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技術風險的法律防範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當前隨著信息化的迅猛發展,生物識別技術在警務實戰及個人財產保護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作為生物識別技術的一種,人臉識別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利用人的個體面部特徵的區別,廣泛用於政府、軍隊、銀行、電子商務、安全防務等多重領域。

  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的轉化

  人臉識別技術(Fac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識別的一系列相關技術,也稱作面部識別、人像識別。人臉識別技術通常包括人臉檢測、人臉跟蹤、人臉比對三個部分。該技術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光學成像技術的發展在80年代後得到提升,而真正進入初級應用階段則在90年代後期,並且以美國、德國和日本的技術實現為主。「人臉識別系統」集成了人工智慧、機器識別、機器學習、模型理論、專家系統、視頻圖像處理等多種專業技術,同時需結合中間值處理的理論與實現,是生物特徵識別的最新應用,其核心技術的實現,展現了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的轉化。

  廣義的人臉識別包括構建人臉識別系統的一系列相關技術,如人臉圖像採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確認以及身份查找等。狹義的人臉識別特指通過人臉進行身份確認或者身份查找的技術或系統,本文是基於對後者的應用研究。當前,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步態識別、聲紋識別、DNA識別是最主要的六大生物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技術相對於其他生物識別技術,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非接觸性。人臉識別技術不需要和設備直接接觸就能獲取人臉圖像,而其他多數生物識別技術都需要通過個體與設備接觸來提取。比如,指紋識別技術對指紋的提取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每次手指捺印的方位、著力點不同,獲取的指紋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形。二是無意識性。人臉識別技術不需要專門配合人臉採集設備,個體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就可獲取人臉圖像,而其他生物識別技術幾乎都需要個體配合才能完成其生物特徵的提取。比如,DNA識別技術要求個體配合血液、唾液等的採集,一旦配合不當,標本就會出現切除位點、檢材汙染等情況,影響結果的準確性。三是實用性強。人臉識別系統主要是對髮際、眉弓、眉形、眼形、鼻形、嘴形等進行識別計算結果,以檢材人臉截圖或照片,識別出樣本(人臉庫)的相似度,按百分比由高向低排序,並可以實現多個人臉的分揀、判斷及識別。同樣非接觸性的聲紋識別技術受環境幹擾較大,在多個環境中呈現變異性特點,實用效果不強。四是性價比高。橫向比較採集成本、比對的效率和生命特徵的唯一性,人臉識別系統性價比較高。雖然虹膜識別技術具有高精準和唯一性,但是採集成本高、識別效率低,不適合大範圍的推廣應用。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存在法律風險該如何防範?
    第二,存在安全隱患和風險。人臉識別技術在應用領域範圍不斷擴大,也暴露出一定的安全風險。人臉特徵具有終身唯一且無法改變的特點,若不法分子將獲取的用戶身份特徵用於違法目的,將對公民個人隱私造成洩露甚至侵害。比如,非法獲取公民生物信息特徵,戴上高清3D面具,配合系統指令做出相應動作,這種欺詐手段威脅性很大。第三,缺乏法律法規及行業標準。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日前宣判,人臉數據信息保護問題再一次引發關注和討論。11月20日,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因強制刷臉入園,被判賠償當事人郭先生1038元。緊隨其後的21日,合肥市公安局也在政務平臺上答覆了市民對刷臉門禁是否會洩露信息的擔憂。與快速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共同發展起來的,是人們隱私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那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
  • 邢會強: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制 | 比較法研究202005
    我國已出現「人臉識別第一案」。基於此,有必要對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制予以深入研究,釐定人臉識別技術應遵循的法律底線,明晰人臉識別技術法律規制的基本要點。因此,本文先研究人臉識別技術本身的特徵與風險,接下來研究和借鑑美國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規制,最後提出我國完善法律規制的對策建議。
  • 擔憂人臉識別技術有照片洩露風險 如何應對?
    當你的臉變成 一串「密碼」之後……不少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表示擔憂,主要認為其有照片洩露的風險。照片洩露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鍋」嗎?面對洩露風險,我們要如何應對?伴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其爭議始終存在。
  • 人臉識別技術存在重大網絡安全風險
    2017年春運人臉識別在部分火車站進站檢票時開始應用,引起很多關注,部分媒體也報導了生產商的核心技術掌控在日本企業手中,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信息安全的擔憂。前不久央視「3·15」晚會現場對於人臉識別的實驗演示,再一次將網絡產品的人臉識別的風險清晰展示在觀眾面前。
  • 走到哪都可能「丟臉」,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在哪
    新華社天津12月4日消息,買房、存包、取廁紙,上班、上學、逛動物園……人臉識別已經全面嵌入生活。  近期,戴頭盔看房、人臉識別第一案、天津出臺條例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等相繼成為熱點,透露出人們對人臉信息洩露的焦慮。走到哪都需要「刷臉」,有必要嗎?人臉信息被「弄丟」的風險高不高?我們又該怎麼保護自己的「臉」?
