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的應用

2020-11-26 RFID世界網

  今年5月份,南京地鐵發現某張地鐵計次卡的使用數據異常;經報警查實,該卡確係被人為偽造、變造有效乘車次數。

  據了解,南京地鐵計次卡採用Mifare Ultralight晶片(簡稱UL卡),跟普通單程票的邏輯加密晶片相同。與CPU卡的金融安全級別相比,UL卡本身不具備安全機制,需要通過加密機寫入密鑰信息。事實上,UL卡乃至M1卡,都曾陸續曝出過被破解的安全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無卡化的趨勢似乎也是一種解決途徑。繼二維碼支付、NFC支付在AFC系統應用之後,作為生物識別的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應用的需求,又一次被提了出來。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結合了計算機圖形學、可視化技術、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專家系統、數字圖像處理等多種專業技術。

  人臉識別技術在銀行、超市、安保等行業應用廣泛,但是在地鐵AFC行業尚未大規模採用。本文根據人臉識別技術特點及AFC系統使用要求,主要從地鐵過閘和購票兩個環節,來談一下人臉識別技術的解決方案。

人臉識別過閘

  人臉識別技術在流程上主要包括人臉圖像採集及檢測、人臉圖像預處理、人臉圖像特徵提取以及匹配與識別4個步驟,識別模式有1∶1和1∶N兩種模式。

  在1∶1模式下的人臉識別支付過閘,其實相對較為簡單。可以參考IPhoneX的Face ID技術,通過地鐵App採集乘客人臉信息,並保存在乘客手機本地。乘客進閘時,閘機通過藍牙、NFC或RFID等形式與手機配對連接,同時通過閘機增加的人臉識別攝像頭採集乘客人臉信息,與乘客手機本地保存的人臉信息進行1∶1匹配;最終完成乘客過閘,後臺進行信用扣費。

  目前在高鐵站的人臉識別過閘也是採用1∶1模式,閘機通過人臉識別攝像頭採集乘客人臉信息,與乘客身份證的人臉信息進行1∶1匹配,實現乘客過閘。

  嚴格來說,這種方案只是實現了形式上的AFC技術創新,並未解決乘客無感過閘的要求。不過在技術實現上較為簡單,且安全性相對較高,也不涉及乘客隱私保護等問題。對於急於追求AFC技術形式創新的地鐵公司來說,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

  在1∶N模式下,首先需在線網層級建立AFC系統人臉識別雲平臺。乘客乘坐地鐵前,需要通過地鐵App完成人臉圖像上傳;地鐵App在人臉圖像採集時需對照明、姿態、清晰度等提出一定要求。乘客過閘時,閘機通過人臉識別攝像頭採用乘客人臉圖像,實時上傳給後臺人臉識別伺服器,由人臉識別伺服器對人臉圖像與人臉庫進行1:N比對,將結果反饋給閘機,實現乘客過閘和後臺信用扣費。

  在整個過程中,關鍵的技術點其實就在人臉圖像與人臉庫進行1:N比對的這個環節。考慮到地鐵AFC系統的車站現場服務特性,為避免造成客流擁堵,閘機通行速度不宜過低。因此,對於1:N比對速度要求就很高。

  田沃在《城市軌道交通AFC系統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研究》中提出了一種基於地鐵App定位的方法。此方法需要乘客開放地理位置信息權限給地鐵App,同時在各線路車站設置SC人臉識別伺服器,管理車站實時人像資料庫;人臉識別雲平臺與SC人臉識別伺服器通過專線網絡進行通訊。

  人臉識別雲平臺根據地鐵App的定位信息確定乘客位置,如位於地鐵某車站出入口附近,且根據其移動軌跡等特徵可判斷其可能進入車站,則將該乘客的人臉圖像信息下發至該車站SC人臉識別伺服器。當乘客過閘時,閘機採集的人臉圖像就可與本車站的動態人臉庫進行1:N比對;乘客完成過閘後,SC人臉識別伺服器就可將動態人臉庫內該乘客人臉信息刪除,同時上傳過閘交易至人臉識別雲平臺。

