鷗帶領的團隊,發布了這一基於原創人臉識別算法的研究成果,也打開了人臉識別技術巨大的商業想像空間。

但是人臉識別技術大規模落地以來,人臉數據的隱私權一直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企業在人臉採集、人臉應用中沒有現行的規定和標準,而是更多依託自身的道德水平。

想要維護自身的信息安全,甚至變成了一個難題。

今年6月15日,「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在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對簿公堂的是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郭兵和杭州野生動物世界。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審理現場,   圖源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官網

回到事件剛發生時的2019年4月,郭兵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1360元的年卡,並確認以指紋識別的形式進入園區,然而到了2019年7月、10月,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向郭兵發送簡訊通知,年卡的入園系統將由指紋識別更換為人臉識別,沒有激活人臉識別系統則無法入園,也無法辦理退卡退費。

這意味著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在強制性地讓郭兵使用人臉識別技術。

之後,雙方在入園方式、退卡退費上協商未果,郭兵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並表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存在違約和欺詐,要求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年卡卡費、交通費和刪除個人信息。

今年11月20日,「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正式公布結果,一審判決顯示商家無權強制消費者配合其人臉識別的管理方式,這也給國內一些企業強迫用戶使用人臉識別的行為敲響警鐘,這起案件的法律審判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對於人臉識別的警惕,並不是一件壞事。

在美國,人臉識別技術正成為侵犯人權和數據濫用的罪魁禍首,今年6月,微軟、亞馬遜和IBM相繼停止了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

IBM執行長克裡希納在致國會信中寫道,「IBM堅決反對並且絕不容忍將任何技術(人臉識別技術)用於大規模監視,種族貌相,侵犯基本人權和自由,或任何與我們的價值觀和原則相牴觸的目的。」

關於人臉識別,一個典型案例是,Facebook未經用戶允許,非法收集用戶生物數據,對用戶海量照片的人臉進行識別,並分析出人物標籤信息。

這一侵犯用戶信息數據隱私的行為,最終引起了用戶的集體訴訟。

根據伊利諾州當地法律,每個受影響的用戶,罰款金額將達到5萬美元,考慮到此事波及5000萬Facebook用戶,其他州也可能提起類似的訴訟。這也釀成了堪稱Facebook有史以來的最大危機。

Facebook希望用5.5億美元進行和解,被伊利諾州的法官拒絕, 他認為這個和解方案,沒有充分懲罰侵犯隱私權的Facebook。

直到今年7月,Facebook表示願意支付6.5億美元賠償終止訴訟,加州聯邦法官初步批准該和解協議,最終和解協議還未正式公布。

回到國內,數據被濫用也是家常便飯。

在個人信息黑產鏈條中,人臉數據正在被交易。今年10月,據央視新聞報導,大量人臉照片被私下交易,2元可買上千張照片,5000張人臉照片不到10元,這些照片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用於精準詐騙甚至洗錢、涉黑等違法犯罪活動。

除了強制使用、數據濫用,人臉識別技術還存在許多的爭議點。

如2019年陌陌公司旗下的一款AI換臉軟體ZAO,僅需上傳一張正臉照,就可以輕鬆實現明星、影視劇換臉,然而ZAO的一夜走紅也引起數據洩露的擔憂,事後人們才發現ZAO的用戶協議上寫明一旦上傳照片,則表示用戶同意ZAO及其關聯公司以及ZAO用戶全球範圍內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和可再許可的權利。

另外,人臉識別領域的巨頭們被曝出的一些信息,也讓人感到擔憂。

今年9月,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公開演講時稱,曾在早期幫助曠視科技找到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夥伴,讓他們拿到大量人臉數據。

雖然李開復事後澄清是自己口誤,但仍然沒有辦法消除外界對人臉數據被肆意共享的擔憂。

獲取人臉識別的設備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採集人臉數據後,更多考慮如何給自己帶來更多營收,而忽視了隱私保護,這也削弱了消費者接受人臉技術的信心。

3

人臉識別需要一條「紅線」

人臉識別技術,原本應該幫助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藉助算法對人臉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檢測遺傳病,幫助盲人識別聊天對象的面部表情,在手機解鎖、刷臉消費等場景中也經常被使用。

除了對普通用戶的幫助,人臉識別技術也對政府機構提供了技術支持,比如在車站機場、街頭巷尾乃至演唱會,都可以使用人臉識別追蹤犯罪嫌疑人、尋找失蹤人口,技術可以幫助政府機構更有效地維護公共安全、公共利益。

不過,想讓人們享受這項技術,首先得讓人們有安全感。

人臉識別技術,有著遠距離分析、診斷的技術特點,可以輕鬆地、無接觸式地獲取信息,甚至是在用戶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時,人臉信息屬於重要的個人信息,一旦洩露並不當使用,會產生嚴重後果。

