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了我的臉?遍地開花的人臉識別,被忽視的巨大風險

2020-12-05 騰訊網

清華法學教授勞東燕表示,和指紋相比,人臉信息的風險更突出,因為它具有非接觸性。如果要獲取我的指紋,我是知道的,而且指紋洩露後,別人也不知道這個指紋是我的;但人臉洩露後,馬上就能知道是我,其他人都可以迅速鎖定我。人臉識別技術的推廣者往往會用「便利」、「安全」的說法,但普通民眾更可能是「冤大頭」的角色。

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匿名性相當重要。你並不想所有舉動都被毫無遺漏地永久記載下來,曝光在每一個人的面前。匿名性是現代社會運作的基礎。

文 |湯禹成

編輯 |槐楊

運營 |一凡

進入日常縫隙處

今年3月,勞東燕發現,小區每單元的電梯裡都貼上了通知,要求業主下載一個APP,錄入人臉信息,用於門禁升級。勞東燕是清華的法學教授,從去年起,她發現人臉識別被運用在越來越多的場景——分類安檢的地鐵口,AI換臉的手機遊戲,就連法學院的自動咖啡機也有了人臉支付這一選項。

看到通知的那一刻,她意識到,這項技術,已經從高鐵站、飛機場這些公共領域,進入工作地點、生活住所,試圖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縫隙——這在後來被一步步證實。借著疫情防控和智慧小區建設的趨勢,人臉識別系統很快在城市的多個小區迅速推開。2017年,北京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啟動智慧小區建設時,早已提出這樣的暢想:「您能想像未來小區沒有門禁卡就能開門,停車共享車位、分時租賃,居家老人實現機器人陪護的生活嗎?」

但是,嶄新科技所敘述的振奮人心的故事,同樣也存在被科技打破的風險。一位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博士告訴我,通過人像收集與機器學習,黑客不僅能將你的臉替換至色情視頻,也可以用「對抗攻擊」(Adversarial attack)技術迷惑機器學習模型,代替你進入高鐵站,你工作的單位,甚至是你的家。

生物數據,包括指紋,一直存在洩露和被偽造的風險,但隨著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以及人臉識別大規模應用,人臉信息變得更為敏感。理論上來說,「你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的所有照片,都可能成為被利用的生物信息」。

另一些事實證明,儲存和維護數據的系統並沒有那麼強大。2018年7月,浙江紹興一名叫張富的大專畢業生,利用非法購買的公民個人身份信息,將相關公民的照片製成3D頭像,通過支付寶人臉識別認證。在他被查獲的電腦裡,警方發現了200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2019年,18歲、初中文化的田某,通過抓取、攔截、保存銀行系統下發的人臉識別身份信息數據包,在一個手機銀行APP內使用虛假身份信息成功註冊了帳戶。

勞東燕知道這項技術的隱憂。她將收集到的材料發在了一個兩百多人的小區微信群中。一位關心此事的居民,又將她拉進了接近500人的小區業主群。在那裡,她發的材料獲得更多共鳴,許多業主表達了對風險的擔憂。此前,業主們主要的不滿是:「幹嘛要收集房產證信息?」

▲ 杭州居民戴口罩刷臉進小區,該系統在居民戴著口罩的情況下,也可以精準識別。圖 / 視覺中國

「掙扎」

3月15日,勞東燕寫好詳細的法律意見,指出小區的收集行為與現行法律框架相違背。一式兩份,寄給物業和居委會。郵寄是她特意選擇的方式——通過快遞寄送,對方一旦籤收,就能代表送達。

幾天後的一個傍晚,街道辦主任給她打電話,邀請她一起討論。在場的還有居委會和物業的工作人員。勞東燕察覺到,街道辦的工作人員更關注法律風險。當她提醒「單方通知不代表同意,不經同意就獲取,在刑法上就會界定為非法獲取」,他們問,應該如何規避這樣的風險。

而勞東燕最擔心的是數據風險。她無法想像「物業有何動力維護和保護這個數據系統」。她問:「數據由誰保管?怎麼保護?」

對方給出三種方案:存放在物業的區域網,交給便民服務中心,公安部門也可以保管。那時,已經有居民錄入人臉信息,但存放方案始終未有定論。這些方案本身也反映了國內個人信息保護的現狀——在使用和管理數據上,公權力和商業機構間並沒有嚴格界限。這些加劇了勞東燕的擔憂。

