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超三成受訪者遭遇過人臉信息洩露或被濫用

2021-01-08 同花順財經

  10月13日,在廣州舉辦的小蠻腰科技大會「後疫情時代的大數據應用與隱私保護」分論壇上,南方都市報人工智慧倫理課題組和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當前人臉識別技術普及率高,但存在強制使用等問題。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報告列舉了十類人臉識別場景(支付轉帳、開戶銷戶、實名登記、解鎖解密、換臉娛樂、政府辦事、交通安檢、門禁考勤、校園/在線教育和公共安全監管),回收匿名問卷2萬餘份,旨在了解公眾的使用情況和安全感受。受訪者結合使用感受進行打分,1分為最低分,5分為最高分。

  結果顯示,在便捷性感受方面,有9類場景的平均分超過4分,顯示出受訪者對便捷性的認可度。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支付轉帳,平均分為4.33。在安全性感受方面,受訪者給出的分數則明顯偏低,僅有交通安檢場景的平均分超過4分,體現出受訪者對安全風險的憂慮態度。

  此外,人臉識別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強制使用」問題。報告發現,在「交通安檢」場景遇到強制人臉識別的受訪者最多,達到27.39%,隨後是「實名登記」(26.42%)、「開戶銷戶」(25.94%)、「支付轉帳」(25.81%)、「門禁考勤」(21.76%)。

  研究人員指出,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場景)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對於一些沒有明確法規的場景(如門禁考勤),不宜使用人臉識別作為唯一的驗證方式。調研顯示,相較於人臉識別,受訪者更願意使用指紋、手機驗證碼、密碼等驗證手段。

  報告顯示,64.39%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更多居住在北上廣深、省會城市等二線城市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這或許與這些地區的人臉識別應用更加普及有關。

  新的技術應用不時會引發輿論爭議。報告總結了六類爭議場景,詢問受訪者是否能夠接受。結果顯示,受訪者最無法接受的場景是「部分商城會運用人臉識別技術,收集顧客的行為和購買手段」(42.68%),其次是「一些高校運用人臉識別技術收集學生的抬頭率、微表情,以及教室上課的姿態」(28.36%),「基於人臉圖像分析的換臉、美妝、性格判斷、健康狀態預測等應用」(19.01%)。相對而言,受訪者更能接受基於安防場景的人臉識別應用,比如公共安全攝像頭、闖紅燈記錄系統。

  儘管有關部門已經持續展開各種治理行動,個人信息洩露還是防不勝防。大部分人都曾接到來自房地產、中介的推銷電話;疫情期間出現多起患者、疫區返鄉者信息洩露事件;前段時間,又有位明星因個人信息洩露,導致航空裡程被盜。

  相較於身份證號、手機號之類的個人信息洩露,目前曝光於大眾視野的人臉數據洩露事件並不多。但有不少受訪者反映相關遭遇。超過三成的受訪者表示已經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等遭受損失或隱私被侵犯。

  同時,民眾的隱私保護意識有所提升。高達八成的受訪者表示關心過人臉原始信息是否會被收集方保留以及會被如何處理。具體到人臉信息的處理規則,受訪者最想知道收集方「採取何種技術和管理措施保證收集的人臉信息安全」(31.5%),以及「人臉識別技術是否為第三方提供,如是則第三方是誰」(26%)和「人臉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場景,是否變更了使用目的」(23.16%)。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受訪者對人臉識別技術仍然心存顧慮,但他們的態度整體上是正面的。超過六成(65.24%)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總體利大於弊,推廣應用時仍需注重風險,保障用戶知情和選擇權」。

  人臉識別從剛出現到逐步推廣應用,其「爭議」一直存在。這也是每個新技術新應用出現時都要面臨的狀況。此次調研發現,隨著廣大網民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不斷覺醒,安全和隱私的保障也同樣成為人們決定嘗試新技術、新應用前考慮的重要問題。

  報告指出,人臉信息作為個人信息中最為敏感的一類「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更應該成為重點關注和保護的對象。進一步以立法立規、制定標準等方式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加以引導,將是切實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明智之舉。

  針對人臉識別技術使用規範,調研課題組發出以下倡議:目的合理、正當、必要;保障用戶的選擇權;確保授權同意後採集;明示收集使用規則;最小化存儲和使用;明確標註避免混淆;持續提升準確度和安全性。