但在監管還未成熟的情況下,很多企業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時,卻沒有主動地給自己設限。

亞馬遜曾多次布局安防等應用人臉識別技術的領域,2018年,AWS全球公共部門業務副總裁卡爾森在面臨「亞馬遜在安防業務中是否有設『紅線』標準」這一問題時,卻給出了令人意外的回答,「我們並未設線……我們堅定支持執法、安防和智能社區。」

如亞馬遜這樣的巨頭,都沒有設置「紅線」的意識,那麼,整個市場中的其它企業的普遍態度可想而知。

人們對於數據信息安全的擔憂已經越來越嚴重。

目前,法律層面的保護也在完善。

一直以來,中國沒有對保護個人信息進行單獨立法,相關規定分散出現在其它法律中,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欠缺。

直到2020年10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下稱《個人信息保護法》)公布,並公開徵求社會公眾意見,徵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0年11月19日。

《個人信息保護法》特別規定,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採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設置顯著的提示標識。所收集的個人圖像、個人身份特徵信息只能用於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開或者向他人提供。

這兩項規定直接指明,不能強制用戶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也不可以濫用人臉識別技術所獲得的個人信息。雖有觀點認為,此條款的規定依然較為寬鬆,判斷標準相對模糊,有待更細節的界定,但目前而言已經是邁出了重要一步。

不過,技術的兩面性,其實給立法和監管造成的難度不小。美國是一個典型參考,今年7月,美國國會議員要求聯邦政府全面禁止面部識別技術,因為他們在民眾不知情或未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人臉識別搜查,但雙方最終沒有對這一技術的監管問題達成一致。直到現在,美國人臉識別在法律和監管層面的爭議也一直存在。

目前而言,人臉識別技術還不夠安全,對於用戶而言,相信科技向善的同時,也無法放下警惕心。

每個人都有必要關注人臉識別技術對自身的侵犯,主動維護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

在日常的生活中,對「危險」的應用和場景進行規避,比如每年都會有侵犯個人隱私的應用被中消協曝出。在適當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權拒絕使用人臉識別技術。

