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廣州舉辦的小蠻腰科技大會「後疫情時代的大數據應用與隱私保護」分論壇上,南方都市報人工智慧倫理課題組和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當前人臉識別技術普及率高,但存在強制使用等問題。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報告列舉了十類人臉識別場景(支付轉帳、開戶銷戶、實名登記、解鎖解密、換臉娛樂、政府辦事、交通安檢、門禁考勤、校園/在線教育和公共安全監管),回收匿名問卷2萬餘份,旨在了解公眾的使用情況和安全感受。受訪者結合使用感受進行打分,1分為最低分,5分為最高分。
結果顯示,在便捷性感受方面,有9類場景的平均分超過4分,顯示出受訪者對便捷性的認可度。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支付轉帳,平均分為4.33。在安全性感受方面,受訪者給出的分數則明顯偏低,僅有交通安檢場景的平均分超過4分,體現出受訪者對安全風險的憂慮態度。
此外,人臉識別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強制使用」問題。報告發現,在「交通安檢」場景遇到強制人臉識別的受訪者最多,達到27.39%,隨後是「實名登記」(26.42%)、「開戶銷戶」(25.94%)、「支付轉帳」(25.81%)、「門禁考勤」(21.76%)。
研究人員指出,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場景)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對於一些沒有明確法規的場景(如門禁考勤),不宜使用人臉識別作為唯一的驗證方式。調研顯示,相較於人臉識別,受訪者更願意使用指紋、手機驗證碼、密碼等驗證手段。
報告顯示,64.39%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更多居住在北上廣深、省會城市等二線城市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這或許與這些地區的人臉識別應用更加普及有關。
新的技術應用不時會引發輿論爭議。報告總結了六類爭議場景,詢問受訪者是否能夠接受。結果顯示,受訪者最無法接受的場景是「部分商城會運用人臉識別技術,收集顧客的行為和購買手段」(42.68%),其次是「一些高校運用人臉識別技術收集學生的抬頭率、微表情,以及教室上課的姿態」(28.36%),「基於人臉圖像分析的換臉、美妝、性格判斷、健康狀態預測等應用」(19.01%)。相對而言,受訪者更能接受基於安防場景的人臉識別應用,比如公共安全攝像頭、闖紅燈記錄系統。
儘管有關部門已經持續展開各種治理行動,個人信息洩露還是防不勝防。大部分人都曾接到來自房地產、中介的推銷電話;疫情期間出現多起患者、疫區返鄉者信息洩露事件;前段時間,又有位明星因個人信息洩露,導致航空裡程被盜。
相較於身份證號、手機號之類的個人信息洩露,目前曝光於大眾視野的人臉數據洩露事件並不多。但有不少受訪者反映相關遭遇。超過三成的受訪者表示已經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等遭受損失或隱私被侵犯。
同時,民眾的隱私保護意識有所提升。高達八成的受訪者表示關心過人臉原始信息是否會被收集方保留以及會被如何處理。具體到人臉信息的處理規則,受訪者最想知道收集方「採取何種技術和管理措施保證收集的人臉信息安全」(31.5%),以及「人臉識別技術是否為第三方提供,如是則第三方是誰」(26%)和「人臉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場景,是否變更了使用目的」(23.16%)。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受訪者對人臉識別技術仍然心存顧慮,但他們的態度整體上是正面的。超過六成(65.24%)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總體利大於弊,推廣應用時仍需注重風險,保障用戶知情和選擇權」。
人臉識別從剛出現到逐步推廣應用,其「爭議」一直存在。這也是每個新技術新應用出現時都要面臨的狀況。此次調研發現,隨著廣大網民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不斷覺醒,安全和隱私的保障也同樣成為人們決定嘗試新技術、新應用前考慮的重要問題。
報告指出,人臉信息作為個人信息中最為敏感的一類「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更應該成為重點關注和保護的對象。進一步以立法立規、制定標準等方式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加以引導,將是切實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明智之舉。
針對人臉識別技術使用規範,調研課題組發出以下倡議:目的合理、正當、必要;保障用戶的選擇權;確保授權同意後採集;明示收集使用規則;最小化存儲和使用;明確標註避免混淆;持續提升準確度和安全性。
(責任編輯:張雪)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