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新技術在生活場景中廣泛應用 個人信息遭洩露引發公眾憂慮

  人臉識別應用邊界何在

  ● 生物識別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利用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徵進行個人身份鑑定的技術。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對於一些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場景,不宜使用人臉識別作為唯一的驗證方式

  □ 本報記者  趙 麗

  □ 本報實習生 邢懿銘

  如今,我們已進入「刷臉」時代。從掃碼支付、指紋支付到人臉識別,數位技術的發展成熟將人們的生活不斷簡化,人們對新技術在社交、生活場景中的廣泛應用也習以為常。

  然而,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運用,個人信息洩露、信息被盜取的情況時有發生。近日,有媒體報導稱,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兩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

  在警方今年破獲的兩起盜用公民個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AI換臉技術」非法獲取公民照片進行一定預處理,再通過「照片活化」軟體生成動態視頻,成功騙過人臉核驗機制,從而實施犯罪。

  人臉識別廣泛應用

  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採訪中,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強介紹,人臉識別是生物識別技術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利用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徵進行個人身份鑑定的技術。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主要的使用場合為手機支付、銀行金融機構軟體的登錄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解鎖、學校或小區的門禁門鎖、單位考勤等生活場景。人臉識別技術在目前得到了較快發展,識別的精準程度相當高,疫情期間甚至發展到能夠自動識別戴口罩的人臉。人臉識別對於相關單位和機構業務的展開、用戶的管理具有較高的便利性,因此得到了許多機構的歡迎。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超過1萬家人臉識別相關企業,2019年新增企業2110家,同比增長36%。今年前三季度註冊量達1161家,同比下降17.7%,其中三季度新增387家。

  《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受訪者更能接受基於安防場景的人臉識別應用,如公共安全攝像頭、闖紅燈記錄系統。此外,《法治日報》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普通人更加關注獲取到個人信息的主體,相比較一些私企、小公司,人們普遍認為官方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進行信息核驗的方式,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

  家住江蘇南通的季女士因工作到北京出差。一路上,從走進高鐵站的身份核驗到北京健康寶的個人信息驗證都要通過人臉識別功能完成。季女士認為人臉驗證為大家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排隊時間,提高了各個地方的工作效率。

  「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地方出入都要登記個人信息,而且是手寫的那種,經常會出現排隊填表的情況,很麻煩又浪費時間,這個健康寶我覺得設計的很科學、合理,你是誰、什麼身份、長什麼樣子、去過哪裡,一次性把信息都核查到位了。」對於當前人臉識別帶來的信息洩露問題,季女士認為沒必要因為個例就過分擔心,這屬於因噎廢食。

  在季女士看來:「信息被盜其實還是極少數的現象,個人一定要具備安全防範意識。比如像高鐵站、『健康寶』背後的責任單位都是國家相關部門,所以信息洩露的問題是完全沒必要擔心的。但是一些個人創辦的App需要人臉驗證,可能就需要大家衡量一下是否有這個必要,以及考慮它是否會帶來信息洩露的風險。」

  目前正在就讀法學類別的研究生王浩說,研究生入學時,他就體驗了一把人臉識別報導註冊。「在學校用人臉識別技術收集同學們的數據信息,我個人認為是挺方便的,不管是出入校門還是統計信息,都大大節省了我們的時間。而且學校一定會保護個人信息不外洩,這一方面是可以放心的。」

  不過王浩也提出,有個別高校運用人臉識別收集學生的抬頭率、上課的專注情況,可能侵犯學生權益。「首先,如果要進行這種檢測,需要提前告知學生,因為大家有權利決定是否被記錄,這也是學生基本的權利。其二,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了,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上課是否專注這種事情,其實學校沒有必要再監管。其三,用抬頭率這種標準來檢測學生是否專注,得到的結果也未必靠譜。」王浩說。

  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來自某師範大學的劉同學則感到十分擔憂。劉同學認為,按照以前的觀念,個人證件照、身份證等對於個人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現在商家居然可以隨意獲取個人身份證信息,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我有同學身份證丟失,然後被別有用心的人拿去網貸,而這種借貸除了要有身份證,原本還需要通過人臉識別才能完成辦理,但居然也通過了,於是莫名其妙就『被』網貸了。後來去報了案,但是對方太狡猾了,一直都沒有被抓到。」劉同學說。

  亟待完善法律規範

  有效防止技術濫用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呈現加速落地的趨勢。不過,各地關於人臉識別技術使用的爭議也不斷出現。如2020年9月,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拒絕小區採用人臉識別作為門禁手段,此事經媒體報導後引發熱議。今年以來,廣西、陝西、浙江等地的一些居民小區也曾出現人臉識別門禁引發的爭議事件。

