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
原標題:「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去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當時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給園方留存了電話號碼等信息,並錄入指紋。之後,園方單方面要求改成人臉識別。
-
「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人臉識別入園必要性成庭審爭議焦點
庭審現場「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開庭——12月29日15時,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郭兵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服務合同糾紛上訴一案。2019年10月,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收到一條簡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園區年卡系統已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原指紋識別已取消。
-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微信稱不推「清粉」功能;韓國...
Hello,大家早上好,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先來瀏覽新鮮的早報吧~【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杭州動物世界刪除原告照片信息,賠償原告 1038 元】歷時一年多,備受關注的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終於等來一審判決
-
人臉識別普遍應用為時尚早
」一審宣判。 2019年4月,遊客郭兵購買了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後野生動物世界將年卡客戶入園方式從指紋識別調整到人臉識別,簡訊通知郭兵入園識別系統更換,要求激活人臉識別系統,否則無法入園。此後,雙方就入園方式、退卡等事宜協商未果,郭兵於是提起訴訟。由於涉及人臉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採集、使用等問題,這起案件受到輿論廣泛關注,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
-
高校副教授狀告動物園,「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
如今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 生活中 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 高科技識別手段 在不少地方得到運用
-
2020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政策推動規範化...
但是人臉識別國內外發展具有較大差異,我國民眾對於政府端以及大型金融機構開發人臉數據應用的規範性和安全性相對認可,從而使得人臉識別技術在我國平安城市和金融領域率先落地,推動人臉識別規模擴大,但是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問題也不斷發展,人臉識別安全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的勝訴,行業逐漸進入規範化發展階段。
-
辨真假 | 關於人臉識別的這些傳說,真?假?
近日,有關「人臉識別」系統的各種報導受到廣泛關注。前有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後有「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一時間,圍繞「人臉識別」系統的法律問題、執法監管以及實踐應用等討論讓這項黑科技愈發可疑,「人臉識別系統想安就能安」「設置人臉識別會增加銀行卡盜刷風險」「人臉信息一旦洩露無法挽回」「戴口罩也能被人臉識別」……這些說法孰真孰假?「真真」為您查證事實,解惑「人臉識別」問題。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動物園刪除原告照片信息
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因不滿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採用人臉識別方式入園,而以侵犯隱私權和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後者告上法庭。此案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原本指紋識別入園升級為人臉識別2019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野生動物世界「暢遊365天」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與其妻子留存了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並錄入指紋、拍照。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攝近日,備受關注的「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公開宣判——杭州市民郭兵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一案中,法院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第一案」的落槌,再度激起對人臉識別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安全話題的討論。
-
拆除人臉識別系統邁出保護公民隱私實質一步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有消息稱,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經記者核實,該消息屬實,南京部分售樓處已接到政府部門通知要求拆除人臉識別系統。
-
法律明確規制 方能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法治軌道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對於人臉識別系統的「刷刷刷」,民眾擔憂已久。去年,因不願被動物園「刷臉」,遊園年卡辦理者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今年11月2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
-
激活定分止爭「血細胞」——湖南天元區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工作紀實
接案後,調解工作委員會駐該院調解工作室及時介入了解傷者受傷情況、與勞動部門取得聯繫,株洲市元區法院特約調解員通過網絡調解平臺介入調解。經過調解,一起工傷事故賠償糾紛案件達成一致意見,最終案結事了。激活定分止爭「血細胞」,為化解矛盾糾紛注入更多養分和氧氣,將矛盾化解工作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株洲市天元區法院訴源治理已形成「黨委領導、法院主動、網格助力、社區協同、部門協調、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天元模式」。
-
「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庭審正在進行
當人臉識別在單位和小區門禁中泛濫使用的境況下,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因不滿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採用人臉識別方式入園,而以侵犯隱私權和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此案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
-
人臉識別技術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突破,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前景也越來越廣闊。對於人臉識別技術,那是通過生物識別技術的其中一種,通過臉部特徵進行識別的技術,掃臉支付、掃臉認證、掃臉過門禁閘機、掃臉乘坐電梯等等,相信大家已經對人臉識別其實並不陌生了。
-
司機騙過人臉識別系統賣掉豪宅 小心,你的臉可能被人"剽竊"
今年3月,馬雲演示了支付寶「刷臉」技術;今年6月,全球第一臺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ATM機在杭州誕生;本月15日,招商銀行宣布推出「ATM刷臉取款」業務……「刷臉」儼然成了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那麼,人臉識別技術的原理到底是什麼?在具體應用中,怎樣做才可靠安全?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日前宣判,人臉數據信息保護問題再一次引發關注和討論。11月20日,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因強制刷臉入園,被判賠償當事人郭先生1038元。緊隨其後的21日,合肥市公安局也在政務平臺上答覆了市民對刷臉門禁是否會洩露信息的擔憂。與快速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共同發展起來的,是人們隱私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那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
-
關於「人臉識別」的濫用和隱患 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
圖片來自網絡 2020年11月20日,備受關注的「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濟南一位看房者「為了保護個人信息」戴著頭盔去售樓部的視頻近日火遍了朋友圈。
-
人臉識別哪家強?看看國內30家TOP企業!
,人臉識別技術的衡量維度太多,但從技術比較,比如圖像比對級的1:1,1:N,N:N;衡量的標準和維度都不同。比如算法精確度上,國內國外的人臉識別技術大多數在開源OPENCV等開源庫上進行新規則添加(深度學習進行疊層運算),公司之間的識別正確率差異僅僅在小數點上,99.6%-99.7%提升意義不大,如果說在LFW上稱王稱霸就是世界一流,就要被內行笑話了。
-
新技術變成「危險武器」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但這項給生活帶來美好改變的技術,這項給生活帶來美好改變的技術,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爭議之中:當人臉識別技術不斷引發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人們將之稱作「危險的武器」。人臉識別開始接連被叫停,從杭州動物園發生的「人臉識別第一案」到杭州一小區抵制人臉識別技術事件,人們已經對人臉識別技術產生警惕。
-
新京報:防範人臉識別濫用 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新京報插圖/趙斌最近,從AI視頻監控進課堂、「ZAO」APP換臉到「人臉識別第一案」,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安全隱患為輿論所關切。而新京報近日刊發的調查報導,則進一步坐實了公眾的「人臉焦慮」。記者調查發現,網上有一些私下售賣人臉數據的賣家,有發帖者稱8元可買3萬張人臉照片,有賣家表示可以提供「更多渠道」的人臉圖片。