街道辦主任試圖勸服勞東燕。先用「便捷」。在他們的敘述中,因為每個單元的門禁都壞了,街道幫大家免費更新人臉門禁系統,相當於給小區居民提供福利。「你看使用多便利呀,一刷臉就行了。」勞東燕答,「刷臉省的幾秒鐘,對我沒有多大的價值。」

在場的業委會主任則以「房價」為談判籌碼:「我們小區管理好了,房價也會跟著上去」,這句話令勞東燕印象深刻。

再是「安全」。他們先提及疫情:「附近小區有從武漢回來的人,當時鄰居發現後,就不讓他們進來。如果你家對門或者你單元裡有從武漢回來的人,你肯定也希望能事先發現而阻止他們吧。」勞東燕答:「我不希望知道,他們有權利回自己的家。」

「這樣的技術可以更好地打擊違法犯罪分子」,對方繼續說服。

「如果監聽全國所有人的手機通信,可以發現更多犯罪分子,我們會允許監聽監控所有人的手機嗎?打擊犯罪只是社會的一個目標,甚至不是基本目標。」

討論到最後,街道辦給出3種可替代方案,不願錄入人臉的居民,也能依靠刷門禁卡、身份證登記或使用手機APP回到自己的家。

9月23日午後,在一場主題為「小區門禁能否人臉識別」的專題研討會上,勞東燕簡單地講述了這段經歷。在場另一位嘉賓說她是「為了權利而鬥爭」。勞東燕笑了笑,擺手解釋:「沒有,我也只是稍微掙扎了一下」。

▲ 人臉識別已經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圖 / 視覺中國

「壞了的門牙」

有人試圖更劇烈地「掙扎」一下。2019年4月,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辦了一張價值千元的年卡,憑藉這張卡和指紋,郭兵和家人可以一年不限次數暢遊。但10月17日,他收到一條野生動物世界發來的簡訊,「即日起,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

郭兵以違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由,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將近1年後,他和我敘述當時的初衷:除了感到權益受到侵害,作為一個教授法律的大學老師,他更希望推動一個具有公益性質的訴訟——在個人信息失控的當下,促成相關制度的完善。

郭兵說,他辦年卡時,並不知道要錄指紋,交完錢去拿卡時才被要求,他知道生物信息的敏感性,出示身份證就可以證明身份,為什麼還要錄指紋?對方告訴他,入園處只有指紋這一種方式。孩子在哭,妻子在催,他妥協了。但打官司時,他發現動物園向法院提交的證據中包括自己的一張照片——當時沒有人告訴他這張照片的用途,他以為是貼在年卡上,但動物園的解釋是「遊客當時同意拍照,就視為同意園方收集面部信息用於人臉識別」。在郭兵的敘述裡,面對更為強勢的商業機構,個體的意願已經在渾然不知中被扭曲和剝奪。

案子在今年6月開庭,按正常流程,法院本應在9月給出判決。但承辦人告訴郭兵,法院認為屬於「疑難複雜案件」,案子的審限到期前經法院院長批准又延了6個月。郭兵說,他從決定去起訴後就一直明確拒絕調解。

郭兵的訴訟案和去年10月勞東燕發表的一篇講述人臉識別隱憂的專欄文章一起,成為引發人們關於人臉識別技術反思的「蝴蝶翅膀」。今年9月初,趙逢(化名)決定也掙扎一下。他住了7年的小區開始實行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在居委會阿姨的催促下,他在小區門口錄入了人臉信息,此後,他陷入一種擔憂,人臉信息是否有洩漏的風險?