  2020年6月,我國「人臉識別第一案」開庭。該案中,浙江某大學一名副教授於2019年4月從動物園購買了野生動物世界年卡,可通過驗證年卡及指紋入園遊玩,同年10月他被告知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於是,該副教授將動物園訴至法院。

  相較於身份證號、手機號之類的個人信息洩露,目前曝光於大眾視野的人臉數據洩露事件並不多。但《報告》顯示,64.39%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超過三成的受訪者表示已經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等遭受損失或隱私被侵犯。

  採訪中,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王四新表示,濫用主要指小題大作,或者說根本不需要做人臉識別的,但偏偏要將其作為進入下一道程序的必要條件。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認為,人臉信息作為個人信息中最為敏感的一類「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更應該成為重點關注和保護的對象。值得注意的是,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已把個人生物特徵列入敏感個人信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應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告知處理的必要性及對個人的影響。草案還擬規定公共場所安裝圖像採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該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且只能用於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

  「人臉識別的濫用在實踐中是肯定存在的,是否需要急剎車主要取決於人臉識別的使用者和被使用者之間的博弈,公共機構一般不易介入這樣問題的決策。」王四新認為,「因為人臉識別需要成本,濫用涉及使用者成本承擔的問題,這會限制人臉識別被濫用的程度。如果僅僅是濫用,濫用之後沒有其他的非法訴求,或者沒有以人臉識別所獲取的數據進行其他牟利或犯罪行為的,一般上作為監管機構來講不需要主動插手,也不用擔心是不是需要『急剎車』的問題。」

  在採訪中,《法治日報》記者也注意到,目前法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主要是以個人同意為基礎。但不少受訪者則表示,很多人在表達同意的時候,其實根本沒有獲得充分有效的信息告知,並不知道其中蘊含的重大風險,或者因沒有其他的選項不得不作出同意。

  「如果不是法定強制人臉識別的場景,應提供其他替代性的驗證機制,賦予公眾選擇權。」鄭寧說。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認為,個人信息至少有三種屬性,對個人來講,它是個人在社會當中一種自我表徵身份;對社會公眾來講,個人信息也是社會公眾識別個人的符號形式;對國家來講,個人信息是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手段。

  「人臉識別主要需要防止它濫用,而不是通過規定哪些信息可以用、哪些信息不可用。對個人信息的濫用要作出科學的界定,明確有哪些類型,然後通過法律來對濫用進行規制。」在劉德良看來,人們現在都在強調保護、防止洩露,而沒有做到有效防止濫用,結果導致我們越強調保護,現實中出現的問題越多。