  乘客也可根據日常出行習慣,預先在地鐵App內設置常用路線,人臉識別雲平臺預先處理並下發乘客人臉信息至相關車站。例如固定通勤客流,可考慮此方式。

人臉識別售票

  通過一卡通及二維碼過閘推廣經驗可知,不管城市一卡通、全國一卡通還是城市間二維碼互聯互通如何成熟,自動售票機都是不可或缺的現場服務設備。

  與人臉識別過閘相比,人臉識別購票在技術實現上更為簡單。傳統自動售票機完全可以結合市場上成熟的人臉識別模塊,從而實現人臉支付購票。比如,支付寶的「蜻蜓」,微信支付的「青蛙」。

  其中,蜻蜓採用螞裡奧金融級3D結構光攝像頭,針對不同的使用場景、接入設備可提供不同的攝像頭方案;青蛙配備3D結構光的攝像頭模組,可即插即用。同時,兩款產品的攝像頭兼具掃碼和刷臉功能。

人臉識別支付的應用

  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在準確率方面可以達到96%以上。在地鐵車站實際應用時,識別效果與光線照射、表情姿態、面部遮擋以及網絡速度也有關係。此外,乘客隱私安全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今年7月13日的「第四屆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會」上,央行科技司針對人臉支付安全問題時強調,「人臉是非常敏感的個人信息,一旦洩露或者被盜取,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據此,央行提出「著力構建金融科技監管基本規則體系,研究制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應用的監管規則,引導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合理的運用。」

  因此,人臉識別支付應用前,需要根據行業相關規則,制定適合地鐵行業的相應管理制度。然後基於地鐵車站客流情況,進行小規模試點,通過算法的深度學習、經驗積累;再逐步向全線網車站推廣。

後記

  近日,有科技媒體調研發現,對於支付寶刷臉支付,女性用戶接受度明顯低於男性;進一步了解發現,竟然是因為女性用戶認為刷臉支付時屏幕展示的個人形象太醜了。

  針對這一現象,該媒體在網絡上發起了投票,結果顯示,有超過64%的人認為目前刷臉支付很醜,沒有平時拍照好看;只有9%的人覺得不醜,和平時拍照差不多;單純關注支付功能本身的人約佔24%;其餘的表示不太關注這件事。針對網上吐槽刷臉支付太醜的聲音,支付寶官方帳戶當天回應,將於一周之內優化刷臉支付產品,全面上線美顏功能。