他去找過居委會,居委會負責人同樣以「便利」與「安全」來說服這個「大驚小怪」的年輕人。又過了幾天,他在網上看到了勞東燕在那場研討會上的分享——他意識到,「當沒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時,個人信息極有可能被濫用」。

他給12345投訴信箱寫信,介紹前因後果,質疑合法性,繼而要求刪除他的人臉與個人信息。進展比預料的更順利,在街道辦的協調下,他在9月底來到物業,看著物業工作人員對著他的人臉信息按下了刪除鍵。

「一種未知的恐懼」,趙逢說。為了更精確地解釋這種感受,他舉了一個例子:他曾修整過門牙,結果門牙壞了,這件事的具體風險是——假如有天吃一個蘋果,牙齒可能會被磕掉。這種具體的風險是有應對方法的,磕掉了就再去做一顆,「但它會導致一種不自由的狀態,就是你沒辦法隨心所欲地吃蘋果了」。

走出物業時,他鬆了口氣。他知道他仍處在一個巨大的、關乎個人信息的系統裡,但他獲得了一種暫時的安全感:「我要是不掙扎,我就沒有答案。我就永遠要背上那個問號。」

2018年5月,歐盟實施了被稱為「史上最嚴」條例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規定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其中包含指紋、人臉識別等)、沒有保障數據安全的網際網路公司,最高可罰款2000萬歐元或全球營業額的4%。在美國,今年6月,IBM、亞馬遜、微軟公司先後發表聲明稱,不會向警察部門出售人臉識別服務。看上去,對這項新技術的反思與規制,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政治與商業機構,都在警惕這項新技術帶來的種種憂患。而在杭州,開庭結束的當天下午,郭兵又驅車到距離法院並不很遠的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檢票口的工作人員不認識他,他詢問指紋年卡會員的入園方式,對方的回答依然不留餘地:「只能刷臉入園。」

▲ 山東某景區,工作人員正在引導遊客刷臉入園。圖 / 視覺中國

10月1日,我和勞東燕在清華園東南邊的書店,就「人臉識別」展開了一次談話。我們聊到技術的風險與反噬性,聊到有待完善的法律框架,也聊到身處龐大系統中的普通個體可以如何「掙扎」。她反覆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人臉識別技術如若不加以規制,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走向。以下是對話內容:

人物:你是怎麼關注到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風險的?

勞東燕:由於人臉識別的底層技術在2018年有很大突破,去年下半年開始,我注意到人臉識別商業化的推廣在中國「遍地開花」,連我們學院的咖啡機都通過少付1元錢而引誘人們使用人臉識別支付。到了10月底,又傳出北京地鐵要實行人臉識別分類安檢的消息。我一直在研究「風險社會」,在風險社會中,預防風險的措施本身可能會帶來新的風險。關注人臉識別時,我不僅關注機器學習、數據洩露可能導致的財產與人身威脅,還會關注相關部門運用這種技術所帶來的社會風險。

人物:在人臉識別這項技術的使用和接受度上,疫情前後有不一樣的感受嗎?

勞東燕:去年下半年我還挺欣慰的,對於個人信息保護,整個主流輿論有所轉向,一些主流媒體也開始報導「人臉識別」潛含的風險,不像以前那樣漠不關心。後來疫情來臨,我們需要通過人臉識別認證健康碼,交出我們的軌跡,讓渡我們的個人信息。為了保持正常的生活,不得不這麼做。疫情對整個社會走向的影響太大了,更多人開始接受這樣被監管的狀態。

人物:你認為,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風險主要有哪些?

勞東燕:從最淺的層面說,如果你的生物信息被別人獲取,別人就可能用你的臉結合你的身份證信息,去登陸你的銀行帳戶,轉移帳戶中的錢,進入你本該進入的單位、小區,或者噁心你一下,把你的臉換到淫穢視頻裡。這些風險,是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最相關的。而且人臉、指紋這樣的生物信息,一旦洩露,無法改變,也無法獲得救濟,你可能永遠暴露在這樣的風險下。

和指紋相比,人臉信息的風險更突出,因為它具有非接觸性。如果要獲取我的指紋,我是知道的,而且指紋洩露後,別人也不知道這個指紋是我的;但人臉洩露後,馬上就能知道是我,其他人都可以迅速鎖定我。清華新聞學院的一位教授,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的採訪時曾提到,我們每天有500次被攝像頭照到的機會。其中有多少攝像頭具有人臉識別的功能,或者收集提取了我們的人臉數據,我們根本不知道。

人物:為什麼生物信息一旦洩露,就無法救濟呢?

