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度「臉優」看人臉識別技術 或將開啟中國技術驅動

2020-11-23 藍鯨傳媒

百度世界大會發布一款名為臉優的娛樂性APP,這是其人類識別技術的具體應用。目前,國內很多領域正在或將要實現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很有可能開啟中國的技術驅動革命。


人臉識別技術,聽起來是不是很炫?事實上,目前人臉識別已經不是技術上的空談,已經有很多領域正在或將要實現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譬如安防、銀行等領域,人臉識別最容易應用的就是安全領域。除了這些公共單位,有沒有面向大眾的應用?答案是肯定的,百度世界大會發布的臉優就是這樣一款產品。什麼是臉優?簡單的說,臉優是個可以實時貼臉拍照錄像的娛樂性APP。用戶只要打開軟體然後用攝像頭對準自己的臉,就可以把這個臉變成比爾蓋茨、麥可傑克遜、終結者、赫本等明星臉,與PS的靜態「變臉」不同,臉優是利用人臉的72個特徵點,實時完成「貼臉」的功能,用戶只需點擊「錄製」便可完成一段令人驚豔的「變臉」表演,還可分享至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用戶們看到的可能是這個可以「變臉」的視頻應用多麼酷炫,內行們則是看到了百度在人臉識別技術方面取得的進步。應該說自2014年開始,百度完全走向了高大上的「未來科技」之路,人工智慧、人臉識別、智能硬體等都成為其具體研究的項目,臉優只是其中的一個產品罷了。


先從百度人臉識別說起


可以說,臉優是百度在人工智慧技術上的一個嘗試性應用,這個應用的推出讓手機APP從「模式時代」突破到「術時代」。因為該應用連接的不只是用戶與未來的商業模式,更多的是連接了百度的人工智慧以及人臉識別等技術,有著足夠高的技術門檻。這也就意味著,不是任何一個公司或商家都可以做出一個類似臉優的APP。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超越了以往圖像識別及情緒識別等「搜索+資料庫」技術,實現難度更大,沒有足夠的技術研發及經驗沉澱,是很難開發出臉優這樣的產品的。


這款基於人工智慧、人臉識別技術誕生的產品出自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目前已經積累了深度學習、人機互動、3D視覺、圖像識別、無人飛行器、自動駕駛等多個研究項目的成果,並已有相關產品問世。


目前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已經推出了APIStore平臺。APIStore是一個連接服務商與開發者的第三方API分發平臺,致力於為開發者提供最全面最便捷的API服務,以及幫助全國的中小型企業開放他們的服務,為服務商提升API調用量。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匯集了國內外應用開發所需的Android/IOSAPI和SDK等700餘個服務,包含設計開發、運維管理、雲服務、APP推廣、數據服務等多個範疇。百度的人臉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很有可能也在將來登錄APIStore,以此可見,百度是要將其研發的技術推向大眾,讓更多的開發者用上其技術,這種開放的模式在將來是不可或缺的。


國內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現狀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分析、驗證等一系列相關技術,通常也叫做人像識別、面部識別。適用於公園、工廠、超市、住宅區、商業街等公眾活動和聚集場所的重要部位。出入管理系統、門禁考勤系統、監控管理、安全防範、照片搜索、來訪登記、ATM機智能視頻報警系統、監獄智能報警系統、RFID智能通關系統及公安罪犯追逃智能報警系統等都可以引入人臉識別技術。


在人臉識別技術及應用方面,除了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的一些項目以及百度世界剛發布的娛樂應用臉優,其他巨頭也加大了該領域的研發。馬雲曾在德國漢諾瓦電腦展上展示了支付寶的人臉識別技術「SmiletoPay」,完成「刷臉」後,阿里將與國內生物識領域的海鑫智聖合作共同建設「阿里巴巴人臉比對系統」。騰訊財付通已與中國公安部所屬的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達成人像比對服務的戰略合作,同時也正與微眾銀行正在對金融、證券等業務進行人臉識別的應用嘗試。民生銀行已率先將人臉識別引入客戶身份認證環節,已經在移動智能櫃員系統、移動運營、客戶化運營和櫃檯業務XBank業務系統中採用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技術的未來市場


從人臉識別的非軍方應用領域來看,目前國內的人臉識別技術,基本都是在金融及安全領域。而在娛樂領域,也只有百度推出的臉優真正在後臺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其他領域因為技術難度以及投入等原因,短期內還無法實現人臉識別。


事實上,如果人臉識別的技術得到突破,準確率得到提升並普及用戶習慣以後,其商業化應用前景是十分廣闊的,且有助於線下生物識別格局的改變,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科技時代的商業爆發點。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革新,智慧銀行VTM、新型安防系統以及後端海量視頻數據檢索等項目將大量上線,人臉識別效果的提升將打開前期受效果制約的應用場景。另外,人臉識別包含人工智慧等技術,當前商家們布局人臉識別就是布局人工智慧以及人機互動的未來。