  這件事也從側面給了傳統AFC行業一個提示,在推廣應用網際網路新技術時,關注網際網路產品用戶的新需求,可能要比關注新技術本身更為重要。

1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的商業應用
    儘管您可能沒有過多考慮大腦如何將一張臉與另一張臉區分開,但幕後過程令人著迷,並且是現代人臉識別應用程式的基礎。儘管仍被認為是一種新興技術,但是人臉識別已經在從社交媒體到安全性的許多應用中使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考慮將此技術應用於自己的組織,計算機視覺諮詢變得至關重要,因為採用該技術的 障礙很多。
  • 人臉識別和生物識別在支付領域上的風險
    在純開關模式下,無論是商戶受理機具、收單系統、轉接系統、發卡行交易授權系統均完全與普通銀行卡交易兼容,無需任何改造;但是同時所有相關系統也無法獲得具體的驗證信息。其五,生物特徵對比的兩類主要形式。但由於人臉識別在金融機構的現金業務上直接應用理念較為超前,用戶對其技術成熟度、安全性存疑,且具有很高的政策性風險,目前沒有普及。而在境外,尚未有類似報導。四是園區面部識別消費。園區應用是國內的特色應用,高校、大企業等封閉範圍內的園區之中有獨立的消費體系,有利於提高清算效,免去現金支付的麻煩,同時不必承擔清算手續費用的開銷等優勢。
  • 匯刷刷臉支付—人臉識別閘機系統——校園場景應用
    隨著人臉技術的成熟,人臉識別算法也越來越深入人們的生活,在建設智慧校園的過程中,校園安全也是重中之重。保護好每一個孩子,使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意外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是我們大家的責任。由於各地學校的開放度高、人員雜、流動大、因而增加了校園安防工作的難度。
  • 人臉識別系統應用優勢及組成
    一、人臉識別、人臉識別系統技術現狀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很多公眾場所公司園區企業等出入口控制朝著智能安全高效管理方向發展,比如安裝部署出入門禁系統,通道閘機等,其中門禁系統中跟多趨向採用生物識別技術如人臉識別、人臉識別。
  • 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支付寶刷臉支付有什麼風險?
    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呢?刷臉支付真的安全嗎?隨著科技的成熟,脫離了設備束縛的「刷臉時代」,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刷臉支付靠譜嗎?「靠臉吃飯」的時代也許真的來臨了!在ATM機上刷臉就能取款,用手機銀行刷臉就能轉帳,在肯德基刷臉就能吃上飯,在平安刷臉就能買保險……人臉識別技術正在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
  • 有哪些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在支付領域?
    從生物識別技術研發以來,人類利用安全性、精準性在安防領域獲得很大的成就,例如:智慧小區、智能倉儲、智能家居和新零售等領域。有哪些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在支付領域?在多年研究發展中,人們對手機的安全意識也提高了,且隨著行動支付的興起,數字密碼的繁瑣導致用戶易忘記密碼,帳號登入困難。
  • 人臉識別系統的人臉辨認涉及哪些難點?
    目前,我國人臉識別技術取得一定進步,在各產業逐步實現初步應用,其中以身份驗證、支付、行政破案等等方面尤為突出,在我國市場已經開始普及,進入刷臉時代,大部分人對新興技術仍然保持開放和接受的態度,因此越來越多人響應趨勢和體驗使用。
  • 亞馬遜推出刷手支付系統,非接觸式掌靜脈識別市場有望爆發
    9月29日,亞馬遜宣布推出Amazon One手掌支付系統,消費者只要揮下手就能完成支付了。目前該系統已經在亞馬遜西雅圖總部附近的兩家Amazon Go無人便利店啟用。亞馬遜還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在Amazon Go以外的其他商店內引入Amazon One手掌支付系統。
  • 生物識別支付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
    而支付作為金融的重要基礎性業務,對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更是有最直接而廣泛的需求。 生物識別支付與傳統支付的最大區別在於,生物識別支付省去了銀行卡、手機、現金等硬體環境,直接通過生物特徵與帳戶進行關聯。而對於用戶而言,無須攜帶任何支付介質即可進行消費,安全而方便。 面對如此便捷而炫酷的支付方式,我國各類市場機構都已經早早布局。
  • 應用層下的人臉識別(三):人臉比對
    本文作者根據多年人臉識別項目經驗,總結了人臉識別技術在安防、商業領域應用及產品設計細節,匯總成應用層下的人臉識別系列文章。本文為系列文章的第三篇——介紹人臉比對相關內容。全文圍繞人類比對類型、人臉比對要素展開介紹。
  • 人臉識別技術系統在「天網工程」的應用解決方案