勞東燕:假設你的人臉信息洩露了,你想通過民法途徑救濟,民法講究「誰主張,誰舉證」,現在這麼多地方在收集,你不知道是誰收集的,不知道是從何處洩露的,也不知道洩露或濫用的人是誰。你舉證不了。

想走行政法或刑法保護的途徑,也不那麼容易。只有大規模的數據洩露,才可能推動公安機關啟動偵查活動。但是,即便公安機關把犯罪分子抓住了,也只是把他關在監獄。你的信息洩露了就是洩露了,他已經賣給下家,下家可能又賣給另一下家,已然失控,你沒辦法恢復原狀。

人物:所以人臉識別應用「遍地開花」的現象,本身就潛含巨大的風險?

勞東燕:我們眼下管控風險的能力,跟技術製造風險的能力相比,完全不配套,這是普遍問題。無論是法律手段還是政治手段或其他社會治理手段,進化上都是很慢的,跟不上技術的迭代以及商業化的快速推進。

眼下,好像任何一個機構,都可以推廣人臉識別。其中最有動力的是科技公司,它們可以賣設備,接下來還可以收取後續維護的費用。人臉識別的推廣會帶動這個產業的發展。但這個產業的發展跟全社會利益相比微乎其微。一些部門也有動力,因為這樣更便於維護治安,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也會更容易,但這樣可能損害了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社會價值。小區物業也在推廣,但它根本沒有動力和財力升級系統、維護數據安全。所以「遍地開花」是最可怕的——安全問題有短板效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特點是,問題不會出在安防水平最高的地方,而是出在水平最低能力最差的地方。多組織、多中心地收集信息,比單一中心的收集,風險要更大。

人物:除了剛才談到的那些,還有什麼更長遠、隱蔽的風險嗎?

勞東燕:一旦手機上、電腦中,還有這些遍布在各個角落的攝像頭所獲取的數據全被打通,人就變成透明人了。數據的擁有者,可以知道你的一切,你每天回家的路徑,你開什麼車,跟哪些人交往,你的購物喜好,你的網頁瀏覽記錄,你的立場,這些信息串起來後,相關部門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切將變得不可控,甚至會影響現代社會的基本制度。國外已出現商業公司通過分析個人數據來影響選舉的新聞。技術可能會把社會帶向一個跟我們追求的目標徹底背道而馳的方向。

人物:目前的法律足以保護我們在生物信息上的權利嗎?未來,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框架,會往什麼方向發展?

勞東燕:目前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仍主要建立在對傳統社會的想像上,法律上將數據當作與財物一樣的東西。對財物保護來講,最重要的是佔有,如果你不告而取,我就要懲罰你。但實際上,數據與財物不一樣,數據具有共享性,使用時不具有排他性。在數據的問題上,不告而取地收集當然有其危害,但是即便經作為數據主體的當事方同意,接下來難道就可以隨意使用他相應的個人數據嗎?肯定不能。

眼下我們法學界基本達成共識,以同意機製作為核心的保護機制是有問題的。未來,法律上可能會將保護義務更多放在信息的收集者和控制者身上。信息的控制者要承擔信息保護方面的任務,而個體需要對自己的數據掌握一定的控制權。比如,你同意別人收集了你的個人數據之後,接下來後續種種,他應該告訴你,接下來會怎麼使用,作為提供數據的個體也應該有權提出刪除。其次,在風險的分配問題上,由於數據收集者和處理者的收集和使用行為製造的風險,誰製造風險,誰就要對風險造成的結果來負責;同時,誰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誰也就應該負責其中主要的風險。

最近剛公布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落實知情-同意的機制上有了比較切實的舉措,10月1日生效的新版《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對信息收集者也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這些都表明好的改變正在發生。我認為,我也希望,整個法律能夠強化對個體權益的保護。至少從我的觀察來看,我們刑法中對於秩序利益、安全利益的關注,遠遠超過對於個體權益的保護。

人物:人臉識別技術的推廣者往往會用「便利」、「安全」的說法,你怎麼看待這點?

勞東燕:他們所說的「便利」對我沒有誘惑力。我並不覺得自己的幾秒、十幾秒時間如此地有價值。但在人臉識別推廣中,說服大家接受時,用得最多的就是這個理由。在人臉識別這項技術的推廣中,最大的受益方肯定不是民眾,普通民眾更可能是「冤大頭」的角色。

從「安全」角度來講也有明顯的問題。為了抓幾個罪犯,把所有人的生物信息都收集走,收集後的保管與使用環節又無法保證基本的安全。這樣一來,我們的信息被洩露、被濫用,不就是我們的安全受到威脅了嗎?「公共」不是虛的概念,公共就是指公眾的安全,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公眾中的一員。現在這樣的做法是想獲得小的安全,但其實會危及更大的安全。

▲ 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觀眾在展覽會上體驗人臉識別技術。圖 / 視覺中國

人物:李彥宏說過中國人願意「用隱私換便捷」,你認同這一點嗎?