從股市來看,除了騰訊、阿里、民生銀行等多個巨頭布局人臉識別產業,目前還有其他十大主打人臉識別的股份公司表現出了非常大的潛力。川大智勝、海康威視、佳都科技、科大訊飛、海能達、賽為智能、高新興、漢王科技、衛士通、高鴻股份等10家上市公司成為人臉識識別以及人工智慧的潛力股。這裡面有多年來一直堅持做智能技術研發的企業,也有大家並不熟知的新興企業,這些企業都將在接下來的十年,扛起人臉識別的大旗。


總之,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驅動的產業革命已經興起。這個新的經濟單元將是技術比拼的時代,技術壁壘也會越積越高。技術研發會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商業模式也會因為技術的不管革新而不斷演變。如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這樣的組織會越來越多,如臉優這樣技術性應用也會越來越多。當然,最終還是要看各組織的技術革新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商業變現能力等綜合實力強大與否。


以後的技術革命中會衍生更多的新興技術,而人臉識別技術或將成為拉開這個帷幕的直接導火索,中國也將因為這些技術而真正步入「中國智造」時代。


【王吉偉,傳統企業走出的自媒體人,專欄作者,評論人。關注電商、O2O、企業轉型、網際網路+、新媒體、大數據、智能家居、物聯網等領域。 微信:mcjave,微信公號:王吉偉】