  (責任編輯:張雪)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相關焦點

  • 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 兩元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 專家:人臉識別亟待完善法律防止濫用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超過1萬家人臉識別相關企業,2019年新增企業2110家,同比增長36%。今年前三季度註冊量達1161家,同比下降17.7%,其中三季度新增387家。  《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受訪者更能接受基於安防場景的人臉識別應用,如公共安全攝像頭、闖紅燈記錄系統。
  • 2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 刷臉時代如何增強安全性?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  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 人臉識別技術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雖然人臉識別技術的便捷性受到認可,但受訪者對其安全性感受一般,很多時候遭遇強制要求使用現象,受訪者表示在交通安檢、實名登記、開戶銷戶、支付轉帳等多個場景中遇到過強制要求人臉識別,即沒有指紋、密碼、刷卡、籤到等其他替代方案的情形。
  • 人臉識別時代來臨有多危險?央視爆用2元就買到臉造假
    中央電視臺就揭發了市面上只需要用2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過千張人臉照片,不法之徒可以利用這些照片,通過「照片活化」軟體生成動態影片,欺騙人臉核驗機,從而犯案!央視引述一份報告分析,目前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約佔全球市場的15%左右。
  • 小時觀察|連取廁紙都用上了人臉識別,我們的臉部信息收集過後究竟...
    但是,作為敏感個人信息的生物識別技術,一旦洩露無從彌補和更改,各應用場景中「人臉識別」真的是必要的嗎? 我們被多次、反覆、在不同場合下被攝錄的人臉信息安全嗎。 這幾天,錢江晚報小時新聞持續關注人臉識別話題。
  • 人臉「打劫案」頻發?如何打好個人信息保護的「中國牌」
    《草案》的出現無疑將揭開我國個人信息立法進程的新篇章,有助於形成更為完善的用戶信息保護機制,營造更和諧的網際網路服務環境。用戶信息「哺餵」了誰從2元的「人臉包」看人臉黑產市場。10月27日,央視報導了一起熱議的「打劫」人臉信息的新聞,即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有不良商家公然兜售「人臉包」,內含上千張面孔素材,售價低至2元。
  • 關於「人臉識別」的濫用和隱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
    最近這兩條熱門新聞,把「人臉識別」信息洩露的問題無比清晰地拉近到普通人面前。隨著人臉識別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日益緊密,對於該技術的濫用與安全之憂,頻頻引發爭議和討論。 用戶和消費者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 無感「刷臉」沒商量 技術濫用埋風險:人臉識別竟成售樓處標配
    視頻中,該男子戴著頭盔進售樓處看房,以防範人臉識別系統的抓拍。  視頻的流傳令人好奇,人臉識別技術竟已無孔不入?記者走訪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在北京各售樓處同樣已成標配,甚至絕大多數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無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
  • 走到哪都可能「丟臉」,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
    新華社天津12月4日消息,買房、存包、取廁紙,上班、上學、逛動物園……人臉識別已經全面嵌入生活。  近期,戴頭盔看房、人臉識別第一案、天津出臺條例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等相繼成為熱點,透露出人們對人臉信息洩露的焦慮。走到哪都需要「刷臉」,有必要嗎?人臉信息被「弄丟」的風險高不高?我們又該怎麼保護自己的「臉」?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日前宣判,人臉數據信息保護問題再一次引發關注和討論。11月20日,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因強制刷臉入園,被判賠償當事人郭先生1038元。緊隨其後的21日,合肥市公安局也在政務平臺上答覆了市民對刷臉門禁是否會洩露信息的擔憂。與快速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共同發展起來的,是人們隱私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那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
  • 但你的個人生物信息卻已經洩露了
    ,不過在享受著科技進步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人們是否也意識到自己的個人生物消息存在著被洩露、濫用的風險呢?人體的指紋、虹膜、面容、DNA等個人生物信息的獲取、採集、存儲和應用越發便利和普及,不少平臺通過收集個人生物信息作為用戶登錄密鑰,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甚至連支付也進入了「刷臉」時代。 想必很多人都已經在生活中有了這種體驗。
  • 野生動物世界刪除了人臉信息,郭兵卻沒有覺得自己勝了
    法院認為,被告「收集人臉識別信息,超出了必要原則要求,不具有正當性」,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郭兵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等。同時,法院駁回了郭兵提出的確認野生動物世界店堂告示、簡訊通知中相關內容無效等其他訴訟請求。
  • 新技術變成「危險武器」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同時,也是對於自身人臉信息的保護。 在這件事被曝出之前,很多人並不知道,售樓部裝了人臉識別系統,並且在毫無提前告知的情況下,房地產公司就抓取了消費者的人臉信息,這可以說是濫用人臉識別技術的一個典型案例。 而這只是人們臉部信息數據隱私被侵犯的冰山一角。 2為什麼要警惕人臉識別技術?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前一陣我們還就「美國開發者用人臉識別技術去對抗執法警察」的話題,討論了AI技術的低門檻造成私人濫用人臉識別的社會風險問題;這使得繼續討論人臉識別的應用風險看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但是我們似乎忽視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
  • 隔離時代,人臉和指紋識別如何「不失靈」?
    智慧型手機搭載指紋識別之後,人臉識別緊接著進入消費電子領域,通過使用攝像頭採集人臉圖像或視頻,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或跟蹤人臉,進而對完成識別。人臉識別歷經辨識型、確認型向關注名單型的轉變,隨著算法和系統的改進,有了更加廣泛的應用,伴隨疫情而增長的戴口罩人臉識別技術,準確率正持續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