勞東燕:我不認同。我覺得,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信息披露得不充分不完整,相應風險被告知得不夠,讓大家誤以為其中只有好處而沒有風險或風險很小。你只要告知相應的風險,人們不見得就一定喜歡用隱私換安全換便利。我往兩個小區群裡發文章,沒一個業主出面反對,反而有很多贊成的。只要如實地披露其中的風險,人們馬上就會意識到,不應該用隱私換便捷,這很可能是在與魔鬼做交易。人在所接受的信息不充分不完整的情況下,可能會更注重眼前利益,那是因為你沒有告訴他其中的風險所在,以及這個事情可能會往什麼方向發展。

人物:是不是這種風險也有隱蔽性、滯後性,所以人們很難真切地感受、強烈地重視。

勞東燕:對,從人臉信息被買賣、洩露到發生風險往往會有一段時間。但你想,有人買你的人臉數據,如果無利可圖,他怎麼會買呢?再往前想幾步,你的人臉信息掌握在一個想用來謀利的人手裡,就等於有雷埋在那裡,只是你不知道這個雷什麼時候會爆炸。

人物:你在學術論壇上說,自己向小區抗議人臉識別門禁,只是「掙扎了一下」。你怎麼看待這樣的掙扎?

勞東燕: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掙扎一下是有用的。

在小區這樣的場景中,由於物業沒有內在動力去推行,如果有反對聲告訴他存在的法律風險,可能就退讓了。這也是在一些小區人臉識別沒有繼續推行下去的原因。其他場景中,掙扎可能就不管用,比如在賓館抗爭使用人臉識別,賓館會拒絕讓你居住。掙扎有時需要付出代價,也受到很多現實的制約。日常生活裡,我會告訴我的孩子不要貪小便宜而使用某些技術,也會儘量避免在使用APP時錄入我的人臉信息。

人物:普通人能做什麼?

勞東燕:發出自己的聲音,以使在輿論和社會當中形成合力。這種合力有助於抵制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且可能會改變立法與相應的決策。這是我認為當下每個公民都可以做的。

做技術的人總會說技術中性,他們很少思考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也不關注社會系統如何運作。技術是在現實社會空間中運行的,影響也會波及到現實社會,怎麼可能是中性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困在系統裡,被控制在算法裡,差別只在於程度的不同。對於科技企業決策者、官員而言,他們也是系統中的一部分,也有作為普通人的一面。技術具有不確定性和反噬效應,你如果想控制別人,別人也可能反過來控制你。所以,他們也會面臨個人生物信息被洩露與濫用的風險。

我曾和產業界的人一起參會,一名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員提到,公司內部討論產品是否要推廣於教育場景時,她提出了反對——在那個時刻,她既是科技領域的企業管理者,也是一位母親。現在沒有遭遇危機,不代表著永遠不會。現在一些小區,對租戶實行人臉識別門禁,業主則可以自由選擇。很多做法的推行都會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在把少數人排除出去侵害他們的權利的同時,通過承諾保障多數人的利益,藉此來爭取多數人的同意,從而讓侵害少數人權利的做法變得可接受。我非常反對這種做法。我們經常覺得,別人的權利被侵害了沒有關係,只要不侵害自己的就可以。但你會發現,下一次你隨時有可能成為少數人,到那時,你的權利被侵害,自然也沒有人站出來為你說話。

人物:在現代社會,個人信息為什麼會如此重要?