    )等一系列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系統。這些系統主要採用人臉檢測算法、人臉跟蹤算法、人臉質量評分算法以及人臉識別算法;專門針對人員監控、排查與檢索,是視頻分析、運動跟蹤、人臉檢測和識別技術在安防領域的全新綜合應用。人臉識別功能根據人臉數據的來源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靜態人臉比對功能(人臉大庫檢索)和動態人臉比對功能(人員卡口黑名單實時比對)。
  • Vivo發布3D超感應新技術 支持微信人臉識別支付(附股)
    該技術可實現更為安全、精確的面部識別體驗。未來,該技術還將應用於3D拍照、3D試衣、MR體感遊戲、3D列印等領域,為智慧終端加速開啟更廣闊的應用場景。 目前,vivo已經率先與微信達成深度技術合作,通過前期的工程調試和算法調優,TOF 3D超感應技術已成功支持微信人臉識別支付,並將於2018年下半年投入商用。
  • 其實只是人臉識別系統的冰山一角!
    人臉識別技術如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是無處不在,比如在手機上的手機支付,身份校驗,甚至現在去銀行辦理業務時除了必要的身份證件之外,還需要做人臉識別以驗證是否為本人。人臉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物特徵,在安全的應用幾乎涵蓋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 嘉興雲哲智能人臉識別機器人人臉識別身份證比對系統安全可靠-節約...
    嘉興雲哲智能人臉識別機器人人臉識別身份證比對系統安全可靠-節約成本雲棽哲智能科技公司是以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致力於商務/政務機器人應用,人工智慧應用,機構專業性機器人定製、智慧城市建設的企業。雲棽哲-商務/政務機器人領域的領先企業。
  • 人臉識別技術在考勤的應用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發展迅猛,識別精度和速度不斷的得到提升,在眾多領域的應用裡都能「大展身手」使人眼前一亮,觸不及防。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人臉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技術是指利用分析比較的計算機技術識別人臉。人臉識別是一項熱門的計算機技術研究領域,其中包括人臉追蹤偵測,自動調整影像放大,夜間紅外偵測,自動調整曝光強度等技術。
  • 機器視覺人臉識別技術在智能商業中的應用
    而在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中,我們同樣會發現在數據、產品、技術這幾個維度形成一個整體閉環。通過標註出來的有包括人像,物體的信息的圖像數據,和核心算法、深度學習技術行成自己的產品,比如人臉識別的閘機、人臉識別機器人等,然後再通過產品本身來服務用戶,在用戶使用的過程當中自主去學習從而產生用戶行為數據,接而再反哺並促使產品和技術不斷優化、自我學習。
  • 揭秘:人臉識別系統能否識別雙胞胎呢?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較人工識別準確度大大提高。因為一些肉眼無法識別的特徵,機器卻能準確識別。然而,這並不是說,機器就能完全取代人工,比如,當人臉識別門禁監控系統遇上雙胞胎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呢?能正確否識別出雙胞胎呢?
  •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廣泛不代表是安全最好?
    如今,在安防設備如視頻、門禁、梯控,在支付場景如手機刷臉支付等,在我們生活當中大部分人都使用過人臉識別技術,人臉識別的智能便捷讓我們的生活距離未來智能更進一步了,但人臉識別背後所帶來和引發的安全問題也一直存在也毋容置疑,當然,人臉識別技術作為生物識別技術其中一種,也不僅僅是人臉識別,包括指紋識別
  • 支持微信人臉識別支付 vivo發布TOF 3D超感應技術
    官方介紹,這項技術利用傳感器測量目標物距離和輪廓,實現手機對高精度3D信息的採集和運算,具有有效深度信息高、工作距離遠、結構布局靈活、應用場景豐富等亮點。具體到應用層面,TOF 3D超感應技術可以實現更安全、更精確的面部識別。而且在未來這項技術可以應用到3D拍照、3D試衣、MR體感遊戲、3D列印等領域。目前vivo已經與微信達成深度技術合作,TOF 3D超感應技術已成功支持微信人臉識別支付,預計在2018年下半年投入商用。
  • 每周AI應用精選:虹膜識別解決方案;基於深度學習人臉識別方案等
    方案1:虹膜識別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簡介:虹膜識別技術是基於眼睛中的虹膜進行身份精準識別,應用於對身份認證安全強需求或高度保密需求的場所。出入境管理應用於乘客通關,校園管理用於確認學校的學生以及員工的身份,虹膜識別系統鑑定難民的身份,醫療保健體系來保證個人信息隱私以及安全,企業、銀行門禁系統、虹膜信息晶片嵌入電子護照,電腦系統的安全登陸,移動終端的解鎖加密,以及線上支付和行動支付的身份認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