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低成本、快速和大規模地記錄、存儲和分析人臉圖像的能力,早晚會有一天,會使隱私、公平和信任等觀念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經濟學人》
我們很難說明人工智慧時代究竟是如何到來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標誌之一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人臉識別,是完全根據人的面部特徵進行身份核驗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相當於將人們「物化」、對臉部進行編碼。
隨著該技術已廣泛應用到了全球安防、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這似乎體現了一個現代文明應具備的高效、便捷和安全等特點;與此同時這也不禁讓人們的內心滋生了些許不安:人工時代來臨了,人臉識別技術進入「井噴期」,那我們每一個人是否將變得「透明」,透明到無處遁形?
這種被記錄、被監視的恐懼感最先席捲了舊金山。上周二,一項名為「阻止秘密監視(Stop Secret Surveillance)」的法令以8:1的絕對優勢通過了投票,這意味著舊金山成為了第一個對人臉識別技術說NO的城市。可以預見的是,這只是「人臉識別威脅論」的起點,更是具有啟發性的第一步。
目前已知的消息是,舊金山灣區的諸多其他城市,包括奧克蘭和伯克利等,或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效仿跟進;麻薩諸塞州的州議員們也將這項禁令列入了計劃中,甚至極有可能在全州範圍內實施。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禁令並不代表該技術被徹底判了死刑,它的禁用範圍主要是政府機構和當地警署。
數百個美國警署早已在熟練地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了,除了日常的執勤需要隨身攜帶攝像頭,許多警方機構在利用這項技術來幫助監管槍枝、追蹤盜竊犯和排查犯罪嫌疑人。所以美國警方嚴肅地表示,人臉識別技術實在是「必不可少的」、突破性的現代刑偵工具。
「人臉識別威脅論」的支持者們對此深感欣慰,他們認為這項技術是「邪惡」而「危險」的,理由是這是政府實施高壓監控的手段。同時,諸多民權倡導者和人工智慧研究者也加入了這次反對運動中,旨在向立法者和美國民眾揭露人臉識別的缺陷。
(圖:喬治敦法學院(Georgetown Law School)的研究人員撰寫報告稱,美國警方存在濫用人臉識別技術的行為)
雙方的觀點都分毫不讓,這場全民討論也逐步在升級。美國NEC公司(NEC Corporation of America)是執法部門人臉識別系統的最大供應商之一,它的負責聯邦業務的副總裁Hutchinson認為:「我們將在未來6、12、18個月內看到一場有趣的討論。」
人臉識別技術何以在誕生之初就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甚至演變成了一種「威脅」?
首先引發恐慌的自然是隱私問題——人臉識別技術涉嫌侵犯隱私權這幾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真正的危害其實在於,它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被廣泛地濫用了。
當那些智能硬體和攝像頭隨時隨地採集我們的個人影像資料,長時間地積累用戶數據,必然涉及個人數據與隱私權益的問題。要知道,無論出於法律還是情理,每個人對於自己的照片、形象,應該有最起碼的知情權。企業和政府不顧用戶的個人意志,擅自做主採集調用臉部特徵信息,本身就是一種侵權行為。
其次,這項技術還涉及準確率的問題。除去市面上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產品,許多供應商都宣稱其產品的人臉識別準確率高達99%,然而現實是,這個成功率僅針對有限的「全球名人臉」資料庫;在實際應用中,準確率絕對要大打折扣。
英國《獨立報》去年發表的一項數據顯示,英國大都會警察使用的面部識別軟體的準確率僅僅有2%。
與此同時,美國的人權人士還提出了人臉識別技術的另一個陰暗面:針對不同的人種,該技術採取的數據模型和算法都是不同的。相關研究顯示,當識別有色人種時,錯誤率可能高達30%——這背後可能涉及到種族的偏見,甚至上升到倫理道德的問題。
史丹福大學曾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發現人臉識別技術竟對人類的性取向有著令人驚訝的敏銳度——當同時識別一位同性戀男性和一位異性戀男性的大頭照時,它的性向識別準確度居然有81%,遠遠高於人類肉眼的識別率。然而這個趣聞背後隱含的信息也令人感到不安:在那些視同性戀為犯罪的國度,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恐怕會威脅到不少人的人身安全。
而在中國,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才是爭論的中心。
人臉識別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方向目前主要是「1 VS 1認證」,即需要證明本人與證件是一致的,這被廣泛應用於公眾交通的安檢和電子支付等場景中。
(圖:人臉識別的黑科技落戶於國內大型醫院)
中國對這項技術的需求是巨大的。由於龐大的人口基礎,相關的安防、商業和信息方面都需要推行更多元更複雜的人臉識別技術;此外,中國民眾顯然對於此等「黑科技」充滿了好奇和包容的心態。
可是大膽探索的道路上必然是暗藏危險的:不法分子利用FaceTime偷錄用戶人臉視頻並以此進行APP支付;通過wifi進入私人門禁系統、修改住戶的人臉信息……
甚至官方也來現身說法:某年3.15央視晚會中,主持人進行了技術演示,無論是通過3D建模將照片轉化為立體的模型,還是將普通自拍轉化為動態模式,都可以輕易騙過手機上的人臉識別系統。
誠然,所有人都意識到了,人臉識別系統並不安全,因此現階段所有涉及支付的系統都不是單一的人臉識別技術,幾乎都要結合簡訊、驗證碼、手機尾號等傳統驗證手段方能使用。
然而,人臉識別的普及早已是勢不可擋了,它所帶來的好處不勝枚舉。
如果說舊金山的人臉識別禁令勢必會對這項技術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那這個極端的舉措也可能成為完善技術的催化劑。
美國的眾多科技公司和警方機構都對此持開放態度,他們並不反對加強對政府機構的監管和檢查,甚至樂於公開解釋他們將如何使用人臉識別技術。
與其禁止,不如改進。目前,平衡個人隱私與人臉識別的商業化普及、各級政府的廣泛應用之間的尖銳衝突才是當務之急。
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粗暴地一併拒絕人工智慧時代的降臨。對於令人擔憂的人臉識別技術,美國國家警察基金會的主席Jim Burch表示:「這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既有希望又充滿危險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