勞東燕:個人信息是否值得保護,不取決於這個信息是否涉及隱私,而取決於通過這個信息能否識別到你。如果可以通過某個信息或結合其他信息識別到特定的自然人,這樣的信息就是法律要加以保護的。這次《民法典》也在隱私權之外,額外地規定了個人信息權利。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匿名性相當重要。你並不想所有舉動都被毫無遺漏地永久記載下來,曝光在每一個人的面前。匿名性是現代社會運作的基礎。不然,你可能發現,在任何地方,都可能有一隻眼睛始終在盯著你。你因此喪失了自由,並且也不見得會擁有安全感。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支付寶刷臉支付有什麼風險?
    現在出門消費都可以不用帶錢包了,只要刷一刷臉就能吃飯購物,真是太方便了。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呢?刷臉支付真的安全嗎?隨著科技的成熟,脫離了設備束縛的「刷臉時代」,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刷臉支付靠譜嗎?「靠臉吃飯」的時代也許真的來臨了!
  • 面具也能刷臉成功!用臉有風險,人臉識別安全該如何保證?
    「刷臉」支付、進站、籤到等智能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及、方便快捷,但並不十分安全。這些信息容易被人在不知不覺中採集,再利用3D列印等技術偽造出來,讓當事人財產或名譽嚴重受損。時代,用臉有風險,人臉識別安全該如何保證?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前一陣我們還就「美國開發者用人臉識別技術去對抗執法警察」的話題,討論了AI技術的低門檻造成私人濫用人臉識別的社會風險問題;這使得繼續討論人臉識別的應用風險看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但是我們似乎忽視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
  • 擔憂人臉識別技術有照片洩露風險 如何應對?
    當你的臉變成 一串「密碼」之後……不少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表示擔憂,主要認為其有照片洩露的風險。照片洩露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鍋」嗎?面對洩露風險,我們要如何應對?伴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其爭議始終存在。
  • 人臉識別存在法律風險該如何防範?
    在國內警務工作領域,人臉識別技術發展迅猛,近5年增長了18%,這充分說明該技術的應用潛力巨大。由於受限於人臉特徵可能存在外界幹擾,識別技術準確率尚未全部達到100%,存有誤判、誤報小概率風險隱患。一是受光照、遮擋、姿態、圖像質量等條件影響,人臉識別系統識別率會下降。據報導,來自東京國立信息學研究院和工學院大學的兩位教授已研製出能夠通過發出近紅外光來阻止面部識別的眼鏡,這種眼鏡通過透光材質能夠吸收特定波長的光,從而阻斷人臉識別系統的光路。
  • 人臉識別技術存在重大網絡安全風險
    2017年春運人臉識別在部分火車站進站檢票時開始應用,引起很多關注,部分媒體也報導了生產商的核心技術掌控在日本企業手中,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信息安全的擔憂。前不久央視「3·15」晚會現場對於人臉識別的實驗演示,再一次將網絡產品的人臉識別的風險清晰展示在觀眾面前。
  • 無感「刷臉」沒商量 技術濫用埋風險:人臉識別竟成售樓處標配
    視頻中,該男子戴著頭盔進售樓處看房,以防範人臉識別系統的抓拍。  視頻的流傳令人好奇,人臉識別技術竟已無孔不入?記者走訪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在北京各售樓處同樣已成標配,甚至絕大多數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無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
  • 人臉識別60年︱法律能保護人們的「臉」嗎?
    人們對「臉」的焦慮或許來自近些年,隨著技術應用的不斷擴張,人們擔心隱秘處藏著的攝像頭,也擔心另一端不知名的數據處理者——誰有權獲取我的臉部信息?系統的識別準確率高嗎?「它」對「我」的判斷是否公允?早在1973年,瑞典就推出了首個《數據法》,如今全球約有130多個國家出臺了數據保護相關的法律。但它們的效力如何?
  • 人臉識別技術和產業風險凸顯 需構建相應的監管機制
    居民掃描人臉後,可將垃圾放到拍照處識別,若垃圾識別成功,垃圾桶開啟,完成垃圾分類。不僅是垃圾分類,隨著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迅速普及,行業投融資日益活躍,各種「刷臉」應用不斷湧現:火車站刷臉檢票進站、高考考生刷臉進考場、城市救助管理刷臉尋人……但如火如荼的發展盛景背後,生物特徵數據的安全風險也隨之凸顯,亂象漸增。一方面是虛火漸旺。
  • 「人臉識別」,我們還能承受多少風險?