目前,人臉識別行業還處於技術跑在監管前面的境況,關於人臉識別的「紅線」應該儘快劃定,只有這樣,才能夠約束這一技術被大範圍濫用。

相關焦點

  • 無感「刷臉」沒商量 技術濫用埋風險:人臉識別竟成售樓處標配
    視頻中,該男子戴著頭盔進售樓處看房,以防範人臉識別系統的抓拍。  視頻的流傳令人好奇,人臉識別技術竟已無孔不入?記者走訪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在北京各售樓處同樣已成標配,甚至絕大多數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無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
  • 兩元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 專家:人臉識別亟待完善法律防止濫用
    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 人臉識別技術或將被禁
    所以美國警方嚴肅地表示,人臉識別技術實在是「必不可少的」、突破性的現代刑偵工具。「人臉識別威脅論」的支持者們對此深感欣慰,他們認為這項技術是「邪惡」而「危險」的,理由是這是政府實施高壓監控的手段。同時,諸多民權倡導者和人工智慧研究者也加入了這次反對運動中,旨在向立法者和美國民眾揭露人臉識別的缺陷。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前一陣我們還就「美國開發者用人臉識別技術去對抗執法警察」的話題,討論了AI技術的低門檻造成私人濫用人臉識別的社會風險問題;這使得繼續討論人臉識別的應用風險看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但是我們似乎忽視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
  • 關於「人臉識別」的濫用和隱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
    最近這兩條熱門新聞,把「人臉識別」信息洩露的問題無比清晰地拉近到普通人面前。隨著人臉識別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日益緊密,對於該技術的濫用與安全之憂,頻頻引發爭議和討論。 用戶和消費者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 報告顯示超三成受訪者遭遇過人臉信息洩露或被濫用
    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報告列舉了十類人臉識別場景(支付轉帳、開戶銷戶、實名登記、解鎖解密、換臉娛樂、政府辦事、交通安檢、門禁考勤、校園/在線教育和公共安全監管),回收匿名問卷2萬餘份,旨在了解公眾的使用情況和安全感受。受訪者結合使用感受進行打分,1分為最低分,5分為最高分。
  • 「人臉識別」,我們還能承受多少風險?
    科技的工具屬性弱化的同時,是否可能變成攻擊人類的危險武器呢?科技的開發者與管理者如何思考和應對,對於我們理解這一系列的棘手問題也許有更為直觀的幫助。下文摘編自《工具,還是武器?》在《少數派報告》中,史匹柏希望觀眾思考,科技如何既能被利用也能被濫用——科技可被用來在犯罪實際發生前消除犯罪,可一旦出了問題,它也可能被濫用來侵犯人權。在蓋普商店裡識別克魯斯的技術是依賴於嵌入他體內的一塊晶片。在21世紀的前20年,現實世界的技術進步甚至已經超過史匹柏的想像,因為今天已經不需要這樣的晶片。
  • 人臉識別技術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突破,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前景也越來越廣闊。對於人臉識別技術,那是通過生物識別技術的其中一種,通過臉部特徵進行識別的技術,掃臉支付、掃臉認證、掃臉過門禁閘機、掃臉乘坐電梯等等,相信大家已經對人臉識別其實並不陌生了。
  • 人臉識別時代來臨有多危險?央視爆用2元就買到臉造假
    相信大家對Face ID不會陌生,內地更是將這個技術運用得淋漓盡致,購物用「刷臉」支付、用手機用「刷臉」解鎖,進住宅小區用「刷臉」開門,越來越多範疇都會運用到人臉識別技術,但隨之而來的是訊息安全風險。2010-2018年,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0.7%,2018年市場規模為25.1億元,預計未來五年市場規模將保持23%的平均複合增長速度,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此外,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另外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 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新技術在生活場景中廣泛應用 個人信息遭洩露引發公眾憂慮  人臉識別應用邊界何在  ● 生物識別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利用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徵進行個人身份鑑定的技術。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 走到哪都可能「丟臉」,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
    「房地產行業的頭部公司大多在用人臉識別技術。」設備提供商負責人熊偉直言。  有專家指出,讓客戶毫無防備地暴露在人臉識別設備下,侵害客戶的個人生物信息安全。記者梳理多地公開報導發現,倒垃圾、取廁紙、乘車、上班「打卡」、課堂點名等近30種生活場景中應用到人臉識別技術。  ——公共場所。甘肅省武威市圖書館人臉識別借還書新功能近日上線。
  • 誰偷了我的臉?遍地開花的人臉識別,被忽視的巨大風險
    2018年5月,歐盟實施了被稱為「史上最嚴」條例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規定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其中包含指紋、人臉識別等)、沒有保障數據安全的網際網路公司,最高可罰款2000萬歐元或全球營業額的4%。在美國,今年6月,IBM、亞馬遜、微軟公司先後發表聲明稱,不會向警察部門出售人臉識別服務。看上去,對這項新技術的反思與規制,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日前宣判,人臉數據信息保護問題再一次引發關注和討論。11月20日,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因強制刷臉入園,被判賠償當事人郭先生1038元。緊隨其後的21日,合肥市公安局也在政務平臺上答覆了市民對刷臉門禁是否會洩露信息的擔憂。與快速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共同發展起來的,是人們隱私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那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
  • 人臉識別真的安全嗎?關於人臉識別技術發展的瞻望
    人臉識別的數據安全據蘇教授介紹,人臉識別技術在我國起步較晚,最早應用於美國,於新世紀初發展至中國深度學習被認為是新世紀十大突破性技術之首,在人工智慧領域佔有極高地位,它不僅應用於人臉識別,還廣泛應用於指紋識別、語音識別、文字識別等,識別準確率相當高,達到99.7%,深度學習作為一項具有突破性進展技術,把人工智慧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
  • Deepfake陰影下的「人臉識別時代」全面到來!我們可能遭遇什麼危險?
    並於2019年年底相繼發布《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法規,明確不得利用深度學習、虛擬實境等新技術新應用從事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活動。而2020年1月17日,據路透社報導,歐盟委員會正在草擬一項計劃,考慮在3到5年時間裡禁止在包括火車站、運動場和購物中心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留出更多時間評估技術風險,歐盟希望通過相關立法,防止該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侵犯個人隱私等,預計於 2 月份發布最終版本。
  • 人臉識別技術存在重大網絡安全風險
    2017年春運人臉識別在部分火車站進站檢票時開始應用,引起很多關注,部分媒體也報導了生產商的核心技術掌控在日本企業手中,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信息安全的擔憂。前不久央視「3·15」晚會現場對於人臉識別的實驗演示,再一次將網絡產品的人臉識別的風險清晰展示在觀眾面前。
  • 新京報:防範人臉識別濫用 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防範人臉識別濫用,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和實踐,可以有四種構造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場景的模式,相應地,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是在逐步增強。▲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也具有泛濫傾向,通過立法明確加以規制的呼聲一直很高。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幾乎時時處處都要把臉推到前臺,但是頻繁刷臉背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的「臉」有沒有被盜用或濫用,到底應該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臉」。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
  • 評:「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
    原標題:「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去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當時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給園方留存了電話號碼等信息,並錄入指紋。之後,園方單方面要求改成人臉識別。
  • 杜絕濫用!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
    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另外,針對部分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特別是強制人臉識別功能,網信辦有動作。保護個人信息,保護好我們的臉,國家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