相關焦點

  • 兩元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 專家:人臉識別亟待完善法律防止濫用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兩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  在警方今年破獲的兩起盜用公民個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AI換臉技術」非法獲取公民照片進行一定預處理,再通過「照片活化」軟體生成動態視頻,成功騙過人臉核驗機制,從而實施犯罪。
  • 上千張人臉照片流出,人臉識別安全性引熱議,還能「刷臉」嗎?
    人臉識別技術是進步的產物,會越來越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選擇。除此以外,人臉識別技術還能帶來更加安全的信息體驗,這也意味這項技術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在享受人臉識別技術的方便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目前在部分領域人臉識別技術存在被濫用的嫌疑,這樣一來,可能會給人們帶來一定風險。
  • 人臉識別普遍應用為時尚早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原告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兵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  2019年4月,遊客郭兵購買了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後野生動物世界將年卡客戶入園方式從指紋識別調整到人臉識別,簡訊通知郭兵入園識別系統更換,要求激活人臉識別系統,否則無法入園。
  • 擔憂人臉識別技術有照片洩露風險 如何應對?
    當你的臉變成 一串「密碼」之後……不少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表示擔憂,主要認為其有照片洩露的風險。照片洩露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鍋」嗎?面對洩露風險,我們要如何應對?伴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其爭議始終存在。
  • 人臉識別時代來臨有多危險?央視爆用2元就買到臉造假
    中央電視臺就揭發了市面上只需要用2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過千張人臉照片,不法之徒可以利用這些照片,通過「照片活化」軟體生成動態影片,欺騙人臉核驗機,從而犯案!央視引述一份報告分析,目前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約佔全球市場的15%左右。
  • 人臉識別技術存在重大網絡安全風險
    2017年春運人臉識別在部分火車站進站檢票時開始應用,引起很多關注,部分媒體也報導了生產商的核心技術掌控在日本企業手中,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信息安全的擔憂。前不久央視「3·15」晚會現場對於人臉識別的實驗演示,再一次將網絡產品的人臉識別的風險清晰展示在觀眾面前。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日前宣判,人臉數據信息保護問題再一次引發關注和討論。11月20日,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因強制刷臉入園,被判賠償當事人郭先生1038元。緊隨其後的21日,合肥市公安局也在政務平臺上答覆了市民對刷臉門禁是否會洩露信息的擔憂。與快速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共同發展起來的,是人們隱私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那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
  • 人臉識別存在法律風險該如何防範?
    人臉識別系統主要是對髮際、眉弓、眉形、眼形、鼻形、嘴形等進行識別計算結果,以檢材人臉截圖或照片,識別出樣本(人臉庫)的相似度,按百分比由高向低排序,並可以實現多個人臉的分揀、判斷及識別。同樣非接觸性的聲紋識別技術受環境幹擾較大,在多個環境中呈現變異性特點,實用效果不強。四是性價比高。橫向比較採集成本、比對的效率和生命特徵的唯一性,人臉識別系統性價比較高。
  • 遍地開花的人臉識別,被忽視的巨大風險
    借著疫情防控和智慧小區建設的趨勢,人臉識別系統很快在城市的多個小區迅速推開。2017年,北京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啟動智慧小區建設時,早已提出這樣的暢想:「您能想像未來小區沒有門禁卡就能開門,停車共享車位、分時租賃,居家老人實現機器人陪護的生活嗎?」但是,嶄新科技所敘述的振奮人心的故事,同樣也存在被科技打破的風險。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動物園刪除原告照片信息
    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因不滿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採用人臉識別方式入園,而以侵犯隱私權和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後者告上法庭。此案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郭兵認為人臉信息屬於高度敏感個人隱私,不同意接受人臉識別,要求園方退卡。雙方協商未果,2019年10月28日,郭兵向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同年11月3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
  • 不是自己的手機也能解鎖!測試驚人
    >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人臉識別存在哪些風險?對於人臉識別,多數人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它的方便快捷,恨的就是安全風險。
  • 人臉識別技術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其中,涉及的問題包括:某刷臉解鎖手機App存在"反覆明文傳輸人臉圖片""未提供註銷帳號等渠道支持用戶刪除人臉信息""使用照片即可通過刷臉核驗"等現象和問題。  無獨有偶。
  • 0.5元可買到匹配身份的人臉數據 AI「換臉」究竟有多危險?
    原標題:0.5元可買到匹配身份的人臉數據,AI「換臉」究竟有多危險? 摘要 【0.5元可買到匹配身份的人臉數據 AI「換臉」究竟有多危險?】
  • 人臉識別和生物識別在支付領域上的風險
    而識別準確率目前在特定情況下也能達到指紋識別相同水準。三是其它生物識別技術。首先是虹膜,具有高準確率,信息採集難度高等特點,一般應用於國家安全、軍事設施特別敏感的門禁或權限管理場合;其實是聲紋,與人臉識別類似,準確率相對較低,採集難度和私密性很低,而且驗證過程很容易被盜取。
  • 報告顯示超三成受訪者遭遇過人臉信息洩露或被濫用
    10月13日,在廣州舉辦的小蠻腰科技大會「後疫情時代的大數據應用與隱私保護」分論壇上,南方都市報人工智慧倫理課題組和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當前人臉識別技術普及率高,但存在強制使用等問題。
  • 人臉識別技術和產業風險凸顯 需構建相應的監管機制
    維護社會治安、識別侵入人員、保證財產安全、人證核驗、監控安防、線上支付等方向的技術應用,已經大範圍落地。然而,技術升級必然伴隨著攻擊手段的升級,攻與防、正與邪始終處在持久戰之中,「反人臉識別技術」「反生物識別產業」等黑科技、黑產業也隨之漸火。
  • 法律明確規制 方能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法治軌道
    最終,法院判決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案件引發廣泛關注,被稱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還有不少人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對相關單位的刷臉系統提出了質疑,做出了抵制。前不久,《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明確規定物業服務人員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引發社會熱議及很多人的共鳴。
  • 照片網絡公開賣,一張圖攻破人臉識別?
    雖然說諸多科技公司一再宣傳人臉技術識別技術的安全性,但是近期發生的多個案例表明,人臉識別技術的某些漏洞已經被攻破並被大肆應用。近期,警方抓獲了一個人臉識別認證黑產團夥,下面就為您客觀、真實揭秘這一犯罪過程,並評估風險,提出相關建議。案件的起因很簡單。一名群眾準備在某機構網站辦理業務時,忽然發現自己早已經是該網站的註冊用戶。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幾乎時時處處都要把臉推到前臺,但是頻繁刷臉背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的「臉」有沒有被盜用或濫用,到底應該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臉」。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
  • 2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 刷臉時代如何增強安全性?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  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