    《越獄》第五季 (2017)裡的人臉識別模仿。2面部和指紋一樣獨特現在,一臺電腦已經可以完成我們幾乎所有人從一出生就能做的事——識別人們的臉。如果我們把郵件系統關掉,誰知道會發生什麼。這讓我們得出結論,抵制美國政府機構是錯誤的做法。但主張採取這種行動的人,包括我們自己的一些員工,提出了一些正確的問題。例如,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挑戰需要受到更多關注。經過深思熟慮,我們得出結論,這項新技術應該受到新的法律法規約束。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如今,臉的用途越來越廣泛了。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幾乎時時處處都要把臉推到前臺,但是頻繁刷臉背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的「臉」有沒有被盜用或濫用,到底應該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臉」。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 人臉識別和生物識別在支付領域上的風險
    人臉識別目前應用場景不多,早期人臉識別主要用於密集人群中的人數測定、人像攝影時輔助對焦等場景,只需要識別出「是人臉」,而不必分辨出「是誰」;但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其識別準確率也日漸成熟,如門禁與考勤識別,銀行、電信、公安、海關等實名驗證,逃犯追捕等諸多場景中。其特徵是無需識別對象主動配合,信息採集難度低,個人的人臉信息可被隨意獲取,基本不是私密信息。
  • 多地試點人臉識別社保認證 「刷臉」辦事靠譜嗎
    此前,已有廣東、廣西、浙江、山東等地開始運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社保認證。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到2021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1億元。用指紋解鎖手機、登錄帳號、付錢買單,已經是不少人習以為常的動作。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像按指紋一樣熟練地「刷臉」。「刷臉」如何讓生活更便捷,又如何保護用戶的財產安全和信息安全?
  • 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對於一些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場景,不宜使用人臉識別作為唯一的驗證方式  □ 本報記者  趙 麗  □ 本報實習生 邢懿銘  如今,我們已進入「刷臉」時代。從掃碼支付、指紋支付到人臉識別,數位技術的發展成熟將人們的生活不斷簡化,人們對新技術在社交、生活場景中的廣泛應用也習以為常。
  • 評:「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
    原標題:「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去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當時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給園方留存了電話號碼等信息,並錄入指紋。之後,園方單方面要求改成人臉識別。
  • 新技術變成「危險武器」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酒店接待旅客,刷臉登記入住,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司機們習慣於通過人臉識別解鎖手機,而他們頭頂的攝像頭,正在利用同樣的技術自動抓拍。 作為近年來AI浪潮中的標誌性技術,人臉識別已經大規模落地,並應用於安防、金融等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景中。
  • 為何我認為IphoneX人臉識別為何是安全的
    3,談人臉識別之前,我需要先談一下密碼安全問題。在移動時代之前,各種PC遊戲諸如《夢幻西遊》、《傳奇》經常會發生被盜號現象,極為猖獗,而又由於當時主力用戶都是學生,既沒有手機,又把註冊帳號時的安全問題忘了個精光,因此很難追回帳號。
  • 人臉識別是如何進行的?看這裡就夠了!
    (4)人臉識別:將待識別的人臉與資料庫中的已知人臉比較,得出給你的臉是庫裡的誰。 (2)基於特徵臉(PCA)的人臉識別方法 特徵臉方法是基於KL變換的人臉識別方法,KL變換是圖像壓縮的一種最優正交變換。高維的圖像空間經過KL變換後得到一組新的正交基,保留其中重要的正交基,由這些基可以張成低維線性空間。
  • 實測小米8紅外人臉識別,A4列印的照片能輕鬆解鎖,打了誰的臉?
    眾所周知小米8系列手機發布會上發布了三款手機,其中的小米8探索版具備結構光3D人臉識別與屏下指紋識別,而小米8則採用後置指紋以及2D的紅外人臉識別功能!發布會上雷軍雷總表示:小米8的紅外人臉識別「照騙」解不開!
  • 上千張人臉照片流出,人臉識別安全性引熱議,還能「刷臉」嗎?
    文丨張居正 審丨易桉導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活信息領域都可以通過刷臉來完成,這得益於人臉識別技術的快速發展人臉識別技術是進步的產物,會越來越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選擇。除此以外,人臉識別技術還能帶來更加安全的信息體驗,這也意味這項技術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在享受人臉識別技術的方便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目前在部分領域人臉識別技術存在被濫用的嫌疑,這樣一來,可能會給人們帶來一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