相關焦點

  • 雙目人臉識別通行新方案,將開啟「看臉」的新時代
    打開APP 雙目人臉識別通行新方案,將開啟「看臉」的新時代 英碼科技 發表於 2020-11-26 10:49:28 當前,人臉識別已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發展的主流技術,安防是該技術應用落地最多的行業之一;依託於人臉識別技術的興起,人臉識別通行方案在市場上獲得廣泛推行,從社區、交通、學校、辦公樓宇,再到景區都開始落地實施,並積極推動方案普及;英碼科技基於自身在雙目智能模組的技術優勢和人臉識別的研發創新,以穩定、精準、安全三個方向出發,推出全棧式雙目人臉識別通行方案。
  • 趣味換臉APP 《臉優》可錄製20秒小視頻
    《臉優》可錄製最長20秒鐘的小視頻或者拍攝換臉之後的照片,界面中有個小小的調色按鍵,開啟後可讓顏色飽和度更高,看上去更鮮豔一些。錄製視頻的過程當中支持隨時更換其它人臉,但目前不支持其它美化效果。
  • 【乾貨】中國人臉識別產業鏈全景圖!
    不論是LFW測試結果還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測試結果都證明,目前中國人臉識別技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隨著中國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在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領域投入的擴大,未來中國很可能將繼續領跑世界。
  •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技術全解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通常採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根據中國報告網發布《2018 年中國生物識別市場分析報告-行業深度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中內容,2017 年生物識別技術全球市場規模上升到了 172 億美元,到 2020 年,預計全世界的生物識別市場規模有可能達到 240 億美元。
  • 人臉識別技術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突破,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前景也越來越廣闊。對於人臉識別技術,那是通過生物識別技術的其中一種,通過臉部特徵進行識別的技術,掃臉支付、掃臉認證、掃臉過門禁閘機、掃臉乘坐電梯等等,相信大家已經對人臉識別其實並不陌生了。
  • 走到哪都可能「丟臉」,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
    新華社天津12月4日消息,買房、存包、取廁紙,上班、上學、逛動物園……人臉識別已經全面嵌入生活。  近期,戴頭盔看房、人臉識別第一案、天津出臺條例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等相繼成為熱點,透露出人們對人臉信息洩露的焦慮。走到哪都需要「刷臉」,有必要嗎?人臉信息被「弄丟」的風險高不高?我們又該怎麼保護自己的「臉」?
  • 人臉識別技術或將被禁
    人臉識別,是完全根據人的面部特徵進行身份核驗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相當於將人們「物化」、對臉部進行編碼。:人工時代來臨了,人臉識別技術進入「井噴期」,那我們每一個人是否將變得「透明」,透明到無處遁形?
  • 反人臉技術並非壞事 促進人臉識別技術進化和成熟
    人臉識別技術作為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可見其無法比擬的優勢和發揮的商用價值,近幾年,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層出不窮,隱隱有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趨勢,所應用的場景也涉及到了各行各業,尤其是在支付、驗證、通行等等場景應用尤其突出。科技向善,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深入和成熟,「反人臉識別技術」也逐漸頻繁的出現,僅用照片、模型等方式方法幹擾人臉識別技術的新聞也不少。
  • 人臉識別技術在考勤的應用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發展迅猛,識別精度和速度不斷的得到提升,在眾多領域的應用裡都能「大展身手」使人眼前一亮,觸不及防。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人臉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技術是指利用分析比較的計算機技術識別人臉。人臉識別是一項熱門的計算機技術研究領域,其中包括人臉追蹤偵測,自動調整影像放大,夜間紅外偵測,自動調整曝光強度等技術。
  • 人臉識別技術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分析算法人臉識別技術中被廣泛採用的區域特徵分析算法,它融合了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與生物統計學原理於一體,利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從視頻中提取人像特徵點,利用生物統計學的原理進行分析建立數學模型,即人臉特徵模板。
  • 近紅外技術前景廣闊 人臉識別場景日趨多元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 記者 吳君寧 圖/帕米科技提供)近日,國內幾大銀行陸續宣布上線「刷臉支付」、ATM機「刷臉取款」,我市部分農行ATM機也實現了「刷臉」取現;以蘋果iPhone X為代表的智慧型手機實現了人臉解鎖、付款等功能;此外,人臉識別門禁、通過「刷臉」籤到也悄然普及至全市多家企業……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使市民的生活步入了「看臉時代」。
  • 多地試點人臉識別社保認證 「刷臉」辦事靠譜嗎
    此前,已有廣東、廣西、浙江、山東等地開始運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社保認證。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到2021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1億元。用指紋解鎖手機、登錄帳號、付錢買單,已經是不少人習以為常的動作。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像按指紋一樣熟練地「刷臉」。「刷臉」如何讓生活更便捷,又如何保護用戶的財產安全和信息安全?
  • 生物識別技術那麼多,為啥偏偏「刷臉」火了?
    而廣州繼養老金認證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後,地鐵也將試點該技術用於甄別犯罪嫌疑人。就連微信朋友圈,前不久也被一款刷臉測年齡的應用刷了屏。  「刷臉」時代真的要來了?作為眾多生物識別技術的一種,為什麼「刷臉」這麼熱?有中科院專家認為,相較於其他生物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技術採集成本較低,便利性較高,但缺點在於信息的可靠性及穩定性較弱。
  • 百度大腦人機大戰險勝,我們來聊點乾貨:人臉識別的原理
    小度要和名人堂中的某位選手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上面PK。前三期人機大戰,採用三局兩勝制,百度大腦如果勝出,將參加最後的腦王爭霸賽。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主任林元慶表示,當時只拿了一臺機器,而且不是在雲端算。 最後選定跟百度大腦對戰的選手是世界記憶大師王峰,他是本次名人堂的輪值主席。
  • 什麼是人臉識別?你真的了解人臉識別技術嗎?
    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近年來,基於海量數據的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火車、地鐵通道、人臉通道、微郵服務、一些工作人員測繪設施等都是人臉識別技術的特殊應用。要了解人臉識別保護個人信息的難點,首先要了解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的原因及其適用範圍,這樣才能對人臉識別技術保護個人信息進行法律監督。
  • 擔憂人臉識別技術有照片洩露風險 如何應對?
    當你的臉變成 一串「密碼」之後……不少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表示擔憂,主要認為其有照片洩露的風險。照片洩露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鍋」嗎?面對洩露風險,我們要如何應對?伴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其爭議始終存在。
  • 人臉識別核心算法及技術解析
    然後將每個Gabor特徵圖譜劃分成若干互不相交的局部空間區域,對每個區域提取局部鄰域像素的亮度變化模式,並在每個局部空間區域內提取這些變化模式的空間區域直方圖,所有Gabor特徵圖譜的、所有區域的直方圖串接為一高維特徵直方圖來編碼人臉圖像。並通過直方圖之間的相似度匹配技術(如直方圖交運算)來實現最終的人臉識別。
  • 人臉識別技術理論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識別的一系列相關技術,通常也叫做人像識別、面部識別。
  • 淺談人臉識別技術日益普及背後的利與弊
    比如說AI人工智慧、人臉識別技術、自動駕駛等等。尤其是人臉識別技術的落地應用非常多,在國內的行動支付中,「刷臉」支付早已深入人心。此外,「刷臉」在金融、醫院、企業以及各種機構單位中也是被廣泛的應用。不過,人臉識別技術雖然使用越來越多,存在的風險似乎也暴露出來。前段時間有報導稱,說人臉的信息被以0.5元一份的價格在網上進行出售。因此,人臉識別技術對我們來講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 硬核科普:一文看懂人臉識別技術流程
    再後來,連手指都不用動了,因為出現了「刷臉支付」,配合手上iPhone的卓越體驗,不得不說小編愛死了這個功能。嗯,刷臉支付將小編從付錢時漫長等待的焦躁和不安中解救了出來,所以在IT之家編輯部的科技氛圍裡淫浸多年後,小編覺得有必要為大家講一講「刷臉」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也可算是知恩圖報了!「刷臉」,顧名思義,背後是一項關鍵技術:人臉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