  • 「人臉識別」,我們還能承受多少風險?
    公司幾個月前發表的一份營銷稿現在看來已大不相同,而人臉識別技術的用途看起來也完全不同。人們擔心ICE和其他移民機關可能會把像人臉識別這樣的技術應用到工作中。這是否意味著,當移民在城市街道上行走時,連接到雲端的攝像機可以用來識別他們的身份?這是否意味著,鑑於這項技術的現狀,以及它可能產生偏差的風險,它可能會錯誤辨識某個人並導致其被錯誤拘留?這只是許多問題中的兩個。
  • 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 兩元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 專家:人臉識別亟待完善法律防止濫用
    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 人臉識別和生物識別在支付領域上的風險
    人臉識別目前應用場景不多,早期人臉識別主要用於密集人群中的人數測定、人像攝影時輔助對焦等場景,只需要識別出「是人臉」,而不必分辨出「是誰」;但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其識別準確率也日漸成熟,如門禁與考勤識別,銀行、電信、公安、海關等實名驗證,逃犯追捕等諸多場景中。其特徵是無需識別對象主動配合,信息採集難度低,個人的人臉信息可被隨意獲取,基本不是私密信息。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在新京報記者所做的X15刷臉變形記調查訪談中,有專家如是表示。同時,還有專家指出,人臉識別安全問題不在於技術本身,而是應用的問題。那麼,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 防止人臉識別濫用,還須法律護航
    來源:錢江晚報據廣州日報報導,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臉」的應用場景被不斷拓寬,比如,點完餐看一下攝像頭就能完成支付,住酒店刷臉後就能登記,上公廁取廁紙也得刷個臉……筆者不禁發問:人臉識別是不是用得太多了?如果用其他更安全的方法也能快速解決問題,為什麼非要刷臉?
  • 新京報:防範人臉識別濫用 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防範人臉識別濫用,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和實踐,可以有四種構造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場景的模式,相應地,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是在逐步增強。▲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也具有泛濫傾向,通過立法明確加以規制的呼聲一直很高。
  • 人臉識別技術和產業風險凸顯 需構建相應的監管機制
    不僅是垃圾分類,隨著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迅速普及,行業投融資日益活躍,各種「刷臉」應用不斷湧現:火車站刷臉檢票進站、高考考生刷臉進考場、城市救助管理刷臉尋人……但如火如荼的發展盛景背後,生物特徵數據的安全風險也隨之凸顯,亂象漸增。一方面是虛火漸旺。
  • 反人臉技術並非壞事 促進人臉識別技術進化和成熟
    人臉識別技術作為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可見其無法比擬的優勢和發揮的商用價值,近幾年,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層出不窮,隱隱有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趨勢,所應用的場景也涉及到了各行各業,尤其是在支付、驗證、通行等等場景應用尤其突出。科技向善,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深入和成熟,「反人臉識別技術」也逐漸頻繁的出現,僅用照片、模型等方式方法幹擾人臉識別技術的新聞也不少。
  • 淺談人臉識別技術日益普及背後的利與弊
    比如說AI人工智慧、人臉識別技術、自動駕駛等等。尤其是人臉識別技術的落地應用非常多,在國內的行動支付中,「刷臉」支付早已深入人心。此外,「刷臉」在金融、醫院、企業以及各種機構單位中也是被廣泛的應用。不過,人臉識別技術雖然使用越來越多,存在的風險似乎也暴露出來。前段時間有報導稱,說人臉的信息被以0.5元一份的價格在網上進行出售。因此,人臉識別技術對我們來講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 評:「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
    原標題:「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去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當時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給園方留存了電話號碼等信息,並錄入指紋。之後,園方單方面要求改成人臉識別。
  • 遍地開花的人臉識別,被忽視的巨大風險
    圖 / 視覺中國10月1日,我和勞東燕在清華園東南邊的書店,就「人臉識別」展開了一次談話。我們聊到技術的風險與反噬性,聊到有待完善的法律框架,也聊到身處龐大系統中的普通個體可以如何「掙扎」。她反覆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人臉識別技術如若不加以規制,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走向。以下是對話內容:人物:你是怎麼關注到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風險的?
  • 法律明確規制 方能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法治軌道
    一家之言    保護公民隱私,不能光靠政府部門的行政要求或決定,還得靠法律的明確規制、約束。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對於人臉識別系統的「刷刷刷」,民眾擔憂已久。
  • 什麼是人臉識別?你真的了解人臉識別技術嗎?
    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近年來,基於海量數據的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火車、地鐵通道、人臉通道、微郵服務、一些工作人員測繪設施等都是人臉識別技術的特殊應用。要了解人臉識別保護個人信息的難點,首先要了解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的原因及其適用範圍,這樣才能對人臉識別技術保護個人信息進行法律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